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七十七岁,吴栋材还是一条铁汉。
他走到世界各地,特别喜欢跟出门打拼的华人聊天。“只要勤劳、肯吃苦,在同样市场经济条件下,别的企业能做的,我们村办企业都能做。”他这样说。他为之奋斗了35年的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面积10.5平方公里,一万多村民,去年的工业销售收入达320亿元,是名副其实的“华夏第一钢村”。
1978年,吴栋材被任命到村里任当支部副书记,他提前5天骑着自行车来到这里。看着这个建在长江滩涂上、人均收入60多元、万债6万元的贫困村,吴栋材下了决心:一定要让这里来个一百八十度的大翻转!
“穷不会生根、富不是天生,要想富,就拿出战天斗地的精神跟我干!”吴栋材在第一次村民大会上说。
带领所有村民挖鱼池、养鱼,又将塘泥垫高、种田,全村人第一次过上了有“鱼”的新年;带着大伙种经济作物、办大小工厂、终于还清外债,还积攒了20多万元的资金。
1984年,苏州钢铁厂一名工人来张家港推销一台轧钢机,没有人敢接手。吴栋材动了心:苏南发展起来了,农民有了翻旧房、建新房的要求,得需要多少钢材呢?农民办钢厂,是天方夜谭。没有人敢这么想,更没有人敢这么做。
吴栋材觉得这事儿可行!他将村里几年办工厂攒下的15万元全部投入进去。1984年8月20日,永联村轧钢厂开始试产。
“当时谁都不明白到底怎么轧出钢来。”如今的永钢集团副总经理陈华斌记得,虽然当年周边小钢厂众多,但没有同行愿意帮忙指导。靠着请来的“星期天工程师”,机器歪歪扭扭轧出了3根钢筋。
陈华斌说,当时很多人不看好这个村办小厂,有人放下狠话:“你们轧金条也要亏本!”性格强硬的吴栋材不认输:“我虽然少了一根手指、也一样能做到!”这名抗美援朝的老兵,在战场里失去了自己的一个小指。
以旧船板为原料起步,永联钢厂扬帆远航:1987年,吴栋材坚决果断地砍掉其他所有小厂,投资120万元建设230轧钢生产线;1989年,国家实行宏观调空,钢材市场转冷,永钢利用关停小企业积攒的资金,加大技术改造扩能增效;2002年投资10亿元办炼钢厂;2010年底,永钢集团从普通的建筑螺纹钢走向工业用材;2013,公司将进军特优钢领域。
“他这个人就是性格硬,在大家拿不定主意的时候,说了算、定了干。”儿子吴惠芳这样评价父亲。有些事情吴栋材觉得一定能行,有些事他就是咬死了不行。
1998年,永钢集团迎来了第一次改制。在当时苏南地区乡镇企业“彻底转”、“转彻底”的大环境下,吴栋材坚决不同意把企业的股份全部转给私人。“企业全部转给私人后,百姓就不能得到实惠,这样的事情我不能干。”在吴栋材的坚持下,永联村保留了永钢集团75%的股份。
2002年,新一轮的改制大潮席卷而来,张家港市3000多家国有资本全部退出。有人提出把企业股份全部转给私人。
“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我们的厂就办在老百姓的土地上。假如因为钢铁厂专制,村民拿到一点钱,3、5年之后呢?下一代呢?”吴栋材说,他想要一个能一代代传下去的机制,给村民们带来持续的财富。
在一次干部会议上,吴栋材对永钢铁集团的干部们说:“转制,是大趋势,但转彻底未必是件好事。老百姓的土地都支持发展企业了,现在我们转制,把老百姓扔一边,这对吗?我不仅仅是企业的董事长,更是永联村的党委书记,要对村民负责,要给村民一个交代。我再三考虑,决定把我一半股份留给村里。也恳请各位支持我的决定。”吴栋材捐出自己的一半股份,几位高管也都拿出部分股份,为永联村保留了25%的股份。
如今,这25%的股权每年可为村委提供8000多万元可支配收入,这部分钱,又借用永联经济合作社这个平台,再一次发酵,为村里的发展发挥更大的作用。
25%的股份,成为村里人的“摇钱树”,也成为和党的基层组织与群众的“连心桥”。自此,永联钢厂和永联村齐头并进,血肉交融。一身正气、一颗公心,让吴栋材拥有了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永联村富了,要发展,得有土地、得有人,吴栋材有了并村的构想。但他“进了永联门就是永联人,待遇人人都平等”的方案遭到了原永联村民的反对:凭什么让别人来瓜分我们的胜利果实?
