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2010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0年01月29日 15:23   来源:广西日报   
    二、2010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今年是我区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形势较为复杂的一年。我们要深刻认识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强危机意识、忧患意识,抓住难得的发展机遇,积极应对各种挑战。认真把握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的新特征新趋势:我区工业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进入了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关键时期;城镇化进入了快速扩容、快速推进的新时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进入了持续快速增长时期;交通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带来了物流、资金流、人流和信息流的加快流动;我区成功承办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以及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论坛,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如期建成,极大地提高了我区在国家区域经济布局中的战略地位,塑造了良好形象,提高了知名度,我区已进入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新阶段;我区近年来形成的科学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的好思路、好做法、好作风、好氛围、好势头,都为我们做好今年工作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同时,体制、机制、软环境、人才和创新能力成为我区加快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经济总量小、人均水平低、工业化和城镇化水平低、经济外向度低、创新能力不强、城乡居民收入水平低等没有发生根本改变,后发展、欠发达仍然是我区最基本的区情。

    我们一定要坚持发展第一要务不动摇,把加快发展作为最重要、最紧迫的任务,把应对措施准备得更周全一些,把各项工作做得更扎实一些,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全心全意惠民生,尽心竭力促和谐。

    做好2010年的政府工作,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保持广西发展良好势头,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广西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抓住国家实施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中国-东盟自贸区建成的重大机遇,保持应对国际金融危机政策措施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坚持“三个优先发展”和“四个非常”,更加注重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更加注重扩大内需保增长,更加注重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更加注重推进改革和自主创新,更加注重深化对外开放和对内合作,更加注重改善民生、保持社会和谐稳定,为加快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而努力奋斗。

    201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区生产总值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0%,财政收入增长1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万元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与上年持平,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削减3.72%,主要江河3类水质达标率在96%以上,城镇新增就业30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5%左右。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坚持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目标和战略举措。二是坚持把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首要任务。三是坚持把近年来行之有效的举措作为基本方法。四是坚持把扩大内需作为促进经济增长的主要着力点。五是坚持把推进结构调整和自主创新作为转变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六是坚持把完善布局作为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工作重点。七是坚持把加快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切入点。八是坚持把改革开放合作作为推进科学发展的根本动力。九是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三、2010年主要工作部署

    (一)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全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做大做强做优工业

    充分认识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性,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作为今年经济工作的重点。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国际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冲击,表面上是对经济增长速度的冲击,实质上是对经济发展方式的冲击;综合国际国内经济形势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已刻不容缓。”从广西实际出发,要把做大做强做优工业作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核心战略和主攻方向,全力贯彻实施做大做强做优工业的决定及40个配套文件,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加快“14+4”产业体系建设。坚持产业优先发展,全力打造食品、汽车、石化、电力、有色金属、冶金、机械、建材、造纸与木材加工、电子信息、医药制造、纺织服装与皮革、生物、修造船及海洋工程装备等14个千亿元产业,培育和发展新材料、新能源、节能与环保、海洋等4个新兴产业。

    加大技术改造投入力度。推动技术改造投资规模再上新台阶,突出抓好总投资4290亿元的2093个新建、续建工业项目建设。组织实施150万辆汽车、200万台发动机、1600万吨炼油、100万吨烧碱、1万台挖掘机、“两化融合”示范等18个技术改造工程。自治区层面重点抓好上汽通用五菱中型轿车、东风柳汽景逸轿车、柳工工程机械液压元件研发制造基地、中化橡胶桂林公司高级子午胎产业化、玉柴铸造中心等一批投资额10亿元以上的项目,促进企业改造升级。加快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振兴柳州、桂林、南宁、梧州、玉林等老工业基地。大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在国家级、自治区级制造业信息化试点企业,推进信息技术在研发、生产、管理等环节的应用与融合。

    加强工业园区建设。实施重点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建设会战,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设施建设。大规模、高层次承接产业转移,促进工业项目向园区集聚。做好重点园区与城镇新一轮土地利用规划修编的衔接。积极推进园区体制机制创新,建设特色园区,力争产值超百亿元的工业园区超过10个。

    实施大企业大集团战略。加快企业重组,深化国有企业改革,进一步推动国有资本向优势产业集中、向核心竞争力强的企业集中,力争主营业务收入30亿元以上的强优企业达到30家,百亿元的强优企业达到10家。重点加快组建广西工程机械、汽车、农机、化工等企业集团。

    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实施千家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的发展路子,与大企业、大项目建立协作配套关系。完善中小企业融资服务政策,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逐步扩大自治区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规模,推进中小企业结构优化升级。

