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福建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福建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00   来源:福建日报   
   
    二、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扎实做好各项工作

    2005年是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完成“十五”计划、衔接“十一五”发展的重要一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落实省委七届七次、八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第一要务,落实宏观调控政策,推进改革开放,调整经济结构,转变增长方式,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继续实施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加快产业集聚、壮大中心城市,着力提升民营经济、转变政府职能,改善人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5年全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全省生产总值增长9.5%,力争更快更好些;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外贸出口增长16%,实际利用外资按可比口径与上年基本持平;地方级财政收入增长1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控制在4.5%左右;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7%-8%;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5%;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实现今年的目标和要求,我们要扎实抓好以下工作:

    (一)加快产业集聚,优化产业结构,提升经济竞争力

    加大支持“三农”力度。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大力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打牢粮食稳定增产的基础,促进农民多渠道增收,增强农业发展后劲,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积极扶持重点产粮区,继续实施订单售粮直补政策,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增加产量,提高品质。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保障粮食安全。积极发展无公害、绿色农产品,加强优势农产品基地建设,促进规模经营。调整畜牧、水产业结构,实现品种多样化、优质化。实施林业“三五”工程,调整林种结构,推动林业资源的精深加工。依托优势产业和特色农产品发展壮大龙头企业,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实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培育农产品品牌,加快大宗农产品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建设,增强市场竞争力。继续加大农业投入,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13亿元,继续实施农村水利建设“六千”工程;投资24亿元,完成“年万里”农村路网工程5500公里;加强中心渔港等渔业设施建设。继续深化农村改革,创新农村工作机制,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基本完成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目标。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扶持发展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加强村级农民技术员队伍建设,安排专项资金作为农技员津贴补助;搞好乡镇“三农”服务中心试点,建立农村科技、信息服务网络。

    推进海峡西岸制造业基地建设。围绕工业经济发展目标和产业导向,以产业集聚为着力点,以工业集中区为承载点,以骨干企业为支撑点,搭建公共服务平台,推动产业的上下游延伸和分工协作,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精心培育、扶持壮大6—8个产值超500亿元、30个产值超100亿元的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企业核心竞争力,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电子信息产业要积极承接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产业转移,推动冠捷、戴尔、华映光电等一批重点企业扩大显示器、计算机等龙头产品生产规模,促进福厦一线沿海地区国家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机械装备业要加快福建戴-克轻型客车项目建设,开展闽台汽车行业及与跨国公司的战略合作,突出东南汽车、金龙客车、福耀汽车玻璃等品牌优势,建设海峡西岸汽车制造业基地;加快泉州、厦门、福州、福安等地修造船厂的建设和改造升级,推动造船业跨越式发展;加快厦门、龙岩、三明、漳州等地装载机、叉车、港口机械产业发展,扶持壮大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企业,发展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石化产业要推进炼化一体化、厦门对二甲苯、东南电化聚氯乙烯等项目建设,发展湄洲湾两岸和海沧石化产业基地。充分发挥传统产业优势,采用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对轻纺、冶金、建材、林产等产业进行提升改造,壮大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产业集群。围绕闽东南高新技术产业带的发展,促进软件、光电、生物制药和环保等产业的技术开发,培育形成新兴产业集群。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广应用信息技术,提高制造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推进国有企业战略性调整。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系,落实国有资产经营责任。继续实施品牌战略,重点扶持名牌产品和驰名商标,拓展营销联盟,提高闽货市场占有率。认真开展第一次经济普查。做好经济运行分析监测。加强煤电油运和重要原材料的协调调度,提高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

    重视发展海洋经济。科学制定海洋发展规划,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和海洋经济布局,推动海陆经济互动和一体化发展。加快临海工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盐及海洋化工业、海洋生物医药业和海水利用业等产业发展,逐步形成海岸带、海岛、近海、远洋多层次开发格局,不断提高海洋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

    提升服务业整体素质。依托立体交通网络,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推进物流枢纽、园区和配送中心建设,建立专业化、社会化的物流服务网络。发展连锁经营、中高级批发市场、电子商务等营销方式,提升传统商贸业。提高会展产业化、市场化水平,促进金融、保险、电信、房地产、产权交易、会计、律师、咨询、拍卖等服务业以及各类中介组织健康发展。整合旅游资源,扩大品牌效应,加强区域合作,不断开发旅游产品,促进旅游产业结构调整、转型和升级。扶持发展吸纳就业强、方便群众生活的服务业。整顿和规范市场秩序,打击制售假冒伪劣产品,保障食品药品安全,建立社会信用体系,健全信用监管和失信惩戒机制,营造良好的消费环境,增强全社会的信用意识。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开拓农村市场,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

