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的成就,是在党中央、国务院和省委的正确领导下,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结果,凝聚着社会各方面的心血和智慧。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向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社会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长期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各位代表,经过五年的努力,我省不仅保持了经济的平稳快速发展,继续走在全国前列,而且较好解决了一些长期积淀的社会矛盾和问题,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转型,为全面转入科学发展轨道奠定了坚实基础,全省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这充分证明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是完全正确的,充分证明科学发展观是完全正确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越走越宽广。五年的实践使我们深深体会到,推动广东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最根本的就是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在具体工作中做到“六个必须”:
第一,必须坚持狠抓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我们牢记中央和胡锦涛总书记对广东的厚望和重托,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开拓进取,坚决贯彻落实中央决策部署,紧密结合广东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工作;谋划全局、突出重点,抓好“十件大事”、“十项工程”,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紧紧抓住新时期的高增长行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装备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狠抓科技第一生产力,突出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和集成创新,不断增强自主发展能力,推动全省加快发展、率先发展、协调发展,努力发挥排头兵作用。
第二,必须坚持以人为本构建和谐社会。我们按照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要求,以实施“十项民心工程”为载体,着力改善民生,解决了一大批涉及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深入推进依法治省,在全社会树立法律权威,保障人民合法权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积极推进民主政治建设,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促进科学民主决策。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落实维护社会稳定第一责任,积极面对和妥善解决新时期社会矛盾,狠抓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安全生产,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必须坚持科学调控促进可持续发展。我们根据人口多、资源少、能源缺的实际,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发展新路子,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狠抓节能减排和节约集约用地,加快发展循环经济,促进生产、流通、消费各环节资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狠抓环境综合整治,不断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环境。认真落实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人口综合素质,促进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
第四,必须坚持统筹兼顾推动协调发展。我们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注重加强文化和社会建设,大幅增加对科技教育文化卫生体育等事业的投入,促进形成经济繁荣、社会进步的良好局面。坚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大力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快发展县域经济,加大支农惠农富农力度,促进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推动城乡协调发展。加强分类指导,通过实施激励型财政政策、推动产业转移、扩大招商引资等办法,促进形成珠三角领跑、两翼齐飞、山区崛起的新格局。
第五,必须坚持深入推进改革开放。我们充分发挥改革开放先行优势,努力增强在扩大开放条件下促进发展的能力。坚持按市场规律办事,不断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创新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努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积极适应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新形势,大力实施经济国际化战略,全面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力扬外源型经济之“长”,推动外源型经济由大向既大又强转变;力补内源型经济之“短”,在做大做强国有经济的同时推动民营经济由小向大转变;加强大珠三角、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形成了内外源型经济双轮驱动、共同发展的格局。
第六,必须坚持不断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我们按照执政为民的要求,努力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不断提高施政能力和服务水平。通过完善科学调控,加强经济运行调节,提高了调控经济和促进发展的能力。通过坚持生财有道、聚财有方、用财有规,集中财力办大事,提高了发展公共事业、公共服务的能力。通过建立健全突发事件应急机制,妥善处置一系列突发事件,提高了社会管理能力。通过加强政府法制建设,强化行政执法和监督,提高了依法行政能力。通过向社会公开作出并切实履行四项廉政承诺,坚持不懈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促进了廉洁勤政。
我们清醒认识到,我们的工作与人民的期待还有差距,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突出的是: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结构不够优化,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业国际竞争力不强,发展成本持续上升;经济社会的人均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城乡、区域发展仍不平衡,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加大,欠发达地区发展基础薄弱,县域经济仍待加强;可持续发展的压力较大,资源和环境约束趋紧;社会事业发展水平有待提高;社会治安、医疗卫生、食品药品安全、居民住房、就业社保、安全生产等方面问题依然较多,城乡居民的生活品质有待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有待加强;政府职能转变还没完全到位,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水平有待提高。对此,我们要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精神,采取更加有力的措施认真解决。
今后五年的奋斗目标和主要任务 今后五年,是我省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开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和谐广东新局面的关键时期。综观国际国内形势,我省既面临前所未有的机遇,也面临新的严峻挑战,总体上机遇大于挑战。我们必须按照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及省委十届二次全会的部署,努力适应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新形势,积极主动以世界眼光谋划广东发展;顺应全省人民过上更加美好生活的新期待,重视改善民生和发挥人民群众的主动性创造性,团结带领全省人民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以新一轮思想大解放推动新一轮大发展,创新发展理念,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提高发展质量,不断增强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让全省人民在共建和谐中共享发展成果,努力争当实践科学发展观的排头兵。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围绕一个目标: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全省实现宽裕型小康,山区和东西两翼实现跨越式发展,珠三角地区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降低消耗、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到2012年生产总值和人均生产总值分别达到4.5万亿元和4.5万元,年均分别增长9%和8%;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人民富裕程度普遍提高,城乡、区域和各阶层收入差距扩大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社会就业更加充分,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加强文化建设,全省人民文明素质明显提高;建设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努力把广东建设得更加美好,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的生活。
