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政府工作
今年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积极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一年。做好政府工作,对于加快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和谐社会建设。按照又好又快和和谐共享的发展方向,坚持发展抓项目,改革抓创新,和谐抓民生,保证抓党建。继续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和转变增长方式,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提高深化改革和对外开放水平,推进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紧紧抓住西部大开发等重大历史机遇,加快工业强省和新农村建设步伐,强化基础设施建设、特色优势产业培育和人力资源开发三大支撑,夯实发展基础,突出发展重点,破解发展难题,力求在经济社会的主要领域取得新的突破,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进程。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以上;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5%;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降低4%,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财政收入增长12%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9%,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6%;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5万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做好今年的政府工作,必须正确处理速度、质量、效益的关系,努力调整结构,转变增长方式,在提高质量和效益的同时,实现加快发展;正确处理经济、社会、民生的关系,加快社会事业建设,高度关注解决民生问题,促进协调、和谐发展;正确处理城市、农村、区域的关系,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发展步伐,促进城乡共同繁荣、不同区域共同发展;正确处理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统筹解决人口问题,改善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以改革促发展,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各类矛盾和问题,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在具体工作中,重点抓好以下十个方面。 一、着力调整经济结构,培育优势特色产业。
坚持把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的着力点放在培育一批优势突出、规模较大、竞争力强的支柱产业和新兴特色产业上,推进大企业带动、产业链延伸、生产要素聚合,加快工业强省步伐,确保工业增加值增长13%。一是做强做大优势支柱产业。继续抓好石化、冶金等支柱产业的重大技术改造,增强核心竞争力。建成酒钢53万吨不锈钢、兰州石化11.5万吨丙烯酸及脂等项目。加快金川公司20万吨氯碱、银光公司10万吨TDI改扩建等项目建设。新开工建设酒钢150万吨碳钢冷轧薄板、庆阳石化搬迁改造、西北永新5万吨涂料生产线搬迁技改等重点项目。支持大型企业大力发展原材料后续加工,开发下游产品,形成产业集群。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控,继续做好重点企业的煤电运气保障服务工作。二是振兴装备制造业。依托现有基础,整合优势资源,实施“振兴装备制造业发展计划”。加快发展石油钻采及炼化设备、数控机床、新型采矿设备、风力发电设备、真空设备、电工电器、军工电子设备、汽车加工配套等制造业,着力提高核心技术的创新能力、系统集成能力和产业配套能力。重点培育3至5个经营规模大、带动作用强的高附加值产品生产企业和成套设备制造大型企业。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建立产学研联盟,支持优势企业参与国内外大型制造业社会化分工协作体系,促进制造业产品优势、技术优势和低成本优势同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的品牌优势相对接,发展零配件加工业。加强产品质量监管,支持鼓励企业培育名优品牌。三是积极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落实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政策措施,加大扶持力度。加强对先进技术的引进、消化吸收和成果的推广应用。重点在有色金属新材料、生物医药、电子信息、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等领域选择培育一批有特色、有优势的高新技术企业。加强各类园区管理,整合资源,增强技术集成和产业聚集能力。四是大力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依托特色农产品资源优势,加快建设草食畜、马铃薯、果品蔬菜、酿造原料、淀粉等农产品精深加工项目,努力提高加工技术水平、规模化水平和产品附加值。重点培育3至5户特大型骨干龙头企业,促进加工企业集团化。五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扩大生产性服务业领域,推进大中城市商贸经济圈建设,支持商贸流通企业创新,完善服务功能,培育消费热点,优化消费环境,提高消费水平,促进消费市场繁荣。以建设青藏物流园区为重点,加强与周边省区联合,构筑区域性大市场,发展现代物流服务业。六是促进旅游业发展。加快重点景区基础设施建设,开发旅游资源和产品。发展特色旅游,挖掘文化内涵,提升品位,打造精品。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完善行业管理,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开展诚信经营活动,强化市场开拓。七是推进城镇化进程。严格城镇规划管理,发挥中心城市带动作用,优化资源配置,整合生产要素。加强区域中心城市建设,扩大规模,提高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加快建设一批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城和建制镇,推进城镇体系建设。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开展强县扩权试点,完善县域经济发展激励机制,逐步形成互相促进、竞相发展的格局。
