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上海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上海市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01月28日 13:39   来源:解放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10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1月26日 韩正)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工作回顾

    2009年是浦东开发开放以来上海经济发展形势最复杂、困难最集中、挑战最严峻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自身发展转型的双重考验,肩负筹办世博会紧迫繁重的任务,全市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确保”要求,坚定信心,共克时艰,砥砺奋进,完成了市十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目标和任务。

    (一)积极采取一系列应对举措,经济增长速度逐季回升。

    2009年开局,上海经济延续上年第四季度下行态势,第一季度市生产总值增长3.1%,比上年同期回落8.4个百分点,外贸出口、工业生产、财政收入等经济指标持续负增长。我们紧密结合上海实际,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一揽子计划,采取更有针对性、更有力的政策措施,加大政府投入,促进社会投资,全力推动一批重大基础设施、产业、社会事业和民生工程项目加快建设,改进政府服务和管理,积极主动帮扶企业落实政策。同时,一方面,深化落实国家扩大消费政策,优化市场环境,促进居民消费;另一方面,稳外需、保市场、保份额,出台支持外贸、促进服务贸易和服务外包发展等政策措施。经过全市共同努力,本市经济总体向好。市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8.2%,地方财政收入达到2540.3亿元,比上年增长7.7%,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完成5273.3亿元,比上年增长9.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比上年增长14%,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下降0.4%,扭转了工业生产持续下滑的走势,初步遏制了对外贸易降幅持续扩大的势头。

    (二)着力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继续加快。坚决把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作为保增长的主攻方向,在调整中发展,在创新中转型,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进一步提高。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上海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建设国际金融中心和国际航运中心的意见》,在应对危机、防范风险中,大力推进150多项重点工作,金融资源集聚、洋山保税港区免征营业税等一批政策措施正式实施,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启运港退税等一批创新试点顺利推进,银行间市场清算所、综合保税区管委会等一批机构挂牌成立,金融中心和航运中心建设明显加速。形成加快推进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的意见,推进虹桥商务区规划建设,贸易中心建设逐步加快。上海迪士尼项目获国家批准。金融业、信息服务业、商贸业、旅游业等保持快速发展,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9.4%。积极对接国家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出台加快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化实施意见,聚焦新能源、民用航空制造业、先进重大装备、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制造业、新能源汽车、海洋工程装备、新材料、软件和信息服务业等九个领域,实施了200多个重点项目,数字化变电站、创新药物等研制和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加快重大产业基地建设,支持企业技术改造,促进制造业优化升级。组织优势力量承接一批国家重大科技专项任务。深入推进世博科技行动计划。出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等支持技术创新和产业化的政策。全社会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2.7%左右。加大节能降耗工作的推进力度,调整淘汰846项落后产能,积极推广节能空调、高效照明,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超额完成年度计划。

    (三)努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民生工程和社会事业实现新发展。越是经济形势严峻,越要高度关注改善民生。力求把保发展、调结构与保就业、惠民生更好结合起来,实现了居民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城市和农村居民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长8.1%和8.2%。把促进就业放在民生工作的首要位置,大力实施就业“1+3”计划,充分发挥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挖掘就业潜力,拓展就业岗位,高校毕业生就业不低于往年水平,全市新增就业岗位59.6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积极开展来沪从业人员就业服务,完成来沪从业人员职业技能培训11.6万人。坚持维护劳动者权益与帮扶企业发展相结合,协调劳动关系,健全企业欠薪保障金垫付机制。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将外省市城镇户籍来沪从业人员等纳入城镇职工基本社会保险覆盖范围,增加各类退休人员养老金,加大医保综合减负和市民社区医疗互助帮困力度,完善生育保险办法,提高了失业保险、工伤保险待遇和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加强为老年人服务,新增养老床位1万张,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对象达到21.9万人。加快大型居住社区规划建设,旧区改造力度加大、进度加快,一批居住困难家庭的住房问题得到解决。廉租住房制度覆盖面进一步扩大,新增受益家庭约1.4万户。累计开工建设经济适用住房605万平方米,经济适用住房制度开始试点。完成1257万平方米高层旧住房综合整治和3274万平方米多层旧住房综合改造。深入推进公交行业改革,加大对公共交通的政策扶持力度,公交服务水平和职工收入得到提高。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出租汽车行业健康持续发展的意见》,降低出租汽车承包指标,出租汽车行业经营环境和驾驶员收入得到改善。推进中心城区优质学校到郊区大型居住社区对口办学,对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开展委托管理,促进了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投入36.9亿元用于来沪从业人员子女义务教育,完成86所来沪从业人员子女学校的设施改造并纳入民办教育管理,来沪从业人员同住子女在公办学校或政府委托的民办小学就读比例达到93%。新建了60所幼儿园。率先对中职学校的农村、海岛家庭学生和涉农专业学生实施了免费教育。国家部署的2009年医药卫生体制改革重点工作全面推进。深化社区卫生服务综合改革,在全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实行了基本药品零差率政策。完成第二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健康城市建设继续推进。国际标准化组织中医药技术委员会秘书处落户上海。坚持联防联控,甲型H1N1流感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率先整体实施广播电视制播分离,全市出版单位和一批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制,一批精品佳作相继推出。新建了一批社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群众文化活动和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在第十一届全运会上,上海体育健儿实现运动成绩和精神文明双丰收。

