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0日 蒋巨峰)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四川省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1月10日 蒋巨峰)

2012年01月21日 11:29   来源:四川日报   


    一、加快成渝经济区建设,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

    认真实施成渝经济区区域规划。按照“双核五带”总体布局,做强做大成都发展核心,加强成都都市圈资源优化配置,加快成德绵乐同城化进程,增强区域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沿长江、成绵乐、成内渝、成南(遂)渝、渝广达发展带建设,积极承接双核辐射,强化产业协作配套,大力发展通道经济和临港经济,推进沿线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着力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尽快形成一核支撑、多头并进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切实加强川渝合作,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和工作推进机制,合力推动跨区域合作项目实施,推进跨区域城市群和川渝合作示范区规划建设。

    全面启动天府新区建设。围绕“产业成都”目标定位和现代产业、现代生活、现代都市三位一体要求,着力打造宜业、宜商、宜居的国际化现代新城区。严格实施总体规划,建立健全体制机制,采取强有力措施加快推进新区建设。按照现代制造业为主、高端服务业集聚要求,大力发展具有创新性、先导性和带动作用强的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吸纳聚集一批跨国公司、优势企业和创新研发机构。按照“一城六区”组合型城市布局要求,推进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能力和产城一体单元建设,突出“一城”,加快上马一批公共服务项目和重大商务项目,尽快形成中央商务区功能。按照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要求,切实保护生态资源、注重文化传承,先行建设一批重大生态项目,加强对历史文化城镇、街区和体现地域文化景观的保护。高起点、高标准、高质量建设起步区,加快推进新川创新科技园、中国西部国际博览城等重大项目建设,大力推进“两湖一山”国际休闲度假旅游区建设,迅速上规模、聚人气、上档次、树形象。

    加快攀西地区和民族地区、革命老区发展。大力推进攀西战略资源创新开发试验区建设,促进攀西钒钛稀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建设安宁河谷经济发展带,强化彝家新寨等民生事业发展。全面实施促进藏区跨越发展规划,继续抓好藏区“三大民生工程”。深入实施革命老区发展规划,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保护和利用红色文化,积极发展特色旅游产业。

    二、大力实施“两化”互动,促进产城一体发展

    着力推进新型工业化。深入实施工业强省战略,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加快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壮大优势产业,建设一批重大产业基地,围绕重点产业、企业、产品,加强科技成果转化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强化经济运行调节,提升工业经济综合竞争力。充实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库,抓好100个战略性新兴产品的产业化,大力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示范基地。优化“7+3”产业发展规划,重点支持优势产业链的龙头企业、重点产品、关键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推动产能过剩行业兼并重组。加快发展大企业大集团,尽快形成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和领军企业。认真落实国务院支持小微型企业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推进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大力培育“小巨人”、“成长型”企业。着力打造“中国白酒金三角”。强化以质量为核心的“川企”、“川造”品牌推广。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7.5%。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推进西部商贸、物流、金融中心建设,加强服务贸易、商务信息、会展经济等平台建设,积极引进国内外企业在我省设立总部及区域性交易中心、运营中心和研发中心;加强现代物流体系和平台建设,重点发展第三方物流;大力发展金融业,加强金融基础建设,优化金融生态环境,把成都金融总部商务区融入天府新区规划加快建设,规划建设第二金融后台服务集聚区。大力发展专业化的科技服务、法律服务、工业设计、软件设计等服务外包业和物联网、下一代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服务业,积极发展网络购物、地理信息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发展涉农服务业。积极发展生活性服务业。优化旅游产品体系,强化境外旅游营销,启动实施“全面推进旅游标准化行动计划”,建设稻城亚丁国际精品旅游区,旅游总收入达到2800亿元。研究制订现代服务业发展指导目录,认真落实用电、用气支持和营业税差额纳税试点等政策。推进成都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启动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

    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全面完成省域城镇体系规划、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和市、镇总体规划的修编完善。着力培育“四大城市群”,加强城市间分工协作,推进跨区域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建设的共建共管。突出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和大城市,加快培育一批中小城市和重点镇。支持有条件的地区高水平规划建设城市新区,构建新型城市形态,有序拓展城市发展空间。以集中集聚集约发展推动产业园区建设,注重园区整合,形成一批特色鲜明的产业集聚区,推动产城一体化。注重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产业培育,增强吸纳就业和人口集聚功能。细化落实相关政策,有序引导符合条件的农民工转为城镇居民,在条件成熟的地级市和县城开展新进城人口融入城市试点工作,做好新生代农民工工作。继续实施好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城镇化率提高1.6个百分点。

