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做大做强优势产业,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 加速推进工业化,是建设西部强省的必由之路。要以壮大优势产业扩充经济总量,以培育产业龙头形成产业集群,以发展产业园区加速生产要素聚集,形成具有较强竞争力的产业体系。到2012年,全省工业增加值力争超过5000亿元。
继续壮大优势特色产业。做大做强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是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重中之重。装备制造业,要集中力量发展大飞机项目的配套产业,形成以大飞机制造为龙头的产业链,继续发展输变电成套设备、汽车及零部件、机床工具等优势产业,全面提升我省装备制造业总体规模和技术水平。能源化工重点在化工,要依托陕北能源化工基地、渭北能源接续地建设和陕南水电开发,在加强资源勘查和稳步扩大煤、油、气产能的同时,切实提高深加工能力,大力发展煤制油、煤制甲醇、煤制烯烃等产业,既为陕西发展提供强大产业支撑,又为国家能源战略作出积极贡献。高新技术产业,要在运用先进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以及大力发展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先进环保等新兴产业两个方面实现突破,进一步凸显高新技术产业在新型工业化中的引领作用。2008年,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产业安排投资1200亿元。装备制造业,重点抓好大型运输机、西电公司超高压交直流输变电设备等50个重大项目的实施。能源化工业,开工兖矿煤制油等22个项目,建成韩二电二期等16个项目,大力推进神华陶氏煤化工一期、延安100万吨乙烯、DMTO工业示范、彬长矿区综合开发等17个重大项目。高新技术产业,争取超导材料、第三代移动通信等列入国家重大专项计划,重点抓好20个重大产业化项目。经过五年努力,使装备制造、能源化工、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增加值达到4000亿元以上,有色冶金、建筑建材、食品、医药、纺织服装等传统产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在全省形成优势产业支撑有力、其他产业竞相发展的新格局。
大力培育扶持大企业、大集团。抓紧实施一批重大建设项目和技术改造项目,扶持骨干企业扩大规模和提升技术装备水平,加速提高产业集中度。支持企业引进战略投资者,实现规模快速扩张。继续实施名牌战略,进一步扩大优势产业的市场份额。到2012年全省百亿元大企业力争达到28户,销售收入达到7000亿元以上。2008年,安排投资305亿元,重点抓好陕汽商用车新基地等54个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
努力促进集群化、园区化发展。按照“产业发展集群化、集群发展园区化”的思路,制定发展规划,强化政策支持,使集群化、园区化成为产业发展的主体形态。充分发挥大型龙头企业的骨干、带动和辐射作用,引导企业向园区集聚、同类企业和相关企业向产业集群基地集中,强化配套协作,延伸产业链条。到2012年培育形成航空航天、输变电设备、电子通信设备等20个产业集群。2008年,要结合主体功能区规划,集中力量建设国家级、省级和市级开发区、工业园区,搞好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创业孵化体系,健全中介服务组织,进一步完善园区功能。
四、着力推进自主创新,不断增强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以实施“13115”科技创新工程为重点,加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力度,力争2012年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率提高到50%以上,为建设西部强省提供强大支撑。
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巩固“211”、“985”工程建设成果,激发现有科研院所的创新活力,建设一批具有国内先进水平乃至国际知名的一流学科,巩固科教大省地位。加大陕西工业技术研究院等5个研究院的建设力度,适时组建其他领域的研究院,使之成为整合科技资源、推动集成创新、加速成果转化的平台。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引导科技研发向实用型、产业性倾斜。制定并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筹建以促进资源共享为目的的省科技资源中心。新组建30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力争建成20家国家级和200家省级企业研发中心,支持企业建立行业技术联盟,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做强科技产业园区。支持西安高新区创建世界一流科技园区,重点搞好软件及服务外包、集成电路、光电子、新材料等4个国家级产业孵化基地建设。推动宝鸡、杨凌等国家级开发区“二次创业”,建设我国重要的先进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抓住国家发展大飞机项目的机遇,推动西安阎良航空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国家级开发区,构建“一基地五园区”发展格局,形成高新技术产业新的支撑点和全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做大做强西安国家民用航天产业基地,在发展军民结合产业中发挥示范作用。支持省级高新区、大学科技产业园加快发展,建设区域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推进园区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使各类科技园区成为科技成果转化的首选地。
