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贵州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贵州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06日 13:37   来源:政府网站   

 (点击查阅更多2007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1月22日 林树森)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2006年政府工作回顾

    过去一年,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认真落实党中央、国务院的一系列方针政策,在中共贵州省委的领导下,在省人大、省政协的监督、支持和帮助下,紧紧依靠全省各族人民,牢牢把握抢抓机遇、加快发展这个富民兴黔的第一要务,坚持以改革促发展、以开放促开发、以创新促跨越,全省经济保持较快增长,效益进一步提高,活力不断增强,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实现了“十一五”的良好开局。

    预计全年生产总值2260亿元,增长11.5%;财政总收入448.66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26.6亿元,分别增长22.5%和24.2%;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7%,居民消费价格水平比上年增长1.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9116.61元和1985元,实际增长10.1%和4.7%;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3%以内;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330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696亿元,分别比年初增加523亿元和392亿元;人口自然增长率下降到7.26‰。

    一年来,我们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主要抓了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紧紧围绕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大力推进结构调整,努力促进三次产业全面增长。认真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省财政直接安排的支农投入达10.47亿元,增长27.1%。面对粮食因灾减产2.5%和烤烟种植面积调减等不利因素,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生态畜牧业和特色优势作物发展步伐进一步加快,支撑了农业经济的较快增长。其中,畜牧业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可达70%以上,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紧紧抓住煤、电等生产要素供求矛盾缓解等有利条件,积极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电力、有色冶金、黑色冶金、化工和饮料五大行业继续引领全省工业经济以较高速度增长。贵州电网统调发电量比上年增长28.6%,能源工业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一,对工业增长的贡献率预计可达30.5%,第一支柱产业的地位进一步凸显。在继续加强景区景点建设、完善旅游基础设施的同时,以“多彩贵州”系列活动等为载体,切实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旅游接待人数和旅游总收入分别增长51.8%和54.1%。文化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与旅游业的结合更加紧密。

    二、紧紧围绕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切实抓好重大项目的谋划和实施,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中央的大力支持和推动下,加快做好厦蓉高速公路贵州段和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前期工作,开工建设了都匀至新寨公路改扩建工程、贵阳绕城公路西南段、白腊坎至茅台高速公路和一批二级公路,建成了玉三、三凯、顶兴、贵开等一批高速、高等级公路和2180公里通乡油路、10000公里通村公路,贵阳龙洞堡机场停机坪建成投入使用,滑行道改造工程进展顺利。为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进一步加大了对水利设施建设的投入,完成建设投资38.58亿元,增长116%。继续做好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前期工作,“滋黔”一期工程建设进展顺利,104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年度任务可如期完成,建成“三小”水利工程10万个,全年新增有效灌溉面积25.1万亩,解决了农村71.8万人的饮水安全问题。为促进重点产业加快发展、增强经济增长后劲,开工建设了思林水电站、松河煤矿等能源项目,鸭溪电厂等电源项目建成投产,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新增电力装机容量290万千瓦的任务。在铝工业、磷化工、煤化工以及烟、酒等优势产业实施了一批重点建设项目。通过加快项目建设,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193.31亿元,增长17.2%,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农村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增幅达21.6%。

    三、紧紧围绕构建“和谐贵州”,认真解决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中低收入群体收入水平。大力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对贫困地区的各类投入均有明显增加,其中,中央和省投入财政扶贫资金11.76亿元,比上年增加1.48亿元,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11万人、低收入贫困人口13万人,易地扶贫搬迁6.2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20.4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切实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积极构建新一轮就业再就业政策扶持体系,省财政安排就业再就业资金6.11亿元,及时兑现了各项就业补贴,新增城镇就业人员16.7万人,其中,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5万人,“4050”人员再就业1.2万人,超额完成了年初确定的任务。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社会救助体系基本建立。省财政年初预算安排社会保障补助和抚恤、社会救济费4亿元,比上年翻了一番以上。扩大了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和城市低保覆盖面,提高了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待遇、失业保险金标准和城市低保补助水平。进一步落实农村五保供养,逐步规范特困救助制度,常年救助农村贫困人口110万人,部分地方建立了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积极探索解决困难群众基本生产生活问题的新路子,从提高电价的收入增量中安排6500万元用于解决省内小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的资金不足问题;从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中安排专项资金对产煤地区贫困农民的生活用煤进行了补助。按照中央统一安排,积极推进机关事业单位工资改革,完善了劳动力市场工资指导价位制度。认真解决农村土地征用、城镇房屋拆迁、企业重组改制和关闭破产、库区移民安置等工作中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突出问题。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得到加强。进一步强化安全生产监管,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考核指标内,继续实现了我省的“双降”目标。省财政共拨付救灾资金1.07亿元,有效缓解了受灾群众的生活困难。

