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9年01月15日 15:24   来源:四川日报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深入实施。新增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县2个,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99.6%。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化债成效明显。高中阶段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质量稳步提升。职业教育攻坚计划有序推进,特殊教育得到发展。知识产权保护进一步加强。新获得专利授权13369项、中国驰名商标47件、中国名牌产品17个,认定授牌省高新技术创新产品30个、产学研创新联盟25个,新增创新型企业163户。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835.8亿元,增长24.9%。涉农县(市、区)全部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参合农民6141.3万人。新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112个。妇幼卫生体系建设得到加强,孕产妇和婴儿死亡率持续下降,婴儿死亡率首次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血吸虫病综合治理率先实现全省达到国家传播控制标准。文化产业稳步发展。广播、电视综合覆盖率分别达96%、97.1%。文艺创作进一步繁荣,推出了一批优秀文艺作品。新增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78项。新建农家书屋6000个。川籍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取得4金、3银、5铜,在残奥会取得2铜,均创历史最好成绩。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2.4‰。哲学社会科学、新闻出版和档案工作取得新成果。第二轮修志工作进展顺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工作得到加强。

    节能减排、生态建设和国土资源管理工作扎实推进。初步测算,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左右,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排放总量均下降2%。金沙江、长江干流、岷江、沱江和嘉陵江流域水质主要指标达标率77.7%,提高2.5个百分点。17个省控城市的环境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2个城市达到一级标准。城市污水处理率、垃圾处理率分别达61%、75%。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第二次土壤污染现状调查进展顺利。完成营造林900万亩、沙化土地治理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1907.7平方公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增加到22个,创建生态示范区86个,森林覆盖率30.6%。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实施“金土地工程”,整理土地139.7万亩,新增耕地17.5万亩。

    社会管理逐步完善。旗帜鲜明地反对民族分裂,采取果断措施维护藏区稳定。强化灾区社会服务和管理,保持灾区和谐稳定。北京奥运火炬在我省传递展示活动取得圆满成功。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进一步深化,大调解工作格局不断完善,信访工作责任制逐步健全。依法打击各类犯罪活动,深入推进平安建设,有效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深入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治理年”活动,努力构建安全生产长效机制,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直接经济损失实现“四个下降”。认真做好婴幼儿奶粉事件处置工作。整顿规范市场秩序,加快诚信体系建设,加强质量价格监管,严厉查处各类商标违法案件659件、商业贿赂案件180件。保密工作得到加强。

    民族宗教政策进一步落实。加强民族团结,进一步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关系,对民族地区扶持力度加大,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加快,生产生活条件进一步改善。依法管理宗教事务,宗教工作得到加强,宗教事务条例得到贯彻落实。

    国防建设不断强化。预备役部队、民兵队伍建设质量明显提高,国防工业、国民经济动员、交通战备、人民防空、国防教育等各项工作取得新的成绩,征兵工作、双拥工作、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和军烈属、残疾军人优抚工作得到加强,军民关系更加融洽。

    一年来,我们扎实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注重提高驾驭市场经济能力,积极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加强机关行政效能建设和廉政建设。明确每月工作重点,每季度召开经济形势分析会,针对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适时采取应对之策。发布省政府规章10件,向省人大常委会提交地方性法规草案5件,办理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议案提案和建议意见1684件;完善市县政府行政决策机制,严格规范行政执法行为和程序。认真落实政府信息公开条例,深入推进政务公开。认真落实首问负责、限时办结和责任追究“三项制度”,取消和调整行政审批事项636项,加强政务服务中心建设,行政审批流程提速37.9%,省、市(州)和152个县(市、区)的行政审批电子监察系统实现三级联网,在全省推行并联审批。妥善处置各类突发事件,应急管理能力增强。坚持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严肃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

    各位代表,在特大自然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双重影响下,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取得这样的成绩,确实来之不易。这是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亲切关怀下,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省人大、省政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监督支持的结果,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共同奋斗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驻川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政法干警、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各人民团体和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和政府工作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也面临诸多新的挑战和风险。

    ——灾后恢复重建任务十分艰巨。受灾企业产能还难以全面恢复,交通、水利和公共服务设施重建任务繁重,旅游业复苏难度很大,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下降。恢复重建资金缺口大,建材保障困难多。

    ——国际金融危机的不利影响日趋严重。外需增长放缓,出口难度加大,国内市场竞争更加激烈。部分行业和企业经营困难加剧,全社会用电量、工业增加值、企业利润等一些重要经济运行指标大幅下滑。企业景气指数、居民收入和消费预期下降。税源减少、刚性支出增加,财政收支矛盾十分突出。

    ——全省总体发展水平还不高。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仍然存在,粗放型增长方式没有根本改变。工业化、城镇化依然滞后,城乡、区域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基本公共服务总体水平较低,均等化程度不高。

    ——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仍然较多。部分低收入群众生活比较困难,农民工和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更大压力,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住房、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等方面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

    ——政府职能有待进一步转变。社会管理还存在薄弱环节,政务服务水平有待提高。一些地方和部门工作不落实、办事效率低,少数干部责任心不强。个别地方和领域腐败现象还比较突出。

    对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将本着对党和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采取切实有效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9年工作目标要求

    2009年是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也是我省推进“两个加快”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政府工作,意义十分重大。

    2009年政府工作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省委九届四次、五次、六次全会的要求和省委“三个全面推动”的部署,大力弘扬伟大的抗震救灾精神,把加快推进灾后恢复重建和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政府工作的首要任务,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坚持政府主导、市场主体,着力推进灾后恢复重建,着力扩大内需,着力统筹城乡发展,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

    2009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完成灾后恢复重建主要目标任务的7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新增就业6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8%以上;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幅度控制在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以内。

    上述目标是综合考虑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严峻形势和有利条件提出的。一方面,挑战前所未有。特大地震灾害和国际金融危机的双重影响不可低估,地震灾害使我省生产力受到很大破坏,国际金融危机尚未见底,经济增速下滑成为当前经济运行中的突出问题。另一方面,机遇十分难得。我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仍然存在,中央一系列扩大内需的政策措施将对经济发展起到强劲的促进作用,灾后恢复重建的区域性差别政策有利于我省吸纳生产要素,到2010年全省力争投资3万亿元特别是灾后恢复重建1.7万亿元的投资需求,将成为推动我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有力支撑。

    2009年,我们将突出四大工作重点。

    以灾后恢复重建为重点,立足自力更生,推进协作共建,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统筹兼顾、科学重建,把握好加快进度与确保质量的关系、加大投入与厉行节约的关系、整体推进与突出重点的关系、立足当前与着眼长远的关系、争取外援与自力更生的关系,抓住当前有利时机,全面推进恢复重建,早日实现家家有房住、户户有就业、人人有保障、设施有提高、经济有发展、生态有改善的目标。

    以扩大内需为重点,加大投资力度,扩大消费需求,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认真落实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把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有机结合起来,着眼于止滑提速、加快发展,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提高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增加投资,优化投资结构,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扩大最终消费,改善消费结构,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以统筹城乡发展为重点,强化农业基础,推进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进程。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按照省委统筹城乡发展开创农村改革发展新局面的部署,把解决“三农”问题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方针,联动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围绕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以制度建设和机制创新推动农村改革发展,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大力实施民生工程,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使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关系的结合点,推动公共资源向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领域倾斜,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就业、社会保障、教育、医疗、住房、产品质量等热点、难点问题,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把民生工程办成群众真正得到实惠的民心工程,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责任编辑:袁霓)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