    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把科技成果转化作为全省科技工作的“一号工程”,推进科技成果商品化、资本化、产业化;着力培育和做强做大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业、企业和产品。加快实施重大科技专项,着力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深入实施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和高新技术产业科技支撑行动。推进国家级和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建设。规划建设四川科技创新核心区,搞好成都国家创新型城市试点。推进绵阳科技城建设,加快国家新型工业化(军民融合)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创新型企业培育,推动产业技术创新联盟建设,促进产学研结合。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深入实施全省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大力实施重大人才工程。

    三、保持投资稳定增长,积极扩大消费需求

    强化投资拉动。全力推进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加快建设成绵乐客专、成渝客专、成兰、兰渝等19个在建铁路项目,积极推进川藏铁路成都至昌都段、成昆铁路扩能改造、隆黄铁路内江至毕节段等项目前期工作;加快建设乐雅、丽攀、成自泸赤等39个高速公路项目,力争纳黔、达陕、映汶等高速公路建成通车,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4000公里;推进成都国家级航空枢纽建设,加快推进稻城亚丁机场、阿坝红原机场建设;加快亭子口航电枢纽、渠江广安段航运工程、南充港、广元港建设,做好岷江港航电综合开发前期工作。大力实施“再造一个都江堰灌区”规划和渠江流域防洪规划,加快武引二期、小井沟、开茂水库等40个在建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开工建设毗河供水一期、九龙等12个大中型水利工程。突出产业创新和技术改造投资,加快富士康、仁宝、纬创、联想等电子信息产业项目和吉利、一汽大众等汽车项目以及“三江”流域在建大型水电工程、福溪火电厂等能源项目建设,推动官地、锦屏、向家坝水电站等一批能源项目顺利投产。加快西部信息网络枢纽建设。

    扩大消费需求。坚持短期政策与长期战略相结合,构建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落实好收入分配调节的各项政策,合理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低收入者收入,提高居民消费能力。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增强居民消费预期。拓宽和开发消费领域,鼓励发展社会化养老、家政、医疗保健等服务业,落实好带薪休假制度,促进旅游、健身、文化等消费,创新电子商务、服务消费、信贷消费、租赁消费等新型消费业态和商业模式,推动消费结构升级。改善城乡消费环境,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建设一批物流配送中心和乡镇综合商贸中心,大力促进农村消费。整顿规范市场经济秩序,让群众放心消费、安全消费。

    四、推进城乡统筹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深化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深入推进成都国家试验区和省市梯级试点,在成渝经济区四川部分推广试点经验。全域编制城乡规划,开展新村、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新农村综合体建设规划编制。推动城镇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促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颁证,建立健全农村产权交易制度。大力开展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有条件的地区在自愿基础上稳妥推进农民相对集中居住,严格规范、积极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探索建立城乡生产要素自由流动的体制机制,推动产业互动发展、城乡经济相融。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工业化、城镇化深入发展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强农业科技创新和示范推广,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攻关,着力构建现代农技推广体系。继续实施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工程,确保粮食安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基地810万亩,重点培育马铃薯、蔬菜、水果、油菜、茶叶和中药材、烟叶等特色优势产业。深入实施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建设300个万亩示范区。深入开展现代畜牧业深化试点和提质扩面,推进40个现代畜牧业重点县和88个生猪基地县建设,深化红原、炉霍牧区生态型特色畜牧业试点,发展现代高原草地畜牧业。积极推进现代林业产业基地建设,加快发展林下经济,引导农民发展立体林业。开展农业机械化示范县建设。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着力培育一批加工型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农业标准化建设。高度重视农产品质量安全。第一产业增加值增长3%。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10个县的“全域灌溉”试点,实施“六江一干”重点河段堤防工程,加快179个中小河流治理项目,完成病险水库除险加固300座。支持山丘区小水窖、小水池、小塘坝、小泵站、小水渠等“五小水利”工程建设,推进丘区和盆周山区“集雨灌溉工程”,加快农村机电提灌设施更新改造。继续实施好新增农资综合补贴资金集中用于粮食基础能力建设和退耕还林基本口粮田建设项目。建设高标准农田200万亩。新改建农村公路1.5万公里。提高农村自来水普及率,解决24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新增农村沼气用户25万户。以藏区无电地区为重点完善农村电网,解决2.2万无电户用电问题。健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管理机制,完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政策。