    四、紧紧围绕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着力加强薄弱环节,切实增强经济社会发展的协调性。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坚持把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一项重大历史任务来抓,启动了102个省级试点村工作,实现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稳健起步。按照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切实巩固“两基”攻坚成果,最后4个县通过了省政府“两基”攻坚达标验收并获教育部批准,“两基”人口覆盖率达100%,全省“两基”攻坚目标全面实现;建立和完善了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省财政为此安排资金3.71亿元;对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等各级各类教育发展的支持力度不断加大。积极组织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重点科技攻关项目,首次牵头承担了国家973科研项目,启动建设了一批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科技体制改革步伐不断加快。大力推进公共卫生体系建设,新增24个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县,参合率达到72.3%,比上年提高近10个百分点,惠及近920万农民群众。农村医疗救助制度全面实施,城市医疗救助试点县(市、区)扩大到26个。完成了一批公共卫生建设项目。加强艾滋病等传染病和地方病防治,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和卫生监督,全省未发生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大力加强人口计生工作,生育水平持续下降,出生人口素质进一步提高。制定和落实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系列政策措施,农村基层文化建设和文化遗产保护等工作得到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进展顺利,完成了3330座农村广播电视地面接收站建设和35万户城镇有线电视数字化改造任务。深入推进各种形式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广泛开展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宣传教育,“整脏治乱”工作初见成效。体育、广播电视、档案等方面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进展。按照人与自然相和谐的要求,继续实施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等重点生态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318万亩,其中,完成造林面积117万亩,封山育林201万亩。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1023平方公里,建成25.6万口农村沼气池,石漠化治理取得新的成效。对贵阳市、宏福公司、开磷集团、赤天化等4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给予了大力支持。环境保护工作进一步加强,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在国家下达的指标范围内。

    五、紧紧围绕激发经济增长活力,切实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中小企业改革改制顺利推进,改制面达到71.7%,比上年提高了11.7个百分点;完成了上市公司股权分置改革任务;遵义铁合金集团公司等企业政策性破产工作进展顺利;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步伐加快。省直国有商贸流通企业改革取得重大进展。国有资产监管力度进一步加大。制定并实施了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预计规模以上非公有制工业增加值增长24.3%。在10个县(区)开展了农村综合改革试点,启动实施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农村信用社、粮食流通、供销社等方面的改革进一步深化。财政、投融资、价格等其他方面的改革顺利推进。对内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进出口总额16.17亿美元,增长15.2%;省外招商引资到位资金和合同利用外资分别达280亿元和2.2亿美元,增长20.7%和13%;积极参与西南六省区市和“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与对口帮扶四城市和其他兄弟省区市的双边合作取得新的成绩。

    六、紧紧围绕依法治省,不断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大力推进依法行政。村(居)民自治和城市社区建设深入推进,政务公开、厂务公开、村务公开和公用部门办事公开不断扩大,城乡基层群众的民主政治权利得到有效维护。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进一步加强,对涉及群众利益的重大决策实行了公示、听证等制度。政府法制建设取得新的成绩,提请省人大审议6件地方性法规草案,制定颁布了7件省政府规章。继续推进贵阳市、遵义市等地城市管理领域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试点工作,以及全省农业和林业系统综合执法试点工作。大力加强政府廉政建设,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治理商业贿赂等反腐倡廉工作取得新的进展。切实加强信访工作,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加快完善突发公共事件应急体系,继续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有力地维护了社会稳定。对国防后备力量和武装警察部队建设的支持力度进一步加大,国防动员能力不断提高,军政军民团结得到巩固。民族、宗教、国家安全、侨务和对台等各方面工作都有了新的进展。

    各位代表,一年来的成绩,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国家各部门大力支持的结果;是全省各族干部群众共同奋斗、辛勤劳动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人民团体,向驻黔人民解放军指战员、武警部队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所有关心和支持我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并致以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农业基础设施依然脆弱,抗灾能力不强,农业产业化程度和农产品商品率低,农村贫困人口多、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扶贫攻坚的任务很重、难度很大。投资来源渠道较为单一,融资渠道不宽,过分依赖国家投资和国有单位投资,非公有制经济投资主体少、实力弱,社会投资上不来。经济结构矛盾突出,服务业、轻工业、加工制造业发展水平较低,重工业在工业经济中所占比重进一步上升,而受资源约束,重工业持续增长的空间有限,这种产业结构将影响整个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后劲,同时也给节能降耗带来很大压力。经济增长方式粗放,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和低效益这“三高一低”的问题仍很严重,资源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约束日益突出。国企改革难度大,企业运行机制等方面的改革仍较滞后,经济活力不足。政府职能、管理方式和工作作风的转变,还不能完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就业形势仍很严峻,社会保障体系仍需进一步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薄弱,煤矿和道路交通安全生产形势仍很严峻,维护社会稳定的压力仍然很大。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有力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7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五中、六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以及省委九届九次全会精神,认真贯彻即将召开的党的十七大和省第十次党代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以胡锦涛总书记视察我省时的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加快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大力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继续深化以市场化为导向的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着力促进社会进步,切实解决民生问题,努力实现国民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加快推进贵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性跨越。