创新科技投入机制。建立稳定的财政科技投入保障机制,加强对各级政府科学技术经费到位情况的考核,2008年省财政用于“13115”工程的投入将增加到2亿元,并视财力状况逐年增加。落实支持企业创新的优惠政策,引导企业提高研发资金占销售收入的比例。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杠杆作用,创新投资公司运行模式,健全风险分担机制和投融资协同机制,构建财政资金为引导的多元化投入格局。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要按照建设创新型陕西的要求,统筹抓好以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为重点的人才队伍建设。依托重点学科、博士后工作站、留学生创业园等平台,着力培养科研优势领域的领军人物,抢占自主创新制高点。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大力培养企业家、高技能人才和应用开发型人才,为发展优势特色产业提供人力支撑。继续实施农村基层人才队伍振兴计划,有效解决农村实用人才短缺问题。
加快推进信息化建设。着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努力实现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经营管理网络化。推动现代信息服务业基地和平台建设,积极引进信息领域的国内外龙头企业设立研发和生产机构。大力推进电子政务,积极发展电子商务,扩大现代远程教育覆盖面,搞好秦税、金财等国家“十二金工程”建设,全面实施农村信息进村入户工程,加快“数字陕西”建设步伐。
五、充分发挥文化资源优势,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与多元化的文化形态,赋予了陕西催生新兴产业体系的独特优势和巨大潜能。以产业化理念开发文化资源,以项目化手段培育产业集群,以一体化战略延伸产业链条,提升文化软实力,构筑竞争新优势,是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选择。必须按照基础在文物、做强在文化、扩展在会展、做大在旅游的思路,唱响陕西特色文化品牌,通过文化产业的大突破,强化陕西文化的大影响,促进旅游、会展、物流、金融等现代服务业的大发展。通过五年努力,使服务业在经济总量中的比重有较大上升,成为加快发展的又一重要驱动力量。
切实加强文化遗产保护。陕西历史文物以其完整性、丰富性和至高性闻名于世,保护好这些珍贵遗产,建设中华民族共同的精神家园,是我们的历史责任。要以编制周秦汉唐四大遗址保护规划为突破,提升文物保护水平,展示陕西历史文物的巨大魅力。抓好黄帝陵二期后续工程、大明宫国家遗址公园等重点项目建设,促进文物合理利用。搞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古籍整理,推进“丝绸之路”跨国申遗工作,进一步扩大陕西在世界的影响力。
大力培育特色文化产业群。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引进战略投资者,做大做强曲江文化产业集团和广电网络、西部电影等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报业、演艺和出版等骨干企业,鼓励支持民营文化企业快速扩张,培育多元化市场主体。充分发挥曲江新区、安塞县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和基地的作用。培育壮大文化创意产业,推进西部影视数字化制作基地、动漫产业基地和新闻出版印刷包装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加快省文化艺术中心等标志性场馆建设步伐。积极落实鼓励扶持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成立省文化产业投资公司,努力培养高水平的文化创作群体和领军人物,倾力打造大片、大剧、大戏、大作,全方位彰显陕西文化特色,大幅度提升陕西文化产业的竞争力。
做大做强旅游业。围绕一个中心、六大景区、八条精品线路的发展规划,加快建设法门寺文化景区、秦始皇陵遗址公园、延安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重点项目,抓好华山景区到壶口瀑布的旅游道路建设,重点开发陕南金丝峡、南宫山、长青等自然景区,引导温泉沐浴、民俗体验等特色旅游板块式发展,推进特色演艺进景点,形成文化旅游、红色旅游、自然生态旅游、温泉沐浴和休闲度假旅游四大系列,全面提升陕西旅游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到2012年,旅游总收入比2007年翻一番,超过1000亿元。2008年,要抓住奥运会、世博会的机遇,强化旅游促销,提高服务水平,吸引更多海内外游客关注陕西、走进陕西、认知陕西。
加快建设区域性会展物流中心。以欧亚经济论坛、西洽会、农高会三大品牌为龙头,整合会展资源,改善会展设施,提高市场化经营水平,策划实施一批在国内外有重大影响的会展项目,吸引更多客商和组织来陕参展办会,加快建设西安国际港务区、新筑综合物流园区、咸阳空港物流园区、陈仓物流园区和渭南果品、安康中药材等十大物流配送中心,尽快形成以西安为枢纽的现代物流产业体系。
积极发展金融、服务外包等新兴服务业。以构建西部重要金融中心为目标,建设灞金融商务区,优化金融生态环境,吸引更多国内外金融机构来陕设立总分支机构。有效整合地方金融资源,加快区域性商业银行组建步伐,壮大信用社和证券、信托、保险机构。积极争取设立重大产业发展基金,完善中小企业担保体系,扩大企业直接和间接融资规模,使金融成为推动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积极发展服务外包、中介服务,努力将西安建成全国重要的服务外包基地。大力发展社区、物业、家政等服务,积极培育和引导城市住房、汽车等新的消费点,规范发展会计、评估、设计、咨询等中介服务机构,促进传统服务业与现代服务业共同发展。
