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6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1月10日 于幼军)
各位代表:
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时期已经结束,开始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实施期。省人民政府根据中共山西省委八届七次全会通过的《关于制定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认真听取各方面意见,在总结“十五”发展的基础上,制定了《山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报告,请各位代表连同《纲要(草案)》一并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十五”时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回顾
“十五”时期,我们在中共山西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省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就。
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综合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初步预计(下同),2005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完成4100亿元,比上年增长12%,年均增长13%;财政总收入757.9亿元,增长39.9%,年均增长31.3%,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8.2亿元,增长40.8%,年均增长26.3%;粮食产量97.8亿公斤,年均92.3亿公斤;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400亿元,增长14%,年均增长14.1%;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幅度控制在2.5%以内。超额完成了“十五”时期的主要经济指标。
——农业基础地位得到加强。五年省财政对农业投入169.4亿元,着力实施特色农业、龙头企业、扶贫增收、基础设施改善、饮水解困、减负增收、科技兴农等工程,逐步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初步建成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中南部无公害果菜经济区、东西两山干果及优质杂粮经济区等特色农业基地;大力发展龙头企业,产业化经营大户达1.97万户,辐射带动150多万农户;完成移民搬迁22.9万人,105万人实现脱贫;农村548万人口摆脱了饮水困难;推广农业先进技术125项,覆盖全省85%的乡镇和农村;在全省农村全面取消农业税和农业特产税,对粮农实行直补,农民入均年受惠100元;五年累计培训劳动力500万人,转移安置农村富余劳动力150万人。去年在部分地区连续发生大面积春旱、夏旱的情况下,粮食生产取得较好收成,肉、蛋、奶产量较快增长。
——经济结构调整取得阶段性成效。非公有制经济较快发展,其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42.1%。积极推进七大优势产业发展,建设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开局良好,初步形成煤电铝、煤焦化、煤铁钢三条产业链。在能源、冶金、化工、医药、装备制造、新材料等领域上了一批新的企业和项目。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下降32.5%,经济效益综合指数达到151.3%。煤炭产业关小上大,推进采煤方法改革,五年压减矿井4187座,重点煤矿产量比重由2000年的30%提高到50%,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达到40%,百万吨死亡率由1.8人下降到0.98人。2005年8月启动实施整合煤炭资源、提高煤炭行业产业集中度的“三大战役”,查处关闭非法违法开采矿井4876处,经整合重组使合法小煤矿减少1188个。焦化行业关闭131户生产方式粗放落后的企业,大机焦比重上升到75.7%。
——环境保护力度加大。以推进资源节约、综合利用和清洁生产为重点,清理整顿焦化企业,关闭取缔污染严重的土焦、改良焦等五小企业3万多户。单位生产总值污染物排放量下降52.1%,列入重点城市的大气环境和主要河流水质有所改善。五年累计完成营造林3387万亩,初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977.3千公顷。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年均提高一个百分点。
——基础设施建设成效显著。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2%。五年累计建成高速公路1168公里,实现了省到市“三小时高速通达”。改造干线公路4500公里,通乡油路5000公里,建成通村水泥(油)路7.5万公里,100%的乡镇、80%的建制村通了水泥(油)路和客车。启动建设晋北、晋中、晋南铁路通道。运城、长治、大同机场相继建成通航。建成万家寨引黄工程总干和南干并送水到太原。2005年电力总装机容量达到2320万千瓦。广播电视覆盖全省城乡,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比“九五”末分别增长2.06倍和5.76倍,村通电话率达到98%。建成一批城市污水、垃圾处理设施,城市功能进一步完善。
改革开放不断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取消并调整行政审批项目1348项。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撤并乡镇574个。建立了国有资产监管机构,完善了矿产资源保护、开发、有偿使用机制。规范了事业单位机构设置和安全生产监督体系。进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稳步推进综合改革。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完成了公司制改造,79户劣势企业破产退出,努力推进企业主辅分离和剥离办社会职能,推动一批企业联合重组。顺利完成了民航机场移交地方管理。稳步推进部门预算管理、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等财政体制改革。
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五年全省进出口总额累计达182.6亿美元,年均增长25.7%;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年均增长8.5%。积极推进外贸体制改革,整合重组外贸企业。太原航空口岸升格为国家一类口岸。省级以上开发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39.3%。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积极推进科研院所体制改革,推动科学事业加快发展。五年建成国家级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9个、博士后工作站20个、国家重点学科5个。获国家科技进步奖29项。9卢企业建立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55户企业建立省级企业技术中心。专利申请量达8396件,比“九五”时期增长48.4%。改造农村中小学校舍476万平方米,全部县(市、区)基本达到“普九”标准。调整高等教育的布局、层次和学科结构,重点建设山西大学、太原理工大学,其他大专院校建设取得积极进展。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培养、引进和发挥作用的机制和环境。基本建成覆盖省市县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广泛开展群众性体育活动,竞技体育在十运会上取得较好成绩。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03‰以下。文化艺术、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等领域的一些作品在全国获奖。建成了山西博物院。深入开展国防教育。经济普查取得圆满成功。外事、审计、气象、测绘、防震减灾、档案、人防、信访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等事业都有新进步。安全生产监管体制逐步完善,生产安全状况有所好转。
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省人民政府主动向省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自觉接受人大对政府工作的依法监督。积极支持人民政协工作,加强同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和群众团体的联系,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省政府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审议通过地方性法规39件,制定行政规章40件。大力推进“四五”普法教育。建立完善了村民自治和企业民主管理制度,实行政务、厂务和村务公开。进一步规范和完善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强化行政监察和审计工作,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取得积极成效。在全社会开展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教育,开展理想信念、爱国主义以及太行精神等教育,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进展。
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五年新增就业153.2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稳定在4.5%以内。建立了社会统筹和个人帐户相结合的城镇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参保率、基金征缴率、社会化发放率分别达到84%、95%和100%。逐步完善城镇职工失业、医疗、工伤、生育等保险制度。顺利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2005年,建立了城市低保、农村特困群众生活救助、大病救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五保户供养等十二项社会救助制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800元,年均增长13%;农民人均纯收入2800元,年均增长8%。城乡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分别达25平方米和24平方米。去年,省政府向全省人民承诺的十件实事全部兑现。
