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府办发〔2013〕40号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的通知
各区、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委、办、局:
经市政府同意,现将《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印发给你们,请认真按照执行。
上海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13年7月11日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2013-2015年)
1995年国务院批准建立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以下简称“度假区”)以来,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度假区健全管理模式,完善基础设施,积极引进高品质功能项目,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目前,10.88平方公里核心区已基本建成,64平方公里生态空间得到有效控制,为度假区新一轮建设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为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和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国发〔2009〕41号)、《关于加快上海旅游业发展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意见》(沪委发〔2011〕3号),进一步落实“建设美丽中国”、“把旅游业培育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与人民群众更加满意的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建设”等目标、要求,加快推进度假区新一轮建设发展,特制定本行动计划。
一、指导思想
紧紧围绕上海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目标,充分把握旅游休闲业发展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以创新驱动、转型发展为发展主线,以融合、创新、提升为发展要求,根据“回归自然,休闲度假”的发展定位,完善体制机制,科学规划布局,加快城旅融合,健全产业体系,优化服务设施,提升服务质量,打造度假区品牌影响力,努力把度假区建设成为国际都市休闲度假目的地、全国领先的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和市民首选的旅游休闲基地。
二、基本原则
(一)政府引领,市场主导
要完善管理运营机制,充分发挥政府引领作用,市级统筹、规划先行,以国内外旅游休闲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发挥企业等市场主体活力,汇聚国内外一流旅游企业创新发展。
(二)区旅一体,要素集聚
度假区发展要与佘山镇、松江区的相关产业互补一体化发展,引进与完善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旅游休闲功能性项目,建设满足市场多样化、四季化、全天候需要的旅游休闲集聚区。
(三)市区联动,融合发展
市级相关部门要在规划、土地、项目、资金等方面加大对度假区的倾斜和集聚力度。度假区要与相关的文化娱乐、教育修学、体育健康、商业、医疗养生、金融等产业融合发展。
(四)宜居宜游,持续发展
度假区建设要体现宜居、宜游优先,以人为本,适度超前规划和建设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优先配置一批优质社会事业资源,走节约资源、生态环保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倡导健康、低碳的休闲度假生活方式。
(五)国际一流,彰显特色
度假区旅游休闲产品体系、综合服务体系、环境体系、旅游业开发管理体系与旅游目的地营销体系的建设,要做到既具有国际一流品质和品牌的吸引力,又具有上海松江与海派的地方特色。
三、总体目标
(一)战略定位
根据当前上海形成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的发展要求,抓住机遇,全面推进64平方公里规划区的开发建设,完成由单一旅游度假区向组团联动的国家级旅游休闲服务业集聚区转型升级。注重与国际旅游度假区的错位和互动,注重与周边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及其商务区的联动与衔接,注重积极带动郊区环淀山湖旅游业发展,使之功能互补、合作共赢,最大限度发挥度假区建设对推进上海乃至服务长三角地区发展的重要支撑作用。力争到2015年底,将度假区建设成为上海建设世界著名旅游城市的重要功能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和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二)空间形态