    集中力量开展科技攻关。以推进14个千亿元产业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目标,创建南宁、桂林、柳州、北海、梧州等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加快建设23家具有国内先进水平的研发中心,实施千亿元产业350项重大科技攻关工程,创建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现节能降耗的示范企业、100家应用信息技术实施循环经济建设的示范企业。加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建设,鼓励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大力实施质量兴桂战略,围绕千亿元产业打造一批装备精、检测水平高的国家级、自治区级质检中心,加强重要技术标准研究制定,争创一批知名品牌。

    加强工业人才队伍建设。组织实施企业家队伍、工业专业技术人才队伍、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工程和工业人才储备工程,注重培养引进产业发展急需的技师、具有中级职业资格的产业工人。

    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分析,做好煤电油运的组织协调。

    (二)坚持不懈抓项目建设,保持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强劲拉动

    全力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建设年”活动,继续在自治区和各市层面统筹推进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完成重大项目投资超过3500亿元,其中自治区层面超过1700亿元,市层面超过1800亿元。

    继续兴起交通建设新高潮。铁路方面,新建和续建铁路项目25个,区内建设总里程4000公里。开工南宁至凭祥、黄桶至百色、金城江至南宁等8个项目,续建南广铁路、贵广铁路、云桂铁路等17个项目。新建南宁火车站东站。积极推动南宁至河内铁路改造。公路方面,新建和续建28条高速公路,建设总里程超过3000公里。开工来宾至马山、防城至东兴、桂林至三江、贵港至合浦、崇左至靖西等11条高速公路;续建贵港至梧州、阳朔至鹿寨、六寨至河池、桂平至来宾、麦岭至贺州等高速公路;建成隆林至百色等高速公路,力争年内实现所有地级市通高速公路。民航方面,建设南宁吴圩机场新航站区、河池民用机场,扩建桂林两江机场航站楼;做好柳州、百色、梧州机场改扩建前期工作。

    多渠道筹措项目建设资金。进一步完善政银企合作机制,切实落实贷款条件,扩大利用信贷资金规模。创新融资方式,充分发挥投融资平台的作用,扩大投融资规模。继续开展招商引资项目大兑现活动,进一步提高项目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和开竣工率,扩大招商引资规模。进一步降低市场准入门槛,拓展民间资金投资渠道。推动一批企业上市,支持和鼓励上市公司再融资。推进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继续发行地方政府债券,切实落实中央投资项目地方配套资金,争取更多中央投资支持。

    加强项目前期工作和项目管理。完善部门联合审批制度,加快项目论证、评估和设计,加强各地各部门协调配合,着力解决项目用地、审批、环评、资金等问题。加强与国家部委的汇报衔接,争取一批重大项目尽快开工。建立健全前期工作经费保障机制。在节能环保、资源循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信息、文化等方面做好项目储备,培育新的投资增长点。加强工程招投标、进度、质量、安全、资金、采购等环节的督查,把项目建成优质工程、安全工程、阳光工程、廉政工程。

    (三)抓好三农工作,夯实发展基础

    按照“稳粮保供给,增收惠民生,改革促统筹,强基增后劲”的要求,促进农业农村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稳步发展粮食生产。实施超级稻示范、秋冬种开发、间套种三个“千万亩行动计划”和粮食安全科技支撑工程,启动列入国家千亿斤粮食增产规划15个重点县的粮食生产能力建设,扩大中低产田改造,实施整村推进土地整治工程,建设高标准农田和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确保粮食播种面积不减少,力争粮食总产达到150亿公斤。

    加快发展优势特色农业。重点发展糖料蔗、畜禽、速丰林、蔬菜、水果、蚕茧、中药材、优势水产品、油茶等15个优势产业,逐步打造成千百亿元产业。积极扶持培育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5亿元的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构建农业现代产业技术体系,加强现代农业园区和农垦经济园区建设。深入实施“千乡万村现代农机装备推进工程”,着力提高水稻、甘蔗和山区特色农机装备水平。

    加强农业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兴起水利建设新高潮,抓好大中型灌区节水改造工程,完成280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和3000公里渠道防渗,加快建设桂林防洪和漓江补水、桂中乐滩引水灌区等重点项目建设,恢复和改善农田灌溉面积365万亩。实施新一轮农村电网改造升级工程。推进洋溪、落久等重大水利项目及左右江、桂西北旱片治理前期工作。加快乡村公路建设。加强渔港建设。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加强农业生产资料和主要农产品市场调控,抑制主要农资价格上扬,稳定主要农产品价格。大力发展特色效益农业,推广节本高效农业技术,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加快城镇与农村二、三产业发展,促进农民就业创业。全面落实国家提高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和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生猪补贴、农机具补贴等各项惠农政策。建立农产品产销应急机制,着力解决大宗农产品销售问题。

