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省关于印发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通知(全文)

2013年04月15日 09:35   来源:政府网站   

  各市、县人民政府,省人民政府各委、办、厅、局:

  《山西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

  山西省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3月1日

  山西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

  现代装备制造业是指融合了现代信息技术和现代管理思想方法,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提供生产技术装备的制造业。为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把山西现代装备制造业做大做强”的战略部署,构建现代装备制造产业体系,重振我省装备制造业,编制本规划。

  一、“十一五”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的形势

  (一)“十一五”发展回顾。

  “十一五”以来,山西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已成为位列煤炭、焦炭、冶金、电力之后的重要产业部门,已形成由金属制品业、通用装备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装备制造业、电气装备及器材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装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品装备制造业等七大行业构成的门类较全的产业体系。2010年底,全省共有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企业741家,资产总计1452.5亿元,从业人员31.2万人。现代装备制造业作为我省重点培育的新型支柱产业之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1.社会贡献度不断提高。“十一五”以来,我省装备制造业快速发展,税收贡献率稳步上升,对国民经济的贡献率日渐提高。“十一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实现利润总额从2005年的8.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30.9亿元,年均增长29.8%;实现税金总额从2005年的11.3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41.6亿元,年均增长29.8%;产业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23.7万人增长到2010年的31.2万人,年均增长5.67%。

  2.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十一五”期间,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规模不断扩大,市场竞争力日益增强。规模以上企业工业总产值从2005年的388.9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106亿元,年均增长23.2%,实现主营业务收入从2005年的364.4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1042.4亿元,年均增长23.4%;实现出口交货值从2005年的28.5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91.2亿元,年均增长26.2%。全行业拥有3个中国名牌产品、5个中国驰名商标。煤机装备、重型机械、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等均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

  3.创新体系初步形成。初步构建了以国家、省、市三级企业技术中心为主体的分层技术管理体系,行业技术中心建设处于全国前列。“十一五”末,全省装备制造业共拥有5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39个省级企业技术中心、5个省级行业技术中心、16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拥有的有效专利数达到了1500项,主持或参与制定的标准数达到了780项,每年完成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研发项目1600项以上,新产品销售收入占全部产品销售收入的比重超过50%。

  4.产业结构趋于合理。“十一五”以来,全省装备制造业呈现出传统优势产业稳步增长、新兴潜力产业快速发展、特色装备产业规模不断扩大的良好局面。重型机械、铁路装备、煤机装备、液压元器件、纺机等一批传统优势装备产业优势地位进一步确立,重型汽车、新能源装备、新型电子装备、LED等一批新兴潜力产业起步迅猛,铝镁合金、不锈钢、钕铁硼磁材等一批深加工制造装备产业已初具规模。

  5.投资多元化格局基本形成。“十一五”期间,太重集团、晋西集团、煤科院煤机公司、大同机车、永济电机、经纬纺机等国有重点装备制造企业快速发展,大运汽车、成功淮海、山西卓里、乐百利特等民营装备制造企业异军突起。富士康、三一重工、吉利汽车、陕汽集团等知名企业先后入晋,我省装备制造业投资主体趋于多元化,所有制结构进一步完善,产业发展活力进一步增强。

  (二)存在问题。

  1.产业总体规模偏小。2010年末,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虽已跨上千亿元台阶,但仅占全省工业总体规模的6.2%,远低于全国20%的平均水平,且呈持续下降趋势。占全国机械工业比重仅为0.6%,中部六省排名最后。

  2.产品附加值低。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体产品仍然呈现结构层次低、技术含量不高、产品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的局面。“十一五”末,我省装备制造业工业增加值率仅为23%,低于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同期值4.9个百分点。

  3.产业集中度偏小。全省装备制造业中,大企业少而不强,引领和带动作用不明显,中小企业多而不活,“专精特新”优势尚未建立。企业间协作关系较弱,配套能力不足,同质化竞争严重,专业化分工落后,真正具有优势和特色的产业集群尚未形成。

