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青岛11月24日讯(记者刘成、通讯员姜兆蓓)列车长——铁路最基层客运班组的“兵头将尾”,是连接领导与一线职工的纽带,是整个班组的灵魂人物。青岛至成都线路线长点多,旅客成份复杂、管理难度大,是青岛客运段最艰苦线路之一,好在有一位热心肠的“掌门人”,这里的一切变得井井有条,他就是青岛客运段成都八组列车长赵艳君。
初次见到赵艳君时,你很难与“列车长”这三个字联想在一起,他给人的感觉就像个文静地大学生,中等个头,白白净净,鼻梁上架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样子。然而,正是这文质彬彬的像个大学生的80后的列车长,确是一个带领着40多个平均年龄在45岁以上的班组的“掌门人”。
去年7月份,一纸调令,他被派往成都八组任列车长。这个班组有职工33人,担当青岛至成都线路的旅客和行包运输任务。刚上任的时候,班组职工年龄普遍偏大、人心涣散,业务素质参差不齐,标准化作业执行不到位,“三座大山”,让他着实费了不少心思和脑筋。上任伊始,他认为只要自己进行努力工作,凭着一颗年轻火热的心和昂扬的斗志,就能把班组工作上一个新的台阶,打一个翻身仗,摘掉落后班组的“帽子”。可是,好景不长,他就发现自己处处碰壁,工作很难开展。班组的“老师”与他碰面也是爱搭不理,即便主动找到他们交流,也是敷衍了事。更有的说“我的工龄比你的年龄长,我的孩子比你都大,小毛孩你还来管我,咱们没什么好谈的。”当他听到这些后感到工作难干,有些老虎吃天——无处下口的感觉,他有些迷茫了。工作中的不如意,就像一场暴风雨把他心中燃烧的熊熊烈火一下浇灭了,像霜打得茄子一样——蔫了。下班回到家里也无精打采,同在铁路上工作的父亲看到儿子这样,心里明白肯定是工作上遇到难题了,就和他进行了交谈,把自己多年的工作经历和实践经验告诉开导他,让他虚心学习,主动请教。
为了尽快摆脱这种工作困境,赵艳君利用工作之余上网查阅关于班组管理方面的有关知识,到书店买来班组思想政治工作、班组长管理和心理学等方面的书籍进行阅读学习。上车后又找到“老师”们拉家常,逐渐的摸清了班组职工的家庭状况。随后他又利用在家休息时间到班组职工逐个进行家访谈心。班组列车员李波因病长期在家休养,家中孩子上高中生活困难,李波因为压力大,慢慢地不愿与人沟通,久而久之心理上有了自闭现象。他了解情况后在申请物质救助的同时,多次带领班组骨干到家中与李波交流谈心,还帮助其家庭干一些力所能及的事,使李波和家人深受感动。经过艳君的努力,李波话语渐渐多了,身体状况也逐步好转,主动要求上班。现在的李波性格开朗,工作表现出色,多次受到旅客和媒体表扬。
从一线列车员队伍中脱颖而出的他,深知“老师”们的不容易,每一趟安全乘务都凝聚了“老师”辛劳的汗水。面对这群年龄跨度大的“战友”,他实在不忍心“兵刃相见”。于是,他时常把微笑挂在脸上,用心、用情对待每位列车员,对“战友”取得的成绩都予以极大的肯定和表扬,面对发生“两违”的列车员他没有拍桌子横脸,而是主动找到当事人,语重心长的与他一起分析发生“两违”的原因,以及有可能造成的不良后果。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班长老曹谈起他时说道:“你别看我们赵车脸长得白,可是在工作中尤其在安全管理上那可绝对是“六亲不认”。去年10月的一次乘务工作中,老曹在当班期间打盹睡觉被他发现制止,当时老曹并没有当回事,认为打盹是小事,可是没想到列车到了终点站后,他组织班组职工召开分析会,不但对老曹进行了严厉的经济考核后还在班组中做了检查。当时老曹认为自己干了多年班长还没有这样掉面子,感觉小题大做,心中有些不服气。会后赵艳君多次找到老曹谈心,当说到汽车驾驶员因为打盹睡觉造成车毁人亡的事例时,他给家中有私家车的老曹打趣说道:“老班长,如果家里嫂子和儿子坐在你开的车厢里,你还会睡着吗?”老曹听后红着脸说道:“赵车长我服气了,您放心,咱是班长是骨干,以后再也不干违章的事了,一定带好头!”日子一长,列车员觉得这张新面孔不但没有“官”架子,而且很随和,很真诚,从心里头接纳了他。此时赵艳君趁热打铁,参加卫生突击、带头学习客运知识、逐步加大对违章列车员帮教力度,这又使得“老师”们对他产生几分“畏惧”。当初的“三座大山”也在他真情浇灌下消失。
“乘务员的事就是他的事,他自己的事不当回事”。这就是“战友们”对他的评价。在釆访时记者听到一个故事,成都八组列车员张佰胜前段时间因工作表现好,被调到兄弟班组担任班组骨干,可是老张多次找到车队领导要求调回原班组,当问其原因时,老张不好意思的说道:“俺没啥文化,脾气不好,俺和俺车长那是不打不成交,跟着赵车长跑车心里舒坦,不舍得分开”。原来,赵艳君和老张的儿子年龄相仿,刚开始每次安排老张工作时他总是不情愿的去。直到有一次赵艳君安排工作时,两人吵了起来,老张火冒三丈说道:“在家里俺说啥,俺儿子都要听,你才比他大几岁,凭啥我这个老头要听你的……。”这个事弄的两人脸红脖子粗,不欢而散。自从那次争吵后,只要老张当班,赵艳君有事没事就去找老张谈,一次不行、两次,两次不行、三次,久而久之老张说话不再那么硬了,也有笑脸了。今年7月份老张家中八十多岁的母亲不慎摔伤骨折,他得知后第一时间赶到老张家中,并帮忙联系医院。不管老张家中亲人病逝,还是儿子找工作,他都亲自去过问帮忙,久而久之只要老张有想不通的事都愿找他商量,慢慢的老张变了,变得没脾气了,班组有的列车员开玩笑说道:“老张你这个火炮筒子,咋不响了?”老张笑着说:“光你们当先进啊,俺这个后进也要尝尝当先进是啥滋味……。”列车员家中的琐碎小事,他总是记在心头,问长问短,有时他会为年轻的列车员介绍对象;有时会利用休班时间与大家聚一聚;有时他会对有思想波动的“老师”进行谈心,一谈就是一两个小时。人做事,天在看,在“老师”们心中,赵艳君是一个热心肠,是一个可以交心的“小兄弟”。但他却不是一个好儿子,好爸爸。今年初,他父亲住院动手术时,因春运任务紧他也未到医院陪护。聊到此处,记者看到了他愧疚的表情湿润的眼睛。此时,记者最脆弱的心弦被他的“事迹”感动,他在记者心中的形象,也越来越高大伟岸。
一个情字贯穿于他的工作和生活,清到深处自然真,他用真情支撑起了整个班组的安全网,同时他用真情收获了成都八组33名兄弟的真心。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