布局建设六大旅游休闲集聚区:
1.以欢乐谷-月湖雕塑公园为核心的休闲娱乐旅游集聚区;
2.以佘山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与人文旅游集聚区;
3.以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佘山民俗风情旅游休闲街为核心的体验购物旅游集聚区;
4.以广富林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怀旧寻根旅游集聚区;
5.以辰山植物园-松江大学城为核心的科普修学旅游集聚区;
6.以佘山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天马高尔夫球场-天马赛车场为核心的体育运动、康体养生旅游集聚区。
(三)主要发展指标
将度假区打造成为发展管理组织高效、环境优美、特色鲜明、功能完善、业态丰富、服务一流、知名度与美誉度高的旅游休闲度假综合体,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的标杆。到2015年底,旅游休闲业发展评价指标:
1.产业规模指标
(1)年接待游客总人次超过1500万;
(2)境外旅游者中过夜人数不低于50%;
(3)旅游总收入60亿元;
(4)度假区客房出租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逐步提高游客的停留天数。
2.公共服务指标
(1)建设旅游集散中心及与游客接待规模相适应的旅游厕所及景区公共停车场等旅游公益设施;
(2)建设旅游咨询中心(点)20个;
(3)无线宽带网络全覆盖。
3.环境建设指标
(1)度假区核心区空气环境质量达到一级标准;
(2)环境噪声质量达到二类标准,地表水环境质量达到四类标准,地下水环境质量达到四类标准,土壤环境质量达到二类标准;
(3)绿化覆盖率60%以上。
四、主要任务
(一)规划编制、修订
1.修订完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的总体规划》,突出将度假区建设成国际一流的旅游休闲基地与全国旅游休闲服务标准化的示范区、长三角著名的多集聚区联动的综合性旅游休闲度假胜地的目标。
2.推进天马山景区整体开发,启动《天马山景区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并同步编制天马山景区水系专业规划。
3.研究编制度假区综合交通规划,加强轨道交通、有轨电车、地面公交、出租车、自行车等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衔接平衡。
4.编制度假区水上旅游规划,加强与《松江城区水系综合整治规划》及《松江区水系规划》衔接,将度假区水上旅游纳入松江区水上旅游“三环三级、纵横相接”的线路中。
5.研究编制度假区文化旅游规划,传承“上海之根”,彰显海派文化,融合民俗风情,引领文明时尚,荟萃节庆赛事。
(二)优化产业体系
充分发挥现有的欢乐谷、佘山森林公园、辰山植物园、月湖雕塑公园、佘山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天马高尔夫球场、天马赛车场等项目的带动优势,体现旅游休闲集聚区建设导向、新兴业态导向、重大项目带动导向,完善包括旅游休闲核心产业与延伸、配套服务产业在内的度假区产业体系。
1.核心产业
核心产业是吸引旅游休闲者到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休闲的关键产业。主要包括: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会奖旅游、科普修学、体育赛事。
2.延伸及配套产业
配套服务产业是为旅游休闲者在准备与参加旅游休闲活动过程中提供延伸服务与配套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信息服务、旅游交通、住宿餐饮、商务商贸、金融服务、康体养生、社会服务、房地产等。
(三)旅游功能项目建设
——建设以欢乐谷-月湖雕塑公园为核心的休闲娱乐旅游集聚区。完成上海欢乐谷二期水公园及配套度假村、酒店建设,提升欢乐谷整体吸引力;扩展月湖雕塑公园功能,开发水上旅游活动,增加参与性、体验性旅游项目。利用新技术,建设新型剧场、舞台、影院,积极推进“梦上海”项目的落地、建设。
——建设以佘山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与人文旅游集聚区。完善主要景观区(包括东佘山、西佘山、天马山、小昆山、辰山、横云山)登山道路系统;利用多媒体技术,建设宗教文化与民族生活展示体验馆;利用森林与绿地资源,定期举办大型户外景观音乐会和音乐主题节庆活动。
——建设以天马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佘山民俗风情旅游休闲街为核心的体验购物旅游集聚区。加快世茂新体验洲际酒店(深坑酒店)2015年完成建设并投入使用;体验式购物中心于2013年底完成结构封顶,2014年完成招商,2015年投入运营。挖掘整合佘山民俗风情,2013年起实质性推进佘山风情街、天马疗养中心项目建设。
——建设以广富林遗址公园为核心的怀旧寻根旅游集聚区。坚持“保护与开发并重”的原则,加快广富林遗址文化公园建设,借助声、光、电等现代科技手段,充分展示千年广富林的历史演变,诠释松江“上海之根”的文化内涵。