    增强财政金融的服务功能。加大对产业集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培植财政收入新增长点。严格依法治税,加强非税收入管理。优化财政支出结构,保障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保证发展的重点支出需要。加强财政监督和审计监督。提高政府采购效率。进一步完善省对下转移支付制度和县乡财政体制。加快发展资本市场,扩大直接融资。健全政银企会商制度,加大对中小企业的支持力度,完善金融服务体系,维护金融稳健运行。

    放手发展民营经济。进一步形成政策措施扶商、社会舆论亲商、科技创新强商、银企互动活商、办事环节利商、依法维权护商的发展氛围,为民营经济创造平等竞争、一视同仁的法治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放宽市场准入,鼓励和支持民营资本进入基础设施、垄断行业、公用事业以及法律法规未禁止的其他行业和领域。建立健全民营企业信用担保、项目对接、人才培训、市场开拓、对外合作等服务体系,帮助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困难、问题和障碍。推动民营企业向拥有品牌的龙头企业集聚,进入大企业生产体系,建立稳定的分工合作关系。促进民营企业加快制度和管理创新,通过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与外商合资合作、改制上市等多种形式,开展生产、技术、资本的联合、重组,扶持培育一批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诚实守信,自觉维护企业职工的合法权益。

    (二)突出外向优势,加强区域合作,不断提高对内对外开放水平

    着力拓展对外经贸。继续实行出口退税超基数部分由省统一负担的办法。加快整合口岸资源,提高通关效率。健全外贸出口预警机制,积极应对贸易壁垒,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各项工作。壮大外贸经营主体,继续扩大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和农产品出口,鼓励加工贸易加快发展和转型升级。精心办好第二届中国福建商品交易会,用好国内外商品交易平台,大力开拓出口市场。推进厦门象屿保税区“区港联动”,努力建成国际物流中心。加快莆田进口木材检疫处理区和木材加工基地建设。引导各类企业开展跨国经营,推进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严厉打击走私违法犯罪活动,规范外贸经营秩序。把握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从生产力规划布局、产业链延伸、企业增资扩产、科技成果转化、增强开发区功能、创新投资促进机制等方面进一步扩大招商,提高利用外资质量和水平。继续办好第九届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第七届海峡两岸(福建漳州)花卉博览会等一系列重大经贸活动,促进更多项目落地。

    积极扩大闽台合作。以台商投资区为载体,推动电子信息、机械、石化、生物技术等产业对接。以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为窗口,引进良种和先进技术,提升闽台农业合作水平。以“两门”、“两马”为通道,拓展闽台直接往来的深度和广度,扩大海上试点直航成果,促进两岸直接全面“三通”。以物流、旅游、金融为重点,发挥沿海的物流中转作用,开展福建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发展两岸金融关系,扩大服务业合作。以闽南文化、客家文化、妈祖文化、民俗文化等为纽带,吸引台湾民众来闽寻根谒祖、联谊交流、投资兴业,促进多领域的合作。

    密切闽港澳侨经济联系。积极推进闽港合作八大平台建设和闽澳四项合作,扩大合作交流成果。闽港联手海外招商,利用各类会展活动向港澳推介项目,吸纳更多投资。拓展闽港转口、转运贸易。继续推动企业赴港融资。加强侨务工作,开拓新的侨力资源,切实维护侨益,引进侨资、侨智。做好外事工作,扩大对外交流。

    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挥福建重要出海口的优势,南承北接,西进东出,加强与两大三角洲及内陆省区的经济协作,进一步形成“延伸两翼、对接两洲,拓展一线、两岸三地,纵深推进、连片发展,对外开放、服务全局”的基本态势。着力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积极稳妥推进行政区划调整,完善设施,强化功能,集聚要素。通过规划衔接、资源共享、项目实施和机制建设,推动城市联盟取得实质性进展。发挥福州省会城市的带动作用,凸显服务全省发展的带头效应;发挥厦门经济特区的龙头作用,凸显先行先试的辐射效应;发挥泉州侨乡工贸城市的先导作用,凸显民营经济快速发展的示范效应。发挥漳州、莆田、宁德三市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承接、传导作用,促进沿海城市带的形成。发挥南平、三明、龙岩三市在拓展内陆腹地中的枢纽、通道作用,实现共同发展。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加快县域工业化步伐,推动小城镇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化水平。全面落实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原省级财政周转金债权分类下放市、县。抓好对口省区帮扶工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扶持力度,推进山海协作示范工程、骨干项目建设。

    (三)加强重点建设,完善基础设施,有效增强发展的保障能力

    保持投资平稳增长。继续实施项目带动,注重后劲项目的储备和开发,提高重点项目在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中的比重,提高工业项目在重点项目总数中的比重。今年计划安排省重点项目343个、总投资4181亿元、年度投资430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63个、834亿元和118亿元,其中工业项目176个、总投资1410亿元、年度投资233亿元,分别比上年增加114个、372亿元和119亿元,省预备重点项目163个、总投资2281亿元。深化投资体制改革,规范核准制,健全备案制,推进代建制和经评审的最低价中标办法试点。办好第三届中国福建项目成果交易会,让各类企业获取更多更好的项目和技术成果。

