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北京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北京市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2:47   来源:政府网站   
    二、“十一五”时期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

    “十一五”时期,是我们抓住机遇,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关键阶段。我们必须增强历史责任感,充分利用好各种有利条件,正确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全面提高综合实力和“四个服务”水平,把首都现代化建设事业不断推向前进。

    (一)指导方针和奋斗目标。

    《纲要(草案)》是党中央提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和谐社会重大战略思想后,我们编制的第一个中长期规划。根据《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今后五年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全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这个重要机遇,全面落实国务院对北京城市总体规划的批复,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科学发展之路,实现“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着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首善之区。

    未来五年,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切实把首都的发展转到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上来。为此,《纲要(草案)》提出了以下基本原则,即:坚持“首都经济”发展战略,努力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坚持国家首都、国际城市、文化名城、宜居城市的发展定位,努力提高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坚持以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创新型城市;坚持统筹兼顾,努力促进城乡和区域协调发展;坚持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坚持奥运带动战略,努力提升首都工作水平。这六条原则既是对我们工作经验和教训的深刻总结,也是在北京工作中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要求。

    《纲要(草案)》根据首都现代化建设“新三步走”战略部署,紧紧围绕“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提出今后五年的主要奋斗目标是:建设创新、和谐、宜居新北京,办好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努力实现经济发展水平、自主创新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人民生活品质和构建和谐社会首善之区的水平显著提升,奠定现代国际城市的基本构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到2010年实现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比2000年翻一番;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2%;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分别实际增长6%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分别降低15%和20%。确定这些指标,综合考虑了首都发展的现实基础、支撑条件、发展趋势等因素,既体现一定的速度与质量要求,又适当留有余地,经过努力是可以实现的。

    (二)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走高端产业发展之路。

    从提高产业层次和技术水平、提高规模和集聚效应、提高资源节约水平和利用效率入手,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推进产业优化升级。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不断优化首都金融发展环境,积极支持金融机构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着力推动产权交易和风险资本市场发展。制定支持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地方法规和优惠政策,打破行业垄断,鼓励资源重组,强化资金扶持,重点发展六大文化创意产业。抓住奥运契机,打造世界一流旅游城市和国际会展之都。以“稳步发展、优化结构、稳定价格”为目标,引导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改造提升商业等传统服务业,加快物流业发展。积极发展各类社会中介服务。2010年第三产业的比重达到72%左右。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整体产业竞争力为核心,支持关键技术、关键产品和重大技术标准的研发和产业化,重点发展软件、研发、电子信息、生物产业,积极培育数字电视、汽车电子、新材料、新能源等潜力产业。抓好软件产业基地、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等专业园建设,形成产业集聚发展。

    适度发展现代制造业。围绕核心技术、名牌产品和骨干企业,完善产业链条,提高现代制造业发展水平。重点发展汽车、装备制造、石化新材料、医药等产业。培育名优品牌,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通过技术进步、优化结构,提升建筑业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调整优化农业结构与布局,全面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态和生活功能,重点发展高效生态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和规模化发展,着力创造满足市场多样化需求的产品,深度开发特色农产品的国内外市场。

    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实行差别化的区域导向政策和分类评价体系,合理配置重大项目,落实好空间发展战略和区县功能定位。促进重点产业和新建项目集中发展,重点建设好中关村科技园区、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临空经济区、商务中心区、奥林匹克中心区、金融街等六大高端产业功能区。支持区县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产业集聚区。下大力气推动高能耗、高物耗、高污染、低附加值产业逐步退出,严格控制并逐步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抓好首钢搬迁及新项目建设,关闭、改造城市中心区小商品集散交易市场。

    积极发展循环经济。作为首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城市,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以资源节约和再生利用为突破口,加快循环生产、绿色消费和综合保障三大体系建设。实施产业项目综合评价,完善项目筛选的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严把项目准入关。建立健全资源消耗管理制度,加强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强化对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行业重点企业的污染预防和全过程控制。重点发展节能省地型住宅、节能环保型汽车、节电照明设备、节水生活用品和无害化农产品。抓好再生资源利用试点,完善回收利用体系,促进各种废旧资源再利用和产业化。加强循环经济政策法规建设,搞好循环经济示范项目,探索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统计核算制度。

