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南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南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07日 13:12   来源:政府网站   
   
    三、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一)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坚持立足现实基础,立足生产性服务业的支撑与推动,立足惠及全省人民,大力实施新型工业化带动战略,坚定不移地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

    着力培育优势产业和产业集群。发挥综合优势,做大做强成长性好的战略产业、能支撑全省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以及优势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协调发展、集聚发展和集约发展,加快形成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基础产业和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产业格局。大力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形成一批科技含量高、市场占有率高的知名品牌;积极发展信息产业,以信息技术改造、带动和提升钢铁、有色、建材、食品、石化、林纸等传统产业;加快工程机械、轨道交通、汽车等先进制造业的改造重组。支持国防科技工业,扶持军民结合型优势产业发展。引进、新上一批重大产业建设项目,引导生产要素向优势产业集中,今年省财政设立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重点支持优势产业发展。调整优化工业结构,淘汰一批高能耗、高污染的企业,加强骨干企业的技术改造,扶持华菱集团、有色控股、中联重科、三一重工等一批主业突出、竞争力强、带动作用大的大企业、大集团。把培育产业集群、大企业与发展中小企业结合起来,依托园区、优势产业和骨干企业推进产业集群,改善产业配套环境,发展产品配套体系,促进一批专业化水平高、配套能力强的中小企业发展,形成大中小企业专业化协作的企业集群。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强化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引导创新要素向企业集中,加快建设以政府为主导、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重点在企业培育10—15家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集中力量开发核心技术,加强原始创新,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企业和产品。在先进制造、新材料、环保等领域组织实施一批重大科技工程和科技专项,集中力量研究和开发一批带动性强、关联度大的关键共性技术以及战略性、储备性技术,重点突破10项优势产业集群关键共性技术和瓶颈技术,力争在优势产业的核心技术和系统集成能力方面取得突破。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工业设计等公共科技服务平台和孵化器建设,引导创业资本、风险资本投向高新技术领域,建好一批科技成果转化中试基地。

    加快推进园区建设。认真做好园区工业布局规划,促进各类园区依托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现规模效益。坚持以项目建设为重点,引导优势企业、优势项目、优势产业向园区集中,加快建设一批各具特色的重点园区和产业带。加强园区发展规划与产业集群发展规划的衔接,推进园区合理布局,完善园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注重节约资源、加强环保、配套循环、降低成本,提升园区产业发展的承载能力,促进园区内涵式发展。

    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的产业融合,着力构建适应新型工业化的产业服务体系。按照大市场、大流通、高效率、低成本的要求,发挥区位和综合交通网络等优势,加快发展现代物流业,重点建设长沙金霞海关保税物流中心等一批现代物流园区和物流基地,培育和引进一批竞争力较强的专业化物流企业,培育形成长株潭、岳阳、怀化、衡阳四大区域物流中心,力争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国家级区域现代物流中心。推动融资、租赁、理财、创业投资等综合类金融服务,积极组建省内跨区域地方银行,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大力发展科技、法律、会计、审计、评估和工商咨询、专利代理、产权交易等专业服务。积极发展互联网服务业,加快发展电子商务。

    重视和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坚持培养和引进相结合,建立健全企业家的培养、选拔和使用机制,培育职业经理人,不断壮大企业家队伍。营造有利于企业家干事创业的良好环境,切实关心、爱护和保护企业家,对有突出贡献的企业家,政治上鼓励,经济上激励,充分发挥企业家的智慧,激发企业家的创业激情,支持企业家创业、兴业。

    (二)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要更加重视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以发展产业、富裕农民、改善村容为重点,统筹兼顾,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发展现代农业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首要任务。要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现代发展理念引领农业,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注重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启动实施农业科研专项,扶持对现代农业有重要支撑作用的技术研发,充分发挥大专院校在农业科研中的作用,引导涉农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入户,大力推广资源节约型农业技术,积极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农业信息化建设。注重开发农业多种功能,培育现代农业的产业体系。启动实施国家优质粮食产业工程,重点抓好大型商品粮基地和粮食主产区优质稻基地建设,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确保耕地保有量和基本农田总量不减少;提高粮食单产,扩大超级杂交稻播种面积,达到800万亩,确保粮食总产稳定在560亿斤以上。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油菜、蔬菜、水果、茶叶、油茶、油桐等优质经济作物;引导农民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高效园艺业和生物质产业;转变养殖观念,调整养殖模式,提高健康养殖水平。扶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加强粮棉油麻等农产品产业链建设,通过贴息补助、投资参股和税收优惠等政策,支持农产品加工业发展。注重发展适应现代农业要求的物流产业,健全农村市场体系。进一步改善农民进城销售农产品的市场环境,改善农村流通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和建设一批设施先进、功能完善、交易规范的鲜活农产品交易市场;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市场服务,在重点地区、品种、环节和企业,推行标准化生产和管理,搞好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加强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积极拓展外销市场;大力培育农村经纪人、农产品运销专业户和农村各类流通中介组织,在全省重点培育1000个专业组织,建设和完善一批大型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坚持把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的重点转向农村,财政新增社会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加快农村通达通畅工程、安全饮水工程、电网完善工程、文化资源信息共享工程、广播电视户户通工程、乡村清洁工程、生态家园富民工程、土地开发整理工程和湖区血防工程建设。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力争今年完成159座病险水库改造。加强气象、地震等防灾减灾预警体系和抗灾救灾体系建设,提高抗灾救灾能力。

