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关于印发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重大产业基地实施意见的通知(全文)

2013年07月09日 10:57   来源:政府网站   

    西宁市、各自治州人民政府,海东行署,省政府各委、办、厅、局: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重大产业基地实施意见》已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2013年6月23日

    (发至县人民政府) 

    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重大产业基地

    实施意见


    为加快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先行区,促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与全国同步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在统筹实施工业“双百”行动、“123”科技支撑工程和50个重大技术进步项目基础上,提出加快工业转型升级建设重大产业基地实施意见。

    一、总体思路

    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省十二次党代会精神,立足现有产业和资源优势,以加快形成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和循环经济产业链为目标,以重大工业项目建设为抓手,依托各工业园区和集中区,全力打造十五个重大产业基地,大力培育和引进市场主体,有效调整生产力布局,拉长产业链条,构建循环工业体系,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工业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加快“三区”建设、实现“两新”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产业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顶层设计,优化生产力布局。按照全省“四区两带一线”功能区总体规划要求,统筹现有产业基础、资源禀赋、科技实力和发展优势,进一步加强顶层设计,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提高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形成产业链清晰、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格局,构建绿色低碳、创新驱动、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循环经济产业新体系。

    ———坚持结构调整,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下大力气培育壮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促进前沿技术、高端技术与新兴产业的高度融合。利用市场倒逼机制,加大淘汰落后产能力度,推进行业兼并重组,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高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不断增强企业发展的内生动力。

    ———坚持科技创新,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深化产学研联合,加快基地科技创新平台和创新体系建设,加大新产品开发、品牌创建和技术改造力度,集中精力攻克一批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发挥好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作用,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高新技术和优势产业集中度,实现产业价值链由低端向高端的提升。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提高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

    ———坚持项目引领,壮大产业发展规模。围绕基地主导产业,实施一批重大骨干项目,发挥好大项目的引领作用。致力于产业链的延伸,加快建设精深加工、生产性服务业和配套产业项目,实现上下游及配套产业协同发展,提高产业关联度和紧密度,不断壮大基地产业发展规模,做大做强园区企业,不断扩大劳动就业。

    ———坚持节能减排,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牢固树立“循环、绿色、低碳发展”的理念,围绕发展工业十大特色产业,坚持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原则,以资源综合利用、搭建循环产业链条、发展精深加工作为主要路径,杜绝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建设,从源头控制能耗和排放,构建绿色、环保的循环经济产业体系,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的有机结合。

    ———坚持产城融合,推进基地建设与城镇化同步协调发展。发挥政府在规划引导、政策支持、项目服务和环境营造等方面的主导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促进各类资源要素向基地集聚,把产业发展和集聚与加快城镇化进程有机结合起来,以产兴城、以城促产、产城融合、协调推进,不断强化城镇化发展的产业支撑,努力形成产业对接、城乡联动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三、建设目标

    到2020年,全省形成5个千亿元产业基地、10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

    (一)推动产业发展全面升级。通过重大基地建设,集中布局关联产业,完善产业循环发展链条,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带动产业发展全面升级,促进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到“十二五”末,努力使我省工业转型升级取得实质性进展,工业的创新能力、市场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现代工业体系。

    (二)工业经济整体实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末,实现工业企业销售收入45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17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突破1000亿元;到2020年,全省工业企业销售收入突破10000亿元以上,实现工业增加值4000亿元以上,当年完成一般性工业投资3500亿元以上。通过不断壮大基地总量规模,使全省产业发展的质量有明显提升,工业对全省经济发展和小康社会建设的带动作用显著增强。

    (三)促进产业与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到2020年,西宁形成硅材料、光伏、轻金属合金、煤化工、锂电池、特色轻工等6大产业链;海西形成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新材料、冶金、煤化工、特色生物、黄金等7大产业链;海东形成有色金属、装备制造、有机化工、特色生物、建材等5大产业链;全省形成15个定位清晰、特色突出、各有侧重、错位发展、产业关联的基地格局和产业布局,实现基地和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四)打造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和重大产业基地。构建盐湖化工、锂及锂电池、煤化工及精细化工、铝及铝精深加工、硅材料及光伏产业、地毯及绒纺、钛合金及精深加工、黄金冶炼及精深加工、铜铝箔及电子材料、PVC精深加工等10个在全国有影响力的产业集群。

