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藏戏演员巴珠:让藏戏“走”得更远

2012年11月15日 14:47   来源:中国经济网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宾顿村村民正在表演白面藏戏。图片由琼结县委宣传部伦珠泽仁提供

 

 

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宾顿村排练白面藏戏。图片由琼结县委宣传部伦珠泽仁提供

 

    中国经济网拉萨11月15日讯(记者代玲)沿着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下水乡宾顿村凹凸不平的土路走向村子深处,锣鼓声和悠远的唱腔传入我们的耳朵,打破了村子的静谧。我们循声走进了一座红门的藏式建筑,琼结县宣传部工作人员伦珠泽仁告诉我们说这里就是村里去年新落成的藏戏传习所,是供传授和练习藏戏的地方。

    传习所是一个类似四合院的建筑,在院子里有高出平地些许的20平米的舞台,村民们就是在这个舞台上排练。锣鼓声四起,几名演出者,身着彩色的戏服,头戴白色的面具,边歌边舞!时而围成半圈,时而排成一列;时而转圈,时而原地舞动,舞蹈技巧复杂多变,令人眼花缭乱。

    演员们还会停下舞步,站成一列。这时,只见一位长者出列,用一种特殊的唱腔唱出高亢激昂的曲调,而其他人则在一旁低声附和。

    这位长者名叫巴珠,今年50岁,瘦高的身材让他在人群中十分显眼。他精神矍铄,双目炯炯,唱腔雄浑有力。伦珠泽仁告诉我们他是藏戏团里负责指导唱腔的老师,他学习藏戏已经20多年了。他的唱腔非常地独特,也是宾顿村里唱腔最好的人之一。


 

白面藏戏表演用的白面具。图片由琼结县委宣传部伦珠泽仁提供

 

 

表演用的藏靴。图片由琼结县委宣传部伦珠泽仁提供

    巴珠告诉我们,刚才他们排练的藏戏剧目是《诺桑王子》,是藏戏最古老,传演最广泛的传统剧目之一。

    藏戏是藏族戏剧的泛称,起源于距今600多年以前,被誉为“西藏文化活化石”。巴珠老师饶有兴致地向我们介绍了起来。

    由于青藏高原各地自然条件、生活习俗、文化传统、语言的不同,藏戏拥有众多的艺术品种和流派。巴珠告诉我们他们排练的藏戏叫白面藏戏,也是相传起源最早的一种藏戏。“白面藏戏就诞生于我的家乡--西藏山南地区琼结县的宾顿村。白面藏戏的特点就是面具是白色的,衣服的底色也是白色的。而且所有的角色都是男的来演,包括其中的一些女角色。”说起这些的时候,巴珠自豪的表情溢于言表。

    巴珠的藏戏是跟着他的叔叔其美平措学习的。其美平措年轻的时候是宾顿村藏戏团的演员之一。巴珠听叔叔说,那时候,藏戏团每年都要到拉萨去参加雪顿节的表演,并且白面藏戏每次都是第一个表演的节目。

    然而,上世纪八十年代,藏戏团由于资金问题被迫解散。眼看着村里会跳白面藏戏的人越来越少,其美平措很是着急。

    “学习藏戏需要点文化基础,叔叔看我懂点文化,就在征求了我的意见后,把这门技艺手把手地传授给了我。一方面我自己感兴趣,另一方面,我也觉得义不容辞,希望能把民族的文化代代传下去。”巴珠老师回忆起了自己学习藏戏的缘由。

    “那时候藏戏的戏词没有文字记录,只能通过口口相传。当时和我一起学习藏戏的有14个人。我们是边学习,边记录,再通过录音机录下来。别人劳动什么的时候都唱一些藏歌或者流行歌曲,而我就只唱藏戏,我就喜欢藏戏的曲调。”巴珠继续说道。

    通过勤奋练习,巴珠和当时一同学习的同伴们很快掌握了这门技艺。但是更让巴珠他们感到欣慰的是,2006年,藏戏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有了国家的专项资金,宾顿村的藏戏团又重新得到了恢复。

    巴珠说当时决定恢复藏戏团的时候,有很多家长带着孩子来报名,看着村里年轻人对藏戏这么感兴趣,他们觉得非常欣慰。如今通过不断传承与发展,藏戏团从刚恢复时的12个演员,发展到了现在28个演员,而且一半以上是20岁左右的年轻人。这些年轻人学习很刻苦,经常跑来找他唱,然后用手机录下后回家跟着练习。但是光有这些还不够,还有另一个问题困扰着巴珠。

    “现在的年轻人有的很聪明,学得很快,但是也有怎么也学不会的。因为白面藏戏的唱腔是一种固定的模式,学不会就是学不会。所以我现在也在物色一些对藏戏感兴趣而且悟性比较好的孩子把这门传统的技艺传承下去。”巴珠说起这些的时候陷入了沉思。

    “这些年,我把自己多年整理的关于白面藏戏的文字资料毫无保留地传给了藏戏团11个年轻徒弟。目的只有一个,就是把最原始的白面藏戏不走样、不变味地传承下去。我想搜集比较全面的藏戏戏词,并做成一本书,让它代代相传下去,这样既有利于藏戏的发展,又有利于藏戏研究。”说起这些,我们看到了巴珠眼里满是憧憬和热爱。

    除了这些,巴珠感受最深的就是现在藏戏的地位提高了。

    “在旧社会,叔叔其美平措就被农奴主当作乞丐,藏戏表演也完全是为贵族服务的,演员的地位很低。现在大家都很尊重我们,我们真正成了藏戏的主人。以前藏戏团缺钱,藏戏的发展面临很多问题。现在国家有了专项资金,自治区、山南地区和县上都有补贴在扶持,帮我们修建了排练用的场地,就是现在你们看到的传习所,还购置了服装和道具,而且我们参加排练还有每天50元的务工补贴。现在,只要第二天有演出,我们头一天排练一下就可以参加演出了。”巴珠说道。

    如今,宾顿村的藏戏团每年都要在本村演出2场,还至少要去一次西藏自治区的大型活动表演。

    巴珠告诉我们如今大家的心愿就是有一天藏戏团能走得更远,走出西藏,走向全国和全世界。

    

(责任编辑:sandy)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