    在第一届全国智力运动会上,上海代表团金牌数排名第一。出台了居住证转户籍办法,人才引进制度进一步完善。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妇女儿童事业和残疾人事业稳步发展。民族、宗教、侨务和对台工作进一步加强。

    (四)切实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城市面貌明显改善。2009

    年是上海城市建设和管理任务最为紧迫、繁重、艰巨的一年。一批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重大基础设施和世博配套设施陆续建成。外高桥港区六期工程建设和洋山深水港区四期前期工作积极推进,苏申外港线航道整治项目竣工,上海港集装箱吞吐量达到2500万标准箱,连续三年位居世界第二位。虹桥综合交通枢纽加快建设,虹桥国际机场扩建工程基本建成,上海空港旅客、货邮吞吐量分别达到5708万人次、298万吨,浦东国际机场货邮吞吐量排名世界第三。轨道交通7号线、8号线二期、9号线二期、11号线北段一期建成,轨道交通运营线路总长达到355公里。长江隧桥工程和新建路、人民路、西藏南路越江隧道、内环线浦东段、中环线浦东南段、S32、G60上海段等建成通车。一批世博配套路网项目和中心城路网改造工程相继完成。进口液化天然气工程试投产成功。第三代移动通信网络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应用不断加快。黄浦江两岸综合开发取得新进展。第四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启动,环保投入相当于市生产总值的比例达到3%以上,污染排放量大幅削减,水环境质量持续提高,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上年增加6天,空气质量优良率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绿化覆盖率达到38.1%。城市网格化管理进一步加强,对乱设摊、乱搭建、乱张贴等城市管理顽症的治理力度加大。深入开展户外广告、外墙立面、绿化景观、道路、水域等市容环境综合整治,市容市貌明显改善。食品药品安全、产品质量监管得到强化。安全生产、社会治安、交通排堵保畅、应急管理等工作进一步加强。实有人口服务管理体制、机制、法制加快完善,基本实现实有人口、实有房屋的全覆盖管理。村委会、居委会换届选举顺利完成。信访工作在机制完善和制度创新中得到加强。

    (五)进一步加强政策扶持,郊区农村改革发展取得新进展。

    对困难区县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加大。积极支持现代农业发展,调整完善了种粮直补等农业补贴政策,全年建成设施粮田5667公顷、设施菜田2667公顷、标准化畜禽和水产养殖场54家。加大郊区农村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投入,新建改建约500公里农村公路,完成118个村庄改造、2000多户低收入农户危旧房改造、2.2万多户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改造和2000多公里村沟宅河综合整治。在城乡结合部增开了一批连接居民小区与交通枢纽的社区巴士,新开通一大批郊区农村公交线路,首次实现崇明与市区地面公交系统的对接。社会事业资源配置向郊区农村倾斜,积极推进“5+3+1”郊区三级医院建设,完成48家郊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分中心和426家村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建成521个农家书屋,农村数字电影放映等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推进,农村有线电视入户率达到74%。积极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新增非农就业岗位11.6万个。继续推进农民纳入养老保障体系工作,全市农村户籍人员养老保障覆盖面达到99.1%。推进农村改革创新,开展土地延包后续完善工作,继续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建立对基本农田、水源地、公益林等生态建设和保护的补偿机制,启动小城镇发展改革试点。

    (六)坚持发挥浦东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带动作用,改革开放有新推进。保发展、调结构、促转型,更要注重体制机制创新。顺利实施南汇划入浦东新区重大改革。浦东新区在完善行政管理体制、推动重大改革举措先行先试、加强资源整合等方面取得突破,实施了调整保税区管理体制、促进出入境便利化等一批重点改革事项。加快落实本市国资国企改革发展的意见,推进国有资产统一监管,实施了一批国有企业开放性、市场化重组,企业法人治理结构进一步完善。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推进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占市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7%左右。资本、产权等各类要素市场进一步发展。切实加强市场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专项行动取得明显成效,社会诚信体系加快建设,市场中介机构和行业协会在规范中发展。主动应对国际经济环境变化,积极推进贸易便利化,着力优化口岸环境,增强口岸服务辐射能力,上海关区进出口商品总额达到5154.9亿美元,继续占全国1/4左右。改善投资环境,发展总部经济,外商直接投资实到金额达到105.4亿美元,比上年增长4.5%,新增79家跨国公司地区总部、投资性公司和研发中心。“走出去”迈上新台阶,全年对外投资总额比上年增长117%,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营业额比上年增长31.8%。深入开展沪港、沪澳、沪台经贸合作。外事工作顺利推进。深入推动长三角地区一体化发展,积极参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了与中西部地区和东北地区的合作交流。扎实推进对口支援工作。按照中央“三年任务、两年完成”的新部署,上海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加快推进,112个援建项目全面启动,其中55个项目已经完成,加强产业合作、结对帮扶和人才培训,强化援建项目、资金的监督审计,援建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