千亿产业基地目标
单位:亿元

序号
园 区 名 称
2015年销售收入
2020年销售收入
1
西宁甘河工业园区
1000
2000
2
海西察尔汗工业园区
450
1000
3
海西格尔木工业园区
400
1200
4
西宁南川工业园区
300
1000
5
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区
200
1000

 

                             五百亿产业基地目标

                     单位:亿元

序号
园区名称
2015年销售收入
2020年销售收入
1
西宁东川工业园区
500
700
2
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区
(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500
600
3
西宁大通北川工业园区
300
700
4
海西德令哈工业园区
200
600
5
海西乌兰工业园区
140
500
6
海西大柴旦工业园区
200
500
7
海西都兰工业园区
100
600
8
海东乐都工业园区
130
500
9
海东互助工业园区
120
500
10
海东民和工业园区
200
500

     四、主要任务

    1.西宁甘河工业园区。以现有化工、有色等产业为基础,通过延伸产业链和发展循环经济,建成我国重要的煤基多联产、氟化工、铬化工、碳材料、铝及多种有色金属加工、铁路专用合金铸件产业基地。基本形成煤焦化—多气来源制甲醇—甲醇制烯烃产业链,萤石—硫酸—甲烷氯化物—氟树脂产业链,铬铁合金—三氧化二铬—铬系不锈钢器件产业链,石油焦(煤沥青)—石墨—金刚石—光伏切割材料产业链,水氯镁石—氢氧化镁(阻燃剂)—PVC产业链,电解铝—铝合金(铝基复合材料)—铝加工产业链,铁精粉—合金钢—铁路专用合金铸件产业链等。加快培育和推进现代物流、重化工非标设备制造以及维保运等生产性服务业。

    2.海西察尔汗工业园区。在现有百万吨钾肥的基础上,加快盐湖金属镁一体化等项目进程,积极发展镁合金及压铸、PVC精深加工等下游产业,配套建设物流中心、大型非标设备制造中心等,完善服务功能,建成盐化工与能源化工协调发展的循环经济产业集群,我国重要的钾肥、钾碱、金属镁和PVC精深加工产业基地。

    3.海西格尔木工业园区。通过做实园区、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建成以油气化工、黑色有色金属冶炼加工、盐化工为龙头的产业集群,形成炼油及甲醇—甲醇衍生物产业链,铁矿采选—球团—钢铁一体化产业链,有色金属冶炼—有色金属合金等新材料产业链,盐湖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布局昆仑山矿泉水储运集散地和昆仑玉开采、加工等生活消费品工业。在藏青工业园建设形成盐化工、有色金属冶炼及深加工等项目。配套建设物流中心、污水处理厂等公共设施。

    4.西宁南川工业园区。通过规划项目实施,打造我国重要的藏毯、锂电池、玉文化和我省重要的新能源、新材料、消费型轻工业产业基地,建成藏毯织造中心和世界地毯交易中心,形成电池级碳酸锂—正极、负级、隔膜材料—储能和锂电池产业链,高纯氧化铝粉—蓝宝石衬底—外延片—芯片—LED(光伏聚光电池)产业链,蛇纹石综合利用为重点的碳化硅—半导体元器件等产业链,原毛分梳—纺纱—织毯—配送服务、原绒分梳—纺纱—染色—针织等特色纺织以及原石交易—饰品加工—珠宝市场等生活消费品产业链和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的食品、轻工业产业链。

    5.海东临空综合经济园区。通过集中资源、布局重大项目等,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现代物流、新材料产业基地,形成现代物流、装备制造、薄膜电池、钠硫电池、集成电路、镍合金加工产业链,高原特色生物精深加工、生物制药、清真食品等生活消费品产业链。

