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海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海南省2006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3日 15:05   来源:中国经济网综合   
    二、“十一五”时期的奋斗目标和指导原则

    “十一五”时期是我省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五年是海南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取得明显进展的关键时期;是进一步打牢经济发展基础,大幅度增加经济总量的关键时期;是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发展壮大支柱产业的关键时期;是加快改革开放步伐,形成经济特区体制特色和对外开放新优势的关键时期。经过多年的实践探索,省委、省政府对发展形势的把握更加理性全面,发展思路更加清晰稳定,全省已经形成了加快发展的氛围。经过多年的改革发展,我省基础设施日趋完善,支柱产业的轮廓已经形成,产业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已经具备了支撑经济又快又好发展的物质基础。

    根据上述判断,规划《纲要》提出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年均增长9%以上,到2010年,人均生产总值超过16000元,比2000年增长1.23倍左右;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比2005年下降25%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速度高于地方生产总值增速;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累计达到2400亿元左右;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6%,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不低于8%;人口自然增长率降至8‰;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构建和谐海南取得新的进步。

    为实现“十一五”奋斗目标,我们要坚持省委提出的重要指导原则。必须努力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培养经济发展内生动力,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努力打造环境特色;必须大力调整经济结构,努力打造产业特色;必须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努力打造体制特色;必须坚持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努力构建和谐海南。指导原则的核心是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总的要求是实现又快又好地发展。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用发展的办法和改革的思路解决前进中的问题;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三、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要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加大城乡统筹力度,以发展农村经济和提高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规划《纲要》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措施。

    建立“城乡互动、三次产业联动”的长效机制。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重点在“多予”上下功夫,财政支出、预算内固定资产投资和信贷投放,要按照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倾斜的原则,不断增加对农业农村的投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健全财政支农资金的稳定增长机制。统筹城乡建设管理。搞好乡村建设规划,加强乡村公路、电网、通信、沼气、饮水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运销,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壮大特色县域经济。统筹城乡居民就业。更大规模地发展打工经济,由各级劳动人事部门牵头,制定和实施省、市县农民工培训输出五年计划和年度计划,加强对省内外劳务输出的组织、协调和服务,力争实现五年转移农村劳动力20万人的目标。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今后各级政府财力增长部分主要用于社会事业和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并重点向农村倾斜,让全省农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

    加快建设现代农业。大力调整农业经济结构。按照比较效益最大化和生态平衡的原则,调减传统低效作物种植面积,在提高单产、保持粮食总产量基本稳定的基础上,积极扩大高效热带作物种植面积,推进高效作物的区域化布局、规模化生产、标准化管理、产业化经营。加快发展大林业经济,建设一批珍贵用材林基地,发展提升天然橡胶产业,培育壮大花卉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水产业。继续完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引进大型牧工商公司,建设上规模的畜禽养殖场,兴建一批大型屠宰加工厂,扩大优势水产品养殖规模,建设海南水产品、畜禽产品出口基地。加快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实施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重点建设热作农产品、水产品批发市场,兴建一批大型农贸市场,积极发展农产品现代物流配送、网上交易。积极筹划将中国(海口)冬季农产品交易会办成国际性热带农产品交易会和农业项目招商会。加快农业科技进步。积极利用南繁育种基地科研成果,发挥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华南热带农业大学农业科技资源优势,加快实施良种良苗工程。大力发展设施农业,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进一步提高农业科技“110”服务水平,全面实施“农业科技入户工程”,提高科技对农业增长的贡献率。

    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十一五”时期,基本完成乡镇机构改革,建立精干、高效的农村基层行政管理体制。基本完成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体制改革,强化市县政府对本地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成人教育的管理和发展责任。基本完成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乡财县管、有利于激励县乡政府发展经济、建设财源、事权与财权相统一的财政体制。积极稳妥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支持市县与金融机构搭建融资平台,切实解决县域经济发展的资金瓶颈制约。初步建立起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失地农民养老保险制度。加大财政投入,力争2006年建立起覆盖全省农村“低保”对象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加快建立覆盖全省农村居民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推行按实际居住地登记户口的户籍管理制度。稳步推进林权改革,调动农民育林、护林和发展林业经济的积极性。鼓励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

    大力发展农村公共事业。巩固和发展农村九年义务教育成果,促进城乡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继续对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免收杂费,对农村学生和城镇困难家庭学生提供免费课本,逐步提高中小学寄宿困难学生的生活补贴标准。完善农村教育设施,基本消除全省农村中小学危房。优化教育资源布局,力争“十一五”期间实现每个建制镇有一所优质初级中学,每个市县至少有一所优质高中和一所综合性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加强农村公共卫生和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完成全省乡镇卫生院“一无三配套”改造任务,制定和实施海南省“十一五”行政村卫生室建设计划,实现“村村都有卫生室”的目标。全面实施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政策和“少生快富”扶贫工程,稳定农村低生育水平。

