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福建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福建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00   来源:福建日报   

(点击查阅更多2005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5年1月18日 黄小晶)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开局良好

    2004年是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第一年。在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福建省委的正确领导下,我省各级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政策措施,按照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部署,齐心协力,克服困难,求真务实,统筹发展,经过全省人民共同奋斗,实现了福建省第十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目标。预计全年生产总值6053亿元,增长12.1%,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899.10亿元,增长25.9%。外贸进出口总额475.50亿美元,增长34.6%,其中出口293.97亿美元,增长39.1%,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按可比口径53.18亿美元,增长7.6%。财政总收入622.76亿元,可比增长18.5%,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333.36亿元,可比增长20.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4.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升4.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1.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9.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5.96‰。一年来的主要工作和成效是:

    (一)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加快发展的目标任务进一步明确。建设对外开放、协调发展、全面繁荣的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战略决策,是全省干部群众集体智慧的结晶,共同实践的成果,统一大业的责任,再创辉煌的追求,在全省上下形成广泛共识,海内外反响热烈,产生了积极效应。各级各部门全面实施《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纲要》,认真落实推进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等重大举措,及时出台《关于发展壮大中心城市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加快产业集聚培育产业集群的若干意见》等配套政策,着力建设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城镇建设、社会事业、对外开放、区域协作、生态环境、防灾减灾、和谐社会等九大支撑体系。全省新一轮发展的基本构想、基本思路、基本态势、基本格局正在开始形成,发展的信心、发展的氛围、发展的意识进一步增强,突破风险、开拓创新、攻坚克难的能力进一步提高,呈现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趋势。

    (二)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经济运行质量继续提高。把贯彻落实宏观调控政策与福建实际相结合,加快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认真开展土地市场治理整顿,正确处理保护耕地和发展经济的关系,撤销各类开发区196个,占总数的60%;核减规划面积84万亩,占开发区规划面积50%,盘活、收回闲置土地2.38万亩,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提高。加大调整力度,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第二产业比重上升1.2个百分点。农业基础地位加强,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长4.5%。粮食呈现恢复性增长,播种面积比上年增加16.9万亩,总产量增加23.3万吨。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加快,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增强,新增264家龙头企业,全省5426个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联系带动农户455.3万户。工业经济主导地位进一步提升,工业增加值增长15.5%,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规模以上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比上年提高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增长27%。产业集聚取得新成效,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三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比重达46.7%。新增18个中国名牌产品,全省已拥有中国名牌产品36个、中国驰名商标25个。企业技术改造得到加强,220个工业结构调整项目进展顺利。“数字福建”建设继续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工程步伐加快。全省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6450.63亿元,增长13.3%;贷款余额4745.17亿元,增长17.3%,不良资产下降。旅游业发展加快,旅游品牌影响日益扩大,全省旅游总收入550.74亿元,增长42.2%。房地产、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等第三产业稳步发展。

    (三)全力以赴战胜困难,确保生产生活正常有序。面对去年初禽流感在周边地区蔓延的威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按照“坚持八个始终、做到六个到位、实现两个确保”的要求,严防严控,全省没有出现禽流感疫情。面对持续严重干旱,积极应对,坚持科学、计划和节约用水,最大限度地缓解旱情。面对煤电油运紧张状况,精心组织,强化调度,力保经济平稳运行。省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用于负荷管理系统建设,确保群众正常生活,基本保证企业正常用电。面对“艾利”强台风的正面袭击,周密部署,责任到位,按照“四个全、四个千万、四个确保、四个尽快”的要求,保证群众生命和财产安全,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损失。在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中,充分展示了我省干部群众上下一心、群策群力、顾全大局、迎难而上的精神风貌。

