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有体制发展潜力正不断递减 不如加速供给改革

2013年07月30日 13:52   来源:中国经济网   易珏
    7月,上半年中国宏观经济数据悉数出炉,各项数据有喜有忧,但明显低于年初各大机构普遍预测的2013年中国经济将增长8%左右的预期。国际货币基金组织预测,中国今年实际GDP将增长7.8%,明年增速为7.7%,比4月份的预测值分别下降了0.3和0.6个百分点。高盛和瑞信将未来五年内的中国平均增速预期调整到6%左右,远低于政府的7%增长目标。

    如何看待中国上半年的经济增速回落以及其中的指标含义?下半年中国宏观经济走向何方?下一步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动力和重点领域又是什么?在这些领域内又当推行怎样的变革?

    投资效率减弱

    中国经济信息:年初厦门大学发布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中模拟了收入提升对GDP的影响。但实际情况是,上半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实际增长6.5%,而上半年GDP增长7.6%,低于GDP增幅,并且增速还可能进一步回落。您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李文溥:今年的城镇居民人均实际增速可能低于GDP,这在我们2月的模型预测中就发现了。在经济运行环境、体制背景没有太大变化情况下,居民的消费行为是相对稳定的,短期的刺激不是一个好的办法。

    中国经济信息:李克强总理提出“经济运行合理区间”,上半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181318亿元,同比名义增长20.1%。对比历史数据,您认为是否在转型发展的合理区间?

    李文溥:这一问题难以给出单一的价值判断,投资的主体、结构、地区分布、效率等等都与转型的合理区间相联系,因此无法从单一的投资增速做出合理与否的判断。

    而就实现7.5%的经济增长目标看,可能是偏低的,但是,令人担忧的问题是,为实现每一个百分点的增长,所需要的投资是越来越多了。或者说,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空间则不断缩小。今年上半年以来,信贷规模激增,固定资产投资增速基本持平甚或略微上升,但是第一季度经济增速仅为7.7%。资本形成总额在2012年后面三个季度拉动了4个百分点的经济增速,但在2013年第一季度仅拉动了2.3个百分点,说明既有体制的发展潜力正在不断递减,传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模式的空间进一步狭小,投资效率下降,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减弱。

    中国经济信息:上半年全国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滑,其中中央财政收入的增速远低于地方财政,您如何解读?政府应该如何面对?

    李文溥: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从财政收入结构上看,非税收入的急剧减少是导致当前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主要因素之一;二是从中央与地方财政关系上看,中央财政收入增速下降的速度明显快于地方政府本级财政收入。从税收结构上看,关税、进口产品消费及增值税的负增长是导致中央本级财政收入增速下降幅度较大的主要原因。从整体上看,是经济增长减速引发了财政收入增速的下降。其中,工业增速下滑是导致财政收入增速大幅下降的主要原因。

    尽管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在世界各国中不是最高的,但是,从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政府所承担的社会服务责任看,我国政府收入占GDP的比重明显过高,厦门大学宏观经济研究中心今年年初应用所研发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进行的政策模拟证实,在目前情况下,适度减缓财政收入的增长速度,对我国经济增长产生的下滑压力极其有限。相反,却有利于改善国民收入分配结构,缩小居民收入差距,降低投资率,提高消费比重,缩小贸易盈余。

    要素比价市场需均衡

    中国经济信息:在年初的中国季度宏观经济模型中预计,2013年GDP全年增速为8.2%,您是否还维持这个观点?

    李文溥:上半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表明由于外需低迷,投资平淡,消费疲软,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仅7.6%。2013年的GDP增速,我们目前正在进行中期预测,现在结果尚未出来。但是,从第一、二季度的增长实绩看,我目前的估计是2013年中国GDP增速可能在7.5%-7.8%之间。

    中国经济信息:基于这个判断的背景是什么?

    李文溥:我们认为尽管目前经济呈下行态势,2013年中国经济的增长率不如年初所预计的那么乐观,似乎难以超过2012年,但是,整体而言,今年中国经济增长仍将基本维持平稳态势,下半年既不会出现明显反弹回升的状况,也不可能出现进一步崩盘下行的局面。但是,从长期看,继续维持现有政治经济体制格局,存在着经济增长潜力逐步递减,经济增长逐步衰减的危险。

    首先,从国际经济环境看,尽管世界经济复苏缓慢,但是今年以来的趋势是平稳略有向上的,经济增长的不确定因素正在减弱,贸易总量缓慢增加,这将有利于缓解出口增长持续下降的压力。

    其次,输入性通货膨胀的预期正在减弱,国际大宗物品价格持续下降,将减少下游企业的原材料成本,有利于企业应对工业产品价格下滑、劳动力成本上升带来的利润冲击,增强企业竞争力。

