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山西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山西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3:50   来源:政府网站   
    三、扎实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建设国家新型能源和工业基地,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

    改造提升传统支柱产业,培育发展新的支柱产业。坚持分类指导,整体推进,大力发展七大优势产业。加快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煤炭、焦炭、冶金、电力等传统支柱产业,并通过整合资源、改革重组、创新管理、调整产品结构等途径方式,优化产业布局,做大产业规模,提高产业集中度,延伸产业链,促进产业间相互融合,提高行业总体技术水平和核心竞争力。到2010年,四大传统支柱产业销售收入分别达到800一2000多亿元。

    与此同时,大力培育煤化工业、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和旅游业,使之成为我省新的支柱产业。煤化工业,重点发展甲醇及衍生物、乙炔化工、粗苯加工、化肥、煤焦油深加工、煤制油以及煤层气和焦炉煤气多联产利用等项目。在上述领域精心做好产业规划,制定实施鼓励政策措施,通过自主创新开发和引进技术以及招商引资和国有及民营企业一起上等途径,新上大批产业项目。到2010年,全省煤化工行业销售总收入由2005年的280亿元增加至1000亿元左右,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10%左右。装备制造业,要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整机产品、成套设备和系列产品。努力实现载重汽车整车和煤机成套设备两大突破,整合培育和做大做强重型机械、铁路和轻轨机械、纺织机械、基础机械、煤化工和环保设备、精密铸锻件、汽车发动机及零部件等产业,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的规模和效益。到2010年,装备制造业销售收入由2005年的350亿元提高到1000亿元左右,其占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10%左右。材料工业,重点鼓励发展以煤矸石、粉煤灰、工业废渣为原料的新型水泥和新型墙体材料,大力发展钕铁硼材料、纳米材料、耐火材料、高岭土材料、高性能陶瓷和纤维材料等。到2010年,材料工业销售收入达到500亿元左右,其占工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5%左右。旅游业,进一步拓展政府推动、市场运作、多元投入、企业经营的思路,加强规划管理,在全省精心设计、建设若干条旅游精品线路,打造培育享誉全国及海外的旅游品牌;改革旅游管理体制;推动旅游景区开发建设经营的企业化、市场化运作;扩大旅游业的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旅游景区开发和基础设施、服务设施的建设,欢迎鼓励国内外旅行社来我省设立机构、开展业务;加强旅游市场主体培育,扶持一批旅游企业,完善配套服务体系,提高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服务水平;拓宽、创新旅游业务,在巩固提升观光旅游的同时,以精品旅游线路为依托,积极拓展商务会展游、休闲度假游、历史文化考察游、红色旅游、工农业特色游和自助游等多种旅游业务,大力发展旅游工艺品和纪念品的设计生产和销售。到2010年,全省旅游总收入达到800亿元左右。

    与此同时,积极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和新能源等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医药产业、食品加工业以及轻纺工业。调整优化国防科技工业结构,提高产品研发和制造水平,大力发展民用产品。

    加快发展服务业,提高服务业的层次和水平。围绕增加城乡就业和满足群众生活需求的目标,大力改造提升批发零售贸易、餐饮、宾馆等传统服务业;在全省规划建设一批用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装备起来,具有多种功能的煤炭、焦炭、钢材、化工、建材、小杂粮和干鲜果等专业批发市场和物流园区,集购物、饮食、娱乐为一体的大型购物城和高水平的商业步行街及超级市场;大力发展商业服务业的连锁经营和物流配送,建立城乡一体的销售服务体系;积极拓展农村消费市场,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规划建设几千家覆盖全省乡、村的日用消费品和农资产品的连锁店。大力发展金融、保险、物流、中介和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以及会展、房地产、设计装饰、文化娱乐和社区服务等新兴服务业。

    精心组织实施大企业战略,优化企业组织结构。遵循市场经济规律,从营造良好发展环境、整合配置资源、提供发展条件等方面支持一批国有和民营骨干企业发展壮大。引导推动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和新上项目、转让产权股权引进战略合作伙伴、重组兼并或强强联合、搞好资本运作和到国内海外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和发行债券等途径方式做大做强。要着力培育一批技术进步、主业集中、主导产品突出、规模较大的企业和企业集团。与此同时注重发展一批与大型企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和就业容量大的劳动密集型企业。努力实施名牌战略,重点培育一批中国名牌和驰名商标。