    (三)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提升首都公共服务水平。

    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调整存量,创新服务提供模式,加快城市优质社会公共服务资源向农村转移,着力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

    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全面实施首都教育发展战略,推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优化教育结构,提高教育质量。强化政府对义务教育的保障责任,全市九年义务教育全部免收杂费和书本费,对困难家庭学生给予补助。调整中小学布局,全面实施中小学办学条件标准化建设;着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实施城区教师到农村支教交流制度,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治理教育乱收费,维护教育公平。把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作为战略重点,坚持中职和高职协调发展,推进产学结合,重视农民的技能培训,不断提高劳动者素质。适应国家和首都经济社会发展需要,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布局。努力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市。

    加强医疗卫生服务。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医疗救治、卫生执法监督和卫生信息体系,全面提高首都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做好重大疾病特别是艾滋病、结核病等重大传染病防治工作。大力发展城乡社区卫生事业,调整医院布局,实施基层卫生服务机构标准化建设,完善鼓励医务人员到基层、到农村提供服务的政策。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健全卫生服务管理和运行机制,完善医疗机构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加强药品和医疗服务价格监管,有效控制医疗费用不合理增长,着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进一步推动中医药事业发展。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普及健康教育。

    繁荣文化体育事业。发挥首都文化资源优势,积极发展面向基层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创造大批优秀文艺作品,满足人民群众需求。加大对社区和农村公共文化事业的支持,注重文化设施的建设和充分利用,组织好文化进农村、进社区活动,活跃基层文化生活。坚持保护、继承与发展传统民族民间文化,扶持一批体现民族特色、首都特点和国家水准的重大文化项目和艺术院团。提高新闻出版、广播影视的质量和水平,加强文化市场和互联网的管理。推动理论创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促进作用。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创办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活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国有文化事业单位转制,鼓励社会力量发展文化事业。推进体育改革和创新,加强公共体育设施的建设与管理,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

    (四)统筹城乡发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作用,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

    加快农村经济发展。进一步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农田水利建设机制,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健全现代农业“七大体系”。积极培育龙头企业,加快发展专业合作组织,不断提高农业的组织化程度。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重点发展休闲旅游、农产品加工等特色产业,继续扩大郊区现代流通网络,鼓励中小服务企业发展。全面落实各项惠农政策,逐步加大扶持力度,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力争到201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万元。

    深化农村各项改革。加快乡村集体经济产权制度改革。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征地制度,健全对征地农民的合理补偿机制。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改善农村金融服务,建立现代农业保险制度。制定落实水源地保护办法,促进资源开采地区产业转型,实施生态、生产和生活移民,完善生态林补偿机制,推进富民养山。

    提升村镇建设管理水平。因地制宜,从实际出发,充分尊重农民群众的意愿。做好新农村建设各项规划,建立有效机制,开展试点工作,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实现农民饮水水质达到国家标准。加快农村道路硬化、厕所改造和清洁能源使用,推行新的垃圾收集处理模式,建设适合乡村的排水和污水处理设施。优化村镇布局,着重发展一批辐射力强的中心镇,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不断提升郊区城镇化水平。创新农村基层社会管理体制,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提高农民整体素质,激发农民创造新生活的自主精神,建设新型农村社区。

    探索建立城乡统筹的新机制。加大对农村投资的倾斜力度,在保证市本级投入依法增长的基础上,市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计划生育等事业经费用于农村的比例不低于70%,市政府固定资产投资用于郊区的比例不低于50%,尤其要加大对乡村和山区发展的支持力度。加强部门间的统筹协调,整合政策和资金,形成支持农村发展的合力。创新体制机制,促使优质资源向郊区转移,把专业技术人才引入农村,创出“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具体途径。

    (五)加强城市管理与建设,全面提升首都现代化水平。

    随着首都快速发展,城市管理日益重要。今后五年,北京仍处于高速建设时期,要统筹规划、建设与管理,把管理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建好新北京,管好新北京。

