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贵州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贵州省2007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7年02月06日 13:37   来源:政府网站   
   
    二、大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加快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

    我省产业结构不尽合理,总体水平偏低,服务业发展滞后,这是经济持续增长后劲不足的重要原因,也是增长方式粗放的症结所在。因此,必须把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工业经济方面,要继续抓好以“西电东送”为重点的能源建设,加快在建项目建设步伐,新增电力装机容量150万千瓦;根据国家批准的“十一五”后三年新开工建设装机规模,扎实做好相关项目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实施。按照“大煤保大电”的原则,抓好电源项目配套煤矿建设,力争五轮山等大中型骨干矿井首采区工作面试生产。加快重点原材料工业项目建设,开工建设开磷集团年产120万吨磷酸二铵二期等一批重点项目,积极推进国家煤化工贵州基地建设。要把加快轻工业发展作为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的紧迫任务。切实加大卷烟工业结构调整力度,争取国家支持,不断提高中高档卷烟的比重和卷烟单箱利税率。支持国酒茅台做大规模,有重点地培育其他白酒品牌,形成品牌梯次,扩大市场占有率。积极支持民族制药、特色食品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与此同时,要依托我省军工企业的人才、技术和设备优势,研究制定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军工企业生产民品和军民结合产品,着力振兴装备制造业。有重点地扶持新材料、电子信息、先进制造等高技术产业加快发展。坚持以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多渠道筹集技改资金,加快实施贵阳卷烟厂异地技改等一批重点技改项目。

    提高旅游业发展水平。一是认真学习和借鉴国内外发展旅游业的成功经验,进一步完善全省旅游发展规划体系,努力提高旅游规划的质量和水平。二是坚持抓重点、建精品,分步实施、突出特色的原则,大力加强旅游产品建设,抓好开行贷款旅游开发项目的实施,整合相关资源,丰富旅游景区内容,提升旅游产品档次。进一步加强以交通为重点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完善酒店、餐饮、购物、通信等配套设施。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规范导游人员管理,严格实行导游资格认证制度,开展导游人员等级考核工作,建立合理的导游人员薪酬制度。三是进一步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有序推进风景名胜区内项目特许经营,启动荔波、织金洞、百里杜鹃等景区景点的管理体制改革。深化国有旅游企业改革,加快引进和培育一批优强旅游企业。四是加强旅游产品宣传推介,大力开拓旅游客源市场,积极吸引境外游客。注重发挥旅游企业在宣传推介中的主体作用,形成重点突出、形式多样、针对性强的旅游宣传格局。整合节会资源,使旅游产业发展大会、黄果树瀑布节和国际龙舟节等节庆活动成为重要的旅游产品宣传载体和旅游文化产品项目。五是把旅游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扶贫开发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办好首届“中国·贵州乡村旅游节”,加强景区周边及沿线村庄建设和环境整治,鼓励农民参与旅游业开发。六是把旅游业发展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和旅游商品加工制造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大力加强对民族歌舞、节庆和风俗等文化资源,户外体育运动资源,民族民间工艺和特色商品的开发,实现旅游业与文化产业、体育产业、旅游商品加工制造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进一步完善支持服务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拓展发展领域,优化产业结构,不断提高住宿、餐饮、商品零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发展水平,积极推动金融保险、物流配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把加快服务业发展与扩大消费需求有机结合起来,培育消费热点,改善消费环境,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严厉打击非法传销、虚假广告等损害消费者利益的行为,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坚持大中城市带动战略、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扩大社会就业、增强国民经济整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要加强城市规划研究和管理,积极探索建立符合我省实际,规模等级适当、职能类型丰富、空间布局合理、生态环境优良、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体系。把支持贵阳市加快发展作为推进我省城镇化进程的重要任务,进一步加强贵阳市城市规划的编制和实施管理,加快城市道路网络建设和片区开发,促进金阳新区与老城区融合,逐步扩大城市规模。积极支持各市(州、地)中心城市加快发展,完善服务功能,增强综合竞争力。不断提高县域经济发展水平,切实增强中心镇对农村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因地制宜,突出特色,高起点推进城市道路、供水、供气、公共厕所、污水和垃圾处理、停车场等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搞好城市绿化和美化等方面的工作,切实提高城市文化品位,努力营造良好的人居环境。坚持把经济发展作为城镇化的支撑,合理规划产业布局,加快形成促进产业集聚的政策导向。畅通农民向城镇转移的渠道,改进户籍管理,完善社会保障和教育、卫生等方面的制度,逐步消除本省进城农民与城市居民之间的差别待遇。积极探索统一规划和集中布局城郊农民宅基地的路子。加快建设一支适应城市发展需要的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人才队伍。

