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湖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湖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4:52   来源:红网   
    五、加快基础产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发展的能力

    继续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设一批事关经济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大工程、大项目,力争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13%;大力促进经济发展与资源、环境相协调,实现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和持续发展。

    继续改善基础设施条件,增强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交通立足构建大通道,实现联线成网、内外通畅。构筑客运快速化和货运物流化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高速公路加快向珠三角融合、向长三角贯通、向西部地区特别是西南地区延伸,基本建成“三纵五横”,重点建设邵怀、常吉、衡炎、潭衡西、长株等高速公路,形成省会与各市州之间的高速公路网,加快省际间高速公路的对接,力争“十一五”末,通车里程达到3000公里以上;加大路网改造力度,完善路网结构。加快武广客运专线建设,推动铁路复线和电气化改造。抓好机场改扩建,把长沙黄花机场建成中部重要的航空口岸,把张家界荷花机场建成具有较强吞吐能力的旅游空港。发展江海联运,积极参与长江“黄金水道”建设,畅通四水主通道,加快湘江株洲、长沙枢纽和霞凝、城陵矶等港口现代化建设,建成集装箱、矿石、石油及液化气等专业化运输系统。能源立足提高保障水平,实现总量扩张、结构改善。优先开发性能好的水能资源,抓好资水梯级开发、东江扩机等水电项目建设;有序建设大容量高效燃煤电站,加快改扩新建一批火电项目,到2010年装机总容量达到2500万千瓦以上;全力争取国家支持核电布点建设,大力开发利用风能、太阳能等新型能源;加快电网建设,积极引进省外电能。城建立足增强综合承载能力,实现扩容提质、完善功能。加快城市道路、供水、供气、消防、垃圾和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长沙市及长株潭城际轨道交通、长沙饮水工程、城市快速环道等项目,到2010年城市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水利立足综合利用,实现抗灾有力、配置合理。以防洪抗旱为前提,优化利用水资源,逐步建立人水协调的现代水利体系。重点抓好洞庭湖、四水流域、山丘区水利设施建设,完成一批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和病险水库改造,加快皂市、洮水、涔天河等水利枢纽建设,兴建一批节水灌溉设施和农村饮用水工程,全面提高县城以上城市防洪标准,明显缓解湘南、娄邵、湘西地区3大片干旱问题。信息立足整合资源,实现互联互通、数据共享。推进经济社会信息化,加快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的“三网融合”,保持邮电通信的全国先进水平。

    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提高资源利用率,力争在重点环节、重点行业、重点领域取得较大进展,搞好汨罗等循环经济试点,推进工业废物的综合利用和再生资源的循环利用,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的增长方式。大力推进节能节水节地节材,积极开发和推广节约能耗、替代资源的新技术和新工艺,强制淘汰消耗高、污染重、技术落后的工艺和产品,加快工业企业节能降耗的技术改造,重点改造冶金、有色、化工、造纸等高能耗行业,发展一批节能企业。加强资源型产业的政策引导,制定和完善效能标准,大力发展资源精深加工,促进资源高效利用,把资源优势转变为产业竞争优势。

    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坚持保护生态和防治污染并重,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提高生态建设水平,提高环境保护能力。抓好生态重建和恢复,继续实施生态公益林、退耕还林、湿地保护等生态工程,加大重要生态功能区的环境保护力度。有效保护生物多样性,防止外来生物的入侵。加强湘江等重点流域、重点区域的水污染和大气污染防治,强化重点污染源治理,规范采矿秩序,治理恢复矿山、地质环境。要特别重视环境安全工作,提高环境污染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和生态标准体系,逐步形成政府、企业和社会多元化的环保投融资机制,以及生态补偿机制。大力倡导形成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认真做好防震减灾工作。

    六、深化改革开放,不断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

    促进改革、开放、发展良性互动,力争改革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突破,开放在更宽领域和更高层次取得重大进展,构筑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开放型经济体系。

    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促进各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努力构建国有资本合理流动、灵活进退、布局合理、控制力增强的国有经济发展新格局,形成各类资本公平竞争、大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良性发展机制。以产权多元化为核心,以理顺产权关系为重点,推动国有经济向有比较优势的重要行业和关键领域集中,向有竞争优势和形成主导产业的领域集中,大力发展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混合所有制,力争到2007年基本完成省属国企改革,到2010年把省属国企整合成30家左右、年销售收入分别达50—200亿元以上的大企业和企业集团。基本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形成权责明确、有效制衡与监督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基本完成上市公司的股权分置改革。完善国有资产监管和运营体系,健全国有资产授权经营、资本经营预算、经营业绩激励等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完善落实政策,放宽市场准入,加大对非公有制经济的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国有企业的改革改组,进入金融服务、公用事业、基础设施等垄断性行业和领域,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在总量、规模、结构、质量、管理等方面得到全面提升,争取到2010年非公有制经济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65%,经济总量占全省的70%左右。

    推进财税、投资和金融体制改革,激发投资主体积极性。完善与事权相匹配的财税体制,深化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支付和政府采购等制度改革,建立完善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加大对困难县乡以及湘西等经济欠发达地区、老少边穷库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加大新农村建设、公共服务、资源环境、自主创新、基础设施等领域的公共支出。探索完善市场主导、监管有力的投资体制,积极推行投资备案制和公益类项目代建制,加强政府对各类投资的监管服务。大力支持国有金融企业股份制改革,稳步发展多种所有制中小金融企业,规范发展城市商业银行等地方金融,支持各类金融企业尤其是国际金融企业到湖南建立分支机构;继续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发挥农村金融主力军作用。加强金融监管,维护金融稳定和安全。大力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比例。优化信贷结构,改善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服务,力争信贷投放量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适应。