    多渠道增加农民收入。积极发展农村二三产业和多种经营,充分挖掘农业内部的增收潜力。巩固完善各项支农惠农政策,认真落实国家对种粮农民的“四项直补政策”,继续实施粮食最低收购价保护政策,确保农民增收。坚持发展劳务经济,继续实施“百万培训工程”、“阳光工程”和“双百科技富民工程”,增强农民致富本领,使进城务工的农民能实现就业,留乡务农的农民掌握农业技术,多途径为农民工提供劳务信息,多渠道增加农民的务工收入。继续实行农产品“绿色通道”政策,搞活农产品流通,促进农产品变现增收。

    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进一步扩大农村综合改革试点范围。乡镇机构改革,以积极转变乡镇政府职能为重点,完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开展农村社区建设试点,提高农村公共服务水平。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以落实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措施为重点,加强农村教师队伍建设,促进实现教育资源公平配置。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以增强基层财政保障能力为重点,全面推行“乡财县管乡用”财政管理方式,提高乡镇政府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的供给能力。统筹推进农村其他改革,积极做好乡村债务化解工作,建立健全农民负担监督管理机制,防止农民负担反弹。认真组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积极搞好水权制度改革。

    抓好新农村示范工程建设。按照科学规划、积极引导、办点示范、稳步推进的原则,实行分类指导,因地制宜规划和推进乡村布局建设,全年力争完成3000个左右建制村的村庄建设整治规划。以改路、改栏、改厕、改厨、改水和生活污水、垃圾处理为突破口,继续抓好“千村示范工程”,促进改善村容镇貌,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新农村建设。

    (三)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充分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完善区域互动机制,深化分工合作,在更大范围实现资源优化配置。

    坚持优势地区率先发展。坚持优势优先,加速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进程。实行政策引导、产业互补、交通对接、市场统一等方式,促进科学布局、相向发展,形成整体优势,力争生产总值增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坚持推进新型工业化走在全省前列,以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为发展重点,加强三市产业整合、分工协作,集中力量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装备制造业基地和现代物流中心。坚持规划同步,推进交通、能源、生态、环境、信息等共建共享,力争在某些领域、某些方面取得进一步突破。坚持加快“一点一线”其他地区发展,提升资源承载能力,挖掘发展潜力,重点发展具有优势和竞争力的产业,壮大区域整体发展实力。

    加大湘西地区的开发力度。注重环境保护,加强生态建设。着力增强自我发展能力,促进产业深度开发和集约发展,确保第一批产业项目按期竣工投产,抓紧筹划第二批产业建设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张家界至花垣、吉首至怀化高速公路等项目前期工作,按期完成湘西自治州50年州庆建设项目。坚持以湘西自治州为扶贫攻坚主战场,坚持整村推进、连片开发,优先启动湘西地区异地扶贫搬迁项目。

    培育沿线环湖地区新的经济增长带。充分利用洛湛铁路、高速公路沿线和环洞庭湖地区的区位、交通、资源、劳动力等优势,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产业配套等生产性服务业,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重点发展具有比较优势的产业,大力发展农产品深加工。

    促进城市化发展。以实现城乡良性互动、区域协调发展为目标,着力提高城市对区域经济的聚集能力和辐射能力。发展长株潭城市群,培育其他市州中心城市,发展壮大小城镇。积极推进以长株潭为中心,以一个半小时通勤为半径,包括岳阳、常德、益阳、娄底和衡阳在内的“3+5”城市群建设。充分运用比照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的有关政策,加快发展老工业城市。以产业发展支撑城市扩容提质,带动人口集聚,促进城市加快现代化发展步伐。

    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进一步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措施,引导各县市因地制宜,依托资源,大力发展特色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发挥县城的经济辐射作用,支持办好一批县域工业园区,引导各类企业向园区集中,培育优势产业。深化扩权强县改革,加快建设和提升一批经济强县。