    6.西宁东川工业园区。通过提升质量、扩大规模,建成我国重要的硅材料及光伏、铜电子材料和镁、铝、钛等轻金属合金产业基地,形成硅材料及光伏产业链,铜杆—铜箔—覆铜板—印制电路板产业链,钛合金熔炼和钛板、管、带、材产业链,铝箔—电容器—节能灯等产业链,配套建设硅材料检测、光伏产业研发中心、科技型企业孵化器等服务平台,加快培育配套型、服务型中小企业。

    7.西宁生物科技产业园区。通过延伸加工、提升质量、整合资源,形成生化制药、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昆仑晶石、电动汽车系列等产业集群,建成我国重要的发酵虫草菌粉、枸杞和沙棘精深加工等消费品产业基地,以及西部地区重要的民族药品、保健品、穆斯林民族服饰及服务器出口产业生产基地。形成菌粉发酵—药品和保健品产业链,药材提取—药品生产—配送产业链,硅灰石开采—铸造成型—装配产业链,动力系统—控制系统—传动系统—整车装配电动汽车产业链;布局汽车生产配套产业,推进中药材及生物资源储备交易中心、产品质量检测等公共服务平台建设。

    8.西宁大通北川工业园区。通过优化布局和培育产业,促进轻金属合金及压铸、新型建筑材料、有机化工、现代物流等产业发展,形成电解铝—铝精深加工产业链,二甲基甲酰胺等有机胺系列产品产业链,进一步扩大北川物流园吞吐能力。

    9.海西德令哈工业园区。通过加快纯碱技术改造升级,推进氢氧化镁、镁系阻燃剂、高强度PVC复合材料及其制品等项目建设,发展三元牛、枸杞及三刺等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建成我国重要的纯碱、高强度PVC复合材产业基地,西部地区重要的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

    10.海西乌兰工业园区。通过推进煤基多联产项目和副产品精深加工,进一步延伸产业链条,发展新型化工材料。

    11.海西大柴旦工业园区。在有色金属及贵金属采选、钾肥、纯碱、煤炭等产业基础上,将鱼卡矿区煤炭开采能力扩大到3000万吨,布局百万吨油页岩开发、IGCC煤电一体化等项目,建成我省重要的能源及化工生产基地,全国重要的硼产品生产基地。

    12.海西都兰工业园区。形成黄金采选—冶炼—合质金—工业黄金(首饰)产业链,枸杞种植—仓储和精深加工等生活消费品产业链,建成我国重要黄金和枸杞等绿色食品保健品产业基地。

    13.海东乐都工业园区。形成以600MN大型多功能锻压机为主导的铸造等装备制造零部件配套产业,金属硅—有机硅—硅材料产业链,推动铁合金行业兼并重组和技术改造,加快培育一批配套型、服务型中小企业。建成我国西部地区重要装备制造、有机硅、镁合金板材等产业基地。

    14.海东互助工业园区。通过扩能改造和优化布局,形成我国最大的青稞酒生产、物流配送和冬虫夏草加工生产基地,配套建设青稞及青稞酒批发零售交易中心。推进冬虫夏草加工集约发展,培育冬虫夏草品牌。大力发展消费型工业和生物制剂及农副产品精深加工,形成以特色农畜产品加工、销售为主,以食品、饮料等为支撑的绿色产业基地。

    15.海东民和工业园区。完成50万吨铝加工产能建设,发展高端铝材产品,布局石油天然气开采、油页岩开发、铝加工、钛白粉及海绵钛、盐化工、醇醚燃料等产业项目,建成西部地区重要的铝加工、钛白粉及海绵钛产业基地。

    五、推进措施

    (一)切实强化顶层设计。依据各基地产业定位和发展重点,进一步完善基地建设规划,加强与城镇化发展、土地综合利用和节能环保等规划的紧密衔接。按照构建完整产业链、提高产业协作配套水平的要求,继续谋划一批重大产出、产业补链、功能配套、循环利用的项目和生产性服务业配套项目,强化顶层设计,扎实做好项目前期工作,并按照适度超前的原则,做好基地基础设施规划和建设。