    加快新村建设步伐。以示范片建设为突破口,重点抓好新农村50个省级示范片和10个整体推进县建设,全省基本实现新农村建设目标的村达到1万个以上。切实把新村建设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快完成以县为单位的新村建设规划,在同步谋划产业培育与发展的基础上,实施新村建设整体性安排,合理确定新村(聚居点)的发展规模、空间布局、聚集度,建立完善建管机制。探索发展各具特色的新农村综合体模式,建成新农村综合体50个以上。扎实推进渠江流域以新村建设为重点的新农村建设,确保因灾民房倒塌农户全部住进新房。加强对农村建房的技术指导,改造农村D级危房18.2万户。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把川东北秦巴山区、川南乌蒙山区、大小凉山彝区、川西北高原藏区作为主战场,集中力量打好新一轮扶贫攻坚战。强化多村连片扶贫开发,实施500个贫困村整村推进。加大连片特困地区以外重点贫困县和贫困村帮扶力度,做好重点库区和移民安置区扶贫开发工作。大力推进专项扶贫、行业扶贫和社会扶贫。深入开展“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活动。

    五、推进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文化强省

    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建立健全文化管理体制和政策保障机制。按中央部署要求,完成国有文艺院团体制改革主要任务,积极扶持转制院团面向市场、服务群众。培育文化市场主体,大力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完成博文集团组建工作。扎实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加快完善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培育产权、版权、技术、信息等要素市场。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四川大剧院、社科馆、文艺家之家和省群众文化活动中心、文化演艺中心、新闻发布中心等省级重点文化工程建设。加大对基层文化事业的支持力度,推进基层文化设施建设科学化、规范化和标准化。扶持艺术创作生产,打造“艺术川军”。深入实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推进电视“户户通”、广播“村村响”和农家书屋建设,支持农村电影放映。深入开展“春雨行动”,提高民族地区广播电视制作译制播放能力。加强文化遗产和文物保护,大力推进国家大遗址保护成都片区相关工作,启动国有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传承和弘扬藏、彝、羌等民族文化。发挥教育在文化建设中的基础性作用,促进教育与文化紧密结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继续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藏羌文化产业走廊、成都东部新城文化创意产业园等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和广播影视、出版发行、印刷复制产业基地建设。实施主导产业引领发展战略,形成“5+2”重点文化产业发展格局。实施精品战略,培育一批具有鲜明四川特色和比较优势的文化产品品牌、文化企业品牌、区域文化产业品牌,推动巴蜀文化“走出去”。做强做大国家动漫游戏产业(四川)振兴基地。推进“三网融合”。加快发展网络广播电视、手机电视等新媒体新业态。开展广播电视绿色频率频道创建活动。规范演出市场、艺术品交易市场。

    六、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城乡居民生活水平

    扎实推进民生工程。进一步提高公共财政用于民生保障支出占总支出的比重。继续实施“十项民生工程”,省级财政拟安排资金超过200亿元。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5万人。加强就业扶助,切实抓好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人员和“9+3”免费职业教育毕业生、地震灾区失地农民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大力扶持自主创业,抓好成都、绵阳和攀枝花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试点。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做好社会保障工作,加大社会保障扩面征收力度,扎实推进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实现新农保和城镇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巩固扩大医保覆盖面,开展城乡统筹的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试点,建立完善基本医疗保险即时结算和异地就医结算机制。扩大工伤保险覆盖面,开展工伤预防试点。健全社会救助机制,强化孤儿保障和五保供养工作,做好残疾人保障工作。持续关爱进城务工人员子女,积极帮助化解农村留守儿童、留守妇女、留守老人面临的困难和问题。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不断完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新机制。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重点深化县级医院改革。加强职工体检和职业病防治基地建设。支持三州中心医院建设。稳步推进新农合市级统筹试点,提高农民受益面和保障水平。健全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资、建设、分配、管理体系,建设保障性住房19万套,改造各类棚户区9万户。提升食品药品安全监测能力,全面加强食品、药品等重点产品监管。努力发展社会福利、慈善事业。

    努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标准,及时制定实施全省企业工资指导线。积极稳妥扩大工资集体协商覆盖范围,引导企业稳步增加普通职工特别是一线职工工资。全面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考核兑现。启动实施农民收入促进计划,认真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加快发展现代种植业、现代畜牧业、现代林产业及其精深加工、配套服务等增收致富产业;发展提升劳务经济水平,增加工资性收入;推进集体土地征收制度改革,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分配好土地非农化和城镇化产生的增值收益,努力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适时调整优抚对象抚恤和生活补助标准,落实城乡低保调标和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等政策,健全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孤老、医疗救助、临时生活困难救助等社会救助体系。加大财政对经济薄弱地区和农村居民的转移支付力度。

    保持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继续把控制食品价格过快上涨作为稳定物价的重点,增加生产、保障供给,搞活流通、降低成本,加强监管、规范秩序。细化保供稳价应急预案。健全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的联动机制。

(责任编辑:编辑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