二、以增加农民收入为核心,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坚持把“三农”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按照长远有目标、近期有重点,分类指导、区别对待的原则,继续推进新农村建设。认真贯彻“多予、少取、放活”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加大投入力度,全面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增加农民收入,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农业。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增加优质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安全。积极推进产业化经营,把基地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市场中介组织发展结合起来,扩大产业规模和优势,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大力发展畜牧水产养殖业,集中力量发展马铃薯产业和制种业,提高果品蔬菜品质和产量,加快建设中药材、酿造原料种植基地。扶持发展专业经济合作组织,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二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用先进物质技术条件装备和改造农业,完善基层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继续实施科技入户工程,培养农村科技经营人才。大力发展高效节水旱作农业,加快良种繁育,推广节水、节地、节肥等先进实用技术,继续改善农业机械装备。整合资源,推进农村信息化快速发展。加强基本农田建设,严格保护耕地。做好动植物防检疫工作。强化农产品质量监管,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优质农产品品牌。加强对新农村建设试点工作的指导,抓好县市级建设规划和乡村实施方案编制工作,发挥和保护好农民群众建设新农村的主体作用和积极性,加强生态文明小康示范村和生态家园富民示范村建设。三是大力发展劳务经济。加大培训资金投入,开展多形式、多技能农民工培训,力争技能型劳务输出占输出总量的比重提高10%以上。强化劳务输出组织管理服务,建立一批相对稳定的劳务输转基地。探索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保证金制度,维护农民工合法权益。确保输出劳动力550万人次。四是加快农村流通体系建设。围绕区域性主导产业,建设综合性、专业性市场。重点培育一批批发市场和流通企业。实施农村现代流通网络工程,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加强特色产品市场推介,促进农产品流通,提高农民消费水平。五是支持贫困地区、民族地区和革命老区加快发展。增加扶贫投入,创新扶贫机制。新增整村推进项目村618个,易地搬迁6万人。力争使13万贫困人口基本解决温饱,46万低收入人口稳定解决温饱。落实支持民族地区发展政策,发挥民族特色和资源优势,培育特色产业。加快牧民定居工程建设,完成草场围栏1600万亩。支持老区加快发展,培育主导产业,提高自我发展能力。
三、坚持发展抓项目,努力保持投资稳定增长。
把握宏观调控带来的发展机遇,进一步拓宽抓项目的领域,重点发展有比较优势、有特色、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能推动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项目。注重项目质量和效益,提高项目建设和管理水平。一是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建成嘉峪关至瓜州一级改高速公路、华亭煤矸石电厂和农网完善、县城电网改造工程等项目。九甸峡水利枢纽实现首台机组发电,引洮供水一期工程完成隧洞掘进12公里。抓紧报批石羊河流域重点治理规划,继续实施应急项目。加快天水至宝鸡甘肃段、天水至定西、平凉至定西高速公路,兰州至西宁铁路二线,黄河炳灵峡电站,兰州至银川天然气管道工程等在建项目。开工建设天水过境段、武都至罐子沟、兰州兰山环城高速公路,大柳煤矿、华亭东峡煤矿改扩建,750千伏兰州东—平凉—乾县送电工程等项目。争取开工建设兰州至重庆铁路、西安至平凉铁路,中川机场扩建、天水军民机场航站区改扩建,永登至古浪、康家崖至临夏、西峰至长庆桥至凤翔路口、瓜州至星星峡高速公路,兰州至郑州成品油和兰州至成都原油管道甘肃段,甘谷电厂“以大代小”工程和30万千瓦风力发电等项目。新增高等级公路347公里,其中高速公路235公里。新增发电装机150万千瓦以上。二是拓宽项目建设筹融资渠道。继续完善企业投资核准制和备案制,全面推进政府投资项目代建制,加快形成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建立固定资产投资联席会议制度。积极争取国家投资项目,抓好招商引资,吸引外资、民间资本参与项目建设。充分调动企业抓项目的积极性,发挥市县的作用,形成抓项目的合力。三是加强项目质量管理。按照安全、经济、环保、节能、实用的原则,抓好项目的审批、设计、施工、监理和审计、验收等环节,层层落实项目建设责任制,提高项目建设管理质量。四是进一步加大项目前期工作力度。谋划一批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产业项目,加强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项目的论证,增加项目储备。做好金昌机场、敦煌至格尔木铁路、天水至平凉铁路、黑山峡水电梯级开发、核乏燃料后处理和列入规划的高速公路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
四、加强资源环境工作,促进可持续发展。
坚决贯彻宏观调控政策,合理利用资源,强化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促进科学发展。一是加大节能降耗力度。开展全民节能活动,增强全社会节能意识。强化政府责任,实行目标管理。引导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加快推进石化、冶金、煤炭、电力、建材、建筑等重点行业和123户年耗能万吨标准煤以上企业的节能减排技术改造,重点实施工业锅炉改造、区域热电联产、节能检测能力建设等十大节能工程。支持发展循环经济,开发和推广资源节约、替代和循环利用技术,推进金川、酒钢公司等企业发展循环经济试点。二是加快重点流域和重点行业污染治理。继续实行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健全环境安全监管体系,防止重大环境污染事件发生。实施黄河甘肃段、渭河、泾河、石羊河等主要流域水污染防治和生态保护重点项目,完成白银公司铜冶炼烟气硫酸系统改造和新西部维尼纶公司废水治理工程,加大重点城市和工矿区大气污染防治力度。实施集中供热、拓展加气站等措施,完成兰州市大气污染防治清洁能源改造计划。认真开展核与辐射监管工作。三是继续实施生态环境保护与治理工程。加强重点区域水土保持综合防治,推进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防沙治沙、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和小流域综合治理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大力开展植树造林活动,加快“三化”草场治理,建立草原生态监测保障体系。力争启动甘南黄河重要水源补给生态功能区保护与建设项目,加快实施刘家峡库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工程。以节水为重点,合理配置水资源,完善水权制度,抓好大型灌区节水灌溉改造和43个节水试点,积极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四是加强资源管理和开发利用。规范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利益分配机制,经营性土地使用权全部实行招标拍卖挂牌出让,建立矿产资源出让有形市场。严肃查处土地、矿产资源违法案件。坚持科学开发和合理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加快正宁南煤田开发。引进国内外企业参与风险探矿,加大陇东、祁连山系、西秦岭段重要矿种和重要矿产资源的勘查开发力度,增加探明资源储备。拓宽资源利用渠道,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到省外国外建立原料基地。
五、实施自主创新战略,推进建设创新型社会。