    四、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经济总量和质量

    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们要以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为主线,重点加快调整三次产业结构,在调整优化一、三产业结构的同时,加速发展第二产业,努力提高现代工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实现三次产业比重由目前的33.3∶25.2∶41.5调整到趋近29∶32∶39的目标,提升我省经济总量和质量。

    加快发展新兴工业。继续坚持“不污染环境、不破坏资源、不搞低水平重复建设”的原则,实施大企业进入、大项目带动战略,带动和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建成乐东气田和东方1—1气田二期,年产天然气新增28亿立方米。新建120万吨甲醇、12万吨三聚氰胺、6万吨聚甲醛等重大项目,做强做大天然气与天然气化工。确保800万吨炼油、8万吨苯乙烯、24万吨瓶级聚酯切片等项目今年正式投产,建设60万吨对二甲苯,推进150万吨重油裂解烯烃和石油商业储备等重大项目,壮大石油加工与石油化工。在100万吨纸浆项目基础上,建成160万吨造纸项目,争取一批纸制品企业落户海南,基本建成林浆纸一体化产业。加快建设15万台发动机项目及其它汽车生产配套项目,形成年生产15万辆汽车生产能力,推进汽车工业发展上台阶。建成海口药谷二期,引进更多的大型制药企业入园生产。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新上一批生物制药、南药开发项目,推进新药品、新剂型产业化。建设福耀海南浮法玻璃工程,建成石英砂采选及专用码头,推动海南玻璃工业发展。依托环境优势,搞好配套服务,积极支持发展生物技术、电子信息等产业,壮大光纤光缆制造业,积极争取建设卫星发射基地,推动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发展为大工业配套的中小企业,形成大项目和大企业带动、中小企业竞相发展的集群效应。优化工业布局,加快产业集聚。集中力量建设好洋浦经济开发区等一批国家和省级开发园区。

    推进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围绕建设旅游强省的目标,全面实施《海南省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努力推进旅游产业由数量规模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旅游产品由观光旅游为主向度假休闲为主转变,逐步把海南建设成为世界著名、亚洲一流的热带海岛度假休闲目的地。着力打造一批精品旅游景区和旅游房地产项目,争取用三年左右的时间打造出10条旅游黄金线路、20个精品度假旅游区、30个精品景点、30家五星级度假酒店。集中力量建设东部滨海旅游经济带,着力推进三亚海棠湾、陵水清水湾、万宁神州半岛、博鳌特别规划区二期、文昌铜鼓岭、海口美丽沙、新埠岛、昌江棋子湾等度假休闲和旅游房地产项目建设,积极推进开放西沙旅游,有计划高水平开发无居民海岛。优化旅游产品结构。深度开发高尔夫度假游、红色旅游等产品,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旅游业对外开放,积极引进国内外著名大企业开发建设海南精品旅游景点景区。综合用好落地签证、免签证和航权开放等政策,努力开拓国内外客源市场。增加投入,加大推介促销力度,努力打响海南国际性旅游度假休闲目的地品牌。深化旅游管理体制改革,引进国际国内著名旅行商、酒店集团落户海南,提高旅游产业竞争力。建立健全公开、公平的行业准入和退出制度,理顺旅游管理体制,健全行业自律机制。

    努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规范和稳步发展房地产业,积极支持发展金融、保险和证券市场,加快发展批发零售、餐饮服务、交通运输、邮电仓储和文化体育、医疗保健、信息咨询、教育培训等产业,完善综合服务功能,提高服务业的整体素质和水平,不断引进和扩大消费需求。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构建特色海洋产业体系,培育我省新的经济增长极。支持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使海南成为南海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支持基地。积极发展外海远洋渔业、滨海旅游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生物制药、海洋能源利用等海洋产业。建设北部沿海综合产业带、南部滨海度假休闲产业带、西部临海重化工产业带和东部滨海旅游与海洋渔业产业带,着力培育一批具有资源优势和区域特色的海陆联动产业集群。有计划有步骤地建设南海北部、中部和南部三大“阶梯式”海洋开发区。根据新的港口布局规划,加快建设港口体系,重点抓好中心渔港和西南中沙渔业补给基地建设,建立渔业生产安全通讯保障网络、卫星遥感渔场勘测体系。加强海洋开发研究,积极引进和培养海洋科技人才,强化海洋经济的科技支撑。

    进一步加强基础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十一五”期间要建设一大批基础设施项目,主要是集中力量抓好重点园区、开发区基础设施的配套完善。围绕主要经济带、重点工业园区、成片旅游开发项目,以满足重大项目落户所急需的道路、港口、供水、供电、排污等基础设施条件为重点,抓好配套完善,提高建设水平。加快建设岛内外对接顺畅的海、陆、空立体交通体系。建成海口、三亚绕城高速公路,推进海口至屯昌高等级公路建设,完善粤海铁路通道及配套工程建设,完成西线铁路改造,建设东线城际快速铁路。完成美兰机场二期和凤凰机场二期扩建工程,规划建设航空物流中心、客运中转基地。推进琼州海峡跨海通道前期研究。建成海口电厂“以大代小”工程,开工建设八所电厂,建成一批小水电站,完成60万千瓦跨海电网联网工程。力争进口LNG和石油商业储备基地项目取得突破性进展。建成和推进一批重点水利工程。续建完成大隆水利枢纽工程,建成大广坝二期(灌区),开工建设红岭水库,续建配套松涛灌区,有效缓解海南工程性缺水问题。加快城镇和开发区供水设施建设,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争取解决100万农民安全饮水问题。

