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市政府向大会报告工作,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提出意见。
一、2011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的一年,是大连发展历程中极不平凡的一年。我们既收获了经济总量迈上“三个六”新台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的喜人成果,也经受了重大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的严峻考验。面对复杂多变的形势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省政府及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市政府团结带领全市人民,以坚定的信心和巨大的勇气,攻坚克难,砥砺奋进,圆满完成了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实现了“十二五”的良好开局。
预计全市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00亿元,增长14%;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651亿元,增长30%;固定资产投资4563亿元(按老口径统计为6500亿元),增长3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919亿元,增长17%;实际使用外资110亿美元,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4300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4150元,分别增长14%、15%;城镇登记失业率2.89%。
(一)经济运行质量稳步提高
坚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攻方向,推动经济增长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多措并举力促投资稳定增长,全年规划实施千万元以上大项目1328个,其中亿元以上重大项目708个,投资拉动作用强劲。汽车、家电、文化等消费需求持续旺盛,大商集团成为全国百货业首个销售额突破千亿的企业,成功举办国际服装节和国际啤酒节,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18.2%,消费拉动效应凸显。努力克服减量因素增多的影响,实现外贸出口303.5亿美元、增长16%,出口拉动增长的形势好于预期。
坚持转型升级和集约发展取向,加快现代产业聚集区建设。华晨专用车基地、格劳博机床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一重核岛主设备、LNG、一汽节能与新能源客车生产基地、旅顺北车基地一期工程、东北特钢大连基地、中远造船、固特异轮胎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瓦房店轴承园区进入全国产业集群50强。省重点推进的22个产业集群销售收入增长32%以上,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3%。德豪光电、航天软件研发基地、云计算智慧展示中心、5兆瓦级风电机组等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取得进展。服务业聚集区和总部经济、楼宇经济成为城区经济的重要支撑。
坚持科技创新驱动,提高经济内生增长能力。生态科技创新城启城,我市成为国家现代服务业产业化基地、创新型软件产业基地、科技与金融结合试点城市。全市发明专利申请和授权分别增长48%和34%,甲醇制烯烃项目获中国专利金奖。物联网应用示范等25个重大科技创新项目国内领先。全市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增长29.7%。科技创新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支撑作用日益突出。
(二)全域城市化成效显现
全面落实全域城市化规划,按照四大组团总体框架,不断优化全域空间布局和功能区格局。主城区服务经济迈向高端化、集约化,钻石海湾、旅顺绿色经济区等重点区域建设步伐加快。普湾新区起步区、金州新区“十大功能园区”、保税区汽车物流城加速建设,为“三年初具规模、五年基本建成”创造了良好开局。长兴岛临港工业区、瓦房店沿海经济区、花园口新材料基地、庄河临港经济区快速发展。
大力强化全域基础设施建设,实施了192项重大基础项目建设。胜利路东段、西部通道北段立交桥、皮炮高速公路通车。大连湾疏港高速、庄盖高速主体工程、振连路开发区段完工。城市地铁、大连北站、旅顺南路快轨、国际会议中心、红沿河核电二期等一批续建工程加快推进。南部跨海通道、渤海大道、三道沟净水厂改造等一批项目启动。以普湾新区为核心、连接主城区和黄渤海区域的重大项目建设全面铺开,全市一体化、网络化的基础设施体系逐步形成。
深入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县域经济实力晋位争先。19个沿海经济带重点园区引进外资占全市的82%,成为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都市型现代农业十大工程全面完成,新建标准日光温室设施农业小区1401个,新增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40家,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创历史新高。新农村“三新”工程扎实推进,在256个村实施“六化”工程,31个村实施了整村扶贫项目开发。北三市在全国百强县中的排位大幅前移,其中瓦房店市跃居第13位。县域经济的支撑和拉动作用更加强劲。
(三)“三个中心”建设步伐加快
加快大窑湾、太平湾、栗子房等12大港区建设,“三核两翼”现代港口集群格局已经形成。长兴岛港获准对外开放。机场三期投入使用,新机场选址及填海工程启动,大连航空公司成立,机场旅客吞吐量超过1200万人次。
以内陆干港、铁海联运体系为支撑的物流中心建设提速,香炉礁物流运输中心主体竣工,空港国际物流园开工建设,金融、信息、物流相融合的大连e港开通。港口集装箱吞吐量完成640万标箱,为实现三年超千万迈出坚实一步。
新开业内外资金融机构15家,新增信贷余额和多渠道融资2250亿元,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居东北之首。全球首个焦炭期货在大商所上市交易,星海湾金融城形成500亿元资金汇集能力。我市金融中心竞争力升至全国第8位。
(四)民生质量进一步提升
把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全力推进民生事业发展,市政府为民办15件实事圆满完成,一些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难点问题得到有效解决。
实现城镇就业18.9万人,在全国“创业型城市”绩效评估中名列第一。高新区成为“全国模范劳动关系和谐工业园区”。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征地和拆迁补偿、农转居保障机制不断完善。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最低工资、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标准再度提高。社会救助体系、老龄和残疾人服务体系建设加快,投入2.6亿元建成城乡社会养老中心85所,我市成为“全国残疾人工作示范城市”。“健康家庭促进计划”惠及38.2万人。实施新农保制度,实现职工医疗保险市级统筹和医保一卡通。
建设公共租赁住房3.5万套,廉租住房实现应保尽保,整治弃管楼院29.6万平方米,住房公积金惠及面不断扩大。
(责任编辑:编辑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