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江西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江西省2011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02月15日 15:46   来源:江西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1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1年2月14日 吴新雄)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省政协委员和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及“十一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情况回顾

     2010年是极不平凡的一年。面对极为复杂的经济社会发展环境和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下,全省上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紧紧围绕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奋斗目标,齐心协力,顽强拼搏,夺取了抗洪救灾的重大胜利,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就。全省生产总值9435亿元,增长14%;财政总收入1226亿元,增长3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8775.5亿元,增长32.1%;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3101.9亿元,增长21.7%;外贸出口134.2亿美元,增长8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932.9亿元,增长l9.2%;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升3%。其他主要指标全面或超额完成。2010年各项目标任务的实现,标志着我省“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五年来,全省生产总值实现五年翻一番,财政总收入、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金融机构存贷款余额四年翻一番,固定资产投资和工业增加值三年翻一番,出口总额两年翻一番。粮食生产连续五年大丰收。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3.2%,五年增长1.3倍。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23.5%,五年增长1.9倍。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0.9%,五年增长3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8.9%,五年增长1.4倍。出口总额年均增长40.6%,五年增长4.5倍。三次产业比例由17.9:47.3:34.8调整为12.8:55:32.2。

    —一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新跨越。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3000公里,由2005年的1559公里增加到201O年的3088公里。铁路营运里程由2307公里增加到2735公里,高速铁路实现零的突破。新建扩建一批民航机场,民航旅客年吞吐量由136万人次增加到563.6万人次。统调电力装机由672万千瓦增加到1349万千瓦,基本形成500千伏输变电主网架。农田水利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

    ——城乡面貌发生新变化。五年来,全省设区市建成区面积扩大36%,新建和改建城市道路3042万平方米。新增城市绿化面积1.25万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4.5%,南昌、景德镇、宜春、新余、吉安、赣州、萍乡被评为国家园林城市,新余被评为国家森林城市。一批城市防洪、供水、供气、污水和垃圾处理项目建成并投入运营。解决了720万农村人口饮水安全问题,实现了户户通电、行政村村村通油(水泥)路、村村通广播电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宽带。在4.6万个自然村点开展了新农村建设,800多万村民实现了走平坦路、喝干净水、上卫生厕、用洁净能。

    ——生态环境展现新优势。环境质量继续位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由2005年的60.05%提高到2010年的63.1%。主要河流监测断面水质达标率由76.3%提高到80.3%。11个设区城市空气环境质量全部达到国家二级标准。城镇生活污水集中处理率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分别达到67.8%、51.6%。五年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二氧化硫排放量下降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下降5%。

    ——社会事业发展取得新成就。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由2005年的45.6%提高到2010年的50.1%。国民教育“两基”达标全面完成,各类教育全面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达到81.64万人。人才跨省流入与流出比由1:1.04转变为1.4:1。公共医疗卫生服务能力明显提高,五年累计建设县级标准化医院78个,每千人口医院病床数由1.98张增加到2.9张。中国红歌会、鄱阳湖国际生态文化节等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广泛,一批优秀艺术精品在国内外荣获大奖。出生人口性别比持续下降,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以内。成功举办了第十三届省运会。

    ——人民生活水平有了新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2005年的8620元增加到2010年的15481元,年均增长12.4%。农民人均纯收入由3266元增加到5789元,年均增长12.1%。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由25.58平方米增加到32.66平方米。通过实施民生工程,实现了城乡困难群众最低生活保障、城乡困难群众大病医疗救助、城乡义务教育免学杂费和贫困生资助政策、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四个全覆盖”。

    五年来,我们着力抓了以下六个方面工作:

    (一)坚定不移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引领全省科学发展、绿色崛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国家有关部委的大力支持下,在省委的直接领导下,经过全省上下共同努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于2009年12月12目获得国务院正式批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江西第一个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区域性发展规划,是江西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这一重大战略是“山江湖工程”的延续和拓展,是生态立省、绿色发展战略的继承和提升。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特色是生态,核心是发展,关键是转变发展方式,目标是走出一条科学发展、绿色崛起之路。围绕推进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制定了《(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实施方案》和18个专项规划,编制了《鄱阳湖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完成了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湿地候鸟、鱼类洄游、江湖关系等“六大课题”研究。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和建设,组织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县(市)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农村垃圾无害化处理、“五河一湖”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等生态工程;加大了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积极发展低碳与生态经济。推进了一批以“两核两控”为重点的交通、能源、水利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201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生产总值5558亿元,占全省的58.9%。