    继续实施“三大战役”,大力整合煤焦资源。继续按照“关小、改中、上大”的思路整合煤焦资源,提升煤焦产业集中度和产业素质。依法关闭所有无证非法开采的煤矿及采煤点。关闭取缔所有改良焦、小机焦以及不具备化产回收和污染严重的焦化项目。以经济手段为主,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强制淘汰主要产煤县年产9万吨以下的煤矿,全省煤矿总数减少30%以上。加快晋北、晋中、晋东三大煤炭基地建设,鼓励支持煤炭大企业兼并、收购、整合小煤矿资源,扶持发展一批以现代化大型矿井为主业、同时并举非煤产业的大企业。“十一五”期间,对全省煤焦生产实行总量调控,不再审批新的焦炭项目,不再批准新上生产商品煤的煤矿,仅对搞资源深加工的项目按市场机制给予适当的资源配置。到2010年,全省矿井总数控制在2500个以内,矿区煤炭资源回采率由“十五”末的40%提高到60%以上,全省原煤年产量控制在7亿吨左右,百万吨以上煤矿产量占全省原煤产量的比重达80%以上。

    为推进调整产业结构向纵深发展,在今年二季度召开全省产业结构调整工作会议,总结过去五年、安排部署今后五年产业结构调整工作。

    努力发展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加快推进全省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减少污染排放为核心,以多联产、洁净化为方向,引导鼓励煤炭、焦炭、冶金、电力、建材、煤化工等行业的企业按照循环经济的要求改进设备、工艺技术和生产流程,提高产品加工深度和附加值,促进资源节约、资源再利用和污染减排。各级政府要因地制宜,筛选一批带动产业优化升级的循环经济项目,培育一批循环经济示范企业,抓好一批生态示范园区,取得经验后逐步全面推开。

    今年编制并实施我省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行动纲要和考核评价办法,通过法规政策和价格杠杆引导、约束全社会节能、节水、节材、节地,实现资源综合利用,尤其是重点抓好高能耗和物耗的行业和企业的节能降耗。鼓励支持发展节能型交通运输工具和商业民用节能技术。建立节水型农业、工业和城乡生活体系,提高废水、中水、矿井水利用率,全省平均中水利用率达到50%以上。在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坚持节约和集约用地,积极盘活存量建设用地,采取挖山填沟造地等多种方式缓解建设用地紧缺的矛盾。

    认真组织实施“蓝天碧水”和造林绿化两大工程,加强生态治理和环境保护。今年始在全省实施“蓝天碧水”工程,上半年召开专门会议进行部署。进一步强化各级政府和企业防治环境污染的目标责任制,完善环境保护和污染治理的法规和制度,加大力度治理11个中心城市、高速公路和汾河币流沿线及十大景区的大气污染和水污染。五年使集中供热基本覆盖城区居民户,电厂、焦化厂、化工厂等排污严重企业全部安装除硫脱尘等设施,多途径加快建设城市居民和工业污水及垃圾处理设施,并强化监管保证各类环保设施全天候运营。严格实施污染物总量控制制度,城市规划区及周边一定范围不准再上污染严重项目,并限期改造或逐步关闭、搬迁已有的污染严重企业。通过上述努力确保三五年内重点区域的环境污染状况明显好转,11个中心城市建成区的大气质量明显改善。继续实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京津风沙源治理等国家生态建设重点工程。今年启动实施我省公路、铁路两侧通道绿化、交通沿线荒山绿化、乡村绿化、环城带绿化和城市建成区绿化等重点工程,全省年均造林500万亩,森林覆盖率年均增加一个百分点。

    四、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坚持从山西实际出发,按照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特色城镇化进程,提高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水平,完善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

