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内蒙古自治区2008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8年02月18日 13:14   来源:政府网站   
    
    各位代表,过去五年成绩的取得,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人大、政协有效监督和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辛勤劳动、团结奋斗的结果,也是社会各界关心、帮助的结果。在这里,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为内蒙古改革发展做出贡献的同志们,向所有关心和支持内蒙古工作的朋友们,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存在的矛盾和问题。一是整体经济实力还不强。虽然近年来我区发展比较快,但历史欠帐较多,发展基础比较薄弱,做大经济总量、提升地区综合竞争力的任务依然十分艰巨。二是结构性矛盾仍然比较突出。从三次产业看,主要靠工业拉动,服务业占GDP比重和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从三大需求看,主要靠投资拉动,经济外向度不高;从所有制和企业组织结构看,非公有制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不快。三是经济增长方式仍比较粗放。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水平不高,延伸加工和自主创新能力不强,发展的资源成本、环境代价和物质消耗还比较大,节能减排形势十分严峻。四是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城乡二元结构还比较明显,农牧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生态环境仍然比较脆弱,基础设施承载产业、保障生活的能力需进一步增强;区域发展不够协调,地区间差距较大,基础薄弱地区发展面临较多困难;社会事业发展仍然相对滞后,与人民群众的需求有较大差距。五是和谐社会建设需进一步加强。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在拉大且尚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经济增长不够协调,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物价特别是食品价格涨幅较大对低收入群体造成影响。劳动就业、社会保障、收入分配、教育卫生、居民住房、安全生产等方面还有很多问题亟待解决,影响社会稳定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六是政府职能转变还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体制改革相对滞后,政府服务意识、办事效率和依法行政能力还需要提高,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比较突出,奢侈浪费、消极腐败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我们要高度重视这些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二、今后五年总体思路和2008年的工作

    今后五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经过近年来的不懈努力,我区已初步奠定了科学发展的新基础,开始形成了科学发展的新机制,逐步完善了科学发展的新思路,正处于全面推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阶段。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努力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继续推向前进,就可以进一步提升我区的综合实力和竞争力,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将明显增强,文化更加繁荣,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各族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安定,在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上迈出新步伐,从而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走进前列”的宏伟目标打下更加牢固的基础。展望未来,我们充满信心。

    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自治区第八次党代会精神,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农牧业产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大力推动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继续加强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实现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蒙古。按照这一要求,政府工作的主要任务是: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牢牢把握发展第一要务,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断增强经济实力,力争经济总量、人均生产总值再上一个新台阶。坚持好字优先,加快推进发展方式转变,大力发展现代产业体系。积极发展现代农牧业,努力实现农牧业大区向农牧业强区的转变;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努力实现资源优势向产业优势的转变;大力发展服务业,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主要由二产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优化投资结构,着力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拉动向投资、消费、出口协调拉动转变。深入实施科教兴区、人才强区战略,加快创新型内蒙古和人才流入区建设,努力实现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转变。

    ―――增强发展的协调性和可持续性。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显著改善农村牧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条件。积极稳妥地推进城镇化,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辐射带动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极。深入实施区域发展战略,促进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全面振兴东部盟市,支持其他盟市又好又快发展。着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不懈地做好生态恢复和环境保护工作,稳定改善生态环境质量,积极推进“生态内蒙古”建设。加强资源勘探和节约集约利用,提高资源保障能力和精深加工水平。加大节能减排工作力度,确保完成“十一五”规划目标。加强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保障有力、适度超前的支撑体系。

    ―――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步伐,构建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和现代产权制度,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发展各类生产要素市场,健全社会信用体系。统筹对内对外开放,全面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引资水平,努力实现由资本流入区向要素流入区转变。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切实做好向北开放这篇大文章,加快区位优势向开放优势的转变。

    ―――大力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加快建立收入增长与经济增长良性互动机制,不断提高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并缩小收入差距,努力实现城乡居民收入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目标。大力发展社会事业。优先发展教育,完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提高全民受教育程度,满足群众教育需求。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加快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医疗服务和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继续落实和完善积极的就业政策,努力实现更加充分的社会就业。以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为基础,以基本养老、基本医疗、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和廉租住房制度为重点,加快建设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加强精神文明、民主法制和政府自身建设。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方向,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民族文化大区建设,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全面落实依法治区方略,推进依法行政,加强法治政府建设。加快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着力转变政府职能,推进政企、政资、政事和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规范行政行为,提高行政效能,建设服务型政府。

    各位代表,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的第一年,也是新一届政府的起步之年。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党的十七大和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区的重要讲话,为我们进一步指明了发展方向;中央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作为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为我区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转变发展方式带来新的机遇;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全面实施东北地区振兴规划,加大对农业农村、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以及民生领域的投入,为我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强化薄弱环节创造了良好条件。我们必须认清形势,坚定信心,自觉将自治区发展置于全国发展大局之中,服从大局、服务全局,努力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和保护环境的基础上,生产总值增长15%,财政总收入增长25%,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10%,新增城镇就业2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2%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低于全国平均涨幅,单位GDP能耗下降水平好于上年,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量在消化当年增量的基础上进一步下降,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指标。实现上述目标,必须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新牧区建设。加快建设现代农牧业产业体系,走特色、绿色、生态农牧业道路。继续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和沃土工程,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7000万亩左右,确保粮食产量稳定增长,促进经济作物和特色种植业发展。大力发展现代畜牧业,提高畜牧业在第一产业中的比重。以规模养殖和健康养殖为重点,突出发展农区畜牧业;以落实草畜平衡和禁牧休牧轮牧制度为重点,促进草原畜牧业可持续发展。继续大力推进产业化经营,培育发展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在产业聚集、延伸和升级上下功夫,加快建设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产业基地,提高农畜产品转化增值率。积极推进农牧业机械化,加快先进实用、生产急需农牧业机械推广。加强农牧业综合信息平台、产业标准化和农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强化动植物疫病防控,对重大动物疫病实施免费强制免疫。加快防灾减灾体系建设,积极发展避灾型农牧业。

