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广西壮族自治区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27日 13:19   来源:广西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07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6日 陆兵)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自治区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6年工作回顾 

    2006年是我区各项工作都取得新成绩的一年。在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的正确领导下,全区各族人民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认真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努力克服各种困难,全力推进各项工作,保持了经济社会发展的良好势头,完成了自治区十届人大四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经济保持快速增长,质量效益有新提高。2006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4801.98亿元,增长13.5%,增幅为1995年以来最高。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031.93亿元,增长6.5%;第二产业增加值1882.23亿元,增长19.3%;第三产业增加值1887.82亿元,增长12.1%。财政收入完成568.08亿元,增长19.5%;财政收入年增加额超过90亿元,达92.71亿元;一般预算收入跃上300亿元新台阶,达342.28亿元,增长20.9%。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越过1万元,达10240元。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188.1亿元,增长38.3%,增幅提高27个百分点,企业盈利为历史最好水平。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我区经济连续五年保持两位数增长,发展的稳定性进一步增强。

    —“三会”圆满成功举办,开放合作取得新突破。中国与东盟建立对话关系15周年纪念峰会和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东盟商务与投资峰会圆满成功举办,服务了国家周边外交战略,促进了我国与东盟战略伙伴关系的发展,我区在国际国内区域合作中的战略地位和作用明显提升。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开放开发全面启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有效推动,中国-东盟“一轴两翼”区域经济合作战略构想得到广泛认同,对外开放进入新阶段。第二届桂台经贸交流会和首届两岸共同产业市场论坛成功举办。我区与东盟各国、港澳台及各省区市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深化,招商引资、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和对外贸易取得新成效。区外境内到位资金615.42亿元,增长48.5%;实际利用外资7.67亿美元,增长20%;外贸进出口总额66.74亿美元,增长28.8%,其中出口35.99亿美元,增长25.1%。农村综合改革、农垦管理体制改革、国有企业改革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的改革取得新进展。

    —工业主导作用增强,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工业生产创近10年来最好水平,全部工业增加值完成1595.83亿元,增长20.1%,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46%。制糖、汽车、机械、有色金属、电力、冶金、建材、化工、食品等优势产业产品产量较快增长。我区作为全国制糖工业重要基地的地位更加巩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有新提高。强优企业实力有新增强,柳钢主营业务销售收入突破200亿元。园区经济有新发展。建筑业保持较快增长。传统服务业优势得到强化,旅游、会展、现代物流、房地产等新兴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三次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二产比重上升2.1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壮大,实现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达50%。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城镇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市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和县域经济竞相发展。

    —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农业和农村经济有新发展。农业发展比预想的要好,粮食产量比预料的要多,农民收入比预期的要高。农林牧渔业全面较快发展,第一产业增加值突破千亿元大关,粮食总产量1539万吨,农民人均新增纯收入275.8元。优势特色产业发展迅猛,甘蔗、桑蚕、木薯、速生丰产林等农林优势产业位居全国第一。农村交通、水利、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强,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发展明显加快。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

    —重大项目建设进展顺利,发展后劲得到新增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突破两千亿元大关,达2246.03亿元,增长27%。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投资力度明显加大,工业投资完成886亿元,增长45%;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投资完成93亿元,增长28%。投资87亿元的金桂林浆纸一体化一期工程等93项自治区层面统筹推进的重大项目实现新开工,投资152.5亿元的中石油钦州千万吨炼油工程启动建设,投资58.4亿元的沿海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二期项目正式实施。龙滩水电站下闸蓄水,洛湛铁路和黔桂铁路广西段、华银氧化铝工程等续建项目进展顺利。百色水利枢纽、柳州上汽通用五菱新型发动机等37个重大项目实现投产或部分投产。桂林、南宁机场飞行区扩建工程竣工投入使用,桂林至梧州高速公路平乐至钟山段建成通车,沿海港口整合取得实质性进展,国际大通道建设步伐明显加快。全年新增高速公路通车里程136公里,沿海港口吞吐能力606万吨,电力装机容量213万千瓦,汽车15万辆,新型干法水泥200万吨,日供水能力40万吨。防城港企沙千万吨钢铁、北海林浆纸、沿海核电、靖西氧化铝等重大项目,以及自治区成立50周年大庆项目前期工作取得积极进展。

    —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和谐社会建设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收入均实现两位数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899元,增长11%;农民人均纯收入2770.5元,增长11.1%,增幅创1996年以来新高。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00.8亿元,增长14.6%。城镇新增就业27.34万人,超额完成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4.15%,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新增63万人次。提高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水平和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基本养老、失业、医疗等社会保险覆盖范围进一步扩大。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取得新实效,解决了10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减少了农村低收入贫困人口43万人。积极开展防灾抗灾救灾工作,帮扶重建水毁民房3.1万户,受灾群众生活得到妥善安置。库区移民安置工作和安置归难侨农林场工作得到加强。为民办八件实事全面完成,农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行路难、饮水难,以及县乡财政困难等问题得到进一步缓解。金融业持续健康发展。科技工作得到加强,创新计划加快推进。各级各类教育全面发展,全区所有县(市、区)全部通过自治区“两基”评估验收,“两基”攻坚任务提前一年完成,631万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上学,农民群众实现了种田不交税、上学不缴费的历史性跨越。人才引进和培养力度加大。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加快。公共卫生、基本医疗服务体系、重大疾病防治和疾病控制体系建设取得新进展。群众性体育活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运动水平逐步提高。人口自然增长率8.34%。,控制在预期目标之内。“城乡清洁工程”深入开展。资源节约、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明显加强。民族、宗教、外事、侨务、行政监察、审计、统计、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工商行政管理、质量技术监督、食品药品监督、地震、测绘、气象、水文、社会科学、地方志、档案等方面工作取得新进展。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事业等方面工作取得新成绩。精神文明和民主法制建设得到加强。安全生产稳定好转,社会保持稳定。政府自身建设有效推进,依法行政水平有新提高。

