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稿 > 正文
中经搜索

宗申集团像做企业一样做党建

2013年08月22日 21:26   来源:中国经济网   

 

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组年度监督审核现场会。刘广滨摄

 

    中国经济网重庆8月22日讯(记者吴陆牧 刘广滨)8月21日,宗申产业集团ISO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顺利通过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专家组年度监督审核,该集团成为CQC全国第三家、重庆市第一家通过ISO9001党建质量管理体系权威认证的非公企业。

    宗申产业集团是一家以生产摩托车发动机为主的制造型企业,年产值达160多亿,拥有员工13000余人。集团党委下辖党委1个、党总支2个、党支部21个,目前管理党员672名。如何把党员队伍建设得更好?如何让党组织作用更好发挥?是困惑历届党委班子的难题。

    “要像企业管理那样做党建”。集团总裁左宗申在一次列席党委会时提出:“作为一个发展30多年的非公企业,质量管理、健康认证、产品认证已通过国际标准检测,党建工作完全可以形成一套工作标准。”

    一语惊醒梦中人。2012年5月,集团党委创新将党建工作导入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开始试运行。

    据中国经济网记者了解,集团党委将党建工作作为“产品”生产,以上级党组织、业主、党员职工为“顾客”,以实现“顾客”满意为焦点,将党建工作定义为“自身建设”、“作用发挥”、“构建和谐”三大识别过程,通过目标化管理、程序化控制、标准化考核、持续化改进,使党建工作虚功做实,与企业管理、生产经营有效融合。

    “发动党员递交生产改进提案数量≥400条,采纳率≥30%”,这是宗申动力集团党委与集团党委签订的《党建目标管理责任书》其中一条。

    “党员管理实现了数字化——以前的务虚管理,现在被量化成一个个确切指标。”宗申集团党委书记李桃说。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一大特点就是过程管理,每项工作都通过“5W1H”工作方法来控制,即干什么、为何干、谁来干、何时干、怎么干、干到什么程度。

    “完不成任务,我会被扣分,扣一分,年薪就损失1%”,宗申动力集团党委书记左宗信介绍说:“每个党组织、每名党员都会像完成生产任务一样,在规定时间内自觉完成责任书既定的目标。”

    运用“5W1H”工作方法,宗申产业集团党委将党建工作层层分解落实到每个党员,增强党务工作者开展工作的前瞻性、主动性和规范性。

    “PDCA”循环原理是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另一大特点,即按照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的方法,循环控制、闭合管理。集团党委及下辖党委(党总支、党支部)党建计划在实施过程中,通过定期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进行纠正,然后重新开始新一轮运行,实现党建工作循序渐进、环环相扣、持续改进,不断提升。

    “今年,集团参加全市QC成果发布会获得9项奖励,创造公司历史最好成绩”。集团企业管理部经理高翔波介绍说:“这都得益于集团党委实施的‘金点子’工程”。

    集团党委结合企业实际,精心规划设计出强基工程、质量建党工程、“双培”工程、“金点子”工程、活力工程、温暖工程、平安宗申工程、影响力工程“八大工程”,成为党建工作的有效载体。

    据了解,“金点子工程”实施以来,党员提出生产改进提案被采纳623条,创造经济效益600余万元。

    其他工程也像“金点子工程”一样,全面开花。党委班子与行政层100%“双向进入、交叉任职”,同等条件党员优先录用、培训、晋升、加薪“四优先”,形成关键岗位有党员、困难面前有党员、危急关头有党员、突击攻关有党员的良好氛围……

    据集团党委统计,党建质量管理体系实施以来,集团党委为企业培养输送复合型人才180余名,吸纳骨干人才入党96名,职工担任各级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11人次,开展各类主题活动60余场次,帮扶救助困难党员职工30余名,重大安全生产事故为零,职工流失率下降12%。集团连续13年被国家评为民营企业500强和制造业500强,集团党委被评为全国“双强百佳”党组织。贾庆林、张德江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莅临视察。

(责任编辑:袁霓)

分享到:
延伸阅读
商务进行时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