    深入推进农村改革创新。稳定和完善农业经营体制,积极稳妥推进土地适度规模经营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全面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确保年内完成改革任务的60%左右,完善生态公益林、林权流转及配套改革。推进农村金融改革,不断扩大农业保险覆盖面。完成80%的基层供销社改造重组。加快国有农林场、华侨农场改革,深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加快建设海峡两岸(广西玉林)农业合作试验区和中国-东盟现代农业合作示范区。完善推广“农事村办”等新型服务模式,提高农村社会化服务水平。

    (四)加快推进城镇化,统筹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中心城市带动战略。优化城市总体规划,编制城镇控制性详细规划,提高规划的引导和约束力。加快南宁五象新区、柳州柳东新区、桂林临桂新区和其他大中城市新区建设,推进中心城市老城区和“城中村”改造,重点加强城市道路、地下管网、给排水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壮大经济实力,提高辐射能力。加快南宁市轻轨建设。深化拓展城乡清洁工程。

    加快县城和小城镇发展。按照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突出特色、集约发展的原则,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优先发展县城和重点镇。发展一批经济强镇。进一步放宽城镇户籍限制,降低农民进城门槛,鼓励农民工就近有序转移。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购房落户政策,推动有条件的城市允许有稳定职业和收入的农民工及其子女转为城镇户口,纳入城镇社会保障、住房保障等公共服务体系。加快编制村镇规划,进一步完善以小城镇为依托、中心村为节点的布局,统筹城乡建设。

    塑造城乡特色。坚持特色立城、绿色建城,打造特色宜居城市。加快南宁市“一江四湖”水系建设,打造南宁“中国水城”;完善桂林“两江四湖”、柳州“百里柳江”生态休闲景观带建设,打造桂林、柳州山水生态历史文化名城。其他城市也要积极打造城市品牌。结合城乡市政公共设施建设和农村住房建设改造,大力推进城乡风貌改造。

    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进一步完善住房消费的税收、信贷政策,支持居民自住和改善型住房消费。增加中小户型、中低价位普通商品房用地供应,规范发展住房二级市场,盘活住房租赁市场。加强市场监管,维护房地产市场秩序。鼓励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房地产业,引导农村劳动力进城安居就业。

    加强保障性住房建设。加快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和城镇危旧房改造,推进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开展公共租赁住房和限价住房建设,改善城镇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状况。加强规划引导,推进农村危房改造和住房建设。

    (五)优先发展广西北部湾经济区,推动形成“两区一带”发展新格局

    优先发展北部湾经济区。一是做强大产业。把重点产业园区建设发展作为北部湾经济区开放开发新的突破口,抓好重点产业园区规划建设和发展,新开工建设一批基础设施项目;确保钦州千万吨炼油项目全面投产,加快中石化北海石化项目等一批重大续建项目建设。开工建设防城港红沙核电站、金川集团铜镍加工等项目。抓紧开展防城港钢铁项目、钦州千万吨炼油厂二期工程等项目前期工作,力争尽早开工建设。围绕石化、钢铁、林浆纸、电子等产业,深度开发上下游产品,加快形成产业集群。二是建设大港口。提升沿海港口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大型、深水、专业化泊位和现代化集装箱泊位以及深水航道建设,力争在3-5年内形成防城港、钦州港、铁山港3个亿吨级港口。三是完善大交通。加快建设崇左至钦州、玉林至铁山港、六景至钦州港、南宁外环等高速公路和南宁至钦州、北海、防城港的铁路等一批项目,筹建龙门跨海大桥,形成便捷高效的现代化交通网络。四是构筑大物流。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和保税物流体系发展,引进一批国内外大公司、大企业到钦州保税港区、南宁保税物流中心投资经营。加快凭祥综合保税区一期工程建设。五是推进大城建。加快推进南宁五象新区、北海“一带两湾”、钦州茅尾海滨海新城、防城港沙潭江核心区建设,加快培育北部湾沿海城市群。六是发展大旅游。加快推进南宁国际都市休闲旅游区,北海涠洲岛国际休闲度假岛、北海银滩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北海冠头岭国际会议中心,钦州三娘湾海洋生态休闲旅游区、茅尾海国际滨海旅游度假区,防城港江山半岛滨海休闲度假区等项目建设,发展跨国旅游,加快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七是实施大招商。突出产业园区招商。八是发展大文化。同时,继续大力推进经济区行政管理体制、沿海港口管理体制、土地管理制度和口岸管理体制改革,创新管理模式,实现沿海港口统一规划、统一经营、统一管理,加快形成口岸一次报关、一次查验、一次放行的快速通关体系。

