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着力推进增长方式转变,促进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关键是要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今年,我们要进一步加大力度,重点抓好以下工作:
(一)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坚持不懈地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全局工作的重中之重,以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为重点,全面繁荣农村经济,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打下坚实的物质基础。深入推进农业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质、高产、高效、生态、安全、特色农业。继续支持粮食主产县市加强高产农田建设、大中型泵站改造及排灌渠系建设和病险水库改造,实施优质粮食产业工程,扩大优质稻、优质小麦种植面积,力争今年粮食再增产25万吨。继续安排专项资金支持优质、特色农产品基地建设,重点抓好优质粮棉板块基地、畜禽养殖小区和水产片带建设,力争畜牧、水产业有一个更大的发展。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重点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税收优惠政策,重点支持一批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和有望过10亿元的加工型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深化基层农技服务改革,推广一批增产增效实用技术,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现代化水平。完善农业生物灾害应急反应机制,健全防灾减灾体系,努力减少动植物疫病和灾害损失。
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着力调整投资结构,集中力量抓好一批对促进结构优化升级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有重大带动作用的大项目。重点搞好神龙二厂、武汉芯片、武钢三硅钢等重点项目建设。继续抓好"三个三工程"。加大对纳入"三个三工程"企业和项目的支持力度,切实保证生产建设用电和流动资金等需求。抓好"千亿元产业计划"的实施。在继续培育壮大汽车、钢铁产业的同时,重点抓好电子信息、纺织服装、食品、化工等行业的改革和发展,推进资源整合,支持企业并购、重组、联合,在优化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的基础上,扩大产能,延伸产业链,壮大产业群,实现做大产业规模和提高产业竞争力的目标。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促进中小企业不断提高管理和技术水平,增强发展活力和市场竞争力。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围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和优势领域,加大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整合力度,抓好一批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加大对重大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支持力度,鼓励高校和科研机构在鄂转化科技成果。加快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关键技术和产品的自主设计、制造和集成能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加快高新区建设和发展,支持东湖高新区与葛店开发区融合,形成特色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加大精品名牌战略实施力度,争取年内再有一批产品跻身国家级名牌。
大力发展和提升服务业。支持流通业态创新,加快运用现代服务技术和经营方式改造提升商贸、餐饮等行业。促进金融、保险、信息、物流等现代服务业发展。发挥武汉市的区位优势,吸引境内外各类金融机构在鄂落户或开设分支机构。支持网络通信、会展、中介、社区服务业加快发展。抓住国家建设中部地区综合交通运输枢纽和构建武汉全国大市场的机遇,支持铁路、航空和长江水运业发展,加快建设便捷、通畅、高效、安全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力争年内建成高速公路500公里以上。推进物流企业改革与重组,推动优势产业物流和专业物流加快发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楚天传媒产业园、湖北出版文化城二期、广播影视新媒体产业和江通"国家动画产业基地"等建设,做大文化产业。继续抓好"一江两山"、红色旅游、鄂西生态旅游圈和武汉城市旅游圈等建设,提高旅游开发和管理水平,促进旅游业发展壮大。
(二)加强资源节约和生态环境保护
这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要求:也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我们要本着对国家、民族和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精神,把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节约集约用地作为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突破口和重要抓手,下更大的气力加以推进。
大力推进节能降耗等工作。认真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节能工作的决定》,重点抓好钢铁、有色、煤炭、电力、石油、化工、建材七大行业以及年耗10万吨标煤以上用能大户的节能降耗工作,尤其是对列入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实施方案》的100家重点能耗企业和省定重点企业,加强指导和跟踪督查,确保取得成效。强力推进以节能降耗为重点的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加快淘汰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的工艺、设备和产品。强力推进建筑节能,发展节能省地型建筑,推进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确保城市新建建筑百分之百执行建筑节能设计标准。落实各级政府耕地保护责任,切实加强土地调控管理,抓紧完善和严格执行节约集约用地标准,坚决制止违法违规用地行为,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集约化程度。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在继续抓好磷矿资源管理的同时,抓好其它矿产资源保护,加大矿产资源勘查力度,为可持续发展提供资源保障。加快建立反映资源需求程度的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促进资源节约和高效利用。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在冶金、化工、建材、电力等资源消耗或废物产生量较大、污染较重的行业,组织实施一批减量化、资源化、再利用工程项目。引导企业把污染防治由末端治理转向生产全过程控制,建设100家循环经济示范企业;以工业园区为重点,全面实施生态化改造,通过产业链条延伸、资源综合利用、土地集约使用、废物集中处理、热电能源共享等方式,建设10个循环经济示范园区;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通过发展环境友好型产业,构建特色生态体系,建设5个循环经济示范城市。推进秸秆综合利用、以沼气为纽带:的废弃物循环利用、以动植物互利共生为纽带的再循环利用,建设100个循环农业示范村和一批循环农业示范场。
加大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力度。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投入纳入公共财政支出的重点。继续抓好天然林保护、长江防护林等一批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巩固退耕还林还草成果,加大湿地保护与生态恢复力度。加强三峡库区、南水北调中线水源区、城乡饮水水源区等重点区域、流域的水资源保护和水污染治理。努力减少农业面源污染。严格市场准入,坚决不准新上不符合节能环保标准的项目,坚决依法关闭严重浪费资源和污染环境的企业。认真组织实施小纸厂、小水泥、小火电、城市污水和"四湖"总干渠、西干渠流域污染"五个专项治理工程",努力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大力发展环保产业尤其是环保设备制造业和服务业。严格实行排放总量控制、排污许可、限期治理和建设项目环境影响评价等制度。加大环保执法力度。完善环境和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体系与环境监察体系,建立健全突发性重大环境和地质灾害事件预防与应急处理机制。严格节能降耗减排目标责任制,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三)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和良性互动