    促进老少边穷库区发展。抓住国家对中部地区符合条件的地方可比照实施西部大开发政策的机遇,进一步加大对老少边穷库区的扶持力度,落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助政策,采取贷款贴息、投资补助等方式,开发一批使老少边穷库区农民直接受益的产业项目,逐步建立促进老少边穷库区经济发展、农民增收、生态保护、社会稳定的长效机制,尽快改变老少边穷库区的落后面貌。

    (四)有效引导投资增长

    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优化投资结构,有效扩大投资,力争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800亿元。

    加强重点工程建设。着力建设一批牵动全局的基础设施、基础产业和社会事业重大项目,提高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承载力。基础设施方面,着力提高能源保障能力,抓好益阳电厂二期、华润鲤鱼江B厂、黑糜峰抽水蓄能电站、托口电站、铜湾电站、柘溪电站扩机、城乡电网建设等续建工程,开工建设长沙电厂,加快煤矿安全改造和重点矿区建设,抓好冷水江、涟邵、白沙等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着力提升交通枢纽地位,建成邵怀、怀新、醴潭高速公路,加快长沙黄花机场、张家界荷花机场改造步伐,加快武广铁路客运专线和常吉、邵永、张花、吉茶、衡炎等高速公路建设,争取开工建设常安、永蓝等高速公路和城陵矶港区一期工程。着力完善城建设施体系,实施长沙引水及水质环境工程、地级城市主干道及快速环道、城镇供水、污水垃圾处理等项目。着力构筑信息高速平台,加快移动、电信、邮政设施的改扩建。优势产业方面,力争在重点产业项目建设上有所突破,继续抓好长丰汽柴油发动机、晟通铝板、泰格林纸一体化、长沙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等项目建设,确保湘钢技改、长沙和常德烟厂联合工房二期等项目竣工投产,加快郴州数字视讯产业基地、株冶集团循环经济项目建设。社会事业方面,重点加强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城乡基层卫生设施、民政公益服务设施、湖南报业文化城、金鹰卡通科技园等重点项目建设。

    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带动作用,建立稳定的政府投资增长机制。积极引导金融机构优化信贷结构,有效扩大信贷投入;大力拓展资本市场,加强与金融、证券和保险机构的联系,引进风险投资基金,推进更多企业上市融资,力争今年在金融市场融资1000亿元。培育多元投资主体,鼓励引导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形成内有活力、外有引力的社会投资增长机制,力争引进外资28亿美元以上、内资1000亿元。

    (五)努力扩大消费

    充分发挥消费拉动经济的作用,拓宽消费领域,改善消费环境,活跃消费市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消费需求。

    进一步开拓消费市场。构建合理有效的收入增长和分配机制,加强城市低收入阶层救济,健全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完善教育、医疗服务体系,提高消费能力,增强消费信心。加快推进消费结构升级,合理引导住房、文化、汽车、通信等消费,培育旅游、健身等新的消费热点。努力开拓农村消费市场,深入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和新农村商务信息服务体系建设。努力优化消费环境,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损害消费者权益的行为。

    大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适应生活方式转型和消费需求升级,努力提高服务层次,壮大商贸、餐饮、社区服务以及养老服务业。合理规划城市商业网点,改造提升大型综合商场,积极发展连锁、超市、大卖场等新型流通业态,活跃城乡流通。培育湘菜品牌,拓展湘菜市场。增加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和普通商品房供应,控制高档商品房,搞活二手房市场,发展住房租赁市场,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

    做大做强文化产业和旅游业。充分发挥湖湘文化底蕴深厚、地域特色鲜明的优势,以国际化视野谋划和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文化与旅游的融合。推进文化强省建设,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和落实文化产业政策,扶持壮大广播电视、新闻出版、动漫游戏、文化娱乐、体育等产业,鼓励发展设计、策划等创意产业,建设文化产业基地,拓展特色文化品牌,把具有湖南地方特色的文化资源转化为优势文化产品,推向全国,走向世界。突出抓好旅游支柱产业,以增强配套能力和提升服务功能为重点,加快旅游交通、旅游产品和管理服务三大体系建设,延伸旅游产业链,强化境内外市场促销,提升完善观光旅游,加快发展休闲度假和专项旅游,提高旅游业的综合效益。重点培育以韶山为重点的红色旅游,以张家界为龙头的生态旅游,以长沙、岳阳、衡山、炎帝陵、舜帝陵为代表的历史人文旅游,以湘西地区为重点的民族民俗风情旅游。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