    加快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加快西江亿吨黄金水道建设,计划开工大藤峡水利枢纽、南宁港六景港区一期等30个项目;加快桂平二线船闸,鱼梁航运枢纽,长洲水利枢纽三、四线船闸,老口航运枢纽等工程建设;建成柳江航道整治工程等。组建广西西江开发投资集团。加大力度推进西江经济带铁路、公路、能源等建设。

    充分发挥柳州、桂林、来宾、贵港、玉林、贺州、梧州等沿江各市的特色和优势,调整优化产业布局,扎实推动重大产业项目建设,着力打造新兴加工制造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区域性航运物流中心,加快推动形成西江产业带。继续推进桂东承接产业转移基地建设。

    加快资源富集区开发建设。支持百色、河池、崇左市加快建设各具特色的产业基地,推动铝、锰、糖、电力等资源型重大产业项目建设,延伸产业链,促进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开展大规模地质矿产勘查和评价工作,摸清矿产资源找矿潜力和资源家底,新增一批矿产资源储量,形成一批重要矿产资源基地。加快发展边贸物流和出口加工业,增强资源富集区发展活力和经济实力。

    (六)扩大消费需求,加快发展服务业和文化产业

    着力扩大城乡居民消费。全面落实鼓励居民消费的政策措施。深入推进家电和汽车、摩托车下乡以及汽车、家电以旧换新。增强居民即期消费能力,稳定居民消费预期。稳步扩大餐饮、商贸等传统消费,着力培育社区服务、教育培训、体育健身、养老保健、文化娱乐等新兴消费热点。扩大和完善消费信贷,加强市场监管监测,营造安全、放心、便利的居民消费环境。

    加快发展旅游业。加大宣传力度,唱响“天下风景,美在广西”,加快把旅游业建设成为千亿元产业。统筹规划,优化布局,加快建设桂林国家旅游综合改革试验区,以及大新德天跨国旅游合作区、凭祥友谊关跨国旅游合作区。继续推进桂林、南宁、北海、梧州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全力打造大桂林、北部湾、红水河流域国际旅游目的地,推进区域旅游合作。规划建设桂东南旅游区。加快发展红色旅游,积极发展休闲度假旅游,实施乡村旅游富民工程,推动旅游产品多样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以旅游交通、旅游服务、旅游安全等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搭建旅游公共服务平台。

    大力发展物流、金融、会展、中介等新兴服务业。加强专业物流基地建设,在交通运输、现代物流、金融保险、商务服务、科技和信息服务等领域建设一批重大项目。加快发展新型金融组织,规范融资性担保机构发展,加快地方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积极推进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保险发展。争取更多国家级、国际性会展举办权落户我区,打造以中国-东盟博览会为龙头、在国际上有影响力的知名会展品牌。积极发展咨询、评估、会计、法律、经纪等中介服务,培育服务外包企业和中介机构,提升服务业发展专业化水平。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把文化产业作为重要的千亿元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培育,加快建设具有广西气派、壮乡风格、现代特征、开放包容的文化先进省区。一是制定和实施文化产业发展规划,重点发展文化创意、演艺娱乐、出版发行、数字电视和数字电影等产业;加快建设广西文化产业园区、刘三姐演艺城、南宁文化产业中心;改革文化体制,加快打造一批文化品牌和文化集团,组建广西文化投资集团和广西演艺集团,做大做强广西日报传媒集团、广西出版传媒集团、广西广电信息网络股份有限公司等;大力发展动漫产业,加快建设南宁动漫城和柳州、桂林、北海动漫基地,打造龙头动漫企业。二是加快建设广西城乡建设规划展示馆、广西铜鼓博物馆、广西美术馆等工程,建设一批市县级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以及209个乡镇综合文化站。支持来宾市创建“全国村级公共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城市”。加强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加快宁明花山岩画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广西铜鼓习俗申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三是加大对外文化交流,鼓励文化企业在境外兴办文化实体,打造山水实景演出国际品牌。办好中国-东盟文化产业论坛和展览。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