    今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在优化结构、提高效益和降低消耗的基础上,(1)生产总值增长10%左右;(2)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3)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4)进出口总额增长10%;(5)财政收入增长11%;(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7)城镇新增就业17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8)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左右;(9)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

    围绕实现以上目标,我们将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进一步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推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上来,重点抓好以下七个方面的工作:

    一、扎实推进新阶段扶贫开发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

    新阶段扶贫开发是我省“三农”工作的重中之重。要紧紧围绕解决贫困地区“三个基本”问题,净减少绝对贫困人口、低收入贫困人口各10万人,实施易地扶贫搬迁3万人。进一步加大扶贫开发投入,做好1600个重点贫困村扶贫开发“整村推进”工作。实施农村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10万人,确保转移输出率达到80%以上。开展贫困农民实用技术培训500万人次。在贫困地区新建一批优势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加快建立抑制因病因灾返贫的长效机制,完善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抓好自然灾害预测预报和防灾、减灾、救灾工作,提高灾害应急救助能力,强化灾后恢复重建。积极配合大连、青岛、深圳、宁波做好对口帮扶工作。

    加强“三农”工作,必须始终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要巩固、完善和加强支农政策,继续落实粮食直补、良种补贴、农机购置补贴和综合补贴政策,全面实行涉农补贴“一折通”,逐步形成目标清晰、受益直接、类型多样、操作简便的农业补贴制度。进一步增加财政支农资金规模和政府投入农村的固定资产投资,加大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村建设的投入。以县为主,制定具体的实施办法,进一步整合支农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加快建立减轻农民负担的长效机制。加强农资价格监管。

    把调整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作为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的基本途径。一是坚持走内涵式发展粮食生产的路子,大力实施粮食增产和农机增粮等工程,稳定播种面积,提高单位产出,力争粮食产量达到1152万吨。二是以优化畜种结构、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无害化生产和秸秆综合利用为重点,建立和完善省、地、县三级畜禽良种繁殖体系,加快发展标准化养殖示范小区和规模养殖场(户),力争畜牧业占农业增加值的比重提高1.5个百分点。三是继续实施农业结构调整重点示范项目,巩固油菜、烤烟、茶叶等传统优势经济作物生产,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优势作物,进一步扩大规模,提高效益。做好农特产品商标、地理标志申报工作,加快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农产品认证步伐,发展品牌农业。四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能力,健全和落实农产品市场准入和质量安全追溯制度。加大农产品标准化生产综合示范区和无规定动植物疫病示范区建设力度。五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坚持培育与引进相结合的原则,引导和支持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加快发展,引导乡镇企业重点发展农产品加工和储藏、保鲜、运销业,进一步完善企业与农民之间的利益联结机制。认真贯彻落实《农民专业合作社法》,抓好106家省级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试点工作。大力支持农村经纪人等中介组织加快发展。积极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双百市场工程”、“三绿工程”、“信福工程”,加大农产品综合市场和专业批发市场建设力度,改善农产品流通条件,提高农产品商品率。六是加大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度,大力发展劳务经济。抓好转移就业培训工作,加强培训监管,整合培训资源,提高培训质量。积极推进有组织的劳动力对外输出,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服务体系建设,充分发挥省政府驻外办事处对外出务工人员的服务作用。通过加快小城镇建设、引导乡镇企业转变机制和增长方式、发展服务业等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扩大农村劳动力的转移规模。

    促进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必须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要坚持改土与治水相结合,加大基本农田建设和土地整理力度,改造中低产田土30万亩。抓好62个农业综合开发县(市)土地治理和产业化经营项目,探索丘陵山区旱坡耕地综合治理的有效模式。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积极推广优质高产高效新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等先进适用技术和适用农机具。基本完成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改革,支持乡镇农业“三站”建设,积极推广农村科技特派员制度,构建多元化基层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加强动植物病虫害防控体系建设,完善气象服务。

    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贯穿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方方面面的重大历史任务。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切实加强对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加快建立综合协调机制、信息反馈机制和检查督促机制,进一步完善新农村建设规划。认真总结和推广“四在农家”等经验,以“三建三改五提高”为重点,改善农村基本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开展村庄整治,加快“水、路、气、电”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力争实现100%的行政村通电话。着力抓好102个省级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工作,力争新农村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