六、大力发展“一村一品”、“一县一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解决好“三农”问题,事关建设西部强省的全局。必须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统揽,把“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的抓手,推进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继续实施一村一品“千村示范万村推进”工程。按照提升示范村、扩大推进村的要求,集中连片,整体推进,培育各具特色的主导产业。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高单产,稳定面积和总产。以苹果为重点进一步优化果业的区域和品种布局,推广“畜、沼、果”循环农业模式,发展绿色有机果品,把以洛川为代表的渭北地区建成世界著名的优质苹果生产加工基地。畜牧业要积极发展小区养殖和家庭适度规模养殖,加强疫病防控,着力扩大规模,建设奶牛、奶山羊、白绒山羊、秦川牛、瘦肉型猪五大优势畜产品基地。在关中、汉中、陕北建设三个特色蔬菜基地,以无公害设施蔬菜为重点统筹发展精细菜和大路菜。抓好蚕桑规模化生产和茶叶品牌建设,积极发展中药材、食用菌、柑橘、小杂粮、烤烟、花卉等区域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建筑、运输等产业,积极培育和开拓旅游、民间手工艺等非农产业。要切实保证主要农产品的生产和供应,2008年粮食总产稳定在1100万吨以上,水果总产1000万吨以上,肉蛋奶总产突破400万吨,农产品出口创汇7亿美元。到2012年全省近40%的行政村成为一村一品专业村,使一村一品成为发展现代农业的主要载体和农民增收的主渠道。
加快壮大一县一业为基础的县域经济。引导各地在发展一村一品的基础上,培育县域特色主导产业,形成一县一业的发展格局,加快工业强县步伐。搞好产业园区建设,省上重点支持各地建设100个产业园区,引导企业入园入区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色优势资源产业、劳动密集型工业和大工业配套产业。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其以产业化经营为纽带,与农民形成利益共同体,广泛吸纳社会资本,尽快做大做强。继续推进扩权强县、省管县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明确县级政府事权范围,强化县域经济领导责任制。分层次全面培训农村基层干部、龙头企业负责人和致富带头人,五年内所有村级主要负责人都要接受省一级培训。鼓励各类人才到县域创业发展,造就一批发展县域经济的带头人和创业者队伍。
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建设。继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确保用于基本农田和水利、道路、电力、沼气、信息等基础设施的投入高于上年。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搞好灌区改造和病险水库治理,五年新增基本农田285万亩,2008年新增70万亩。加快农村公路建设,推动关中通村道路向自然村延伸,五年新建改建农村通乡、通村油路水泥路6万公里,使农村公路总里程达到12.5万公里,全省所有乡镇和具备条件的行政村通油路、通班车,2008年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5万公里。大力发展小水电、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2008年完成户用沼气建设任务15万口。加快农村电网改造步伐,2010年全面实现户户通电,2008年新增通电3.1万户。以城乡一体的理念搞好村庄规划和建设,使农村的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民群众的生活环境更加整洁。
完善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充分发挥杨凌示范区的作用,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步伐,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升农业标准化水平和科技水平。改进基层农技服务,健全畜禽良种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监测体系,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农村流通网络建设,为农业发展提供全方位服务。积极发展各类农村金融机构,完善村级信用评估体系,扩大小额信贷等金融服务的覆盖面,搞好农业政策性保险试点。扶持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快培育行业协会、商会和农村经纪人队伍,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努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进一步健全农业补贴机制,巩固完善粮食直补、小麦良种、地膜玉米和洋芋、奶牛和奶山羊良种、生猪生产、大型农机具购置、秸秆综合利用和退耕还林后续补助等各项补贴政策。引导农民就近就地从事非农产业,打造特色劳务品牌,提升劳务输出规模和效益,2008年输出480万人、收入240亿元。积极探索农民财产增值的有效形式,妥善解决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问题。继续实施整村推进扶贫战略,5年完成68万贫困人口异地搬迁任务,解决剩余149万贫困人口温饱问题和464万人的脱贫问题,2008年异地扶贫搬迁10万人,实现60万人脱贫。