——建设以辰山植物园-松江大学城为核心的科普修学旅游集聚区。全面完成辰山植物园建设,完善园内科普修学旅游项目与配套设施,优化周边旅游环境;完善松江大学城修学旅游项目与配套设施建设。
——建设以佘山国际高尔夫球俱乐部-天马高尔夫球场-天马赛车场为核心的体育运动、康体养生旅游集聚区。推进中山医院康体休闲中心建设,延伸康体休闲产业链;完善上海市民休闲体育配套设施;培育高端医疗养生、康复养老社区。
——引入休闲度假风情酒店、精品酒店与经济型酒店项目。争取在2015年内,启动新建威尼斯酒店、金盛隆酒店、罗马假日酒店、艾美酒店二期、城建精品酒店等项目。
——打造重大体育赛事和特色文化品牌。以度假区各景区(点)为载体,重点打造汇丰杯高尔夫锦标赛、中国房车竞标赛等中外体育赛事。着力培育佘山森林音乐会、辰山“音乐逍遥游”、月湖音乐节、欢乐谷国际青年艺术节、欢乐谷国际滑稽节等文化节庆品牌,继续办好兰笋文化节、元旦、重阳登高等节庆活动。
(四)基础设施与生态环境建设
1.实施对外道路的建设与改造。2013年完成G50高速嘉松公路赵巷收费站改建工程,2015年之前启动G50高速千新公路上下匝道建设,并力争规划建设G1501高速辰花公路上下匝道。满足度假区旅游休闲者往返市区的集中需求,适时延长轨道交通运营时间。建立延伸到周边主要景区点与活动场所的公共交通网络。
2.完善区域内道路建设。三年内,完成林荫新路改扩建及环山路、林叶路、林绿路、林湖路修建工程;启动佘天昆公路、佘北公路(外青松公路-泗陈公路段)、沈砖公路(千新公路-G1501段)、外青松公路等道路修建工程;规划实施千新公路、泗陈公路、辰花公路等道路修建工程。建设完善度假区交通诱导系统和旅游休闲道路标识系统。
3.做好架空线入地工作。三年内,完成度假区内30条段28300米110千伏高压线(其中沈砖公路13条段9850米)以及其他架空线入地工程。
4.完善公共交通网络。2015年内,在度假区内规划建设有轨电车线路。到2015年,新建5个大型停车场,新增5000个停车位。扩建天马山服务区公交枢纽站。落实推广慢性出行(自行车)规划,建设30公里公共自行车道和景点非机动车停车场地,自行车租借数量达到5000辆。完善出租汽车候客站点建设。
5.建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集散中心。2013年启动项目建设,该项目主要承担旅游交通集散、房车基地、旅游信息咨询、旅游商品展示、旅游票务服务、旅游投诉救援等旅游综合服务功能。建成后,成为联通上海及长三角旅游专线、高速公路网络、区域公共交通网的重要交通枢纽点。
6.加快河道水系建设。到2015年底,完成通波塘、高粱泾、三官塘等河道整治,实施区域内河道生态护岸改造和绿化建设;完成核心区外骨干河道水系连通,实施圩区达标建设;完成外青松公路、沈砖公路、佘北公路等6条道路共计约9公里污水管网铺设工程;改建污水泵站2座。
7.开展生态绿化景观建设。2014年底前,完成龙源路向西生态片林建设,主要是樱花林建设。2015年启动龙源路向东生态片林建设。配合度假区内各条道路建设进度,同步完善周边绿化景观建设。
8.完善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度假区旅游休闲步行道系统,连接山岭与周边景区、休闲场所的道路系统;完善度假区的主要景观区山道,包括东佘山、西佘山、天马山、辰山、横云山的登山道路系统。在道路旁的绿化景观内布设体育设施。
9.加快信息化建设。结合松江智慧城市建设,加快度假区相关领域设施建设,积极运用信息化手段,提升度假区信息管理服务水平。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建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网站,完善旅游信息服务系统,丰富移动互联网应用。
10.推进燃气市政管线建设。为确保度假区已落地项目的顺利开业,加快推进燃气市政管网建设,并根据度假区各项目推进情况,同步实施并管线铺设。
11.建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旅游气象服务中心。完善景区旅游气象综合观测系统,建设旅游气象服务平台,发布都市旅游气象服务产品,有效减轻气象灾害风险,保障游客安全。
(五)旅游休闲服务标准化与品牌建设
1.研究制定覆盖旅游休闲服务产业链的相关标准,包括旅游信息服务中心、旅行社、在线旅游服务企业、旅游交通、旅游景区点、旅游饭店、旅游餐厅、旅游零售店、旅游景观道与标识系统、旅游从业人员等领域,并进行推广实施,在扩大国家级旅游服务业标准化示范区辐射效应的基础上,创建全国旅游标准化示范区。
2.加强知识产权管理和保护,提升度假区内旅游休闲、文化创意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引导企业商业秘密规范化管理,加强对地理标志、传统知识、遗传资源、民间文艺的保护与开发,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
3.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整体争创国家5A级旅游景区,积极培育区域内企业申报上海名牌产品和服务,创建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
(六)旅游形象宣传与市场推广
1.加强度假区整体形象塑造。把度假区宣传纳入上海世界著名旅游城市宣传体系;建设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的主品牌与旅游休闲集聚区的分品牌,统一度假区主品牌标识与旅游休闲集聚区的分品牌标识;打造形象标识工程,明确度假区地标;确定年度宣传主题和宣传口号。