    突出抓好农牧业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大投入,确保财政支农支牧投入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农村牧区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政府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牧区建设的增量明显高于上年。调整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使用方向和范围,加大对“三农三牧”的支持力度。继续完善投入机制和管理办法,构建稳定的多层次投入机制。加强以水利为中心的农田草牧场基本建设,增加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补助专项资金,大力发展节水灌溉。加大土地复垦整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建设一批高标准农田。继续加强农村牧区道路、电力、通信、沼气等基础设施和新能源建设。科学编制农牧业功能区规划,进一步调整优化农村牧区生产力和人口布局。对于封禁区牧民转移而流转的草场,坚持政府管理、封育保护。充分认识牧区、林区的特殊性,创新发展思路,搞好新牧区、新林区建设。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挖掘农牧业和农村牧区内部增收潜力,实现农牧业由增产增收向提质增收转变。完善产业化经营利益分配机制,大力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组织,使农牧民从生产、流通、销售等环节中充分受益。加快农村牧区劳动力转移,积极发展劳务经济,为农牧民提供更多非农就业机会。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增加农资综合补贴,扩大良种、农牧机具购置补贴范围,提高补贴标准,全面推开补贴资金“一卡通”工作。扩大农牧业政策性保险范围,对奶牛、能繁母猪等养殖户给予补助补贴。不折不扣地落实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等各项补助。加强对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落实的监督检查,确保惠民政策落实到位,严禁各种变相乱收费。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整合扶贫资金,逐步提高扶贫标准,加快整村推进步伐,解决10万绝对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扶持15万低收入人口增收。

    (二)加快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加强重点项目建设与管理。严格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和发展建设规划,严格执行建设项目市场准入标准,严格履行项目审批、审核和备案程序。根据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需求,围绕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工业投资结构,加快推进技术水平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重点项目建设,促进工业经济持续发展。强化项目综合管理,加快建立项目管理联动机制,坚决遏制违法违规项目开工建设。

    全面提升产业发展水平。以完善产业体系和引导投资优化为重点,推进产业多元。继续发展壮大资源型特色产业,加快非资源型产业发展。采取产业政策引导、资源配置倾斜、投资平台打造等措施,大力发展化学工业、装备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产业链建设和产品结构调整为重点,推动产业延伸。突出抓好特色产业精深加工,提高就地加工转化率,积极引导中小企业、民营企业进入产品深加工和为大企业配套服务领域。以淘汰落后产能和提高准入标准为重点,加快产业升级步伐。继续下大力淘汰一批落后生产能力,坚决杜绝资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技术含量低的项目建设。加快工业园区和基地建设,实现由抓具体项目向抓产业基地转变,促进企业和各类生产要素集中,培育产业集群。

    打好节能减排攻坚战。今年是完成“十一五”节能减排约束性目标的关键一年,必须下更大力气,力争取得突破性进展。通过发展服务业、非资源型产业、循环经济和淘汰落后产能等措施,实现结构性节能减排。开发推广节约、循环利用资源和治理污染的先进适用技术,加大对现有工艺、设备技术改造,实现技术性节能减排。加快实施重点节能减排工程,建设循环经济园区,完成大中型火电机组和非电行业脱硫改造,大力开发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等可再生清洁能源和新能源,加强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行管理,实现工程性节能减排。同时,抓好建筑、交通运输等其它领域的节能环保工作。实施有利于节能减排的价格、财税和金融政策,使节能减排要求与企业切身利益更加紧密地结合起来。强化工作责任,把节能减排目标完成情况作为检验工作成效的重要标准和考核评价的重要内容,实行严格的问责制和一票否决制。加强宣传教育,增强全社会节能环保意识,深入开展节能减排全民行动。

    (三)大力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在改造发展传统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以培育和引进龙头物流企业、建设物流枢纽和园区为重点,积极发展现代物流业,提升物流专业化、社会化服务水平。加强房地产业宏观调控,促进以住宅业为重点的房地产业健康有序发展。大力发展旅游业,加强重点旅游景区和精品线路建设,强化市场监管,提高旅游服务水平。加快发展信息、咨询、律师、会计、资产评估等中介服务业,积极发展新闻出版、影视演出、文博会展等文化产业,打造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产业品牌。强化面向农村牧区的服务业,完善以生产销售、科技信息和金融服务为主体的农村牧区社会化服务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金融业。继续引进区外金融机构,支持地方金融企业做大做强,扩大金融机构覆盖面,提高金融服务水平。认真贯彻落实国家货币政策,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加大对符合产业政策、程序完备、有利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项目的支持,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对社会事业、民生工程以及“三农三牧”、基础设施、自主创新、节能环保、中小企业等领域的信贷支持。发挥商业保险的积极作用,拓宽保险服务范围,鼓励和引导保险业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扩大企业直接融资规模,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

    认真落实鼓励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逐步扩大服务业发展引导资金规模,鼓励社会资金加大对服务业投入。深化服务领域改革开放,对于基本公共服务之外、能够实行市场化经营的社会事业领域服务业,积极放开搞活、推向市场。继续推进行政事业单位中介职能和后勤服务社会化,加快由自我服务向社会服务转变。进一步规范服务市场秩序,创造有利于扩大服务消费的社会环境。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