  (三)面临的形势。

  “十二五”时期,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深刻变化,既有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深刻影响,也有国内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出的紧迫要求,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更加充满挑战和机遇。但我省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国家提出促进中部崛起战略,又赋予山西国家重要的装备制造业基地定位,太原、大同、长治与阳泉四市比照享受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政策,我省获批成为国家资源型经济转型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将发展壮大现代装备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列为我省四大新型支柱产业之一,这些都为我省装备制造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战略机遇和政策支撑。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目标任务

  (一)指导思想。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转型发展、跨越发展方向,借力综改试验区先行先试机遇,以市场需求为方向,以重振山西现代装备制造业为目标,加强产业趋势研究,促进产业结构优化,重视产业体系建设,抓好基础,瞄准前沿,突出重点,创造优势,提高效益,做大做强全省装备制造产业,为推进山西新型工业化进程和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重要支撑。

  (二)基本原则。

  ——高端引领。培育和发展高端装备制造产业,聚集高端要素、高端领域、高端环节,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高端化,壮大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集群,引领带动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

  ——创新驱动。强化装备制造业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激发和保护企业创新积极性,完善技术创新体系,加强学科建设,培养创新人才,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突破装备制造业关键核心技术,加快技术研发,提升创新水平。

  ——“两化”融合。坚持把信息化、工业化“两化”融合作为振兴装备制造业的重要支撑,深化信息技术集成应用,促进装备制造业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

  ——优化布局。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产业体系建设,科学谋划全省产业布局,坚持大企业引领、集群化推进,积极引导产业向产业园区和开发区集聚,发挥产业集聚效应,集约利用土地,合理配置科技、财政、环境、人力等资源,促进产业链优化,提高产业科技含量和产业附加值。

  ——配套发展。加强现代装备制造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发挥产业技术和产品牵引带动能力,促进技术、产品、应用和服务协同发展,形成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产业体系。

  ——环境友好。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重视装备制造行业研发、制造和使用全过程的环境友好性,提高资源、能源使用效率,走低碳环保、节能高效、循环安全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军民结合。充分利用全省资源,大力发展军民一体化的现代装备制造生产体系,完善军民互动的体制机制,加速军民两用技术的相互转化,扩大军民结合装备制造产业规模。

  ——政策推动。全面贯彻落实相关产业政策,完善配套措施,优化产业发展环境,推进示范基地建设,强化省内优惠采购政策,健全激励与约束机制,培育壮大装备制造产业。

  (三)目标任务。

  ——产业规模平稳较快增长。全省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实现销售收入35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0%;

  ——创新能力明显增强。规模以上装备制造业企业科技研发经费占主营业务收入达1.5%,建有省级以上技术中心企业达到4%以上。重点装备企业的关键装备、技术标准取得突破;

  ——“两化”融合水平显著提高。积极推进制造业信息化,重点骨干企业信息技术集成应用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关键工艺流程数控化率达70%以上,装备制造业产品智能化水平达到国内先进水平;

  ——产业布局和配套能力进一步优化。政府引导向园区产业集聚,引导龙头骨干企业建立示范基地,加强配套产业、配套服务的市场培育,建立完善现代装备制造产业协作机制;

  ——装备制造业服务业初具规模。产业集聚效应充分体现,装备制造服务商快速发展,基本满足区域装备制造业产品服务功能;

  ——巩固改造重型机械、特色军工民品、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农业机械等五大传统装备制造产业;

  ——培育壮大煤机装备、汽车、铁路装备、新型电子信息装备、新能源和节能环保装备等五大潜力装备制造产业;

  ——提升扩展铸造、锻造、钕铁硼深加工、不锈钢深加工、镁铝合金深加工等五大特色装备制造产业;

  ——吸纳就业能力增强。“十二五”末期从业人员规模达到45万人以上,劳动者就业质量显著提高。

  三、产业布局

  (一)国家级及省级装备制造业基地布局。

  形成太原、阳泉、长治煤机区域和运城、绛县、吕梁汽车零部件区域。以此基地建设为示范,通过基地的建设理念、方法、经验,形成山西装备制造业基地的示范作用,推动全省的装备制造业的优化发展。