“小村并大村”、“富村帮穷村”,人口不到800人的永联村,一下子要并进好几千人,“小马拉大车”的负担也让吴栋材心里犹豫,他决定亲自出去转转。
走到用南村,一个村民正在一幢破旧不堪的房子前的自留地种蔬菜。“老哥,我看你家房子这么旧,可禁不起大雨,该修修。”“吴栋材说。“没办法,家里穷。”对方说,“不知道日子什么时候好起来,如果能像永联村民一样,那就够了。”
吴栋材一愣,回去就召开了村民大会,对大家说:“我们是社会主义大家庭,如果自己吃上山珍海味,却看着兄弟姐妹吃稀饭、啃山芋,你能心安理得吗?并村后,他们确实分享了我们的好处,但也给我们带来了更大的发展空间和后劲。”为了安抚大家,他和村委会研究决定,给每个老村民发放1万元的现金。
从1995年开始,先后5次并村让永联村的面积由0.54平方公里增加到10.5平方公里,人口从900多人增加到10000多人。
“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农村?”吴栋材说,归根结底,就是共同富裕,现在的永联村有了共识,那便是:大家共建共创、共享共富!
壮大后的永联村,并没有像很多人想的那样把土地投入厂区的扩建中,也源自吴栋材的“硬”脾气:“农村假如全搞了工厂,算什么农村?连粮食基地都没有,农民哪来的安全感?”
村里以农村合作社的形式专门成立了4个农业发展公司,将村民土地承包经营权统一流转到集体,让村民以土地入股。村民变股民后,不仅可享受每亩每年1200元的定额股份分红,还实现了由传统农民向农业工人的身份转变,工资按月领取。2012年,全村人均收入达到28766元。
3000亩高标准农田的现代粮食生产基地、400亩鲜切花大棚、 100亩江鲜水产养殖场相继建成。吴栋材还将永钢节能环保的理念运用到农业生产上,将钢厂的富余蒸汽输送到三个农副生产基地,作为烘干、保温的热源。
最近几年,永联又投资15亿元,建起了亚洲最大的现代化农民集中居住区“永联小镇”。这个由高层、小高层及多层公寓楼组成的小区,可容纳3500多户村民、15000多人。
“这不是一个小镇,而是一座现代化的新城。”因为业务关联,张家港农行的张乐常去永联村,他说,大家对老吴书记最集中的评价,就是"大得很"的能力和"好得很"的为人。
如今,77岁的老吴书记常去“永联小镇”的永联戏楼看戏,十七八岁当兵时,他常从戏文里学做人、学做事,他特别喜欢《七品芝麻官》里的一句话:当官不为民作主、不如回家卖红薯。村支书在他眼里并不是个官,但他常说,“有上万号人跟着你过,如果大家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你对得起大家么?”
“我这个人,胆子大,认准的东西,不会回头。”吴栋材说:“我最大的心愿,就是要让村民过上比城里人还要好的日子。永联村,是我一生的事业。”他说,等到投入30亿元的优特钢生产线开始全面产出时,他就80岁了,也许可以休息了。
这名保持昂扬斗志的老军人,不信邪办钢厂,不听劝分股份,一辈子不停歇地去闯、去做,却在几年前参加一次颁奖礼时露出柔软的一面。“我感谢永联村的村民,30多年来,风风雨雨跟着我一直走到现在。”鞠躬致谢时,铁汉吴栋材,泪洒现场。
(责任编辑:袁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