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神华集团8亿元投资环保 确保包头重点三级防控

2013年06月06日 13:43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经济网包头6月6日讯(记者乔雪峰)神华包头煤制烯烃项目自开工建设到现在,始终把环境保护放在企业正常运行的核心位置,不但投巨资安装了先进的环保设备,而且通过各种管控和监测机制确保“三废”排放达标,为包头市实现“污水零排放”做出了贡献,也为国有企业参与地方环境保护做出了表率。

    神华煤制烯烃项目是以内蒙古丰富的煤碳资源为原料,通过煤气化生产甲醇、甲醇转化制烯烃、烯烃聚合工艺路线生产聚烯烃的特大型煤化工项目,是神华集团投资建设的世界首套、全球最大的国家级煤制烯烃示范工程,项目生产规模为年产甲醇180万吨、烯烃60万吨,总投资170亿元。该项目最关键的核心装置甲醇制烯烃采用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DMTO工艺技术,是该技术在世界上首次实现工业化,对解决我国石化原料替代,保证国家能源安全方面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截止2013年5月,该醒目申请发明专利41项,制定企业产品标准4项。项目自2010年投料试车以来,一直稳定运行,不但为国内过剩的甲醇产业找到了出路,也使国内低迷的甲醇消费因煤制烯烃技术的产业化而改变局面。同时,一大批与煤制烯烃技术和设备密切关联的配套产业快速发展,仅包头市,就有相关的几十家企业因该项目的成功而入驻,项目所在的包头市九原工业园区正在打造以煤制烯烃项目为龙头的烯烃产业集群,目前已引进了盈德气体、湖南东盈年产4万吨水煤浆专用添加剂、广西华塑年产1.8亿条内涂膜袋内粘膜袋、君泰集团年产4300吨双壁波纹管及2000吨预制直埋保温管、霖盛20万套汽车大型注塑零部件等煤化工关联项目,加快烯烃就地转化增值。

    从2007年9月开工建设到2011年1月工厂正式投入运行,神华煤制烯烃用于环保设施的投资达79495.14万元,占到了总投资的5.4%,在国内企业中名列前茅。为了保证工业废水的有效处理和合理排放,神华集团包头煤制烯烃分公司建设了从厂区途经昆河、四道沙河,终点至包头新南郊污水处理厂下游排口,全长35632米的污水排放管线。按照地方环保部门对排污口规范化的要求,神华包头分公司还在废水总排口安装了美国哈希公司的COD和NH4-N在线自动检测仪表、德国西门子公司的电磁流量计和德国欧迈克公司的PH计在线自动监测仪表,对外排废水实施24小时连续监控,并将监测数据实时传送到包头市环境保护局,确保废水达标排放。

    为了实现这一国家示范项目的“三废”排放的稳定管控,神华包头分公司建立了环境保护责任制,明确了公司领导、职能部门、基层干部和员工的环保职责。公司在每日召开的生产调度会上通报前一天的排放指标完成情况,如有异常,会及时组织相关技术人员进行原因分析,采取有效整改措施。公司还与包头市环保局建立联动应急机制,一旦生产或环保装置出现异常,立即向包头市环境保护局汇报,并及时采取有效控制措施。化工厂最易发生火灾,为此,该公司创新建设模式,对事故污水实行“三级”防控,构建了围堰,设置了切换设施,确保初期雨水及一般事故排水能够在围堰内收集,并可切换围堰内的水进入污水系统或清净水系统。同时还建设了厂内污水管网,对全厂排水系统废水实行“清污分流”,并细化为为生产污水系统、生活污水系统、回用水系统、雨水系统。一旦事故发生,事故消防污水经装置及罐区围堰收集后排入初期雨水池内,由污水提升泵送至全厂的事故应急池,再逐渐将事故污水调入生化污水处理场调节池,经过生化处理达标后,经排水泵站派出厂外。据测算,事故废水收集储存能力已达到可收集事故火灾18小时消防废水的水平。

    

(责任编辑:sandy)

分享到: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