    (二)坚定不移实施重大项目带动战略,着力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150亿元,相当于建国以来至“十五”期末投资总和的2.4倍。先后开工建设项目4.93万个,建成投产4.3万个,投资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65%。新增高速公路1529公里,总里程居全国第9位。完成国省道改造5000公里,农村公路硬化5.6万公里。新增铁路营运里程428公里,铁路网密度居全国第12位。先后实施了昌北国际机场扩建、赣州机场迁建、景德镇机场改造,开工建设宜春明月山机场。西气东输二线江西段、省天然气管网一期等重大能源项目开工建设,井冈山华能电厂二期、黄金埠电厂、丰城电厂二期、“九站二十八线”主网架、川气东送江西段等一批重大能源项目建成投产。建成廖坊水利枢纽及灌区一期、居龙滩水利枢纽、鄱阳湖二期防洪前五个单项等一批重大水利项目,完成国家专项规划内66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江铜30万吨阴极铜扩建、新钢300万吨薄板、星火30万吨有机硅、江钨1000吨高比重硬质合金、晶能光电100亿粒LED芯片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建成投产。井冈山革命博物馆、南昌高教园区新校园、江西艺术中心、省人民医院综合病房楼、江西日报大厦等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三)坚定不移推进新型工业化,着力提升经济发展层次和水平。积极实施产业经济“十百千亿”工程、高新矿产经济工程、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工程和工业三年强攻计划,培育壮大优势产业、优势企业和特色工业园区。通过五年努力,主营业务收入超千亿元的产业达到4个,其中有色产业超过2000亿元;光伏、绿色照明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快速发展。主营业务收入超100亿元的工业企业达到10家,其中江铜达到868亿元。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34个,其中超200亿元的13个,超600亿元的1个。全省工业增加值由1455.5亿元增加到4359.2亿元,年均增长19.8%,占GDP比重由35.9%提高到46.2%。大力推进金融、商贸物流、旅游等服务业发展。五年来,先后引进2家外资银行、4家股份制银行、14家保险公司、14家证券公司等金融机构入赣。新设立小额贷款公司61家、融资性担保机构288家、村镇银行14家。南昌、九江、赣州、上饶等地方商业银行不断发展壮大。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存款余额由4511亿元增加到11908亿元,贷款余额由3064亿元增加到7843亿元。新增上市企业12家,总数达到37家。推进南昌(深圳)农产品、九江港区、江西供储等重点物流中心建设,形成了一批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的商贸物流企业。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推进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以旧换新,农村流通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突出“红色摇篮、绿色家园、观光度假休闲旅游胜地”品牌,推动旅游产业加快发展。龙虎山成功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和世界自然遗产。2010年全省旅游接待突破1亿人次,达到1.08亿人次,旅游总收入818亿元,五年分别增长1.14倍和1.56倍。

    (四)坚定不移统筹城乡发展,着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镇化。不断巩固和强化农业基础地位,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全面落实中央各项强农惠农政策,五年累计发放农业“四项补贴”163.53亿元。通过实施造地增粮富民工程等措施,耕地保持占补平衡,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强,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390.94亿斤。农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主要农副产品产量大幅度提高,2010年肉类总产308万吨、水产215万吨、水果297万吨、禽蛋52万吨,比2005年分别增长25.9%、28%、128%、23.3%。深入实施“双十双百双千”工程,加快推进农业产业化,省级以上龙头企业由2005年的204家增加到2010年的472家,直接带动农户356万户。加快推进城镇化。全面开展了县以上城镇的总体规划修编,全省设区市近期建设用地控规覆盖率达到90%以上。有序扩大城市规模,改善居住环境,省会南昌及各中心城市辐射力和承载力增强。全面推进小城镇建设,一批中心镇、示范镇迅速发展。城镇化率由2005年的37.1%提高到2010年的44.8%,五年累计增加城镇人口400万人。县域经济快速发展,2010年财政总收入超10亿元的县(市、区)达到22个,比2005年增加21个,其中丰城市、贵溪市、青山湖区超20亿元,南昌县超30亿元。