    (二)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在充分用好用足现有政策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基地建设的政策支持力度。资金方面,一方面整合省内各类专项资金,增加资金额度,优先支持重大产业基地的项目建设、技术创新和人员培训,尤其是加大对产出超百亿的重大产业项目的支持力度。另一方面积极争取将基地项目列入产业调整和振兴技术改造、中小企业发展等国家相关部委专项资金计划。土地方面,优先安排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用地指标。资源方面,对基地产业链项目优先配置现有资源,鼓励省内外优势企业围绕基地重大项目开展矿产资源风险勘探。税收方面,指导企业用足用好增值税进项税抵扣、资源综合利用减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优先兑现引进技术设备免征关税、重大技术装备进口关键零部件和原材料免税等税收优惠政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各相关部门对基地水、电、路、气等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纳入年度建设计划,并争取列入国家相关规划和专项资金计划。

    (三)加快推进项目建设。全力实施好“双百”、“123”工程、50个重大技术进步、40个百亿产出等重大项目,促进上下游产业对接和协同发展。以每个基地为单元,按照“七通一平”的标准,采用多种融资手段推进和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基础设施整体水平。进一步完善项目建设软硬条件,切实落实好工业投资中的各项优惠政策,对重大项目细化目标任务,明确责任主体,强化跟踪协调和服务督查,推进项目顺利实施。

    (四)大力培育优强企业。通过扶优扶强、联合重组等多种方式,培育50个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技术、有持续创新能力、销售收入超百亿的大型龙头企业。围绕十大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择优扶持1000户成长性和市场前景好、创新力和吸纳就业能力强的“专精特新”中小微企业,培育一批科技型、创新型企业和孵化器。扶持50户设计研发、检疫检验、现代物流、信息服务、安装保养等服务型、配套型企业。形成以规模骨干企业为龙头,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为纽带的企业集群和配套合作的企业群体,构建大中小微企业相互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协调发展的产业组织结构。

    (五)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突出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大技术创新投入,确保企业研发投入达到年销售收入的2%以上。加快建设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工程实验室、工程中心等研发载体。深化产学研联合,建立“共同参与、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产业联盟,开展联合攻关,破解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和前沿技术,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重点新产品。推动企业管理创新,促进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改革和创新,强化基础管理,增强战略管理意识,提高风险管理能力。

    (六)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广应用先进制造系统、智能制造设备及大型成套技术装备,加快高新技术、前沿技术的应用。鼓励企业应用国内外先进节能、节水、节材技术和工艺设备,提升工业能效、清洁生产、资源综合利用水平。从源头上严控高耗能、高排放行业,强力推进节能减排,严格控制新增能耗和污染物排放。按照“消化一批、转移一批、整合一批、淘汰一批”的总思路,推动上下游产业紧密衔接,延伸产业链,发展精深加工,消化过剩产能。

    (七)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托特色优势资源,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特色轻纺、高端装备制造等重点产业,积极培育节能环保产业、生产性服务业及相关配套产业,进一步提升全省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高综合经济实力,使新兴产业成为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

     (八)深入推进“两化”融合。大力实施企业信息化应用示范工程,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和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制造模式向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服务化转变,加快信息技术、现代管理技术与企业生产的融合,全面提升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引导重点企业构建信息门户网站和电子商务平台,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实现资源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全面提升信息化水平。

    (九)提高招商引资水平。确定一批重点招商项目,面向长三角、珠三角等重点地区和国内500强、大型上市公司、央企和优势民营企业等重点领域进行推介,筛选确定主业与我省产业相吻合的优势企业、特色企业有针对性地开展招商。充分发挥企业、中介组织、商会等市场主体作用,综合运用资源、市场、政策扶持等手段,引进一批投资能力强、技术含量高的大企业和优势突出的科技型、专业型、配套型、服务型中小微企业入驻产业基地。

