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大电网落架巴颜喀拉

2012年11月06日 16:1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玉树11月6日讯(记者马玉宏 马星) 10月6日,总投资过24亿元、计划于2013年6月投产的玉树与青海主网330千伏联网工程的1237号塔架稳稳落架在巴颜喀拉山主峰侧面海拔4900米的山崖上,标志着这条全长超过800公里线路的最高点已顺利跨越。这是继“电力天路”———青藏联网工程之后,又一建设在青藏高原的重大电网工程,也是国家玉树灾后重建的重点项目之一。沿线海拔高、纬度高、严寒缺氧、地质复杂、冻土广布,工程建设任务艰巨。工程将新建唐乃亥、玉树2座变电站,玛多开关站1座,海拔高度分别达3200米、3700米、4260米;线路全长超过800公里,其中海拔4000米以上的线路长482公里,是目前海拔最高的330千伏输变电工程。

    该工程施工最大的困难就是沿线极端恶劣的自然条件和复杂的地质、地形结构。361公里线路穿越多年冻土区,且为高温、富冰冻土,并伴有退化,其稳定性差,国内现有研究成果较少;巴颜喀拉山南麓近70公里连续沼泽地带,夏季无法进入,需冬季施工;沿线翻越鄂拉山、巴颜喀拉山、雁口山等4座高山大岭,特别是结古镇入口处约70公里线路途经雁口山,工程建设千难万险。无论是在先期建成的“断头站”唐乃亥330千伏变电站,还是在线路工程分界点的玛多330千伏开关站,亦或是在工程终点的玉树330千伏变电站,进入记者眼帘的大多是一个个皮肤黝黑、口唇发紫,敢于用血肉之躯挑战生命极限的“80后”年轻人。而线路基础施工中驴拉肩扛、索道运输的艰难场景,更让记者感念于这些为玉树重建舍生忘死、抛家别业的电网建设者们。

    9月下旬的一天,记者与唐乃亥变电站工程施工项目部副经理薛赟、唐乃亥至玛多线路工程业主项目部技术员裴志强、唐玛线二标段青海送变电工程公司项目总工付卫东、安全专责袁大武一起,从温泉附近的一座大山脚下徒手攀爬近半个小时后,看到了六七匹满载塔材、正在歇息的驮运队。不到300米的直线距离,由于海拔超过了4000米,负重的驴马任凭吆喝鞭打,都极不情愿地挪动着蹄印。“由于山高坡陡,水泥、沙子、钢筋等物资都是靠骡马队和索道蚂蚁搬家似地运上去。而山岭中的基础开挖又无法使用大型机械,只能用人海战术一点一点在坚硬的板岩上掏挖,人工出力都在30%以上。”瘦高个的付卫东习以为常地给记者比划着。

    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处于三江源自然保护区,面临着生态、冻土、医疗保障等高海拔施工难题,建设难度丝毫不亚于青藏联网工程。为此,电网建设者们精心组织、科学管理,规范施工,全力以赴把工程建设成安全可靠、优质高效、绿色环保、和谐平安的精品工程。为保护好这里脆弱的生态环境,他们严格禁止使用炸药爆破施工,而采用最原始的人工方式进行开挖,一个8米深的塔基坑甚至需要施工人员连续工作40多天才能开挖出来。为减少机械开挖对冻土的扰动,他们在进入施工场地的道路上先铺草垫再用钢板铺路进场,并采取水泥罐车集中搅拌的方式标准施工。为保障建设大军上得去,干得好,他们为每一个施工点的人员都配备了氧气瓶,三级医疗保障体系随时跟进,至今未发生一起急性高原病。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10月5日,玉树与青海主网联网工程唐乃亥-玛多输电线路首基铁塔组立仪式在玛多县境内的第3标段举行。10月6日,玛多-玉树330千伏输电线路首基铁塔组立仪式在玉树清水河第5标段举行。两标段首基铁塔的组立,标志着该工程建设实现了基础施工转序目标。截至10月中旬,经过5000多名电网建设者近4个月的艰苦施工,工程线路基础已浇筑完成93%以上,力争年底完成铁塔组立,明年上半年投运。工程建成后,玉树电网电压等级提升到330千伏,与青海主网紧密联系,实现青海省内所有地市州电网的互联,推动当地水电资源加快开发,把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是服务当地各族人民,促进经济社会的民生工程、绿色工程和电网升级工程。

    

(责任编辑:sandy)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