不断深化农村改革。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积极探索农村土地流转和实现规模经营的有效途径。加快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加快建立有序高效的农村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健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完善“乡财乡用县监管”和“村财村用乡代管”制度,积极化解县乡债务。
七、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全面提升全省城镇化水平 关中是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的重点开发区,关中-天水经济区是国家重点建设的区域,抓住这一历史机遇,以发展壮大关中城市群为依托,推动关中经济区加快发展,是统筹城乡区域发展、建设西部强省的重大举措。要站在历史文化的至高性、科教的领先性、地域的枢纽性和战略的安全性的角度,谋划关中城市群的发展,加速推进关中城市群崛起,加快全省城镇化进程,形成以关中城市群为主体、以陕南陕北区域中心城市为两翼、辐射周边区域的发展格局。到2012年,全省城镇化率提高到45%以上,城市人口达到1720万人。
加快核心板块建设,做大做强关中城市群。要以规划为先导,以城乡一体化为主要发展模式,以先进制造、高新技术、现代服务和现代农业等为主要产业支撑,完善大中城市功能,提升小城镇档次,形成关中率先发展新优势。基本设想是,以陇海铁路陕西段为一轴,以关中公路大环线为一环,以渭南至韩城、咸阳至铜川和彬县、长武、旬邑三线为走廊,构建关中“一轴一环三走廊”的城镇空间格局。重点支持西安做大做强,在省级层面上加快推进西咸一体化进程,引导西安城市北移、咸阳城区沿渭河东进,发展新型产业,形成新的产业带和城市带,把西安都市圈建设成为关中率先发展的核心板块。支持区域中心城市扩容和发展特色产业,努力把宝鸡和咸阳建成百万人口的特大城市、渭南和铜川建成50万人口的大城市。大力发展杨凌等新兴城市,建设100个工业、交通、商贸重镇和旅游文化名镇,形成宝鸡至蔡家坡等6大城镇密集区。积极推进黄渭洛三角洲、卤阳湖现代产业综合开发区等新兴区域的开发。使关中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独特文化魅力、较强竞争实力和持续发展活力的区域。
依托重点城市,协调推进陕南陕北城镇化进程。在陕南,以汉中盆地为重点,推进汉中、安康、商洛三大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引导沿汉、丹江两岸城镇群串珠式发展。特别要以西汉、西商、西康高速公路通车为契机,继续加大政策、资金、项目等方面的支持力度,促进陕南旅游、绿色产品等特色产业发展壮大,推动陕南与关中和川、鄂、渝等地区经济的对接互动,切实加快突破发展步伐。在陕北,以能源化工和红色旅游等优势产业为依托,进一步拉大榆林、延安两市主城区框架,完善以水资源为基础的配套功能,把延安建成陕北南部综合性中心城市,把榆林建成陕、晋、蒙结合部的中心城市,同时按照星状组团式布局加快小城市和重点镇建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升城镇功能和承载能力。五年投资约7000亿元,全力推进交通、水利、电力等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建设,切实解决我省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加快建设“三纵四横五辐射”高速公路网,到2012年总里程突破3800公里,高速公路通县率达到70%左右,并建成关中公路大环线,构筑关中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和连接成都、兰州、郑州等9个省会城市的“一日交通圈”,基本形成我省承东启西、纵贯南北的高速公路网。掀起铁路建设新高潮,加快“十大”工程建设,建成“两纵五横四个枢纽”铁路骨架网,2012年全省铁路营业里程达到4300公里以上。完善“一主四辅”航空运输格局,国际国内航线达到150条,西安咸阳国际机场的区域性枢纽地位进一步凸现。加强城市市政设施建设,用五年时间使大中城市自来水普及率达到96%,污水处理率达到70%以上,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0%以上,人均绿地面积10平方米以上。到2012年新增发电装机1500万千瓦,电力外送能力达到800万千瓦。下决心抓好“引汉济渭”等事关全省发展全局的骨干水利项目,缓解水资源瓶颈制约。经过五年努力,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条件必将得到显著改善,发展能力将得到更大提高。>008年,基础设施建设投资900亿元。建成永寿-陕甘界等6条高速公路,新增里程400公里,续建安康-陕川界等8条高速公路,加快榆林-绥德等高速公路项目前期工作进度。加快建设郑西客运专线、包西线扩能等重点工程,新开工西平铁路,做好西宝客运专线前期工作。启用榆林新机场,续建西安咸阳机场二期工程,力争开工建设延安新机场,做好汉中机场和安康机场迁扩建的前期工作。加快西安地铁二号线工程进度,做好一号线前期准备工作。建成渭南涧峪、神木采兔沟水库,开工建设“引汉济渭”试验段工程和榆林王圪堵水库等重点水利工程,抓紧延安南沟门、咸阳亭口水库等项目的前期工作。电力建设完成投产装机600万千瓦,完善330千伏主网架和农村电网,积极推进750千伏电网主网架建设。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