2.拍摄佘山纪录片和形象宣传片。
3.把度假区建设成外事接待和推进民间对外交往的外事接待单位。积极发挥媒体、境外驻沪机构、本市驻各地办事处对度假区推广作用。
(七)丰富旅游产品体系
1.整合各类资源,加强与周边地区联动,积极培育生态园林、文化娱乐、休闲运动、怀旧寻根、科普修学、购物体验、康体养生、农业休闲等精品旅游线路以及四季精品节庆旅游活动。
2.以游客旅游目的为导向,打造不同目标市场喜欢的欢乐家庭亲子游、银发康乐休闲游、玫瑰婚典蜜月游、康体养生运动游、科普修学游等精品旅游线路。
(八)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素质,引进优秀人才
1.加强旅游人才培养。建立现代服务业职业资格标准体系,实施全面上岗培训、执业培训,完善培训制度,提升培训质量。支持建立产学研一体化的旅游和文化创意人才培养基地,加强与海外高校、研究机构和企业的交流与合作。
2.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实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着力引进酒店管理、会展策划、景区管理等领域经验丰富的国内外专业技术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实施领军人才开发计划,对符合国家旅游度假区产业导向的高级管理人才、高级技术人员等各类紧缺人才,按本市有关规定申办居住证。实施岗位职业培训计划,通过财政支持、专项补贴,鼓励入驻企业为员工提供技能培训。
(九)质量、安全保障机制建设
1.推进诚信服务机制建设,建立完善网上诚信信息平台,加强企业失信信息管理,建立信息透明机制、服务承诺协议机制、约谈警戒机制等。
2.建立度假区应急处置中心,完善紧急救援机制。
3.建立包括旅游、工商、质量技监、交通、公安、食品药品监管、文化执法、城管等部门的综合执法机制。
4.建立法院、人民调解委员会、旅游质监、消保委旅游纠纷调处对接机制。
(十)完善配套政策
1.完善管理体制机制。适时研究起草《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办法》,加快形成高效便捷、统一协调的管理服务机制,完善度假区管委会办公室机构设置及职能;建立由旅游业与相关行业代表组成的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发展咨询委员会。
2.加大财政扶持力度。度假区建设的相关项目符合《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指导意见》所规定的扶持范围的,按照《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优先给予专项资金扶持;有关市、区产业促进专项资金加大向度假区倾斜力度;按照度假区产业指导目录,推动现代服务业优惠政策扶持政策落地度假区。
3.完善土地资源配置。对旅游配套的公益性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用地,优先保障落实用地指标;在绿化平衡方面,度假区实行区内总体平衡;对植物观赏园、农业观光园等项目用地,可按照农(林)业用地政策办理。
4.强化金融服务。鼓励商业银行结合旅游企业和旅游项目的特点,制定明确的信贷政策,提高贷款审批效率,合理定价,创新支付结算服务;支持符合条件的旅游企业上市或挂牌;鼓励多种投资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向社会提供公众服务;鼓励商业银行和专业外币兑换公司,根据实际需求完善外币兑换服务网点布局,为游客提供更方便、快捷的外币兑换服务。
5.加大招商引资力度。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度假区各类旅游项目建设;鼓励引进旅游休闲功能性项目、商业休闲综合体项目,建设标志性的带动项目;对落户度假区的重点旅游项目,市、区有关部门优先立项审批;鼓励新兴行业和新型业态发展,为企业入驻提供便利化服务。
6.鼓励公共资源向度假区集聚。适合在度假区举办的大型公共活动优先安排在度假区举办;交通建设、公园建设资源向度假区集聚;度假区重大公共旅游休闲项目按照程序优先列入市重大建设项目。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在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委会(以下简称“管委会”)领导下,管委会成员单位协同推进,按照各自职责分工,落实本行动计划具体工作。日常工作由管委会办公室负责,办公室以松江区管理为主,市旅游局加强指导、协调和服务。
(二)强化考核评估
将度假区发展建设重点工作分解至相关部门、单位,定期开展督查;抓好度假区发展建设的考核评估,市、区政府将推进工作纳入对市、区有关部门的考核体系,明确专人负责,推动各项任务有效落实。
(三)加强宣传引导
制定切实可行的宣传方案,广泛宣传度假区发展建设的目标、任务和主要措施。及时总结、宣传经验,为合力推进度假区发展建设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和氛围。
附件
上海佘山国家旅游度假区管理委员会成员单位工作任务
市发展改革委:指导度假区发展规划编制,协调推进产业发展,优化重大项目布局;指导度假区加强政策机制创新研究。