    抓紧研究建立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长效机制。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能囿于农村发展农村,而必须从统筹城乡发展、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宽广视野和思路谋划农村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今年着手研究探索把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这一重大方针和战略落到实处、收到实效的方式途径和政策措施,五年基本建立起通过多种方式途径,有效实现全省工业支持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体制机制,逐步形成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要以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为中心,依托三大农业经济区、十大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加快发展优质杂粮、草食畜、干鲜果和蔬菜四大产业。突出抓好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产品加工业,延伸农产品产业链,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农户发展种养业的比例每年提高10%一1 5%。抓紧建立完善农产品销售组织和服务网络,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科教兴农以及科技入户、科普惠农工程,提高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拓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的空间。建立完善劳务输出中介组织,加强农民就业指导和培训工作,加快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继续完善农业补贴政策,保持农产品价格合理水平。加快推进具有比较优势的县域主导产业发展,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努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民生活质量。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继续抓好张峰、横泉水库建设,积极推进引黄北干、坪上、吴家庄水库等大型水利工程的立项建设,运用市场机制和政策引导,鼓励支持社会各方力量兴办中小型水利工程。加强农业节水工程建设,积极推广农业高效用水技术。今年启动实施2000万亩耕地提高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工程,年内建成节水灌溉高效农田80万亩,治理盐碱地20万亩,完成高标准旱作农田300万亩。要严格保护耕地,稳定粮食年产90亿公斤以上的生产能力。

    积极深化农村改革。继续稳定并完善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此基础上完善规范农民自愿进行土地有偿流转。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在总结试点经验的基础上,全面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完成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和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规范发展适合农村特点的金融组织,大力发展农业保险。加快征地制度改革,建立完善保护农民土地权益的长效机制。积极引导推动建立农村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推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继续支持太原率先发展,逐步形成太原城市经济圈,发挥带动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龙头作用。其他十个重点城市逐步形成分工合理、各具特色的区域经济格局,充分发挥区域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周边城镇和农村发展的积极作用。要举全省之力,支持晋西北、太行山革命老区和连片贫困地区加快发展。以产业发展为龙头,采取扶持政策措施,着力帮助贫困地区从本地基础条件和比较优势出发,新上一批产业发展项目,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农产品加工业和资源加工业及工业制造业,增强“造血功能”和自我发展的后劲。积极争取国家对晋西北和太行山革命老区的政策支持,加快老区、山区脱贫致富步伐。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从今年着手,分期分批搞好全省农村建设规划,引导组织农民自觉按规划建房子、修道路、搞绿化、推广使用沼气、兴建卫生、文化、体育和休闲娱乐场所,搞好村容村貌,从根本上改善居住环境,提高生活质量。

    着力搞好城市规划、建设和管理。加快推进特色城镇化进程,完善提升城市功能,提高我省城市建设水平,充分发挥其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积极作用,是实现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基础。要加快大中城市改造建设步伐,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太原和全省中心城市及县城的建设规划,严格按规划改造旧城区、建设新城区,建设好若干亮点片区和精品建筑,搞好“城中村”和城乡结合部的改造。注重城市生态建设,老城区要见缝插绿,拆旧造绿,增加广场公园、绿地和公共服务设施;新城区和城市主要进出口要成片种树,建设环城绿化带,大面积提高绿化水平。大力推进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社会化、市场化和产业化,实施特许经营,鼓励社会各方投入,引入竞争机制,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步伐。加大对煤矿沉陷区治理力度,三年新建住宅面积607万平方米,维修加固面积295万平方米,让16.3万户、57万人住上安全的房子;加快改造矿工棚户区,五年新建住宅面积614万平方米,基本把全省矿工棚户区改造为新的住宅小区,让9.5万户、26万矿区职工及家属告别低矮、简陋的棚户区,住进新楼房。

    继续完善城乡基础设施。重点抓好高速公路“五横”、“五环”的建设,五年建成1300余公里;改造干线公路5000公里,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5万公里;加快建设适应现代物流发展要求的客货运枢纽站场网络。铁路建设要建成石太高速铁路客运专线和太中银高标准铁路,完成大秦、南北同蒲、太焦线、邯长线、侯月线等铁路改造。抓好太原机场改扩建,提升运城、大同、长治机场的客货运能力。加快建设和改造完善农村电网、省内主干电网和终端供电网,新上一批二回、三回500千伏线路;支持建设晋东南至荆门1000千伏特高压输电工程。今年建成侯马至禹门口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沿黄干线公路、若干运煤通道和红色旅游公路,新改建通村水泥(油)路1万公里。