实施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建立完善支持科技创新的政策体系和激励机制,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一是推进重点领域科技创新。全面启动重大科技专项,以风能发电及成套设备、新材料、信息技术、生物制药、动植物新品种和环保技术研发为重点,加强产业发展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力争取得重大突破。注重保护自主知识产权。二是加强科技创新体系建设。发挥政府推进科技创新的主导作用,加快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依托科研院所、高校、企业组建省级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和研发基地,发挥高校在知识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和技术创新中的基础作用,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三是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确立企业在科技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转化中的主体地位,支持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先进技术,提高企业技术再创新能力和水平。以高新技术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学科技园区为载体,加强创业服务中心和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军工民用结合,吸收更多国内外先进技术在省内集成,加快新产品开发。完善政策引导,鼓励重大科技成果优先在省内转化。四是积极培养创新型科技人才。从培养、吸引和用好人才三个环节入手,通过引进人才、联合攻关、合作交流等形式,形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骨干人才为主体的创新团队,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大力推进全民科学质量行动计划,普及科学知识。
六、加快发展社会事业,高度关注民生办实事。
坚持和谐抓民生,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着力发展社会事业。一是以义务教育和职业教育为重点,推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大危房改造和寄宿制学校建设力度,改善100所初中学校的寄宿条件。全面完成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基本完成全省“两基”攻坚任务。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政策,保障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继续扩大中等职业教育规模,实施15个中等职业学校建设项目。稳步发展高等教育,调整专业结构,提高高校科研水平。二是加快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扎实推进县级医疗卫生机构和乡镇卫生院改造,建设200个乡镇卫生院和一批县级医院的医疗基础设施项目,新建县乡医疗用房20万平方米,改扩建15个县级计划生育服务站。加快村卫生室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点建设,加大城市医疗卫生资源支援农村力度,培养人才,提高基层卫生机构的服务水平。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增强医疗卫生应急能力。规范医疗价格体系,改进医德医风,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三是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坚持奖励少生与处罚超生相结合,继续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和特殊困难家庭救助制度。强化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服务。四是大力发展文化体育事业。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送文化下乡的长效机制,抓好乡镇文化站建设。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和开发,开展第三次文物普查,做好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和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繁荣文艺创作,加强文化市场管理,扶持特色文化产业发展。推进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深入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五是全面加强就业再就业工作。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扶持政策,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努力扩大就业。重点解决下岗失业人员和关闭破产企业职工再就业问题,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服务和军队转业退伍人员安置工作。完善劳动关系协调机制,全面推进劳动合同制度和集体协商制度。六是稳步推进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大社会保险扩面清缴工作力度,促进非公有制企业从业人员、城镇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农民工的参保工作,确保各项社会保险金的按时足额支付。规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管理,做到应保尽保。加快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进程,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障制度,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试点工作。七是集中力量改善群众生活条件。围绕解决涉及群众医疗、教育和生活等方面的问题,办好12件实事。(1)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基本覆盖全部农村人口。(2)城市医疗保险制度基本覆盖非职工人群。(3)床位补贴翻番、济困病床制度覆盖省市县三级公立医院。(4)基层卫生院人员工资由财政全额供给覆盖全省乡镇。(5)实行贫困高校生政府助学金制度,启动生源地助学贷款,提高牧区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标准。(6)解决90万极度干旱地区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建成会宁、环县、靖远三县人畜饮水工程。(7)新建改建乡村道路6000公里。(8)完成全省村村通电话工程、1万个20户以上自然村通广播电视工程牞基本完成户户通电任务。(9)新增沼气用户12万户。(10)提高村干部报酬补助标准。(11)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再提高10%。(12)市州所在地城市全部实施廉租房制度。八是强化安全生产管理。加大投入,完善工作机制,严格落实责任制,推进安全生产基础工作和属地化管理。完成煤矿瓦斯治理、小煤矿整顿关闭三年规划任务,建成瓦斯监测监控系统。加强煤矿、交通、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重点领域的安全监管,严防重特大事故发生。
继续做好气象、统计、测绘、参事、文史、地方志、地震预防、档案管理等工作。切实保护妇女儿童的合法权益。推进残疾人、老龄和慈善事业发展。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