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中旬,迟来的秋风给炎热一夏的东北大地送来阵阵清爽。此时,由哈尔滨开往大连的G310次高铁列车上,挤满了来自黑龙江、吉林前往大连沿海各企业和经济区寻求合作的人们;位于长白山脚下,与东北东部地区最近出海口丹东为邻的吉林通化,与丹东港“无缝对接”的“通化陆港”正在加紧建设;由内蒙古东部地区的通辽开往辽宁西部出海口锦州港的集装箱班列正向目的地行进;地处辽宁沿海,又在沈阳经济区内的营口港,其官网不断更新着动态。当下,东北各地纷纷将发展的目光锁定在辽宁沿海经济带。
2012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地区生产总值占到东北三省的25%,沿海6市实际利用外资达179亿美元,是2005年的14.3倍。产业带、城市带、旅游带在辽宁沿海地区迅速崛起,在完成我国沿海经济发展拼图的同时,正在成为有着100万平方公里、1亿人口的东北地区对外开放和经济发展的枢纽。
加速产城融合
2005年“转身向海”开启辽宁沿海地带大开发的帷幕,2009年辽宁沿海经济带开发开放上升为国家战略,如今加快打造成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枢纽,辽宁2200多公里长的海岸线已成为我国沿海地区屈指可数的对外开放“黄金地带”。开发开放8年,世界500强企业前来投资办厂的脚步络绎不绝,辽宁实际利用外资从2008年起稳居全国前三,世界领先的先进技术、管理理念和高端人才已经在老工业基地涌动闪光。
按照面向东北亚发展定位,辽宁沿海经济带推进一批与东北腹地紧密相连的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促使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的经济联动不断加深。对内加强带动影响的同时,在一系列政策、资金和崭新发展理念的带动下,辽宁沿海经济带在不断提升我国在东北亚地区的竞争力,为打造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枢纽打下坚实基础。
在建设辽宁沿海经济带的进程中,辽宁不断推动沿海与腹地良性互动,促使沿海地区利用腹地雄厚的配套能力拓展服务功能,腹地利用沿海临港优势向海外发展,形成沿海与腹地互为支撑的发展格局。哈大高铁开通缩短辽宁沿海与东北腹地的距离,丹大、丹通等东部地区铁路建设为东北东部和北黄海的开发创造条件,建成1400多公里长的滨海公路拉近城市和海的距离。不仅如此,以大连港、营口港为龙头,丹东港、锦州港、葫芦岛港为两翼,盘锦荣兴港投入运营,绥中港、海洋红港等港口开工建设,沿海港口群实力不断壮大,使辽宁沿海布满了对外开放的平台。
在辽宁沿海地带,昔日荒芜的废弃盐田、盐碱地、荒滩被开发建设成一个个高水平的开发区,吸引国内外投资者将产业布局于此,加速产业向沿海集聚。
在辽宁沿海经济带上,投资百亿元以上的产业项目比比皆是,物流业、会展业、科技服务、文化创意等产业在快速兴起。
与产业带同步崛起的是城市带,辽宁沿海6市规划建设的10多个城市新区已具规模。大连的普湾新区、大连开发区、长兴岛新区、金州新区、花园口新区,丹东的丹东新区,锦州的龙栖湾新区,营口的北海新区,盘锦辽东湾新区和葫芦岛的东戴河新区等座座新城,与老城区一道连成一条城市带,为拥挤的老城区扩展出发展空间,为产业发展提供了人力保证,提高了沿海经济带的城镇密度,加速了产城融合、港城融合。2012年,位于大连旅顺南路的软件产业带实现销售收入1022亿元,成为我国乃至世界软件产业的重要力量。同大连的软件业一样,辽宁借助国家战略带来的政策优势,将沿海经济带上的各个产业做大做强,形成产业优势。
构筑开放高地
辽宁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在完善我国的沿海经济布局、提升环渤海地区国际竞争力的同时,还成为我国东北振兴国家区域发展战略的新引擎。到2012年底,辽宁沿海6市拥有42个重点工业产业集群,51个服务业聚集区,每县市建成1个农产品基地。2012年底,辽宁沿海6市经济总量占全省比重超过50%,成为引领振兴的主战场。
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建设是辽宁沿海经济带乃至整个东北地区开放平台建设的重要部分。在2007年出台的我国第一部航运中心规划—《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发展规划》提出,用10年到20年时间,逐步建成以大连大窑湾保税港区为核心、以大连城市为载体、以沿海港口群为基础、以东北腹地为依托的东北亚重要的国际航运中心,使之成为东北亚地区重要的国际性枢纽港和物流中心、成为引领东北对外开放的龙头和全面振兴老工业基地的重要引擎。经过积极推进航运基础设施体系、综合运输体系和航运服务体系建设。到2012年,在大连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规划建设的带动下,辽宁港口货物吞吐量达8.85亿吨,是2005年的近3倍。集装箱货物吞吐量1500多万标箱,是2005年的4倍,其中大连港和营口港货物吞吐量双双超过3亿吨。
打造成面向东北亚开放的枢纽,辽宁沿海经济带在开发开放接连取得新突破,不断迈上新台阶,正朝着这一目标稳步迈进。
(责任编辑:宋雅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