    再次,近期中央政府在金融政策上的“不作为”以及对经济增长可能下滑的高度容忍,显示中央对于挤出金融泡沫、资产泡沫,进而治理产能过剩、淘汰部分落后产业的决心。这短期会造成较大困难,但从中期看有利于调整产业结构,从而增强企业投资信心。

    最后,既有措施不足以解决中国经济目前普遍存在的要素比价严重扭曲,在政府主导型经济体制下,赶超型战略所导致的要素比价严重扭曲如不通过深化政治经济体制改革逐步得到纠正,经济发展方式不可能实现根本转变,经济增长潜力将逐步递减。

    中国经济信息:对于下半年经济政策(财政与货币政策调整)有怎样的政策建议?

    李文溥:应对短期的经济下滑,不可能不适当地动用一些总量的财政货币政策,但是,正如前面说过的,它的边际效率在衰减,因此,还是应当更多地寄希望于体制变革、结构性调整政策。

    随着中国进入中等偏上经济体行列,中国经济已经进入了结构性增长减速期,转变既有经济发展方式显得更为迫切。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必须以恢复要素比价的市场均衡为前提,建立在政治经济体制的深化改革、经济运行机制的根本转变基础上。

    近期出现的银行“钱荒”,是金融体制改革严重滞后导致的,现有的金融问题是政府主导型经济、赶超型战略导致的全局性要素比价严重扭曲在金融市场上的反映。

    提升民生服务供给

    中国经济信息:在现有条件下,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边际效率越来越低,外贸形势短期内难有实质性变化,如何进一步让消费成为经济增长的动力?

    李文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居民的消费倾向,固然是基本措施,但是,难以在短期内到位。还应当重视,即使在现有居民收入水平上,仍有扩大居民消费的潜力可挖。它主要体现在满足居民消费需求的供给能力存在结构性失衡,部分民生需求因有效供给能力不足,这主要体现在以医疗、养老、文教等为代表的民生服务需求的有效供给能力严重不足,因此,应继续重视居民消费的服务化趋势,认识到民生服务是大有潜力的朝阳产业。

    近年来,居民对优质医疗服务的需求增长犹如井喷。各中心城市的三甲医院无不人满为患。可以断言,医疗卫生是居民消费服务化阶段的第一朝阳产业。

    中国经济信息:如何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的供给不足?

    李文溥:由于被视为事业,医疗卫生部门自身无法实现简单再生产,更不用说扩大再生产,必须依靠财政投资、财政拨款方能维持,在先生产后生活的传统思维定势下,我国的医疗卫生服务始终处于低水平状态。

    此外,医疗服务准入的行政管制仍未消除,在开放医疗市场过程中,沿袭计划经济的制度路径,政府对公立医院的支持仍然很多,给社会资本和外资进入医疗市场造成了严重的政策壁垒,而且,医疗资源集中在城市,而城市中的大多数医疗资源又集中于三级大医院。

    应当使医疗卫生服务从依靠政府投入为主的文教卫生事业逐步转变为自生能力的居民消费服务化阶段的朝阳民生产业。

    首先,绝大多数的正常医疗服务产品都应当引入市场化竞争机制来进行生产和消费。但是,医疗卫生产业关系民生,因此,应作为政府管制产业。一方面,医疗机构按照正常医疗服务价格收费,收支相抵并获得按照公正报酬率计算的资金利润,有利于实现医疗机构的正常再生产,从而提高正常医疗服务标准,改善医疗服务环境。它也为社会资本调整投资结构,投资医疗卫生服务等民生产业,依靠社会力量消除医疗供给能力短缺,满足人民潜在消费需求创造基本前提。另一方面,为保障公民应有的医疗保障权利,政府应该强化社会性管制职能,扭转消费者在市场中与供给方利益博弈中的弱势地位,确保医疗服务的公平性和公益性。正常医疗服务产品必须实行按平均成本(也即管制产业中按公正报酬率定价)收费。

    其次,医疗机构以正常医疗服务价格(即按公正报酬率定价)提供医疗卫生服务产品,保障医疗机构的正常运营可以获得社会平均收益率,这就为医疗机构从事业单位转为民生产业部门提供基本的体制及物质基础。在此基础上,医疗机构应逐步开放,鼓励各种所有制经济投资医疗卫生部门,尤其是有较高医疗服务资质的医疗机构,扩大优质医疗服务的有效供给能力,鼓励优质医疗卫生机构建立分院,逐步向跨地区的大型医疗服务集团转变。

    再次,政府放松经济性管制的同时,为避免医疗供给方利用信息优势地位加剧医疗市场的利益攫取和分利活动,应该加强对供给方行为的管制。(中国经济信息杂志社 易珏)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