    (十)推进兼并重组整合。以企业为主体,发挥市场的基础性作用,采取多种措施,整合支撑重大产业项目的矿产资源,促进产业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在铝及铝加工、光伏等行业,以优势企业为主体,进行上下游一体化的联合重组,提高集约化程度。在水泥、铁合金、电解铝、中藏药等行业,鼓励主业突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通过多种方式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同行业联合重组,提高产业集中度。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支持龙头企业与原材料供应方、市场客户、核心技术持有方、各基地开发公司共同组建股份公司,优化企业组织结构,形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市场主体。

    (十一)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各基地开展质量认证、试验检测、工业设计、信息咨询、技术交易、知识产权服务、设备维保、公共交通等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整合相关资源,提供开放式服务。建设集供气、供暖、废水处理、中水利用为一体的公共服务岛,提高工业气体、中水、热力等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加大各园区仓储、配送、物流通道、结算、信息平台等物流体系的建设力度,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降低实体经济的物流成本。

    (十二)提升产品品牌质量。发挥好企业在质量品牌建设中的主观能动作用,引导企业增强质量责任意识,规范与质量责任相关的行为。大力推广先进质量管理方法、支持涉及质量品牌的技术改造项目,建设中小企业服务平台、核定工业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评价实验室等。引导企业通过深入实施商标战略、强化名牌意识,争创驰名商标、著名商标和青海省名牌,不断提高品牌附加值。支持鼓励企业参加国内外知名品牌会展活动,提升青海品牌形象,提高在国内外市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鼓励重点企业参与国际、国内行业标准的制(修)订工作,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产品和标准。

    (十三)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引导银行业金融机构加大对基地基础设施及工业项目的信贷投放。鼓励和支持企业在区域股权市场挂牌融资或以发行债券、中期票据、短期融资券等方式提升资本金保障能力。金融机构及中介机构要积极协助企业做好项目融资方案,引导企业运用信托、融资租赁、股权融资、基金等多种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积极扩大上市企业资源后备库,加快企业股份制改造步伐,加强企业上市辅导,优先将符合条件的企业纳入上市计划。

    (十四)加强统筹协调发展。切实加强基地产业建设与城镇化建设同步协调,以产带城,以城促产,相互促进,相得益彰,实现“产城融合”、共同发展。统筹安排好基地建设和被征地农民生活保障,建立健全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机制、就业安置机制和再就业培训机制,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快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断增加就业岗位,鼓励和扶持失地农民发展生产,提高造血能力,努力增加失地农民的生活收入。

    (十五)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企业家和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努力提高企业家的管理素质。结合十大特色产业发展,建立相应的职业技术教育体系,同时在有条件的企业中设立实习基地,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职业培训,培养不同层次的熟练技术工人,直接为企业输送紧缺人才和一线技术人才。认真落实中央和省人才激励政策,鼓励培育企业实行股权、期权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积极引进和培养高端人才。鼓励企业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创新平台,吸引更多更高层次人才来我省创业。

    六、工作要求

     (一)加强组织领导。成立省重大产业基地建设工作领导小组,由省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部门、相关地区和工业园区管委会的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按照产业基地建设的总体要求、规划部署和目标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转变观念、明确责任,创新体制机制,细化实施方案,制订工作计划,强化督促检查和协调指导,推进落实基地建设目标任务,切实做到思想认识到位、工作到位、措施到位。各基地也要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协调推进基地建设各项工作。

    (二)完善工作机制。省级有关部门要研究制定并细化落实产业基地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建立联席会议制度和督查督办等工作推进机制,实行责任制和绩效考核管理。对建设成效显著的基地和个人进行表彰。

    (三)优化发展环境。各地、各部门要进一步强化服务意识,加快转变职能,推进政务公开,简化办事程序和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开辟“绿色通道”,提供“一站式”全流程服务,不断优化政务、投资、融资、创业环境。积极争取国家部委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及时协调解决基地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努力形成全省上下齐抓共管的良好氛围,全面推进基地建设。

(责任编辑:宋雅静)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