加快推进武汉城市圈建设。认真组织实施《武汉城市圈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基础设施、产业布局、区域市场、城乡建设、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五个一体化"。围绕增强武汉城市圈对圈内及全省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认真抓好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设、现代物流及市场体系建设、产业融合发展等工作。加快推进天河机场扩建工程、武汉火车站、阳逻港区二期工程、阳逻长江公路大桥、武汉通往周边的六条出口高速公路建设,构建武汉铁路枢纽与航运中心,进一步改善发展条件。加快武汉城市圈技术产权交易、信息共享等平台以及金融、现代物流网络体系建设,促进要素低成本、高效率流动。支持各市完善产业分工,推进资源整合、产业融合、企业协作,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的产业发展格局,增强整体竞争力,力争今年武汉城市圈增加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左右。同时,积极推动襄樊、宜昌等城市加快发展。
促进县域经济加快发展。坚持"一主三化"和工业兴县(市)方针,进一步完善落实扶持县域经济加快发展的政策措施,抓好中小企业发展信用担保、中小企业发展专项资金使用以及技术改造项目贷款贴息等政策的落实。支持县(市)发挥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办好现有各类开发区和工业园区,推进工业向园区集中和产业集群发展,加快培育形成一批销售收入过亿元、税收过千万元的重点企业。
高度重视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贫困地区和库区的发展。继续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投入,用好国家比照西部大开发的有关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做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不断改善老、少、边、穷、库区的生产生活和发展条件。继续实施整村推进、产业扶贫、扶贫搬迁、劳动力转移培训和对口帮扶工作,力争今年解决10万极端贫困人口的温饱和30万贫困人口的脱贫问题。
(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
进一步深化各项改革。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努力形成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促进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是深化农村综合改革。乡镇事业单位的改革,在巩固已有成果的基础上,合理核定公益性服务岗位和经费标准,规范服务合同管理,落实"以钱养事"政策、提高"以钱养事"标准,切实加强农村公益性服务。进一步深化农村义务教育"以县为主"的管理体制改革,完善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抓好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合理划分县乡政府的事权及财政保障责任,完善转移支付制度,推进乡财县管乡用,为新农村建设提供财力支持。稳步推进国有农场、"小三场"改革和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认真落实惠农政策,加强农民负担监管工作。二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积极引导企业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转换经营机制,强化内部管理。深入推进省属国有企业改革脱困、改制改组和分离办社会职能工作。积极争取并组织实施好部分劣势国有企业政策性关闭破产工作。健全和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提高监管水平。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三是加快现代市场体系建设。大力发展资本、土地、技术、劳动力等要素市场,促进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加快金融改革、开放与创新,加强信用环境建设。深化投资体制改革,缩小企业投资项目核准范围,健全和规范备案制。加快培育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促进劳动力在城乡之间合理有序流动。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促进公平竞争。
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一是努力扩大利用外资规模,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改善投资环境,加快"大通关"建设,以优良的环境、优质的服务,增强对外资的吸引力。积极引进以跨国公司为重点的战略投资者,引导外资投向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农副产品深加工等产业和项目。充分发挥开发区和园区的优势,大力推进园区招商,促进产业集聚。有计划地安排一批好企业、好项目,吸引外商以多种形式扩大对鄂投资。二是努力扩大出口规模,提高出口效益。重点抓好出口过千万美元的企业和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纺织服装和农产品的出口。加快汽车及零部件出口基地建设,鼓励支持企业扩大出口。三是加快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经济技术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到非洲、东南亚等地投资办厂,开展工程承包和从事农业综合开发。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外派劳务基地,强化选招、培训、外派、跟踪服务工作,培育"湖北海员"等劳务品牌。
加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科教是湖北最大的优势。我们要提升企业素质和产业竞争力,突破能源资源等瓶颈制约,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关键是要发挥科教优势,推进科技进步和创新,促进科教与经济紧密结合。一是完善技术创新激励机制,激发企业创新活力。认真落实国家支持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金融和政府采购等政策。建立财政性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支持结构调整,支持企业自主创新,支持重大科技项目的实施。二是切实引导企业加大科技投入,使企业真正成为自主创新投入的主体。认真落实鼓励企业增加技术研究与开发投入的有关政策。设立创业风险投资引导资金。鼓励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建立产业技术联盟,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合作共赢。三是加强创新与服务公共平台建设。抓好科技成果转化、科技条件共享、科技创业融资等平台建设。抓好一批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中试基地建设。支持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建立国家和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四是加强创新型人才培养和使用工作。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合理开发人才资·源,建立完善激励自主创新的人才评价制度和奖励政策,重奖有突出贡献的人才,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崇尚创新的良好氛围。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