市经济信息化委:支持度假区推进智慧旅游景区建设,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提升信息化服务水平;加强政策引导和扶持,积极推动度假区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促进度假区内符合本市产业导向的不同规模企业创新发展。
市商务委:指导度假区做好商贸服务业发展的规划和实施工作,引导大型商贸集团、品牌商贸服务企业入驻;指导度假区合理布局度假区及周边商业网点,加大对度假区电子商务和商贸服务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
市民族宗教委:指导宗教场所依法合规开展宗教活动;加强对宗教场所的保护、管理,并指导其适度向社会和游客开放;指导做好宗教相关突发事件处置工作。
市公安局:指导度假区加强社会治安和重大节庆赛事活动的安全保障;指导做好旅游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支持度假区旅游标志的设置工作,指导区(县)公安交警部门建设完善道路交通指示系统。
市财政局:根据《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使用管理指导意见》以及每年发布的《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申报指南》,对符合上海市旅游发展专项资金扶持范围的佘山度假区建设相关项目,按照规定给予资金支持。
市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局:指导度假区拟定人才引进、培养、激励政策,推动度假区人力资源合理流动、有效配置;指导度假区加强企业职工职业技能培训,健全完善度假区就业服务体系。
市建设交通委:指导、组织、协调、督促度假区重大工程项目实施;综合协调、支持道路等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综合协调城市绿化、市容环境卫生、河道整治等生态环境建设;指导推进市政公用基础设施及人居环境建设。
市环保局:指导度假区做好环境保护和监测工作,定期发布相关监测数据。
市规划国土资源局:指导度假区修编完善规划方案;指导度假区做好历史文化名镇、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的规划、修复和管理工作。
市水务局:指导支持度假区加强河道整治和驳岸优化美化工作;支持度假区推进水上旅游建设发展。
市文广影视局:指导度假区做好文化娱乐产业发展的规划与实施工作;支持度假区打造新型剧场、舞台和影院,打造与旅游景观融合的高端旅游驻场秀,培育度假区特色文化娱乐品牌;指导度假区做好广富林遗址建设开发工作。
市卫生计生委:指导支持度假区设立完善医疗服务机构和设施,推进度假区休闲养生、康体医疗产业发展,加强度假区卫生监督检查和应急突发事件的处置工作。
市政府外办:指导度假区建成外事接待和推进民间对外交往的外事接待单位;根据需要,配合度假区向境外驻沪机构、外国媒体、港澳媒体做好宣传推介工作;指导做好涉外突发事件的应急处置工作。
市工商局:指导度假区加强市场监管工作;为现代服务业和休闲度假企业入驻度假区提供便利化服务。
市质量技监局:充分发挥度假区国家级旅游服务标准化示范区的辐射带动效应,指导度假区深化开展标准化工作;结合质量强区工作的推进,指导度假区积极培育区域内企业申报上海名牌产品和服务,开展“全国知名品牌创建示范区”建设工作,推动区域企业规范化、品牌化发展,提升度假区产业能级;指导度假区加强大型游乐设施等特种设备安全监管工作。
市统计局:指导度假区突出旅游支柱产业,定期做好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数据统计和调查分析工作。
市体育局:指导度假区完善体育健身等配套设施;支持度假区做好重大赛事的引进、管理和市场推广工作。
市旅游局:负责协调度假区总体规划和建设发展工作;指导度假区规范旅游市场、创新旅游产品、完善公共服务、提升旅游形象。
市绿化市容局:指导度假区完善市容配套设施、美化市容环境;加强辰山植物园的管理服务和后续建设发展工作;有序推进度假区绿化建设。
市交通港口局:指导度假区修编交通规划,支持度假区推进立体化、便捷化的旅游公共交通服务体系建设,指导并支持区相关管理部门完善度假区交通线路配套和调度安排;支持度假区推进水上旅游建设发展。
市安全监管局:指导督促度假区相关企业做好各项安全生产工作。
市台办:推进度假区加强与台湾地区的旅游、文化等合作交流,推动双方客源互送、资源共享。
市金融办:配合做好度假区内功能项目和旅游企业的融资需求研究,引导金融机构为度假区建设发展提供相关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
市政府新闻办:协调媒体和宣传机构加强对度假区的宣传报道,合力提升度假区的知晓度、美誉度。
市食品药品监管局:指导度假区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工作。
市文化执法总队:指导度假区加强旅游文化市场监管工作。
市气象局:指导完善度假区旅游气象的针对性、便民性服务,加强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和气候服务。
中科院上海天文台:配合度假区推动规划落地;创新优化天文科普旅游产品和服务。
松江区政府:负责度假区总体规划相关工作的制定和实施;为管委会办公室日常运转提供保障。
(责任编辑:石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