    加快电力建设步伐。推进龙岩坑口、南埔、宁德电厂,嵩屿电厂二期等应急电源点建设,争取年底投产。抓紧福州可门、江阴电厂,后石电厂7号机组,华能三期,莆田、晋江、厦门燃气电厂,街面、洪口水电站,罗源、泉州电厂等电源项目建设和前期工作,满足“十一五”期间电力需求。积极发展风电,做好核电站、抽水蓄能电站等新能源项目前期工作,形成多元化的电能供应体系。加快主干电网、县城电网改造,抓好一批500千伏和220千伏输变电工程建设和前期工作,在更大范围内优化电能配置。

    建设综合交通体系。加快发展厦门湾、福州港、湄洲湾及三都澳港等大型深水港口,开发漳州古雷港区,抓好大中型泊位建设。加大重要港湾的协调与整合力度,统一港湾规划、岸线使用、航道管理,建设组合港,推进港口一体化。抓好内河疏浚,提高内河航运能力。实施“构筑快速通道,完善区域路网,改造既有线路,配套港口铁路”的总体规划,赣龙铁路投入运营,加快建设温福铁路,开工建设福厦铁路,推进厦深、龙厦、向莆等铁路前期工作。京福高速公路福建段实现全线通车。加快建设龙长、长乐机场一期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浦南、泉三高速公路,推进长乐机场二期高速公路、永安至武平、宁德至上饶等高速公路前期工作。加快北起宁德、南至漳州的福建滨海通道(省道201线)建设。逐步完善省级干线路网布局,力争大部分县、市城区1小时左右通达高速公路。完善以福州、厦门国际机场为主,晋江、武夷山、连城等中小机场为辅的干、支线机场相结合的空港体系。

    (四)强化科教创新,繁荣社会事业,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继续实施人才强省战略。坚持不唯学历、不唯职称、不唯资历、不唯身份,不拘一格选人才,形成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着力培养复合型人才、专业技术人才和紧缺行业人才,建设高素质的企业家队伍和高级技工队伍,稳定山区人才队伍。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建立人才储备中心。推进留学人员创业园、博士后站点建设,吸引海内外有志之士来闽创业。完善“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政府特殊津贴、政府顾问等各项制度,加强与院士、专家、学者的联系。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分配激励机制,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关心爱护劳动模范,进一步形成学习劳模、爱岗敬业、无私奉献的良好风尚。

    积极促进科技进步。牢固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思想,实现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紧密结合。认真编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加强产学研、农科教合作,促进科技基础条件共享,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使科技创新更好地融入产业集聚全过程。在关键应用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省级重大科技专项,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深化科研机构改革,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中试基地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作用,引导和支持有条件的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共建研发机构、技术中心,提高产业技术领域的科技原创能力。加强科普工作,传播科学知识。

    大力发展教育事业。加强农村教育,因地制宜整合资源,巩固农村“两基”成果;省级以上投入1.5亿元,消除农村中小学校舍D级危房;组织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全省33个县、市、区实现高水平、高质量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重视学龄前教育。继续扩大优质普通高中教育资源,加快发展职业教育,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到60%。省级投入1.5亿元专项资金用于重点建设高校、重点学科,优化学科结构;抓好福州地区大学新区二期工程建设,确保新生如期入学;保持高考录取率70%以上,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18%。深化办学体制改革,积极发展民办教育,规范教育收费行为,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推进基础教育课改,保证整体办学质量。健全终身教育体系,努力建设学习型社会。

    全面加强公共卫生。基本建立全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体系、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和医疗救治体系;推进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和卫生监督体系建设,不断提高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有效预防控制重大传染病的流行。省级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加强农村基层卫生、妇幼保健、疾病防控等项事业。各设区市基本建成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框架,福州、厦门等城市建成较为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加强卫生队伍建设,提高医疗水平。加快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努力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继续探索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建设,增加6个试点县,逐步完善农村医疗设施和卫生服务。

    着力推进文化建设。繁荣精品创作,努力提供更多健康向上、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作品。加强艺术人才培养,扶持富有特色的地方戏剧。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壮大经营性文化产业。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加强县乡村文化馆站和社区文化设施建设,继续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抓好中国闽台缘博物馆、福建大剧院、福建广播电视中心等重点项目,建设一批历史文物、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基地。开展“扫黄打非”,净化文化市场。继续做好档案、地方志等工作。积极推动全民健身,开展老年体育活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加快筹建省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做好第十三届省运会筹办工作,力争第十届全运会取得优异成绩。

    不断提高精神文明建设实效。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建设,广泛开展“学英雄、见行动”和“爱祖国、爱福建”活动,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建设管理有序、充满活力的新型社区、文明村镇、文明行业和文明窗口。切实抓好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思想文化环境。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