畸形市场:真正的笨鸡蛋在市场无立足之地
在茌平县联华超市,“田老太”笨鸡蛋的摊位前,有不少人停留驻足。中国青年报记者问一位正在购买的老太太:“这和平常买的散装鸡蛋有什么区别吗?”
“都一个味儿,没什么区别,和我以前在自己家养的鸡下的蛋差别大了,没有那个新鲜味儿。”老太太说。
老太太之所以购买有包装的鸡蛋,是为了“好看”,因为,她下午要去探望住院的亲戚。其实,老太太经常在超市里买东西,她也知道,在这种地方买的都是好看的包装。
她告诉记者,要买到真正的笨鸡蛋,要到城南的一个小店里。“那里有专门的人到乡下去收笨鸡蛋。”老太太说。
按照老太太的指引,记者找到了“城南小店”的经营者李国(化名)。李国告诉记者,笨鸡蛋当日的售价是每个1.3元。
“你别看我这里没有包装,可比超市里卖的贵。”李国笑着说。李国告诉记者,他销售的笨鸡蛋都是从农村收上来的。李国的顾客大多都是回头客。“到我这里买鸡蛋的,给孕妇和小孩吃的比较多,一般人也不知道我的店,都是老顾客。”李国说。
茌平县任匠庄村的笨鸡养殖户李林成(音)告诉记者:“真正的笨鸡蛋个头比商品蛋的个头要小,而且是一头大,一头小。”李林成说,“散养的鸡吃的东西不一样,每个蛋的颜色也不一样。”李成林告诉记者,真正的笨鸡蛋,蛋黄比商品蛋的蛋黄要大,而且蛋清比较清澈。
在任匠庄的一片林子里,李林成养了1400多只鸡,目前下蛋的鸡有400多只。在他的养鸡场大门口,挂着一块大牌子,上面用红色大字写着“刘大姐笨鸡蛋”。
刘大姐就是李林成的妻子刘桂青(音),刘桂青去茌平县电视台做广告的时候,电视台的工作人员帮她给鸡蛋起了名字。
在这对老夫妻的分工中,刘桂青负责销售。刘桂青记得,前几年,她都是骑着电动三轮车,挂个扩音器去卖,扩音器里播放着录好的声音,“任匠笨鸡蛋”。
就是靠着走街串巷和扩音器,她的笨鸡蛋销路慢慢打开。夫妻二人决定,要想做大,必须得做广告。于是,他们花了2940元,在县电视台做了一个广告,形式是,“刘大姐笨鸡蛋向全县人民拜年”。
现在,他们每天能销售300个左右的笨鸡蛋,但是,“刘大姐笨鸡蛋”一直无法进入茌平的各个商场、超市。
“第一,没有正规品牌,第二,价格太高。”李林成说。李林成认为,虽然茌平县超市里笨鸡蛋的价格比他的低,包装也精美,但总有一天,消费者会认同他的真正的笨鸡蛋。而他要做的,就是赶快注册一个品牌。
“听说注册品牌可难了,得一年多的时间。”李林成最后说。
国家对笨鸡蛋没有标准
“对于笨鸡蛋,国家没有明确的杠杠。”茌平县工商局副局长于晓力说,“也就是国家没有明确的标准。”
于晓力认为,这令工商部门在执法过程中,没有明确的依据。于晓力说,在人们的意识中,笨鸡蛋就是散养的,没有喂养饲料的鸡下的蛋,在通常意义上可以称为笨鸡蛋。
对市场上出现的由粉蛋包装而成的笨鸡蛋,则只能先调查。“有虚假宣传的嫌疑。”于晓力说。他表示,工商部门监管的职责范围,是进入市场的商品必须有合法的来源。
“只有正规厂家生产的商品才能进入市场,工商部门只管途径。”于晓力说,“黑作坊生产的东西是不能进入市场的。”
于晓力提到,如果畜牧部门能给笨鸡蛋作一个明确的界定,对于市场的监管,会相对轻松一些。
茌平县畜牧局副局长于振洋告诉记者,畜牧部门的监管范围只局限于无公害绿色认证上,对于笨鸡蛋的界定,也没有明确的标准。
于振洋提到,真正的笨鸡蛋与普通鸡蛋相比,营养价值相差不是很大。笨鸡蛋的大小、颜色深浅不一,不像市场上卖的普通鸡蛋,个头大,颜色也那么统一。于振洋说,笨鸡蛋口感比较香嫩,没有蛋腥味,普通鸡蛋口感就没这么好了。
2005年,茌平县笨鸡产业协会成立,于振洋当时任秘书长。按照那时的思路,为了发展笨鸡养殖行业,实施专业化生产,创品牌,建基地,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营。
于振洋记得,当时协会吸纳了一部分养殖户。“也签了一批养殖户,千只以上的有20户左右。”于振洋说,“但是后来发现,养殖户不大认可。”
好景不长,协会成立1年之后,不欢而散。总结解散的原因,于振洋认为,第一,市场上笨鸡蛋的销量不行;第二,在工业占优势的强县,老百姓选择打工的的机会比较多,不愿养鸡。
如今,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虽然对笨鸡蛋的需求量大大增加,但是,业内人士称,真正的笨鸡蛋在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万分之一。
(责任编辑:韩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