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国联通客户业务无端被改 多收费现象屡屡发生

2013年05月15日 09:5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石家庄 5月 15日讯(姜文山) 5月 7日上午,在位于石家庄市友谊大街 90号中国联通营业厅,一位姓李(女)的联通客户气冲冲来的业务大厅。业务大厅 6号窗口工作人员接待了她,李女士讲述了自己联通沃 3G业务被无端更改,多次投诉无果的经历。

  李女士称:自己一直使用联通 58元套餐, 2012年 11月的某日,突然接到一位自称是联通公司工作人员的手机电话,问是否同意将套餐变更为 80元,当时我并没有同意。结果我在 2013年 3月份查询业务时,发现自己套餐业务早已于 2012年 11月被更改为 80元套餐,几个月下来要多交 100多元钱。最可气的是找到联通投诉情况后,被告知让我和业务员联系,公司并不负责此事。

  据记者现场了解,李女士已是第二次上门投诉了,第一次来时被告知会有专人联系李女士解决此事,但直到今日没有人和李女士取得联系,事情更没有得到解决。

  正在李女士和营业员交涉时, 6号窗口又来了一位姓张(男)的客户,因为联通固定电话话费消费太多,前来查询。结果这位客户的账单中,每月无故多出了一项 14元的代收费项目,几个月来同样多交了上百元的话费。

  据 6号窗口的工作人员称:营业厅没有处理退费的权利,这些多出的代收费项目中包含金讯信息和自动台两项,如果需要解决退费需要客户与厂家联系,并在客户的单子上填上了厂家的电话。

  两位客户同样被多收费,又得不到合理答复和解决,在营业厅内吵嚷起来,气氛一度很紧张。记者随机采访了几位前来办理业务的客户,都表示对中国联通的这种行为不满意,自己或周边的朋友也时常碰到这样的事情,处理起来很麻烦,有的嫌麻烦最终只能是不了了之。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