耿彦波:顾此并未失彼 看大同"造城"后的产业机遇

2012年10月29日 09:37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大同10月29日讯(记者王姣雁) 古城、复制历史、兴修古庙……在一系列让大同名噪一时的名词进入大家眼幕后,这一切的设计师耿彦波却没有停止对于工业的追求——汽车展览、光伏产业不仅未让工业之城大同失去本色,反而在这场文化复兴的大运动中,大同在第三次工业革命到来之际,重拾机遇。

    中国国际太阳能峰会暨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2013)设计深化培训会10月26日在魏都国际酒店举行。10年前的大同人可能从没想过除了煤炭出口,这个北方小城能和国际有什么联系。今天,当来自世界各地、各种肤色的人走进修建一新的五星级大酒店时,大同的老百姓早已习以为常。静静流淌的护城河、巍峨挺拔的古城墙、青烟缥缈的庙宇和金发碧眼的外国游客在大同碰撞出了和谐的音符。与此同时,文化的重建和经济的发展也并行不悖的将大同带入一个新时代。

    相对于如今的文化标志,大同更为人所熟知的是它“煤都”的称号。建国至今的60多年中,大同的煤炭输送到全国各地,在为兄弟省份带来光明的同时,其自身也遭遇了发展瓶颈——环境问题、发展缓慢、贫富分化让大同失去了活力和生机。

    为了突破这种发展模式,新任市长耿彦波提出了重修古城以及一系列拆迁计划。有人批判他的文物保护思路,有人质疑他的拆迁政策,有人怀疑他的执政能力。贴吧上,他被评价为一个“不务正业”的市长。一些评论指出,大同搞文化发展、大兴旅游业不切实际,甚至摆出了平遥古城经济落后的实例。

    耿彦波一时间成了风口浪尖上的人物,他的每一次关于文化复制、拆迁措施的言论都备受关注。然而,几年后,四面古城墙拔地而起,护城河缓缓流淌,宽阔的马路纵横交错,国际化酒店公寓临街耸立,当大同的老百姓看到了一个正在建设中的新大同时,市长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线当中。此时的耿彦波,已经开始用他设计的文化名片来拉启招商引资的大幕。环境的优化、交通的便利、服务质量的提升,让大同以文化重建为契机,打开了经济发展的另一扇窗。

    面对新的历史时期,大同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实现了成功跨越。传统的煤炭产业通过整合重组重新焕发活力;文化产业重塑大同古都品牌;新兴产业势头正劲。据资料显示,今年上半年大同市第二产业增加值226.1亿元,同比增长8.7%,第三产业增加值191.5亿元,同比增长9.5%。规模以上工业主营收入完成674.78亿元,同比增长66.3%;实现利润19.13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税54.32亿元,同比增长14.6%。

    大同拥有丰富的太阳能、风能、地热能等资源,正如耿彦波在中国国际太阳能峰会开幕式上所言,大同为新能源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优越的条件。

    “光照未来,天下大同”——前进中的大同已经做好准备迎接即将于2013年8月在大同举行的中国国际太阳能十项全能竞赛。

    

(责任编辑:秦宇雯)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