“十五”时期,是我省改革开放以来发展最快、最好、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之一。成绩来之不易,是党中央、国务院正确领导和关怀、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同心同德、奋力拼搏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条战线的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公安干警,向所有关心支持山西建设的海内外各界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充分肯定过去五年成绩的同时,我们清醒地看到目前我省经济和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问题和困难。主要是:干部群众的思想观念和各方面的体制机制离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要求还有差距;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的状况尚未根本好转,煤炭、焦炭、钢铁、电力行业存在市场隐忧;城乡差距较大,经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自主创新能力较弱,区域技术创新体系不够完善;对外开放不足,经济发展环境不够好;资源遭受破坏和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一些部门和单位风气不正、奢侈浪费和官僚主义作风比较严重,贪污腐败行为时有发生,少数地方社会治安状况较差;城乡居民收入和生活水平仍较低,全省还有317万贫困人口,城乡居民尤其是部分困难群体的就业、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难题还没有得到很好解决;每年生产和交通等事故夺走数以千计宝贵的生命。所有这些存在问题和薄弱环节,都使我们忧心如焚,寝食难安!各级政府务必予以高度重视,更加勤奋努力工作,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加以解决,才能不辜负人民群众对政府的信任和厚望!
“十五”时期的丰富实践,使我们深刻认识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必须抓住机遇加快发展,不断在实践中完善发展思路,提升发展境界;必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进一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不断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增添动力;必须高度重视和扎实推进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在发展中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
二、“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努力实现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当前,我们面临较好的发展机遇:全球产业加快调整和转移,有利于我省引进利用外资;我国经济处于新一轮增长期,区域经济由东南沿海地区向中西部梯度转移,国家实施中部崛起战略,有利于我省加快发展;全国乃至全球对能源资源的需求趋旺,使我省资源优势更加突出;经过几十年建设发展,特别是这几年加快发展,我省经济实力不断增强,为进一步更快更好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我们也面临严峻挑战:我省属于欠发达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建设和人民生活水平不仅与东南沿海地区差距较大,而且在中部地区也位居中下,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我省产业结构调整虽然取得积极成效,但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性转变以及治理生态环境的任务依然繁重;经济与社会的许多深层次矛盾仍然存在,发展中的不确定因素增多。因此,我们务必居安思危,切实增强机遇意识、忧患意识和进取意识,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求真务实、创新思路,努力开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局面。
根据“十一五”时期的形势和任务,我省“十一五”期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总目标,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战略机遇,继续深入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坚持加快科学发展、建设和谐山西、致力求真务实的总体要求,加快新型工业化、特色城镇化进程,在培育优势产业、转变增长方式、统筹城乡发展、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对外开放、实施科教兴晋和人才强省战略上实现新突破,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提高和谐社会建设水平、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努力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构建充满活力、富裕文明、和谐稳定、山川秀美的新山西。
根据这一指导思想,今后五年推进经济与社会发展要把握好以下原则:
——坚持把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加快发展作为鲜明主题。我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加快发展的任务十分繁重。我们务必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坚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千方百计加快发展。然而,发展不能是盲目的发展,不能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必须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切实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思路,丰富发展内涵,增添发展动力,拓展发展空间,提升发展水平,加快步入科学发展的轨道,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更快更好地发展。
——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作为突出主线。经济增长方式粗放落后,产业结构单一,过于依赖煤炭资源,生态环境压力太大,是制约我省加快发展的主要因素。我们务必把科技创新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贯穿于经济工作的所有方面和全部过程,务必把改善生态、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放到突出位置,采取更加切实有效的措施,务求取得更加积极的成效。
——坚持把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作为发展的主要动力。改革开放滞后,体制机制束缚,人才相对不足,科技对经济发展的支撑力较弱,使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缺乏足够的动力。今后五年我们务必坚定不移地推进改革,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坚定不移地扩大开放,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活力;坚定不移地实施科教兴省和人才强省战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建设地区创新体系,实施人才培养工程,为经济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
——坚持把统筹城市与农村、经济建设与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作为发展的重大任务。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农村与社会事业发展滞后,是我省目前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们务必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要求,在加快发展中更加注重解决农村、农业和农民的问题,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更加注重加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解决好人口、资源和生态环境问题,逐步建立城市带动农村、工业支持农业的长效机制,努力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与社会互为促进、协调发展。
——坚持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发展的根本目的。城乡人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提高缓慢,是我省面临的突出问题。我们务必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为政府决策和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作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根本目的。通过加快经济社会发展,解决民生重大问题,实施扩大就业、合理调节分配关系、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等政策措施,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精神文化需求,让人民群众普遍享受发展成果。
按照上述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我省“十一五”期间将采用新的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体系指导、推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考核、评价各市、县的发展水平和工作业绩,取代过去长期使用几个主要经济指标指导评估的做法及模式。新的指标体系力求充分体现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要求,符合山西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具有较强的导向性和可操作性。
各位代表,我省“十一五”规划的蓝图和发展目标是宏伟的,也是经过努力可以达到的。预计到2010年,我省人均生产总值、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社会发展指标将达到或超过全国中等水平。我们一定要坚定信心、同心同德、努力奋斗,让宏伟的蓝图如期在三晋大地变为壮丽的现实!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