    (四)优化投资结构,重点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坚持以项目带动促进投资平稳增长,全省基本建设、更新改造和其他投资项目比上年增加1646个,在建总规模4256.79亿元,增长33%,其中新开工项目增加470个。能源、科教文卫、市政建设投资分别增长94.2%、18.8%和21.4%。民间投资增长3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46.7%。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103个省重点项目完成投资307.38亿元。三福、漳龙高速公路全线通车,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突破1000公里,提前一年实现各设区市4小时内通达省会城市的目标。连城机场建成通航。赣龙铁路福建段基本建成。邵三、龙长高速公路建设全面推进。东南汽车多功能车、厦工集团易地搬迁、三钢炼钢挖潜改造、福建金纶石化涤纶短纤、福建电气硝子玻璃玻壳项目等建成投产。新电源点项目和电网建设步伐加快。泉州外走马埭、福清东壁岛、莆田澄峰、霞浦沙头等围垦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温福铁路、泉州船厂修船等项目开工建设。福建液化天然气总体项目、福建炼化一体化等一批重大项目获国家批准。成功举办第二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促成2656个项目成果与企业对接。

    (五)扩大对外开放,外向型经济快速发展。率先实施由省级财政全额负担地方应承担出口退税的政策,有力推动出口持续高速增长,增幅高出全国平均水平3.7个百分点。出口产品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额分别占全省出口总额的44.6%和23.2%。省属国有外贸企业改革顺利完成,市县属企业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新授予2385家企业外贸经营权。口岸“大通关”建设加快,通关效率明显提高,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和反倾销取得新成效。利用外资规模进一步扩大,质量和水平继续提高。新批千万美元以上外商投资项目271个,合同外资占全省的51.4%。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取得新进展。闽台经贸、文化交流进一步密切,利用台资和对台贸易稳步增长,农业合作成效明显,两岸海上试点直航和福建沿海与金、马、澎地区人员、货物直接往来继续推进。闽港澳合作领域和渠道不断拓宽。侨务、外事工作得到加强。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第六届中国(福州)海峡经贸交易会、首届福建商品交易会、第六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首届世界闽商大会、第四届福建同乡恳亲大会、首届国际友城大会及纪念郑和下西洋600周年活动,福建在海内外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进一步提高。

    (六)创新体制机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高位嫁接、重心下移、互动联动、一体运作”的农村工作经验在各地推广,全省共选派3767名机关干部到村任职。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全面展开,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继续深化,粮食安全预警体系进一步完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向纵深推进,全省87.7%的林改村基本完成改革任务。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等改革顺利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力度加大,全省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已改制762家,改制面为61.9%。省级国有资产管理监督体系初步建立。落实国务院关于投资体制改革的决定,规范了政府投资管理行为,确立了企业投资主体地位。集体企业改革取得新进展。拓宽民营经济投资领域,民营企业在产业准入、财政金融支持和使用生产要素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召开纪念企业“松绑放权”二十周年大会,表彰重奖贡献突出的企业家。培育资本市场,新增5家企业在境内外上市。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改革继续推进,全省22个污水处理项目、14个垃圾处理项目实施产业化。完善地方经济与金融的互动双赢机制,优化各类金融资源合理配置和有效投入。文化体制改革积极推进,组建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福建新华发行集团、厦门广电集团。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继续深化,部分省级机构的调整和改革基本到位。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步伐加快,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成果。

    (七)注重统筹发展,社会事业全面进步。“两基”教育继续巩固提高,高中阶段教育发展加快。改造中小学D级危房51.5万平方米,完成年度目标103%。高校规模扩大,教育质量提高,重点建设高校和重点学科建设全面启动。厦门国家会计学院建成,福州地区大学新区、厦门大学漳州校区、福建农林大学合并迁建等项目建设进展顺利,新设三明学院、龙岩学院和厦门理工学院3所本科院校和15所高职高专院校。省内外普通高等院校在我省招生15.4万人,比上年增加4.9万人,高考录取率达70.56%,比上年提高7.1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步伐加快,科技攻关和应用基础研究取得一批新成果,科技成果转化机制、激励机制和科技创新体系逐步建立。表彰重奖有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杰出人民教师。公共卫生服务水平提高,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得到改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部分项目建成使用。文化事业继续推进,哲学社会科学、文学艺术、广播影视、新闻出版进一步繁荣,人民群众精神文化生活不断丰富。群众体育广泛开展,竞技体育成绩显著,我省运动员在第28届奥运会上取得1金2银1铜的历史最好成绩,在第12届残奥会上赢得4块金牌,在第5届全国农运会等赛事上创出佳绩。计划生育连续14年完成国家下达的人口计划指标,人口出生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稳步推进,工业污染治理成果得到巩固,流域治理工作取得成效,环境质量居全国前列。森林覆盖率达62.9%,居全国首位。严格保护基本农田,推行土地整理和开发,连续5年实现耕地占补平衡。人事、编制、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部队建设、海防、人防、气象、防震减灾、测绘、档案、地方志等工作取得新成绩。