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狠抓两个关键:一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经济发展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推动速度、质量、效益相协调,消费、投资、出口相协调,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不断开创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二是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着力推进重点领域、关键环节体制改革创新,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加强和改善政府管理调控,为科学发展、和谐发展提供体制保障和强大动力。做好今后五年工作,必须坚持“六个突出”:一是突出抓好自主创新。加快创新型广东建设,建立健全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坚持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相结合,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品牌创新、管理创新和组织创新,着力突破制约经济发展的核心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加强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加快形成以科技进步与创新为基础的竞争优势,推动广东由制造大省向创造大省转变。二是突出抓好现代产业体系建设。瞄准国际上现代产业的最高水平,抢占现代产业发展先机,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相融合、服务业与制造业相配套,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在关键技术上、重化工业在规模上、传统产业在品牌上、服务业在生产服务业发展上取得新突破,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三次产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三是突出抓好改革开放。要“破”、“立”结合,建立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完善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地巩固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激发各方面发展经济的积极性,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完善调控手段,加快建立健全现代市场体系,让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得到进一步发挥。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转变外贸增长方式,优化利用外资结构,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深入推进区域合作,完善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开放型经济体系,全面提高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四是突出抓好节能减排和生态建设。树立保护也是发展的理念,推动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从“软约束”向“硬约束”转变,切实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落实到每个企业、单位和家庭,确保完成国家下达的约束性指标任务;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构筑绿色生态屏障,加快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和消费模式,使人民在良好生态环境中生产生活。五是突出抓好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深入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加大公共财政对农业农村的投入,加快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推动珠三角率先建立起现代产业体系,提高城镇群协调发展水平,增强综合实力和辐射带动能力;编制实施主体功能区规划,调整优化国土开发空间布局,统筹沿海和山区经济发展,加快建立区域协调发展互动机制,引导珠三角产业科学有序梯度转移,加快山区和东西两翼跨越式发展,尽快形成城乡一体、区域协调的发展新格局,实现共同富裕、共同繁荣。六是突出抓好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大幅增加对改善民生的投入,加快社会事业发展,统筹解决人口问题,千方百计稳定低生育水平,健全就业社保等公共服务体系,提高公共福利水平、居民生活质量和幸福感,努力使全省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依法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最大限度地增加和谐因素和减少不和谐因素,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又和谐相处的局面。
我们相信,经过今后五年的共同努力,广东这片改革开放发展的热土,经济将更加发达,民主将更加进步,法制将更加完备,文化将更加繁荣,社会将更加和谐,环境将更加优美,人民将更加富裕,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新的更大成绩,一个富裕、民主、文明、法治、和谐的美好广东将屹立在祖国南方!
2008年工作安排 2008年是新一届省政府工作的起始之年,又是改革开放30周年。做好今年的工作意义重大。我们要紧紧围绕发展与和谐两大主题,坚决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按照稳中求进、好字优先、改革开放、以人为本的原则,以及抓落实、优发展、重民生、促和谐的工作方针,继续深化改革开放,积极推进自主创新,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强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努力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更加重视改善民生和促进社会和谐,进一步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9%左右,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5%,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分别削减4%和3.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进出口增长10%,地方财政收入与经济同步增长,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8%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增长7%,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左右。
重点要推进十个方面工作:
一、着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狠抓创新能力关键环节。完善自主创新体系。加快组织实施省部产学研结合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数字电视、精密制造等产学研战略联盟,增强联合实施重大科技项目能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加强企业工程技术中心、研究院等创新平台建设,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增强省属科研院所面向行业的技术创新和服务能力。
实施自主创新重大科技专项。启动实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节能减排与可再生能源、重大创新药物等重大专项,加强与国家重大科技专项对接,突破制约全省产业和社会发展的关键技术瓶颈。推进粤港关键领域重点突破联合攻关,着重提高项目的技术集成度和产业关联度。鼓励原始创新,加强集成创新,高起点实施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引导企业增加二次技术开发投入,加快推进十大产业技术自主创新专项。加强区域和国际科技合作。
积极培育自主品牌和知识产权。实施名标名牌带动和知识产权战略,重点培育中国世界名牌和中国名牌产品、驰名商标及中国出口名牌。扩大创建区域国际品牌试点,推动产业集群和重点城市创建区域品牌。完善知识产权管理服务体系,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行政执法。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支持企业参与行业、国家和国际标准的制定。