    建立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致力形成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的价格机制,实现生产要素高质量聚集、高效益配置。重点培育一批交易规模大、辐射能力强、管理运行规范的现代化商品市场。全面推行经营性用地公开招投标。建立完善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加强技术市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信息市场的现代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管,规范市场交易,维护市场秩序。注重以政府诚信带动社会诚信建设,以完善信贷服务和加强市场监管为重点,整合信用资源,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建立健全守信激励与失信惩戒机制,提升社会信用水平。

    积极拓展国际市场,提升对外经贸水平。不断优化出口市场结构,巩固传统出口市场,拓展东欧、南美、东盟等新兴市场,培育外贸出口新增长点。切实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具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高新技术、机电和农产品深加工等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控制高耗能、高耗材、高污染产品出口,培植名牌产品出口加工基地,加快发展加工贸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扩大对外工程承包和劳务合作,带动技术、设备、产品和劳务输出;支持省内优势企业对外投资和跨国经营,开发利用海外资源。扩大有效进口,积极引进国外高新技术、先进设备和省内短缺资源。加强口岸建设,办好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提高对外交往水平和处理国际贸易争端的能力。

    积极有效利用外资,进一步激活外源性动力。以招商引资的大突破,促进经济社会的大发展。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从广度和深度上吸引国际资本及各类生产要素进入湖南,力争五年实际利用外资达到130亿美元。突出招商引资重点,继续加大对重点国家和地区的工作力度,大力引进战略投资者,以优良资产、优势项目,吸引一批大型跨国公司、知名企业来湘投资合作。注重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合理引导外资向三次产业全面拓展,更多地吸引外资向农业和服务业投资。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积极参与各类国际性重大经贸活动,加强与境外商会、协会等社团组织的交流合作,大力推行专业化招商,努力提高合同履约率、资金到位率、项目开工率。

    全方位参与区域合作,拓展要素优化配置空间。主动融入东中西互动的全国大开放格局之中,向一切有优势的省份招商引资,引进优势企业、优势项目,形成与各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合作机制,力争五年引进内资4000亿元。抓住国家促进中部崛起的机遇,加快推动与中部各省的互动协作;发挥毗邻粤港澳的地理优势,全方位参与泛珠三角区域经济合作;依托长江的交通运输和水资源优势,加强与长江经济开放开发带的经贸往来;挖掘连接西部特别是西南地区的区位优势,积极拓展西部市场。

    七、推进区域协调发展,逐步壮大整体经济实力

    坚持因地制宜、发挥优势,明确不同区域的功能定位和发展方向,做大做强省会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培育多层次的经济增长中心,形成更为合理的产业分工和空间布局。

    进一步推进以长株潭为龙头的“一点一线”地区率先发展。坚持发展目标不动摇,扶持政策不改变,支持力度不减弱,继续集中资源和各类生产要素,提升优势地区发展水平,为全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支撑。加大长株潭经济一体化规划实施和项目建设力度,努力建成全省高新技术研发区、先进制造业成长区、大型企业集聚区和战略投资者合作区,把长株潭建设成为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城市群和经济增长极。力争“十一五”期间,“一点一线”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2个百分点以上,期末总量占全省的比重达到70%,长株潭3市达40%以上。

    加快湘西地区的开放开发。抓紧制定湘西开发滚动规划,加大政策、资金、产业、人才等方面的扶持力度,不断改善湘西地区发展条件,稳步提高湘西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突出产业发展,集中力量发展农产品加工、中医药、竹木、水电、旅游等产业。加强基础设施和社会公益事业建设,完善交通网络,加大对城建、电网等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风景名胜区和自然保护区,继续做好退耕还林、植树造林工作。

    着力培植和发展新的经济增长带。引导洛湛铁路、潭邵和长常张等高速公路沿线地区,充分发挥区位优势提升、发展环境改善、经济增长加速的有利条件,加大投入力度,改善发展基础。积极吸纳沿海企业内移,逐步布局一批重大产业项目和基础设施工程,大力发展资源深加工、农产品生产及加工、旅游等特色产业,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质量,加快城镇化发展步伐,为全省经济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依托现有资源,发展特色经济、非公有制经济、开放型经济和劳务经济,注重培育特色产业,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和旅游业;放开投资领域,鼓励各类人才到基层创业,努力形成以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的县域经济发展格局。坚持城镇建设、市场建设、工业园区建设相结合,完善城镇功能,引导各类企业向县域工业园区集中。认真落实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和措施,稳步推进扩权强县改革试点,支持发展一批经济强县。

    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始终坚持以城市群为主体形态,提高城镇带动区域发展的综合承载能力、服务能力和辐射能力,发挥城镇规划的引导和调控作用,保护城市文化生态,注重城市特色,建立和完善城镇管理制度,推进户籍、土地、公共服务等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以城镇集聚产业、凝集商机、繁荣市场、吸纳就业。力争2010年全省城镇化率达到45%左右。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