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牵马“牵”出小康来

2013年02月06日 09:11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拉萨2月6日讯(记者夏先清代玲)蜿蜒而升的山路上,几位游客正骑着马儿,朝着山顶的雍布拉康——西藏历史上第一座宫殿前进。牵马人——58岁的格桑多吉不时地回头和马背上的游客搭话。尽管还有几天就是一年一度的春节与藏历新年,可来雍布拉康的游客热情不减。

    雍布拉康始建于公元前2世纪,矗立在西藏乃东县昌珠镇门中岗旁的扎西次日山上,海拔3700米。游客们来到扎西次日山脚,若想参观雍布拉康,还要再攀登150米高的山坡,这对很多游客无异于一种挑战。于是,藏马租骑服务应运而生,牵马人都是村里老百姓。

    5日,记者在雍布拉康山脚下看到,每匹马按号排序,次第等客,游客的坐骑号由专人安排,村中的“牵马市场”秩序井然。马队队长、59岁的旺久说:“现在村里很多人养马,马队里的人每天下午把钱上交,然后马队再统一平均分给每个人,都能赚到钱。”

    格桑多吉是门中岗村最早尝到甜头的人。早在1996年,他花3000元买回一匹藏马,用藏饰品装饰后供游客租骑,成了村里第一位牵马人。“当年就入账4600元,远远超出之前种地的2000元年收入。”带着腼腆的微笑,身着一身藏族传统服饰的格桑多吉说。

    自己虽然富了,但格桑多吉没有忘记同村人。两年后,他主动鼓励、培训其他农牧民也加入到租骑服务中来。格桑多吉说:“这几年旅游一年比一年好,夏天旺季游人最多的时候,一匹马一天可以来回15到17次。即便在淡季,一匹马至少也要来回两三次。”

    农牧民的马队得到了乃东县的支持。乃东县委书记周耕证实,县里对牵马人实行挂牌上岗制度,每年至少组织一次免费培训,教授安全规则、接待礼仪等。

    现在山下已经有58名牵马人。他们的收入非常可观,像格桑多吉,一年下来,最少有6000元收入,多的能到15000元。作为雍布拉康山脚下第一个牵马人,现在他的儿子久美顿珠继承了他的事业,也开始牵马。

    除了租骑市场外,政府还为村里没有马匹的村民搭建了铁皮屋销售经幡、纪念品。抚摸着摊位上的玉石佛珠,70岁的摊主益西卓玛笑着说:“我的生意很好呢。每年旺季刚好是农闲,我就在这里摆摊。平均下来,一个月能净挣1000多块钱呢。”

    “现在党的民族政策‘雅克西’,门中岗村家家户户都吃上了‘旅游饭’!”在旺久看来,牵马也能“牵”出门中岗村的小康来!“我每天早上一起床,看着太阳从雍布拉康的山顶升起,一直在想,我们的生活不正像升起的太阳一样越来越红火吗?”旺久说。

    

(责任编辑:sandy)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