营造良好自主创新环境。整合各类创新资源,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自主创新投入体系。加快培育和发展创业风险投资,完善和落实自主创新促进政策,实行自主创新产品政府采购等激励制度。加快建设科技公共服务设施,大力发展科技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成果交易平台、创业融资服务机构等,加强质量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自主创新支持服务体系。加强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培养、引进优秀科技人才和团队。
二、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完善促进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突出发展金融、物流、会展等生产服务业。依托各地加工制造的特色和优势,大力推进生产流通服务一体化。以流通信息化为带动,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现代批发市场和电子商务,有效降低流通成本。壮大旅游、文化、信息、房地产等优势服务业,巩固提升居民服务、餐饮旅馆等传统服务业。加快服务业对外开放,引导各类社会资本进入服务业领域。
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加快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节能环保、光机电一体化等重点产业建设。继续推进集成电路设计与制造、数字音视频编解码技术、数字家庭等产业发展,培育液晶平板显示、电动汽车、海洋资源开发等新兴高技术产业。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组装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提高附加值和核心竞争力。壮大中医药产业,发展创意产业。
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环节的应用。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家电、纺织服装、食品、建材等传统支柱产业,推动传统产业从数量规模型向品牌效益型转变。加大技术改造力度,抓好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和节能降耗等三大技改工程。
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继续实施大项目带动,完善制造业布局和产业链条。积极推进汽车自主品牌发展,大力发展汽车零部件制造业。发展能源设备等重大技术装备、电子元器件生产设备等高技术装备及数控系统等基础装备,提高系统集成能力。推进支柱产业、特色产业及重大工业项目等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
加强基础产业建设。大力推进沿海石化产业带建设,推动形成中上游带动中下游产业发展的石化产业新格局。继续推进钢铁工业优化重组和沿海现代化钢铁基地建设。完善电力能源、交通运输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积极有序推进小火电机组“上大压小”,加快推进在建电源电网建设,争取国家批准新建一批重大电源项目。积极推进高速公路、部省合作铁路建设,完善珠三角骨干航运网。积极发展空港经济和海港经济。
培育产业集群和大企业集团。编制实施产业集群发展规划,抓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区域品牌、产业园区等建设,高标准建设产业集群升级示范区。加快中小企业与汽车、石化、钢铁等重大产业项目对接,培育重化产业集群。依托珠三角和东西两翼特色产业基地,构建沿海技术密集型产业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通过兼并、收购、联合等方式做大做强,发展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集团。
三、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加大支农惠农力度,促进农民增收。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涉农资金使用效益。落实农业各项财政补贴和涉农税收规费减免优惠等政策,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减轻农民负担。探索建立财政涉农补贴“一本通”制度。大力发展农村金融和农业保险,推进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工作。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健全农业服务体系。以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提高农业市场化、专业化、规模化水平。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稳定粮食生产。积极发展特色、效益和生态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大力发展畜牧养殖业和现代渔业。加快现代林业发展。推动农业科技创新和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良种良法。鼓励创设农业品牌,推行标准化生产和农产品质量认证。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积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专业种养大户、流通大户和农村经纪人。巩固和完善“万村千乡”市场工程。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公共服务。继续实施“沃土工程”。加强基本农田和鱼塘标准化改造,建设现代标准农田125万亩。强化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快农村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沼气,广泛创建生态文明村。加快镇通村委会公路路面硬底化和自然村通电、通广播电视,加快农村信息化建设。抓紧解决饮水不安全问题。积极推进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工程建设,开展小流域综合整治。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大扶贫开发力度,继续实施发达地区对欠发达地区对口帮扶和省直单位挂钩扶贫措施,增强贫困地区和群众的发展能力。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培育新型农民。推进乡镇机构改革,理顺县乡财政体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健全对被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和安置机制。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探索化解镇村集体债务的有效办法。深入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加强农民知识技能培训,扩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
四、切实加强能源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着力抓好节能减排。落实节能减排工作责任制,强化执法监察。加快制订和实施促进节能减排的市场准入标准、强制性能效标准和环保标准。严格限制新上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项目,加快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确保按计划完成小火电、小钢铁、小水泥等关停任务。鼓励发展能源资源消耗低、附加值高的产业。开展资源综合和循环利用,重点支持能源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的研究开发。积极开发应用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以节电为突破口,推进建筑、商业、交通等节能,着力提高全社会节能水平。深入推进企业、园区、城市三个层面的循环经济试点。推行清洁生产,积极发展环保产业。探索建立排污权交易等市场化新机制。在全社会树立节约意识,提倡政府绿色采购。
推进节约集约用地。继续推进国土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工作,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强化建设用地审批管理,从严控制新增建设用地。优化土地布局和结构,确保重点项目和产业建设用地需求。加快盘活闲置土地,推进旧村、旧区、旧厂整理,推行建设多层式厂房,提高现有用地使用效益。建立节约集约用地评价体系,完善土地市场机制和税费调节手段,加大土地取得、使用和保有成本。加强土地执法监管,严查土地违法违规行为。开展第二次土地调查,加强地质勘查和矿产资源开发管理,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
加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落实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继续推进珠江综合整治和治污保洁工程。严格环保准入,加大环保收费政策实施力度。切实保护饮用水源。加快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新增污水日处理能力180万吨以上、垃圾日处理能力2000吨,完成现役12.5万千瓦及以上火电机组脱硫工程,稳步推进电厂脱硝。加大机动车排放污染防治力度,构建珠江三角洲大气复合污染综合防治体系。强化固体废物环境管理。加快建设省环境监控中心和五大区域性监测中心。严肃查处环境违法行为,严防污染由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加强湿地、海洋、地质环境、水资源保护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推进绿色殡葬。加快林业生态省建设,推进林分改造,提升防范森林灾害能力。推进城乡绿化。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