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片三在城市里找到归属感
现场
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餐馆老板张世文:
新年马上到了,平常大家在外打工也很不容易,今天用羊肉汤暖下大家的心,慢慢吃哦,先吃肉、喝汤,再煮素菜。
解说:
请1000名环卫工人吃饭,让这座城市的外来打工者在岁末拥有一份归属感,这是重庆的餐馆老板张世文一直以来的心愿。而请陌生人吃饭这件事,他已经坚持做了11年。1992年来到重庆打工的张世文,也曾经当过泥瓦匠、做过油漆工、摆过地摊。
重庆市沙坪坝区某餐馆老板张世文:
我请这个群体吃饭,是因为这个群体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太多,他们很辛劳,同时他们是打工的,在外面不容易,本身我也是农民工。
解说:
为了让辛苦一年的农民工兄弟能够回家过年,今年铁道部加开了5000多列临客。在春运期间全国铁路预计发送的2.35亿人次中,农民工群体占到了1/3以上。对于这个流动于城市与农村之间的庞大群体来说,买到一张回家的车票,领到一份足额的工资,就会很满足,而在城市里安个家更像是个奢望。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
我们现在所说的欠薪,可以说95%以上,基本都是发生在农民工群体身上,确实和农民工本身的身份和劳动者的不规范有直接关系。三十二三年打工者基本上循环性流动,这种现象在全世界也比较少见,全世界这种打工或城市化基本上是从一个地方流入到城市去,然后在这个地方稳定下来,逐渐地延续下去,最后完成叫做城市化。
解说:
离开了土地,却又被隔离在城市之外,“农民工”群体在城市里的尴尬身份,以及因此引发的一系列问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在劳动力输出大省河南和劳动力输入大省广东,新年前后都相继提出将适时取消“农民工”称谓。而本周,又有八位律师学者致信国务院,建议更改“农民工”称谓,推动城乡平权。如果说“农民工”称谓体现了城乡壁垒、户籍鸿沟,那又用什么来取代“农民工”?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
从整个城市化的历史长河看,中国总有一天不能老叫人农民工。/目前这个阶段取消农民工称谓,其实核心不在于称谓,核心在于制度是不是容纳人家,/本来名字不重要,实质重要,如果你真的让他享受了,比如说医疗、保障、就业。
解说:
“新市民”、“新产业工人”、“援建者”,当各地纷纷提出不同新称谓时,对于农民工群体来说,更改称谓是否只是改变的第一步?根据中国社科院上个月发布的2012年社会蓝皮书称,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将首次超过50%。当中国城市化进程进入关键节点之时,计入了城镇人口的那些流动者,又是否真正享受到了市民待遇?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
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这个数据依据是什么?/他认为凡是在一个城市里面居住了6个月和6个月以上的人都算城市人口了。/那也就是说往下降14到15个百分点的话,也就是35%左右的城镇化率,这是真实的城镇化率,也就是在这个地方居住的人他会稳定在这个地方居住下去,并且享受城市待遇。
解说:
面对超过50%的中国城市化数据,相应的社会配套改革是否已经滞后?本周,北京市宣布将在2012年出台居住证,目前正处在调研阶段,实施26年的暂住证制度也许将渐渐退出。而150万在北京稳定就业的农民工也将在年底前纳入社保,与城镇职工享受同等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对于1.4亿进城务工的农民工来说,这些是否都算是新年里一个好的开始?
播报:民政部近日出台《关于促进农民工融入城市社区的意见》,首次从国家层面描绘了农民工参与社区生活的路线图。
黑场音乐+同期
广州外来务工人员
少过两天年,别耽误工期啊,耽误工期就麻烦了。
武汉外来务工人员:
今年要回家啊,家里孙子、媳妇盼着回去啊。
武汉外来务工人员
陈德光:
今年61.(61了还在这边做工程?)是啊,为国家做点贡献嘛。
佛山南海狮山外来务工人员
想不想回家啊?想,必须回家。
北京外来务工人员
来到北京我感觉是我的第二故乡,我们希望以后每年都来北京继续打工,为北京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白岩松:
如果要征求大家意见的话,可能很多人,包括农民工群体自己都会愿意并同意取消“农民工”这个称谓,但是接着问,不叫农民工了,该管这个群体叫什么呢?恐怕绝大多数的人都会非常困惑和茫然,是啊,该叫什么呢?的确,在“农民工”三个字里面,有很长一段历史进程当中这个群体的尴尬和无奈,当然也包括他们要面对的很多不公平。但是改变这一切绝不是改一个称谓这么简单的事,改名是容易的,改变全社会对待他们的态度和政策才是真正最重要的事,这方面我们该怎么做呢?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