    三、继续加强以交通和水利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改善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条件

    进一步加强以公路为重点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构建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历史性跨越需要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建成贵遵公路扎南段(除乌江大桥和老王田大桥)和镇胜高速公路主体工程。开工建设厦蓉高速公路都匀至水口段,力争开工板坝至江底、贵阳至清镇、水城至盘县、清镇至织金高速公路。开工建设一批二级公路、2000公里通乡油路、10000公里通村公路。加大农村客运站建设力度。加快实施在建铁路项目,力争开工建设贵阳至广州快速铁路。确保龙洞堡机场飞行区升级为4E级。力争启动实施洪家渡库区航运工程,加快农村渡口、码头和天生桥一级水电站库区港口工程建设。

    大力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加快解决工程性缺水问题。按照抓快、抓实、抓质量的要求,加强规划管理,坚持样板示范,完成120万亩“烟水配套工程”。加大对“三小”水利工程建设的支持力度,适当提高补助标准,确保建成“三小”工程10万个,新增有效灌溉面积19.5万亩。继续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新增解决农村100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加快病险水库治理。抓好铜仁地区社会主义新农村水利扶贫试点。力争国家批准黔中水利枢纽一期工程立项建设,继续做好“滋黔”一期工程前期准备工作。切实加强对大中型水电项目的综合利用,理顺管理制度,完善配套提灌设施,充分发挥电站水库在农业灌溉和农村生活供水中的作用。多渠道筹集水利建设资金,在积极争取国家投入的同时,落实水资源和水能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依法全面足额征收水资源费、水能资源使用权有偿出让费和其他水利规费;深化水价改革,加快形成以节水和合理配置水资源、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水价形成机制;加大对农民新修小型水利设施的投入和补助力度,深化小型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充分调动农民投资投劳开展小型水利设施建设的积极性;鼓励和引导各种社会资金通过捐赠、入股等形式参与我省水利建设。大力发展节水农业。加快推进火电、冶金等高耗水行业节水技术改造。抓好城市节水工作,加强公共建筑和住宅节水设施建设,大力推广节水设备和器具,鼓励再生水利用。

    四、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切实做好节能降耗、保护环境和集约用地工作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抓好贵阳市等4个国家循环经济试点,重点实施宏福公司酸性废水选矿改造、开磷剑江化肥公司合成氨优化节能、赤天化纸业公司废气治理和循环利用等一批发展循环经济的国债项目。全面落实国家关于资源综合利用的优惠政策,加强废弃物资源化利用政策与环保等有关政策的衔接,大力推进大宗工业废弃物的规模化综合利用和产业化发展。依托清洁发展机制,充分利用国际资源推进我省循环经济建设。大力推行清洁生产。

    认真落实国家关于节能降耗的各项政策措施,将节能降耗目标分解到县(市、区)和重点企业,建立健全节能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体系。以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煤炭、电力等行业和年耗能5000吨标煤以上的企业为重点,深入实施“521”工程。着力抓好参与国家“千家企业节能行动”的18家企业的节能降耗工作,切实加强对我省确定的42家重点耗能企业节能降耗工作的跟踪指导。引导企业加快节能降耗技术改造,积极推广节能新技术、新工艺和新设备,加快实施燃煤工业炉窑改造、余热余压利用、电机系统节能、能量系统优化、政府机构节能、节能监测和技术服务体系建设等重点节能改造项目。积极推进建筑节能,加快发展新型建筑材料,新建建筑严格执行节能50%的设计标准。引导民用和商业节能,加强照明节能和交通节能,鼓励城市公交车辆推广“油改液化气”等节能技术。完善固定资产投资项目节能评估和审查制度,把能耗标准作为项目审批、核准和备案的重要条件。继续淘汰落后生产能力。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严格执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加快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完成省、地两级修编大纲的编制和审批工作。严格保护耕地特别是基本农田,整理整治和开发后备耕地,实现耕地占补平衡。加强矿产资源勘查、保护和开发管理,强化对煤、磷、铝等重要资源的地质勘探和综合开发,严格对矿山企业开采回采率、采矿贫化率和选矿回收率的监管。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坚持以招标拍卖挂牌方式为主配置矿产资源,全面启动矿权储备交易工作。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高度重视防范和治理外来有害物种。

