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十一五”期间,西藏总体发展环境比“十五”时期更加有利。树立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战略思想和中央关于进一步做好西藏发展稳定工作的意见,为继续做好西藏工作指明了方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的加快,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中央支持、全国支援的力度不断加大,青藏铁路的建成通车,为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宝贵机遇。“一个转折点、两个里程碑”的光辉历程,为进一步做好西藏工作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各族群众谋跨越、奔小康的愿望日益强烈,加快发展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社会局势正在从基本稳定走向长治久安,保持跨越式发展的良好态势有一个好的社会环境。我们必须十分珍惜大好形势,十分珍惜历史经验,十分珍惜宝贵机遇,充分利用各种有利条件,乘势而上,又快又好地推进跨越式发展,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十一五”时期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坚持社会主义制度、坚持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紧紧抓住发展和稳定两件大事,确保西藏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确保国家安全和西藏长治久安,确保西藏各族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这一根本指针。坚持用发展和改革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把中央关心、全国支援和西藏各族人民艰苦奋斗相结合,继续保持经济较快增长,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产业建设步伐,不断优化经济结构,提高发展质量和效益,注重发展社会事业,走符合西藏实际,具有区域特色的生产发展、生活改善、生态良好、资源节约、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道路,推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西藏进程。
必须始终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加大投入力度,引导农牧民转变生产生活方式,促进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必须着力实施“六大战略”。整合资源,集中力量实施好基础设施先行战略、特色经济发展和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开放带动战略、科教兴藏和人才强区战略、适度集中发展战略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根据“十一五”期间的形势和任务,今后五年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继续保持“十五”时期西藏生产总值和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较快增长的态势,力争西藏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农牧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3%,到2010年西藏人均GDP与农牧民人均纯收入进入全国中等行列,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为在本世纪中叶同全国人民一道基本实现现代化打下坚实基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5%以上。基础设施继续完善,产业建设取得突破。以教育卫生为重点的社会事业进一步发展,公共服务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居民消费价格保持在合理水平。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改革开放步伐进一步加快。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万元GDP能耗控制在国家规划指标以内。反分裂斗争机制进一步健全,社会局势更加稳定。和谐西藏不断推进,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十一五”规划《纲要》突出了战略性、纲领性、综合性,增强了发展指标的约束性、预测性和指导性;围绕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和重点发展领域,提出努力方向和相应的政策措施。在规划制定方法上,通过专家咨询、群众建言献策,征求社会各界意见等活动,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听取意见和建议,使规划既集中体现党委、政府的决策意图和施政方针,又凝聚各方共识和群众智慧,是西藏人民建设团结、民主、富裕、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新西藏的行动纲领。
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十一五”时期的任务,涉及到方方面面。首先是: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把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增加农牧民收入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首要任务,心中装着群众,遇事想着群众,凡事为了群众,采取一切办法,举西藏之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让广大农牧民过上现代文明幸福生活。
千方百计增加农牧民收入。继续完善农牧民增收政策,优化农牧业结构,充分挖掘农牧业内部增收潜力,大力发展非农产业,积极培育劳务经济,逐步构建农牧民作为投资主体、经营主体、受益主体“三位一体”的长效增收机制。扶持乡镇企业和农牧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规模,带动农牧民增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培育市场营销主体,扶持农牧区经纪人队伍。加大组织引导、技能技术培训、信息服务力度,促进农牧区富余劳动力转移和就业。
切实改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条件。扩大财政对农牧区公共服务的覆盖范围。积极引导援藏资金、项目向农牧区倾斜。整合资金、加大投入,集中力量建设通电、通路、通水、通讯及社会事业等农牧区基础设施。到2010年,所有乡镇和80%的建制村通公路,基本解决农牧民用电问题,消除无电乡(镇)、无电村,基本解决农牧区饮水安全问题,基本实现乡乡通邮、村村通电话。加快实施以农房改造、牧民定居和扶贫搬迁为重点的农牧民安居工程,力争经过5年努力,使全区80%以上的农牧民住上安全适用的住房。引导群众崇尚科学文明,追求社会进步,促进农牧民转变传统观念和生产生活方式。
推动传统农牧业向现代农牧业转变。进一步引导资金项目向“三农”倾斜,建立稳定的农牧业投入增长机制。着眼于保护和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实施提高粮食单产行动计划,确保粮食品质得到提高,继续保持粮食基本自给。加强农田草场基本建设和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加大农牧业综合开发力度,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项目,提高农牧业防灾抗灾能力。强化政府提供公益性农牧业服务职责,加强农牧业科技队伍建设和农牧民技能培训,建立健全农牧业技术推广、农产品质量安全和标准、农产品市场、动物防疫和植物保护等农牧业服务体系。加快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牧业,推进农牧业产业化经营,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水平和效益。
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增加投入,“整乡推进”扶贫开发,提高贫困地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因地制宜,大力开展定点扶贫、科技扶贫、产业扶贫,对缺乏生存条件地区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扶贫。扶持和引导农牧民从事旅游业、特色产品加工业等非农产业,提高脱贫致富能力。继续深化农牧区改革。全面落实和完善“土地归户使用、自主经营、长期不变”,“牲畜归户、私有私养、自主经营、长期不变”和“草场公有、承包到户、自主经营、长期不变”政策,探索建立农牧业经营新机制。扶持和发展农牧区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提高农牧民组织化程度。改革对粮食生产和农用生产资料的补贴办法,加大补贴力度,完善补贴方式。建立良种推广补贴机制。建设动物防疫体系,推进兽医管理体制改革。加快粮食流通体制改革。深化农牧区税费、农牧区义务教育体制、强化乡镇服务职能等综合改革。
(责任编辑:石兰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