    五、打造海南体制特色,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

    改革创新是经济特区的立身之本,扩大开放是海南加快发展的生命线。树立和强化特别能改革、特别能创新、特别能开放的特区意识,发扬敢闯敢干、敢为人先的特区精神,积极探索综合改革新的突破口,增创体制新优势,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政府转型步伐。积极推进行政管理体制创新。继续完善省管市县的行政管理体制,合理划分省、市县政府权责,最大限度地下放管理权限;以提高政府工作效率为目标,进一步精简机构和编制,理顺部门分工,明确职能、权限和责任。深化财政体制改革,调整和规范省与市县的财政关系,建立健全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体制和财政收入增长激励机制。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全面实施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健全政府投资决策责任制,强化政府投资项目审计监督。切实履行好经济调节职能,着力为各类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环境和提供优良服务;积极构建政府投资主体,增强推动发展的能力。在进一步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更加注重履行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把政府工作的着力点和公共资源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与和谐社会建设上。积极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中介组织分开,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充分发挥各类行业协会、学会等组织的作用。依法清理和规范行政执法主体,严格执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和过错追究制度。加快发展电子政务,推进政务信息公开。继续完善并严格执行行政首长负责制等制度,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

    全面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十一五”期间,基本完成大型国有企业改制为混合所有制企业,基本完成中小型国有企业改造为非国有企业或退出市场。引进大企业、大集团和境内外战略投资者,通过参股、控股和增资扩股,整合我省优势资产和资源,重组培育一批在交通、能源、林业、矿业、旅游、新兴工业等领域起支柱、主导作用和有市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组建国有控股文化产业集团,加快海钢、省汽运等大中型国有企业的改制改造。以民营化改制为主,通过拍卖转让、职工合资收购、股份制改造等方式,对大部分省属行业总公司实施整体改制,带动各系统中小企业退出国有。对长期亏损、资不抵债、没有市场前景的国有企业,妥善安置职工,依法实施关闭破产。加快农垦集团化、产业化、股份化进程,整合农垦与地方的公共资源,推进社会管理属地化。

    推动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上规模上水平。最大限度地放宽市场准入的行业和领域。凡法律法规未禁止进入的,非公有资本均可进入;凡外资可进入的,境内非公有资本均可进入。着力突破资金短缺、人才匮乏、创新乏力等困扰非公有制企业发展的瓶颈问题。不折不扣地落实我省已经出台的财税金融等各项扶持、奖励政策,特别是运用好省政府扶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市县建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切实解决非公有制企业融资难。支持非公有制企业广纳科技英才,开展自主创新,对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争创省优国优名牌给予奖励。切实保障和维护投资者合法权益,为非公有制企业创造宽松的发展环境。

    实施人才强省战略,推进干部人事制度改革。认真组织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进一步完善公务员管理的新陈代谢、竞争择优、监督约束机制。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推行全员聘用制,建立辞退解聘制度。建立全省统一的人才劳动力市场,打破人才流动中的城乡、区域、部门、居民身份、所有制限制。强化人才培训工作,建立政府、单位和个人共同负担的继续教育投入体制,不断提高全省人才队伍的整体素质。建立健全引进人才的制度和机制,以海纳百川的胸怀把大量优秀人才集聚到海南各项事业中来。

    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广泛吸引跨国公司、国内外金融机构、大企业大集团来琼投资和设立分支机构。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泛珠三角”等区域经济合作,引进更多的国内外投资者参与我省热带旅游资源、热带农业资源和新兴工业的开发建设,加快开发利用南海油气资源。推进琼台农业合作,充分发挥侨乡优势,吸引更多的华侨回海南投资。积极扩大海南特色产品出口,发挥我省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海洋渔业、热带无公害农产品生产优势,力争畜禽产品、水产品、水果瓜菜等出口每年都有新突破。继续实施“大通关”工程,推进贸易、税务、外汇、银行等部门及企业与海关、检验检疫电子平台联网,实现“无纸通关”,进一步提高通关效率和服务水平。

    持之以恒地加强投资环境建设。今后五年,要以贯彻落实《中共海南省委关于加强投资环境建设若干问题的决定》为主线,以“改善投资环境、增创对外开放新优势”为主题,继续完善监督保障机制,务求投资环境建设年年都有新进展、新起色。加快建设省政务服务中心,切实提高项目审批的行政效能和服务水平。加强调查研究,继续解决好重大投资历史遗留问题。

(责任编辑:石兰兰)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