    坚持预防为主、综合治理,强化从源头防治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完成县级以上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的划定工作,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水质监控体系。进一步抓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加强红枫湖、百花湖环境执法管理,强化对煤炭、化工、冶金、造纸等重点污水排放行业的治理,对污染严重的企业要限期实现排污达标。切实抓好燃煤电厂脱硫工作,推进大气污染治理,确保重点治理行业80%的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达标。加强中心城市和重点工业区的环境整治,在13个中心城市实施“绿地”、“蓝天”、“碧水”等环保工程,大力发展城市清洁能源,加快污染物集中治理设施建设,推动生产企业向“三废”治理条件相对完备的工业园区集中。积极实施“农村小康环保行动计划”和“乡村清洁示范工程”,大力治理农业面源污染。继续集中力量开展环保专项行动,努力解决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环境问题。严格执行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排污许可制、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环境影响评价制度,认真落实环境保护设施与建设项目主体工程“三同时”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全省的环境监测预警体系和应急机制。完善排污费和污水处理费、垃圾处置费征管机制,合理提高征收标准。

    继续实施以退耕还林、天然林保护为重点的林业工程,完成营造林面积260万亩。加强幼林管护,提高林木保存率。对已经实施的退耕还林区进行分类整合改造,搞好“五个结合”,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加强工业原料林、坑木林和特色经济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速生丰产工业原料林,合理布局和调整优化林产工业。继续抓好农村沼气池建设,新建沼气池20万口。编制完成《贵州省喀斯特石漠化综合防治总体规划》,认真组织实施“西南喀斯特山地石漠化与适应性生态系统调控”科研项目,加强石漠化综合治理,争取国家加大对石漠化治理的投入。大力推进重点流域水土保持,新增治理水土流失面积570平方公里。切实抓好矿区生态重建,积极开展绿色开采技术试点,最大限度减少资源开采对环境造成的损害。加快建立煤炭等采矿行业环境治理和恢复补偿机制,督促采矿企业加强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行矿山地质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切实做好地质灾害防治工作,加快建立地质灾害应急预警机制。

    五、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把激活微观经济主体的活力作为经济体制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支持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推进国有企业规范的股份制改革和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基本完成国有中小工业企业改制任务。继续抓好国有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和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工作。依照法律和有关政策规定,按程序推进一批列入破产计划的困难国有企业的破产工作。完善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加快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提高国有资产营运水平,扎实抓好资产评估、统计评价、产权登记、业绩考核、企业领导人员管理和外派监事等国资监管的基础性工作。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和我省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坚持非禁即允原则,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贯彻公平待遇原则,在投资核准、融资服务、财税政策、土地使用、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等方面,对非公有制企业与其他所有制企业一视同仁。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大力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积极帮助中小企业和非公有制企业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推进安顺多种经济成分共生繁荣改革试验区建设。

    以农村综合改革试点为重点,扎实抓好农村各项改革工作。稳步推进以“三改革一化解”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抓好花溪等10个县(区)的试点工作,在六盘水市全面开展改革试点,稳步开展“村财乡管村用”改革试点,积极实施国有农场税费改革。在稳定农村土地承包权、依法保障农民权益的基础上,稳妥规范地推进农村土地流转。进一步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完善农村信用社法人治理结构,加快发展农村小额信贷业务,探索建立农户和农村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基金或担保机构,引导农民规范发展资金互助组织,启动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抓好集体林权制度改革试点工作,积极支持毕节试验区建设,进一步深化粮食流通体制、供销社体制等其他方面的农村改革。