    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完善发展思路,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拓展发展空间,落实发展措施,破解发展难题,有效推进各项工作。在具体工作中,我们注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

    坚持把发展放在第一位,切实做到科学发展。我们千方百计加快发展,努力扩大经济总量,更加注重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更加注重节约资源和环境保护,更加注重社会发展,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上解决问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社会切实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

    完善和优化发展布局,扩大开放合作促发展。我们重点研究制定了工业化、城镇化、重点产业发展、人才发展、北部湾(广西)经济区全面开放开发、出海出边国际大通道建设等专项规划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规划纲要,提出了具体发展思路,进一步明确了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我们抓住多区域合作的新兴机遇,全方位扩大对外开放,积极推动泛北部湾经济合作,加强与港澳台地区和东盟国家的合作,深化与其他省区市的合作,努力开拓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

    集中力量抓好事关全局的工作,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我们突出抓好工业发展、城镇建设、投资项目、承办“三会”、沿海开发、新农村建设、县域经济、区域合作、招商引资、为民办实事等重点工作,推动其他工作的全面开展,特别是我们举全区之力办好“三会”,向党中央、国务院交出一份满意的答卷,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增强了加快发展的信心。

    加强经济运行协调,保障经济健康发展。我们加大了煤电油运及重要生产资料组织协调力度,着力缓解经济运行的瓶颈制约,健全了季度经济运行分析制度,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特别是及时发现我区第三季度经济运行规律,采取有效措施,破解了以往第三季度经济增速下滑幅度较大的难题,避免了经济出现大的起伏。

    强化目标责任制,充分调动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我们认真分解落实年初确定的主要目标和任务,将责任细化到部门,把主要约束性指标分解到各市,对重大工作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加强督查落实,强化行之有效的激励机制,出台新的激励办法,调动各方面谋发展、抓发展、促发展的积极性。

    高度关注民生,促进社会和谐稳定。我们切实加强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防灾减灾、救灾救济等工作,坚持不懈地为民办实事,着力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让广大群众共享改革发展成果。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是我区经济实力显著增强、知名度和影响力明显提升的一年,是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得到加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一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较多、社会和谐稳定的一年。我们在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自治区党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自治区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区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团结奋斗、开拓进取、争先发展的结果。在此,我代表自治区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和个体私营企业劳动者,向驻桂人民解放军和武警部队官兵,向中直机关驻桂各单位,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和人民团体,向关心支持广西建设和发展的海内外朋友们,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薄弱,抵御灾害能力不强,农民增收渠道不多,持续增收难度较大;新兴产业发展不足,强优企业不多,产业集中度不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较弱,产品竞争力不强,工业生产受市场需求约束加大;投融资渠道单一,项目前期工作滞后,新上项目、保持投资合理规模难度加大;经济增长方式比较粗放,节能减排压力较大;就业、社会保障、扶贫开发任务还比较艰巨;一些地方和部门存在着办事效率不高等问题,机关工作作风和效能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对这些问题,我们一定高度重视,认真加以解决,努力把政府各项工作做得更好,绝不辜负人民的厚望和重托。

    二、2007年工作的总体要求和主要目标

    今年是建设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的关键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认真贯彻中央领导同志对广西工作的重要指示和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精神,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着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着力促进社会发展和解决民生问题,推动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推动富裕文明和谐新广西建设,以优异成绩迎接党的十七大胜利召开。

    全面分析我区面临的发展环境和条件,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今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为:

    —保持经济较快增长。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财政收入增长1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9%,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

    —加快工业化城镇化。工业增加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5%以上,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

    —努力实现节能减排。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3.2%,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减少2%。

    —改善城乡居民生活。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60万人次;社会保障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在3%以内。

    —提高开放合作水平。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3%,其中出口增长11%以上;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5%。

    —促进社会全面进步。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各项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在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中,节能、减排、人口增长三个指标是约束性的,要千方百计完成。生产总值增长速度等指标是预期性、指导性的,在实际工作中,我们将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情况适时进行调整,提出新的要求。我区是后发展地区,与全国发展差距还比较大,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经济增长速度能快就不要慢,力争把各方面的工作任务完成得更好。

    做好今年政府工作必须把握好以下原则:

    一是统筹兼顾,突出重点。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做好各项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解决事关全局的重大问题,以重点工作的新突破带动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二是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以改革推动各项工作,注重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大力推进全民创业,增强发展的动力和活力。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区域合作,深入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以大开放促进大开发大发展。

    三是关注民生,促进和谐。坚持以人为本,积极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更加注重社会发展和社会公平,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四是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把做好今年工作和长远发展结合起来,着力解决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保持发展的良好势头,为实现“十一五”规划目标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好基础、创造条件。

    做好今年的工作,全面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目标,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把科学发展和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贯彻到现代化建设的各个领域,落实到政府工作的各个环节,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各方面的积极性,千方百计破解发展难题,积极主动应对各种挑战,凝心聚力加快发展,以奋发有为的精神状态、与时俱进的发展思路、扎实有效的工作措施,不断开创科学发展的新局面。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