    (八)坚持一心为民,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1175元,增加1175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089元,增加355元。通过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实行粮食收购最低保护价、种粮免税、订单售粮直补、良种补贴等措施,全省农民直接受益25亿元。全面实施农村低保制度,全省农村家庭年人均收入低于1000元的75.5万贫困人口全部纳入低保范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开始试点。农业生产条件进一步改善,农村水利“六千”工程完成年度计划105%,“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建成7500公里。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得到维护,1999年以来被拖欠的征地补偿费2.6亿元全部偿付到位。城镇拆迁中侵害居民利益、企业改制中侵害职工权益等问题得到及时纠正。清理建设领域拖欠工程款30.69亿元,超过当年清欠计划7.58亿元,清偿拖欠农民工工资6.64亿元,清欠比例99.8%。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继续推进,就业渠道扩大,新增就业51万人,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7.5万人,新增转移农村劳动力47.5万人。全省成立劳务派遣公司74家,共派遣员工6.8万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全省城镇职工养老保险、失业保险、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达293万人、270万人、285万人。城镇近20万人享受低保,基本实现应保尽保。山海协作和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加大,实施开发性扶贫,积极扶持47个山海协作示范工程、88个重点骨干项目。继续实施“造福工程”,超额完成1.5万人的搬迁任务。继续治理餐桌污染,食品安全状况趋向良好。民政、民族、宗教、妇女儿童、老龄、残疾人、库区移民等工作取得新成效。为民办实事项目如期完成。

    (九)加强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社会安定稳定。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民主监督和参政议政的职能,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建议和政协提案。全年共办理省人大代表建议574件、省政协提案660件。加强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加强政府立法工作,注重提高立法质量。“四五”普法扎实有效,公民法律意识增强。贯彻《行政许可法》,落实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取消一批不符合规定的行政许可事项,行政管理行为进一步规范。政务公开扎实推进,效能建设深入开展,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取得新进展。“平安福建”全面启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力度加大,打防控一体化机制建设继续加强。重视群众来信来访工作,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各类群体性事件。严肃查处各类安全责任事故,重特大安全事故比上年明显减少。广泛开展向“抢险救援勇士”郑忠华等先进典型学习活动,精神文明建设进一步加强。深入开展“双拥”和军警民共建活动,我省成为全国唯一的所有设区市都被评为“全国双拥模范城”的省份。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凝聚着全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心血和汗水,与方方面面的关心、支持、帮助是分不开的。在此,我谨代表福建省人民政府,向为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付出辛勤劳动的全省人民,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与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离退休老同志,向为福建改革发展稳定作出积极贡献的中央各部门及驻闽机构、驻闽部队、武警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与支持福建建设与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产业集群规模不够大,科技创新能力不够强,具有国际影响的知名品牌还不多;电力结构不合理,煤电油运紧张的状况还没有根本好转;国际技术性贸易壁垒加剧,对部分产品出口造成较大影响;原材料、农资等价格涨幅较大,给部分企业和群众的生产生活带来一定影响;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招工难”与“就业难”并存;农村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农民增收的长效机制还没有很好形成,一些县乡财政紧张,部分群众生活困难,社会保障任务还很重;安全隐患仍然存在,社会治安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一些部门行政效率不高,服务意识不强,形式主义、官僚主义、本位主义和消极腐败、铺张浪费现象依然存在等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我们要认真对待,积极采取措施逐步解决。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