    以强化财政预算刚性为重点,进一步深化财政体制改革。积极推进财政预算管理改革,严格财政预算审查程序,增强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和民主性,保证财政预算的严肃性和合法性。建立和完善预算基础数据信息库,加快编制综合预算、项目滚动预算、政府采购预算,在逐步实现部门预算编制改革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加强对财政预算执行的审计监督。完善和规范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省以下各级政府的收入和支出范围,逐步完善和规范转移支付制度和财力纵向分配调节机制。加快建立规范统一的非税收入收缴管理制度和体系。依法加强税收征管,规范税收征纳行为。

    以理顺资源性产品价格关系为重点,积极疏导价格矛盾。充分发挥价格杠杆在资源配置中的重要作用,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关系、资源稀缺程度和污染治理成本的资源性产品价格体系。放开电煤价格,建立主要由市场形成、政府适度调控、有利于环境保护和资源节约、上下游产业协调发展的煤炭价格机制。积极开展煤炭资源有偿使用制度改革试点工作,完善煤炭价格调节基金征管办法。深化电价改革,落实煤电价格联动政策,疏导煤电价格矛盾,提高用电效益。根据煤、电价格变动情况,逐步理顺下游产品价格。深化价格改革,要充分考虑人民群众的承受能力,积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等多种经济手段,妥善解决好困难群众因价格变动引发的生活困难等问题。

    以推进投资主体多元化为重点,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在积极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和加大各级政府财政建设性资金投入的同时,加快制定和完善相关配套政策,努力创造多种投资主体公平竞争的环境,大力吸引信誉度高的战略投资者,引导民间资本和社会资金参与重大项目建设,力争在交通、水利、市政公用设施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利用股票、企业债券、信托投资等融资工具,进一步扩大社会资金利用规模。建立健全有效的金融协调机制,扩大授信规模。充分发挥政府对投资的引导作用,运用补助、贴息、价格等扶持政策,促进社会资金投向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等领域。

    进一步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一是认真落实首问责任制、一站式办公、客商投诉督办等制度和办法,完善投资环境考评办法,加快建立改善投资环境的长效机制。推进招商引资项目库建设,改进招商引资工作方式,不断提高招商引资工作的质量和水平。树立一批有说服力的外来投资样板企业,通过示范作用,吸引更多的企业到我省投资。把招商与选商结合起来,积极承接东部地区产业转移,大力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加工制造业企业、大型工矿企业。坚决避免引进高污染、高消耗、低水平的项目,坚决避免靠低价出让资源开发权、降低能源价格和劳动力工资吸引客商的不可持续做法。二是积极推进外贸增长方式转变,优化出口商品结构,鼓励企业对资源性、高耗能传统出口产品进行精深加工,大力支持高新技术产品、机电产品、化肥、农产品等优势产品出口,加强产品质量认证和企业管理体系认证,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技术含量和附加值,加快推进加工贸易升级转型,积极支持出口企业开展自主品牌建设。鼓励增加先进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的进口。推动外贸经营主体多元化,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发展对外贸易,鼓励和引导内贸企业开展进出口业务。积极推进口岸建设,完善口岸功能,扩大口岸开放,促进大通关建设。三是充分利用西南六省区市、“泛珠三角”等区域合作平台和我省与四城市的对口帮扶合作关系,加强与有关省区市的双边合作。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竞争,加强与非洲、东盟国家的经济技术合作,促进市场开拓、工程承包和劳务输出。

