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漳港区一体化建东南国际航运中心

2013年07月17日 13:36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殷陆君

  海峡西岸经济区包括福建省、浙江省南部和广东省东部的沿海部分地区。该区域的功能定位是: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服务周边地区发展新的对外开放综合通道,东部沿海地区先进制造业的重要基地,我国重要的自然和文化旅游中心。

  厦门湾是我国条件优良的水域,两岸有着丰富的岸线资源。过去分别隶属于厦门港和漳州港。2005年,福建省政府决定整合厦漳港口体制,把漳州港口逐步划给厦门港。2006年,原漳州港招银、后石、石码港区整合入厦门港;2010年东山湾内古雷、东山、云霄和诏安四港区整合入厦门港。整合带来港政、航政、水运的统一管理,形成了目前厦门港“环两湾辖十区”的发展新格局。

  厦门港口管理部门按照“先整合后理顺,边运行边规范”原则,从政策、体制、机制等各个方面逐步推进,不断取得成效。厦门港口管理局局长蔡良涯表示,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为了对接这一要求,他们积极推动临港经济的发展,争取厦漳“同港同策”各项政策的落实。加快漳州港口基础设施建设,厦门市财政从今年起近3年每年投入1000万元用于漳州市港区公共基础项目建设。

  做大做强海沧集装箱港口,推动岛内外一体化

  厦门的码头和岸线资源相对紧张。厦门市委、市政府提出要跨岛发展,推动岛内外一体化。把厦门港口发展的重点引导到现代集装箱服务,从地理上重点发展海沧港口,岛内码头重点发展旅游客运。而漳州港口重点发展专用码头、散货运输,推动临港工业。

  2008年6月,厦门海沧保税港区获国务院批准设立。由海沧自主筹措资金建设为主的海沧保税港区,规划面积9.5平方公里,一期于2010年12月10日封关运营,二期于2012年3月15日封关运营,两期总封关面积5.5平方公里。

  “巢好引得凤来栖”。近两年来,海沧保税港区吸附效应彰显,丹麦马士基、法国达飞、中国中远等知名航运商,香港和记黄埔、香港新创建等知名码头营运商均在此落户;已开辟国际航线52条,通达世界各地;是全国最大的钨制品出口基地和石材集散口岸,也是福建省重要的钢材物流贸易中心,正积极打造全国第二大红酒进口口岸。

  厦门市委常委、海沧区委书记郑云峰说,今年上半年,海沧港区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707万吨,同比增31%;集装箱吞吐量172.21万标箱,同比增27.3%。

  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服务海峡两岸发展

  2011年,国务院批复厦门建设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和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厦门市抓住机遇,积极推动航运服务业发展,促进航运物流企业集聚。

  海沧区积极发展航运消费配套服务业,吸引国际、国内大型航运企业总部、船舶管理服务企业、航运重点企业、航运功能性机构落户,集聚一批实力雄厚的航运中介组织和港航企业。思明区、湖里区大力发展航运金融服务,提升航运服务中心航运要素集聚功能、航运综合服务功能,开展船舶融资、航运保险等服务业。

  厦门港口整合后,发挥出越来越大的作用。2012年,厦门港货物吞吐量17227万吨,集装箱720万标箱。厦门港在世界集装箱港口的排名从2005年的第24位上升至2012年的第19位。不但发挥了在福建和江西等东南省份的辐射效应,而且发挥了海峡两岸的集散效应。

  厦漳港区“同港同策”,推动漳厦快速同城化

  厦门港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也因此迈出重要一步。

  未来,厦门港全港规划可形成码头岸线总长约94.3公里,规划泊位379个,规划可形成通过能力约5.8亿吨/年。

  港口体制一体化改革,把厦门港区的品牌优势和漳州港区深水岸线资源、临港腹地优势互为补充,弥补了厦门过去没有20万吨至30万吨深水岸线的不足,形成了“1+1>2”的效应。

  伴随着港口的持续快速发展,带动了厦门湾漳州开发区临港工业的蓬勃发展,凯西钢铁、豪氏威马等一大批巨型项目也纷纷进驻招银港区。而港口的竞争互动使厦门湾两岸港口管理水平得到更大提高。

  “同港同策”,厦门港区享受的优惠政策,逐步延伸到漳州港区。

  为了鼓励港区业务快速发展,厦门港将有关国际中转、内支线中转、海铁联运等港口集装箱业务补贴政策延伸到了漳州港区。同时,在厦门港口管理局的大力推动下,开辟了东山—厦门内支线,带动了东山港口及当地区域经济尤其是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