    (七)注重政府管理创新,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

    越是困难时期,政府的自身改革创新越要先行。加大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力度,开展第四批行政审批事项清理工作,取消调整952项审批事项,接近前三批取消调整数的总和。优化审批流程,建设工程审批程序简化50%以上,44项审批事项实施并联审批,39项审批事项实施告知承诺,网上行政审批管理和服务平台建设稳步推进。结合市级政府机构改革,积极推进政企分开,第一批17个部门与所属企业彻底脱钩。全面完成区级政府机构改革。稳步推进部门预算改革,综合预算和零基预算管理模式进一步推行,“乡财县管”在全市推开。着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改善民生、支持经济发展、对口支援等方面的投入得到重点保障,会议、公务接待、公费出国、公务购车用车等费用进一步压缩。扩大政府信息公开,主动向社会征求对经济适用住房、居住证转户籍等重大政策的意见,向市人代会报送文化建设事业费等政府性基金收支预算,向社会公开对口支援都江堰市灾后恢复重建项目及资金筹集使用情况、新增机动车额度拍卖历年收支及有关年度审计情况、财政支农资金和帮困助学资金等专项资金审计情况。依法行政工作继续推进,廉政工作力度进一步加大,公务员队伍建设不断加强。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筹办工作全面进入临战状态。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国家有关部门、兄弟省区市、香港特别行政区、澳门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以及国际社会鼎力支持、踊跃参与,世博会各项筹办工作有力、有序、有效推进。世博会园区主要场馆和基础设施基本建成,“一轴四馆”永久性建筑和一批外国自建馆、租赁馆、联合馆相继竣工。242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确认参展,布展工作全面启动,中国馆、主题馆以及大部分国际、国内展馆和企业馆开始布展。宣传推介活动在20多个国家和地区,以及各省区市和港澳台地区开展。门票销售进展顺利。网上世博会已经开通。举办期间的活动策划总体方案基本完成,安全保障、交通组织、外事安排、旅游接待、志愿者服务等运营准备工作正在进一步深化细化。全社会广泛动员,各区县、各部门积极行动,开展一系列世博主题宣传和实践活动,强化窗口服务行业管理,加强市容市貌和城市管理顽症的综合整治,迎世博600天行动计划取得阶段性明显成效。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上海在逆势中奋进、转型中发展的一年。面对特殊时期、特殊考验,全市人民坚韧不拔,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实现了“四个确保”,完成了各项目标任务,取得这些成绩极其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坚强领导的结果,是全市人民齐心协力、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们深切感受到,攻克一切艰难险阻的力量源泉,始终来自于广大人民群众;全市人民对上海建设发展和政府工作的充分理解、全力支持和积极参与,是我们做好各项工作的强有力保证。在这里,我代表上海市人民政府,向工作和生活在上海、在各个领域和岗位上辛勤劳动、无私奉献的全体人民,表示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感谢!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社会各界人士,向中央各部门、兄弟省区市和驻沪部队、武警官兵,向关心和支持上海发展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最诚挚的感谢!

    我们深知,前进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和挑战,我们的工作中还有不少问题和不足。制约经济持续发展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凸显,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思路视野有待拓宽,推进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影响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瓶颈依然不少,深层次的改革攻坚任务十分繁重,思想需要更加解放,突破力度需要进一步加大。一些民生难题迫切需要解决,就业的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可持续发展的难度加大,相当一部分群众仍存在住房困难,为老年人服务不能满足需求,历史遗留问题需要下更大力气解决。城乡发展不平衡依然突出,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轨道交通运行和城市建设管理方面的安全事故还时有发生,城市管理还不能完全适应大规模建设发展的要求,“重在管理”的措施需要深入细致地落实。社会群体利益诉求多样化,深层次社会矛盾逐渐凸显,社会管理需要在创新中不断加强。政府职能转变必须进一步加快,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需要加强,应对社会公众事件的能力亟待提高。有些政府部门的工作落实不力,相互间协调配合不够,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现象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特别是在整治非法营运中采用错误的执法方式,严重影响政府执法的公信力,严重损害人民群众的利益,依法行政、公正廉洁执法的能力和水平急需进一步提高。有些政府工作人员服务群众、服务企业、服务基层的观念淡薄,责任感、原则性不强,极少数人甚至违法违纪、以权谋私、贪污腐败。我们必须直面人民群众的关切,直面媒体舆论的关注,直面自身工作中存在的不足,勇于不断改进,善于主动应对,努力采取有效可行措施,切实解决好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