    维护城市安全高效运行。高度重视生产安全和社会公共安全,健全统一高效的应急管理体系,完善各类预案,预防、排查、控制和消除电网、地下管网、道路桥梁等各类安全隐患,加强消防、防疫、防洪、防震等设施和队伍建设,显著增强城乡防灾、减灾、救灾能力。以静态交通为重点,以智能化为依托,提高交通管理水平。加大城市环境建设力度,重点整治城乡结合部、“城中村”、重要旅游景区和奥运场馆周边地区。深化城市管理体制综合改革,建立市区街合理分工、相互衔接、规范高效的城市管理框架。完善信息化城市管理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效能。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城乡统筹、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存量改造并重,着力抓好以综合交通、能源供应、水资源保障和信息通讯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轨道交通运营里程达到270公里,中心城公共交通出行比例达到40%,实现全部行政村通公共汽车。加强公路建设与改造,实现公路网覆盖全市所有村镇。合理安排电源建设,加快电网发展。积极协助建设新气源工程,推动天然气管网向新城和重点城镇发展。推进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利用,搞好能源储备和应急体系建设。完成南水北调北京段工程,新建中心城5座污水处理厂。以“数字北京”为目标,大力推进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设施建设。基本建成布局合理、功能完善、技术先进的现代化邮政网络。整体规划建设一批方便市民生活、提升城市形象的街道公用设施。

    切实保护历史文化名城。健全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管理体制和政策体系,从整体格局、历史文化保护区、文物保护单位三个层次加强保护和监管。合理确定中心城区功能与容量,控制建设规模,降低人口密度;探索小规模、渐进式有机更新方法,加强旧城整体保护。逐步改建或拆除历史文化保护区内不符合保护控制要求的建筑,加强文物建筑的抢险修缮,重视对优秀近现代建筑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正确处理保护古都风貌、改造危旧房和维护群众利益的关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采取公共财政倾斜等多种措施,稳步推进危旧房改造,不断改善居住条件。

    扎实推进新城建设。高水准完成新城规划设计,全面启动顺义、通州、亦庄三个重点新城建设,有序推进其他新城建设。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先导作用,突出市场运作,创新融资方式,积极探索新城建设和管理的新机制。抓好一批关键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及重要带动项目,引导产业集聚,创造良好的工作和生活环境,实现滚动建设、协调发展。

    (六)加强人口资源环境工作,努力建设宜居城市。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是建设宜居城市,实现首都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是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全体市民的共同责任。

    全面推进人口健康发展。初步统计,2005年全市常住人口已经达到1538万,五年增加174.4万,对城市基础设施、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提出新的挑战。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北京城市总体规划批复中提出的人口规模控制目标和要求,运用经济、行政、法律等有效手段,实施综合调控,分阶段控制人口规模过快增长。坚持计划生育,稳定低生育水平,努力提高出生人口素质。规范户籍人口迁入政策,控制人口机械增长。从对居住场所的法治化、信息化管理入手,创新流动人口管理的思路和措施,实行常态化管理、市民化服务。制定鼓励人口向新城转移的政策措施,引导人口合理分布。探索养老服务多种模式,完善老年教育、健康服务体系。维护妇女权益,创造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的良好社会环境。做好残疾人康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加强城市无障碍设施建设。

    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高度重视资源约束矛盾,坚持科学严格管理,采取综合措施,建立长效机制,逐步缓解水、土地、能源等紧张状况,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健全政策体系,制定符合实际、更加严格的节约标准,实行定额和指标管理。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大力推广节约资源的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和新材料。发展节水农业,推动再生水使用,中心城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坚持集中紧凑发展模式,建设用地总量严格控制在3500平方公里以内。着力推动工业、建筑和交通节能,提高煤、电、油、气等能源利用效率,强化实施迎峰度夏和冬季供暖室温控制等需求侧管理措施。政府机构要带头节约,倡导节约风尚,树立全社会节约意识。

    建设环境友好型城市。采取更加严格有力措施,控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改善能源结构,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开展水资源保护和各流域水环境污染防治,实现六环路以内主要河湖水体基本还清,中心城、新城和中心镇污水处理率达到90%。加强固体废物污染防治,建设一批生活垃圾和危险废物处理设施,危险废物实现安全处置,中心城和新城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农村地区达到80%。防治噪声和电磁辐射、放射性污染。继续抓好山区生态屏障、绿化隔离地区、绿色走廊和农田林网建设,不断扩大城市绿色空间,进一步提高绿化美化水平。全市林木覆盖率达到53%,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5%。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