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2日 陈国鹰)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唐山市政府工作报告(2012年2月2日 陈国鹰)

2012年02月15日 12:48   来源:政府网站   

  (二)着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按照“一产抓特色、二产抓提升、三产抓拓展”和“改造旧的、发展新的、培育好的”思路,加快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具有唐山特色的产业发展新格局。

  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全面推进工业提升计划,深入开展对标行动,组织实施100项传统产业技术改造重点项目,加快我市由钢铁大市向钢铁强市转变,由制造业大市向制造业强市转变,由工业大市向工业强市转变。围绕打造精品钢材基地,实施“钢铁行业优化提升工程”和“钢铁效益倍增计划”,严控钢铁产能总量,加快钢铁产业改造升级和整合重组,加大特种钢、专用钢等新产品开发力度,推进钢铁产业向精深加工和产业链高端发展,经过三至五年努力实现钢铁效益翻番。重点抓好渤海钢铁集团整合重组、津西钢板桩等项目,精品钢比重达到65%以上。围绕打造装备制造基地,重点支持高速动车、冶金机械、选煤机械等具有比较优势的企业和产品向集群化发展,加快发展技术含量高的高端装备制造等耗钢产业。围绕打造高端建材基地,支持冀东、惠达等优势骨干企业做大做强,鼓励新型建筑材料产业发展。围绕打造滨海化工基地,以曹妃甸工业区、海港开发区、南堡开发区为重点,推进煤化工、海洋化工、石油化工发展和产业链延伸。围绕打造绿色能源基地,加快推进煤炭、电力、石油、天然气等传统能源高效清洁开发利用。

  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生物医药、新一代信息技术为重点,加强引导和政策扶持,积极培育开发科技主导型产业和产品,加快产业化步伐,努力形成新的产业优势。重点抓好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纳米发电机、系列机器人、电动汽车、单(多)晶硅太阳能电池片及组件等30个重点项目,确保取得实质性进展。

  大力发展服务业。坚持把服务业作为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民生活的战略重点,拓宽领域,提升功能,创新业态,加速发展。优先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特别是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突出抓好海港物流产业聚集区、北方钢铁物流一期等重点项目建设,积极谋划建立钢铁、煤炭、铁矿石等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全面提升物流业发展规模和水平。加快发展生活性服务业,推动商贸流通等传统服务业转型升级,大力发展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休闲、社区服务等产业。以清东陵、唐山湾国际旅游岛等十大旅游项目建设为重点,推动旅游业大发展、快发展。拓宽服务业发展领域,培育壮大科技服务、信息咨询、总部经济、会展经济等高端服务业。继续推进工业企业主辅分离,加快服务环节外包、剥离和转型。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落实鼓励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确保全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3%。

  加快打造“行业巨人”和“航空母舰”。加大对优势产业、重点企业扶持力度,落实国家鼓励实体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推进企业做大做强和产业集群发展。实施大型企业集团培育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在工业领域打造开滦、唐钢、冀东3个年营业收入超千亿的特大型企业集团,渤海钢铁、高速动车等5个超500亿的大型企业,三友、冀东油田等10个超200亿的大型企业;在服务业领域打造开滦国际物流、庞大汽贸等5个年营业收入超百亿的大型企业,唐山港等20个超50亿的大型企业,联旺经贸等50个超10亿的大型企业。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扶持一批创新型、成长型、科技型中小企业做优做强,力争到“十二五”末,打造年营业收入超亿元、拥有鲜明行业特色、在国内同行业领先的“小巨人”企业550家。发挥传统产业优势,促进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融合。高度重视品牌的创造、培育和经营,年内力争新增中国驰名商标4个以上。

  (三)着力推进以曹妃甸为龙头的沿海开发开放,打造区域经济增长极。紧紧抓住河北沿海地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一重大机遇,全面落实省加快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现场办公会议要求和部署,调整完善发展思路,整合要素资源,着力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快产业聚集,着力加强薄弱环节,突出重点、打造亮点,抢抓机遇、攻坚克难,举全市之力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开创沿海开发开放新局面。

  进一步完善规划体系。完善曹妃甸新区总体规划和产业发展规划、港口岸线开发利用规划、海洋利用和保护规划等专项规划,增强规划的科学性、前瞻性、法制性和权威性,通过规划科学引领曹妃甸新区的开发开放。

  狠抓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加快曹妃甸港区LNG码头、煤炭码头续建和京唐港区集装箱泊位等港口项目建设,进一步完善港口功能,唐山港货物吞吐量力争达到3.5亿吨。活化资产,加大投入,加快曹妃甸水、电、路、气、热等基础设施配套,突出抓好重点产业项目配套设施建设,集中力量抓好曹妃甸工业区综合服务区建设,促进人流、物流、信息流尽快聚集,为重大产业项目落地创造良好完备的生活设施和条件。稳步推进唐山湾生态城建设,完善唐海县城、南堡主城区服务功能。启动唐曹铁路规划建设。

  加速产业聚集步伐。把产业聚集作为曹妃甸开发最核心、最紧迫的任务,把招商引资、项目建设作为工作重点,集中精力,落实责任,强力攻坚。瞄准世界500强、央企、知名民营企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一批战略投资者,加快建设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突出抓好马自达自动变速箱、首钢长白机械制造等重点项目建设,特别是全力推进中石化千万吨炼油、首钢京唐钢铁二期、华润曹妃甸2×100万千瓦发电机组等一批重大产业支撑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建设。抓好中日唐山曹妃甸生态工业园建设,确保一批项目落地开工。