  (二)五大传统装备产业布局。

  形成重型机械以太原为中心,特色军工以太原、临汾为轴线,纺织机械、液压元器件以晋中为核心,农业机械以太原、晋中、运城为三角的格局。通过五大传统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增强周边零部件配套能力和社会化的综合服务能力,形成以众多中小微企业服务核心企业的氛围,强化全省传统装备制造业在国际、国内的优势地位。

  (三)五大潜力装备产业布局。

  形成太原、大同、长治、运城汽车区域,太原、运城、长治新能源区域,太原、大同、运城铁路装备区域,太原、阳泉、临汾煤机装备区域以及太原、长治一线的新型电子信息装备区域。通过潜力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技术创新的优势和产业链上的互补,提升区域综合服务能力,为企业创造良好发展环境。

  (四)五大特色装备产业布局。

  形成太原、晋城、临汾、运城、晋中、吕梁铸造区域,太原、忻州、临汾锻造区域,太原、运城、阳泉、长治钕铁硼磁材区域,太原、运城、长治、大同镁合金区域和太原、运城、阳泉、吕梁、晋城铝合金区域,以及以太原为核心的不锈钢产业区域。通过特色装备制造业的发展,形成自主知识产权,奠定核心技术竞争力;依靠自身优势,形成产品竞争力;研发技术链,形成支撑配套竞争力;分析产品链,形成覆盖带动力;融入山西文化,形成品牌影响力;带动相关领域,形成特色竞争力。

  四、主要任务

  (一)推进“两化”深度融合,提高装备制造业信息化水平。

  将信息技术提升装备制造业水平作为推动“两化”深度融合的切入点,大力实施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程,支持和引导企业加强信息技术在研发设计、生产制造、经营管理环节的单个应用和综合集成,提高装备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水平。

  (二)推动产业基地建设,优化装备制造产业空间布局。

  抓好国家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全省装备制造业统筹配套规划,创建一批具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产业基地,支持一批产业技术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培育一批产品、技术关联产业联盟。综合考虑区域市场、资源禀赋、环境容量等因素,合理调整和优化全省装备制造业生产力布局,积极培育和支持装备制造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

  (三)完善装备制造业技术标准体系,增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竞争力。

  加大装备制造业知识产权创造和应用力度,鼓励企业在关键技术、核心技术领域制定标准、专利战略,努力占据行业技术制高点。支持企业开展自有技术的认定和管理,促进专利技术、技术秘密产业化,充分发挥自主知识产权在装备制造业发展中的支撑作用。支持制造业企业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鼓励企业向国际标准看齐,向国际先进水平迈进。

  (四)合理配置技术资源,增强装备制造业可持续发展能力。

  加强各级政府、政府各相关部门的工作协调,充分调动全省技术、人才、资源等方面的优势,发挥产、学、研、用合作的作用,共同推进装备制造业研发、检验检测、人才交流等平台的资源共享。

  (五)加强政府采购指导,振兴全省装备制造产业。

  认真研究我国加入WTO《政府采购协议》对我省装备制造业的影响,积极参与国内外装备制造业市场竞争。研究制定政府采购支持我省装备制造业优先发展政策。

  (六)建立装备制造业发展主要经济指标监测体系,有效促进装备制造业跨越发展。

  通过采取政府指导、行业组织承办的方法,建立全省装备制造业经济发展指标监控平台,及时把握市场需求、产业能力、投资重点、技术转移、人力资源、研发经费等相关指标,为政府各相关部门提供调控依据,为装备制造业企业提供产销指导。

  (七)支持高校现代装备制造业学科建设,强化先进制造技能人才职业培训。

  鼓励省内高等院校建立现代装备制造业学科,形成从设计理论、共性关键技术、检验检测到技术标准、维修服务的整体现代装备制造业学科体系,培养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急需的高端人才。支持企业和各类职业院校建立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机制,有效提高全省装备制造业技能人才综合技能水平。

  (八)优化投资环境,推动民营资本进入现代装备制造业。

  省级政府各投资主体要把振兴我省装备制造业作为转型跨越的重要内容,积极支持装备制造业基地建设、示范工程建设、研发平台建设,形成全省上下支持装备制造业发展的局面,同时引导民营资本通过各种合作方式进入装备制造产业,特别是刺激资源整合置换出来的民间资本参与装备制造业发展。