    (五)坚定不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着力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国企改革取得重大突破,全面完成507家国有工业企业改革,妥善安置职工47.22万人,累计发放、补缴“一补三险”资金125.07亿元;农垦、粮食、农业、水利、林业、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七大非工业系统国企改革扎实推进,国有资产实现保值增值。在全国率先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主体改革全面完成,产权明晰率达到98.5%。全面启动了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全面推开,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水平不断提高。干部人事制度、财税金融体制、文化体制等各项改革深入推进。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对全省GDP增长的贡献率和新增就业贡献率分别达到64.3%和90%对外开放取得重大进展。五年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186.4亿美元,世界五百强企业有40家落户江西;累计引进省外5000万元以上项目资金5807.1亿元;累计完成进出口总额634.9亿美元,其中出口377.1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31.8亿美元。香港招商引资活动周、赣台经贸合作研讨会等重大招商引资平台影响不断扩大。九江、南昌、赣州出口加工区批准设立并封关运营;南昌保税物流中心获批并投入运营。九江城西港、上饶口岸作业区建成运营,海铁联运线路增加到11条,开辟了3条国际(地区)航线。区域合作进一步密切。对口支援小金县任务提前一年完成,援疆工作扎实推进。

    (六)坚定不移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指数。

    从2007年起,按照新增财力向困难群众、向农村、向基层、向社会事业倾斜的原则,累计安排财政资金600亿元,围绕就业、社会保障等八个方面,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五年累计新增城镇就业235万人,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720万人,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稳定在80%以上。在全国率先实施小额信用担保贷款,累计发放小额担保贷款168亿元,连续8年保持全国领先,扶持创业带动就业110万人次。在全国率先建立农村低保制度,较大幅度提高了城乡低保标准。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609万人,在11个县(市)开展了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试点,妥善解决了20多万城镇大集体困难企业、手工业联社大集体企业未参保退休职工和返城未安置就业知青的养老保障问题。实现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等医疗保障“三张网”全覆盖。大力实施“光明?微笑”行动,累计为16.6万例白内障患者、6747例唇腭裂患者实行了免费手术治疗。开展了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免费救治。五年累计建设廉租住房14.28万套、经济适用住房9.49万套,发放廉租住房租赁补贴14.8万户,改造城市棚户区1344万平方米,完成农村危房改造4.9万户。完成25万库区、深山区群众移民扶贫搬迁。大力推进和谐平安江西建设,强化应对突发事件能力,不断完善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机制和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人民群众安全感进一步增强。

    广播影视、新闻出版、外事侨务、民族宗教、涉台事务、气象测绘、防震减灾、统计审计、检验检疫、质量监督、食品药品监管、民兵预备役、国防动员、人民防空、方志档案、决策咨询、社科研究、参事文史、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红十字会人道援助等各项工作取得新成绩。

    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扎实推进法治政府建设,依法行政和科学民主决策水平进一步提高。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3 5件,制定和修改政府规章117件。在全省开展了“机关效能年”和“创业服务年”活动,累计依法精简取消省级行政审批、行政许可事项314项,行政审批效率大幅提高。建立健全了重大项目建设管理机制和投资创业服务体系,在所有乡镇(街道)建立了便民服务中心,93%的乡镇(街道)建立了公共资源交易站,政府服务发展、服务创业水平明显提高。深入推进政务公开,扎实推进勤政廉政建设,执政为民能力进一步增强。

    各位代表,五年取得的成绩来之不易,积累的经验弥足珍贵。我们经受了多重严峻的考验和挑战,成功抗击了低温雨雪冰冻灾害,有效应对了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战胜了历史罕见的特大洪涝灾害,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事实再次证明,有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坚强领导,富有伟大的井冈山精神的江西人民,有能力有信心战胜任何困难和挑战,不断夺取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胜利!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和老领导、老同志,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社会团体,向驻赣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公安干警,向中央驻赣单位,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港澳同胞、台湾同胞和海内外友好人士,向所有关心支持江西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

    回顾五年的工作,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总量仍然偏小,经济欠发达的地位还没有根本改变;资源和环境约束增强,经济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地区发展还不平衡,中心城市辐射力还不强,农民持续增收的基础还不牢固,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十分繁重;社会结构深刻变化,影响社会稳定的因素较多,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许多新的课题;政府领导科学发展能力、依法行政水平和工作效率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面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积极应对,努力解决。 