    五、扎实推进社会事业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山西

    坚持统筹经济与社会协调发展,在加快经济建设步伐的同时,更加注重发展社会事业,促进社会和谐。

    积极推进科技进步。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建立以市场为导向、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相结合的地区技术创新体系,促进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科研力量和研发成果与企业融合,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自觉把依靠科技进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务求在推动我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和促进高新技术发展的共性技术和关键技术的研发上取得重大突破;务求在煤化工、煤制油、煤层气和焦炉煤气的综合利用以及装备制造业、材料工业等方面的新技术推广应用上取得重大进展;务求在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节约能源资源等方面发挥科技的积极作用;务求在提高农业综合实力中发挥科技进步的主导作用。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普工作。完善科技创业投资机制,加快培育和发展科技型中小企业,大力推进科技产业园区建设,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

    优先发展教育。继续加大各级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并完善投资结构,引导鼓励社会各方兴办民办学校及职业教育。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提高教师素质。以素质教育为核心,巩固、提升、普及义务教育,合理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推广建设农村寄宿制学校。从今年起,用两年时间对全省农村和城市特困家庭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学杂费,继续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和寄宿生活费补助。多途径发展各类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和专业技术技能培训,培养实用型、应用型人才。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和专业、学科设置,努力建设好太原理工大学和山西大学等一批大学,培养大学生和研究生的研究能力、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建立城乡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的长效机制,分期分批推进标准化中小学建设。规范教育收费标准,减轻学生家庭负担。

    认真实施人才强省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充分利用山西现有人才和人力资源,积极引进省外、国外各类优秀人才,为山西发展服务。要抓住人才培养、吸引和使用三个环节,健全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重点的人才评价、选拔任用、市场配置和激励保障机制,努力营造人才辈出、人尽其才的社会氛围。

    进一步扩大就业。继续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努力拓宽就业渠道,积极开发就业岗位,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认真落实财政投入、小额贷款、免费培训和税费减免等优惠政策,完善对困难群众的就业援助制度,建立促进扩大就业的长效机制。

    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五年内把养老保险基本覆盖城镇各类企业职工、个体工商户和灵活就业人员,争取把做实个人账户列入国家试点省份。扩大失业保险范围,推动事业单位和非公有制企业参加失业保险,今年基本完成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扩大基本医疗保险和工伤保险的覆盖范围,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医疗和生育保险制度。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我省城市低保、农村特困群众救助、大病救助、贫困家庭子女就学资助、五保户供养等十二项社会救助制度,探索建立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保障困难群众最基本的生活需求。

    进一步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坚持和完善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各种生产要素按贡献参与分配的分配制度。着力提高城乡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者的比例,限制少数垄断行业的不合理收入。今年下半年按全国统一部署和政策要求改革公务员工资制度,在清理规范津贴补贴的基础上,适当提高公务员工资水平,建立职务与级别相结合的工资制度和工资正常增长机制。统筹解决企业离退休人员、城市“低保”对象、军队移交政府安置的离退休人员、残疾军人等各类优抚对象的相关待遇,提高补助标准。推进事业单位收入分配制度改革。

    提高人民群众健康水平。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疾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服务能力。加强妇幼卫生保健,降低人口出生缺陷率。改革完善对食品、药品和医疗市场的监管,切实减轻群众负担,保证食品药品安全。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防病保健的知识和能力。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完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化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切实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和服务质量差的问题。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强计划生育工作,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流行,加强对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建设,不断增进和保护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和生命安全。五年基本解决全省尚余1000万人口的饮水困难和饮水安全问题。进一步做好老龄、慈善、红十字、残疾人等各项工作。

    高度重视安全生产。牢固树立“以人为本、珍视生命”的理念,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切实抓好以煤矿为重点的安全生产工作,加强交通和防火安全的监管,搞好地震、气象等预报预测。进一步加大安全投入,夯实安全基础,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严格安全执法。强化企业安全责任,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使全省安全状况明显好转。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