  五、政策措施

  (一)扩大我省装备制造业政府采购规模及适用范围。

  根据我省装备制造业发展现状和产品特点,及时出台《山西省装备制造业采购目录》,严格政府采购程序,扩大政府采购规模,拓宽政府采购范围,扶持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发展。引导企业利用好机电产品国际招标平台进口先进技术设备,推动企业消化吸收再创新,提升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竞争力。

  (二)开展专利权、商标权等自主知识产权的入股和质押贷款试点工作。

  比照北京中关村自主知识产权入股及质押贷款等国家先行先试政策,出台我省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等自主知识产权入股和质押贷款试点办法,积极推进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向金融、股权等有形资产的转变,促进科技向现实生产力的转化。

  (三)创新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体制机制。

  进一步完善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产权结构和资本结构,“十二五”时期,一般不再设立国有独资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鼓励产业投资公司、风险投资公司、国有资产经营公司等投资现代制造业企业。引导省内外民营资本、民营企业参与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资产重组,支持民间资本创立高技术型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

  (四)推进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投融资模式创新。

  大力支持符合条件的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直接发行或以“买壳”、“借壳”等方式上市或发行企业债券。积极引导创业投资机构面向中小型现代制造业企业开展创业投资业务。鼓励支持保险、担保机构开发并开展面向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的创新保险产品和担保业务。推进面向中小型现代装备业企业的小额贷款等金融服务工作。

  (五)建立高层次技术人才互动和高技能人才培养机制。

  大力推动我省建有省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优势企业与省内外高等院校建立与重点工程及学科建设相关的省级研究生教育创新中心,促进产学研人才培育平台建设,并对中心的研发项目予以优先支持。充分发挥我省现有国家级、省级技术中心的研发与人才培育平台作用,并对人才培育项目予以支持。积极鼓励企业联合高校、科研院所申报“院士工作站”和国家“博士后工作站”,设立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促进企业与高校技术、人才、信息的流动。推动现代装备制造业企业建立技师研修制度,根据重点工程建设工艺改造及产品研发等项目需要,选派急需技能人才与省内外高等院校、职业院校、优秀企业开展技能研修活动。积极鼓励企业建立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促进高技能人才的技能交流和技能提升。

  (六)支持企业在更广泛的层面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

  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并开展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相关培训,大力推进此项政策在我省所有符合条件的装备制造业企业实施。鼓励企业积极向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靠拢,积极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在更广泛的层面享受国家税收优惠政策,进一步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生产技术水平、企业管理水平及科技支撑水平,提高我省装备制造业产业的核心竞争力。

  (七)加强就业服务,落实扶持政策。

  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增强公共就业服务功能,为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提供及时、有效的人力资源支持。对现代装备制造企业新招用人员的,按国家及本省有关规定全面落实税费减免、职业培训补贴、社会保险补贴、小额担保贷款及贴息等各项就业扶持政策,帮助其发展壮大。

  六、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形成共同推进合力。

  强化我省现代装备制造业发展“十二五”规划的组织领导,统筹规划的组织实施及相关工作协调,加强规划实施的日常组织、工作分解、监控分析、目标考核等。与各市主管部门形成合力,上下联动,共同推进规划的顺利实施。

  (二)分解工作任务,完善目标责任体系。

  高度重视规划的实施和落实。对规划中确定的工作重点、目标任务、政策措施等进行分解,建立规划实施的目标责任体系,制订具体工作方案,明确年度工作目标,切实将规划的组织实施落到实处。

  (三)定期监测分析,建立协调推进制度。

  建立规划实施协调推进机制,公布规划中确定的主要任务进展情况,组织召开国家及我省相关行业发展情况通气会和相关政策措施落实推进协调会,通过工作协调,促进规划的推进和实施。

  (四)加强考核监督,实施年度目标评价。

  建立规划执行情况动态评估机制,加强对其中涉及到的主要任务、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监督检查。适时组织专家进行中期评估,不断调整规划年度实施方案和保障措施,促进规划目标和任务的顺利实现。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