     二、关于“十二五”规划纲要(草案)的主要内容

    (一)指导思想和发展目标

    根据党的十七届五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按照《中共江西省委关于制定全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要求,《纲要(草案)》提出了全省“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适应国内外形势新变化,顺应人民群众过上更好生活新期待,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改革开放为强动力,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为龙头,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加速推进城镇化,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着力提高生态文明水平,着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着力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努力实现科学发展、进位赶超、绿色崛起的宏伟目标。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综合考虑我省发展的趋势和现实条件,《纲要(草案)》提出全省“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是: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1%以上,到2015年达到1.8万亿元,力争达到2万亿元。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6%以上,到2015年达到2600亿元,力争达到3000亿元。与此同时,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重大进展,改革开放取得重大突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实现阶段性目标,社会建设全面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大幅增加。

    (二)主要任务和重大举措

    围绕上述目标,《纲要(草案)》提出了相应的重大举措。

    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积极运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现代手段装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发展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大力实施新增百亿斤优质稻谷生产能力建设工程、造地增粮富民工程、农村土地综合治理示范工程、高标准农田建设工程等,力争五年新增粮食产量50亿斤。围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大力实施千万亩高产优质油茶、千万亩果业产业化等重大项目。围绕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加强农村饮水安全、农村道路、清洁能源、信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

    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围绕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构筑经济发展新脊梁。引进先进技术和战略合作者,大力发展新能源、新材料、新动力汽车、民用航空、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抓紧建设锂电、半导体照明、太阳能光伏、生物、核能、高新技术陶瓷等重大产业项目。围绕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着力提升企业技术装备水平和市场竞争力。重点实施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工程,做强做大有色、钢铁、汽车等传统产业,建设铜、钨、稀土等若干国家级产业基地。围绕建立现代服务业体系,重点发展现代物流、金融保险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拓展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新兴服务业。大力提升旅游业发展层次,整合旅游资源,完善配套设施,努力建设红色旅游强省、生态旅游名省、旅游产业大省。

    加速推进城镇化。加快构建以鄱阳湖城市群、沿沪昆线城镇密集带和沿京九线城镇密集带“一群两带”为支撑的城镇体系,进一步优化城市布局和形态。实施百城供水、城镇电缆下地、城市道路通达、城市燃气、城市防灾减灾、城市公交等工程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支持县域经济超常规发展,鼓励有条件的县市向“全国百强县市”、“中部二十强县市”目标迈进。

    加快新一轮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加快高速铁路和干线铁路建设,构建“五纵五横”铁路网,努力实现县县通铁路。加快高速公路建设,建成以“三纵四横”为主骨架的高速公路网,实现县县通高速公路。实施4000公里国省道改造工程,完善提升“十纵十横”干线公路网。实施高等级航道整治工程。推进“一干七支”机场建设。增强能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重点实施核电工程、常规火电建设工程,输变电主网架建设工程,推进农村新一轮电网改造升级;加快天然气管道建设。加强水利设施建设。力争开工建设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峡江水利枢纽工程,完成规划内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标准化堤防建设等工程。推进信息化建设。重点实施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智慧工程、政务网“乡乡通”建设工程、物联网应用示范工程,加快“三网”融合,形成覆盖城乡的信息传输网络。通过实施这些重大项目,到2015年,我省基础设施将出现四个标志性变化:即铁路营运里程突破5000公里,其中高速铁路突破2000公里,高速公路通车里程突破5000公里,统调电力装机超过2000万千瓦。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发展理念,全面落实各项节能减排任务,健全激励约束机制,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重点实施造林绿化“一大四小”、鄱阳湖流域水环境整治、工业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建设、城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二期、工业千万吨标煤节能、农村清洁等工程。开展低碳城市、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试点,提高全省生态文明水平。

    全面推进社会事业发展。《纲要(草案)》就科技、教育、文化、卫生及民生等方面提出了要求和主要举措。主要包括:围绕提升区域核心竞争力,大力实施科技创新“六个一”工程,推进高新技术成果产业化,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重点实验室,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智力支撑。认真实施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推进幼儿园建设、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普通高中优质资源扩充、中等职业学校基础能力建设、高等学校提升质量、城镇新区教育园区建设等工程。加快发展文化创意、数字动漫、演艺娱乐、现代传媒等重点文化产业,建设覆盖城乡、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大力实施民生工程,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重点实施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中心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标准化建设、省市县级和社区标准化养老服务中心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等工程。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强化防灾减灾能力,健全突发事件的预防预警和应急处置体系,切实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韩茜)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