  加快体制机制创新。按照省要求,本着精简、效能、统一的原则,理顺曹妃甸新区管理体制,建立权责统一、分工合理、决策科学、执行顺畅、监督有力的新体制新机制。全面落实省、市支持曹妃甸新区发展的财税、融资、土地、用海、环保、行政审批等方面的各项政策措施,为曹妃甸的大开发、大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抓好曹妃甸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综合保税区申报推进工作,力争年内获批运行。

  (四)着力推进“三农”工作,加快新农村建设。坚持把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增加农民收入作为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进一步加大强农支农惠农力度,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

  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加大财政支农力度,全面落实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等政策,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在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的同时,加快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与农业生产相衔接的加工业,扩大农民非农就业。积极发展劳务经济,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增加农民工资性收入。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按照“一产抓特色”的思路,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进一步优化农业结构,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产业化步伐,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重点实施食品加工园区建设、设施农业提升、品牌创建等十大工程,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促进农业生产经营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品牌化,努力形成特色,提高效益。全市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达到280家以上,新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150个,争创国家名牌农产品或驰名商标1个以上,省名牌农产品或省著名商标5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率达到66%。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落实土地出让金收益10%用于农田水利的政策要求,加快实施以农田节水灌溉、抗旱水源工程为重点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新增节水灌溉面积30万亩,恢复改善除涝面积25万亩。加强农村道路和通讯网络建设,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开展村镇污水处理和城乡一体垃圾处理试点工作。积极稳妥推进新民居建设,新启动建设省级农村新民居示范村210个,总数达到1000个。

  深化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继续抓好统筹城乡发展试点工作。进一步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抓好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乡镇企业集体用地使用权、农村宅基地使用权等确权颁证工作,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市场,积极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扩大农村土地股份合作、农村资金互助合作试点。稳妥推进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制改造,每个县(市)区抓1至2个试点。深化城乡户籍制度综合配套改革,促进农民向城镇有序转移。

  (五)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把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转方式、调结构的中心环节,实施企业创新主体培育、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发展、创新平台建设、传统优势产业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农业和民生科技创新示范、政产学研合作、知识产权创新等八项工程,深入推进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市财政安排科技专项资金1.84亿元,比上年增长15.2%。

  健全完善科技创新机制。制定出台支持企业创新和科研成果转化等政策措施,健全完善科技创新考核评价和激励机制、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加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力度,确保全市用于科技的一般预算资金投入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比例。鼓励发展创业投资企业,建立多元化、多渠道的科技投入机制。支持企业建立工程技术研发中心,使企业成为创新投入的主体、产学研合作的主体、科技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

  加强创新平台建设。发挥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中科院唐山研究与转化中心示范引领作用,搭建科技创新研发、合作、服务、转化平台。着力推进产业技术研究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两化”深度融合重点企业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建设,加快高速动车组产业基地等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发展,推进各级生产力促进中心做大做强。力争有3至5家科技研发机构晋升至国家或省级行列。

  强化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和推广。坚持以企业为主体,以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农业的重大关键共性技术需求,依托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加大共性技术和关键核心技术的研究、示范和推广力度,实施一批重大科技专项,推广应用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与我市主导产业紧密衔接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年内转化实施重大专利技术150项,申请专利量增长15%以上,开发省级以上新产品100项以上。

  大力培养引进创新型人才。继续实施领军人才选拔培养工程,培养造就一批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的高端人才。立足全市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发挥我市高校资源作用,加快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着眼于满足关键核心技术研究应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加大高层次人才和急需紧缺专业人才的引进力度。完善人才使用管理和激励机制,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优秀人才实施重奖,营造人尽其才、人才辈出的良好环境。

 

  (六)着力推进节能减排,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坚持环境优先、生态立市,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三者关系,推进经济增长与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强力抓好节能减排。严格落实节能减排责任制,健全节能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突出抓好新老“双三十”单位和“双百”企业节能减排,在钢铁、水泥、电力、焦化等七个行业广泛开展“能效领跑者”企业创建活动,实施余热蒸汽发电等100项节能技改项目和烧结机脱硫等267项减排项目。按照国家产业政策和省统一部署,坚决淘汰钢铁、水泥、造纸等行业落后产能。完善经济政策和市场机制,运用价格、税收、金融、排放权交易等经济手段,增强企业节能减排的内生动力。强化行业准入管理,严禁新上高耗能、高污染项目和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到“两高”项目一个不上、钢铁产能一吨不增。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以产品上下游衔接和能源资源深度利用为重点,在钢铁、水泥、化工等重点行业积极推广清洁生产和循环利用技术,加强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建设,组织开展循环型企业创建,谋划实施一批循环经济示范项目。全市循环经济示范园区达到15个以上,每个县(市)区循环经济示范企业达到5个以上。

  加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综合治理城市大气和水流域污染。加大海洋环境保护力度,抓好直接入海河流排污企业治理。深入推进矿山生态修复治理,大力开展植树造林,加强自然保护区、水源地、森林、湿地的保护和管理。有效防治农村面源污染,推进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清运和无害化处理。抓好重点污染源环境安全监管,严格环境监督执法,切实解决好影响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环境问题。科学有序开发矿产资源,严厉打击各种违法开采行为。

(责任编辑:编辑一)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