    六、着力解决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大力构建“和谐贵州”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在发展中解决就业问题,确立有利于扩大就业的经济结构和增长模式,努力实现经济发展与扩大就业良性互动。推进跨地区劳务协作和对外劳务输出,拓宽劳动者就业渠道。在继续对持“再就业优惠证”人员实行税费减免和小额担保贷款政策的同时,将税费减免对象扩大到厂办大集体企业下岗职工。落实国家职业培训和职业技能鉴定补贴政策,加强对下岗失业人员的技能培训,提高劳动者素质和竞争力。加大对就业困难群体的援助力度,政府创造的公益性就业岗位重点安排“4050”人员等就业困难人员,高度重视零就业家庭的就业。以高校毕业生为重点,做好新成长劳动力就业工作。完善就业服务体系,逐步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和统一城乡就业的长效机制。加强劳动保障专项监察和劳动关系执法检查,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实行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机制,切实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推进形成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

    进一步扩大社会保障覆盖面,把非公有制经济从业人员和灵活就业人员纳入养老保险范围,积极探索建立被征地农民和农民工养老保险制度;把具备缴费能力的企业全部纳入医疗保险范围,切实做好农民工参加医疗保险工作,抓紧制定和完善大中专学生和困难企业职工医疗保险政策;进一步扩大失业保险覆盖范围,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组织扩面征缴的力度,在抓好失业保险市级统筹试点工作的基础上,逐步在全省实行失业保险市级统筹;加快做好高风险行业企业和农民工参加工伤保险工作,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民间非营利组织参加工伤保险。力争年内全省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到196万人、205万人、131万人和100万人。完善社保基金监管制度,确保基金安全与完整。

    切实加大对困难群体的扶助力度。进一步完善城市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巩固应保尽保,落实分类施保,强化动态管理。建立保障农村困难群众基本生活长效机制,将农村特困群众的救助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260元,提高部分由省、地、县三级财政共同负担。积极争取中央支持,尽快由特困救助制度向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过渡。规范农村五保供养,大力实施“霞光计划”,逐步提高五保集中供养率。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落实社会捐赠免税减税政策,因地制宜地新建和改造一批农村五保供养服务机构、儿童福利院、社会福利院、示范性老年公寓、城市救助管理站等。努力改善低收入家庭住房条件,在所有城市建立和实施廉租住房制度。进一步完善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改善水库移民生产生活条件。加快建立失地农民多途径补偿安置制度。

    扎实做好安全生产、社会治安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各项工作。一是加大安全生产监管力度,确保安全生产指标控制在国家下达的考核指标内,实现我省的“双降”目标。坚持把煤矿和道路交通作为安全生产监管的重点,着力抓好煤矿的关闭整合,切实加强煤矿瓦斯治理,加大道路交通秩序整顿和事故多发路段专项治理工作力度。继续做好消防工作。完善和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和事故责任追究制,全面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进一步健全群众监督机制,严肃追究安全生产领域违法违纪行为。深入宣传《安全生产法》,大力开展安全教育培训,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安全意识和企业从业人员的安全防护技能。建立和完善以企业投入为主,国家、地方和社会多渠道筹集资金的安全生产投入机制,完善安全生产基础设施。建立和完善全员全过程的安全质量标准体系、安全应急救援体系和救援物资储备体系,强化安全生产的基层基础工作。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及时排查并彻底排除安全生产隐患。二是全面落实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的各项措施,加快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深入推进平安贵州创建活动。坚持“严打”方针不动摇,切实加强禁毒工作,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特别是黑恶势力犯罪、严重暴力犯罪、多发性侵财犯罪,着力整治突出治安问题和治安混乱地区,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增强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严密防范、严厉打击敌对势力的渗透、颠覆和破坏活动。切实加强公安队伍正规化建设,不断提高公安干警的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进一步充实警力,推动警力向基层和一线配置,努力保障政法部门的经费投入,加快改善警务装备。三是切实化解社会矛盾。严格执行社会稳定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高度重视并认真解决土地承包、土地征用、房屋拆迁、库区移民、环境污染、企业改制破产、安全生产、食品药品安全、涉法诉讼,以及拖欠工程款和农民工工资等方面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健全维护社会稳定的工作机制,扎实做好基层基础工作,加强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及时发现和化解影响社会稳定的苗头性问题。切实加强和改进信访工作,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积极解决群众合理诉求。完善社会预警体系和应急处置机制,基本完成省和市(州、地)政府应急平台的应急指挥场所和基础支撑系统建设,加强突发事件信息报送,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突发公共事件。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