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广东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广东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22   来源:政府网站   
   
    ——民主法制建设深入推进,社会保持稳定

    民主进程加快。人大及其常委会决议得到认真执行,重大问题广泛征求省人大代表、政协委员意见,自觉接受法律监督和民主监督,加强与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团体的联系,认真听取人民群众对政府工作的意见和建议,民主决策机制进一步完善。健全信访工作网络,做好信访工作。认真办理人大代表议案。全年办理人大代表建议669件,政协提案602件。政务公开全面推行。基层民主进一步扩大,村民居民自治和企事业单位民主管理扎实开展。

    依法行政工作全面推进。认真贯彻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全年共提请省人大常委会制定地方性法规11项、修订13项、废止1项,制定、修改及废止省政府规章14项。全面贯彻实施行政许可法,清理取消行政许可事项63项,取消行政许可收费24项。重新修订了《广东省人民政府工作规划》,政府工作进一步规范化、法制化。落实行政执法责任制,开展行政执法评议试点,加强行政执法督察,强化了对行政行为的监督制约。坚持依法办事,按政策办事,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廉政建设进一步加强。省政府向社会公开作出并认真履行四项廉政承诺。廉政建设责任制进一步落实。审计监督得到加强。严肃查处一批违纪违法案件。开展治理教育乱收费、纠正医药购销和医疗服务中的不正之风等五项专项治理并取得成效。

    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对严重刑事犯罪保持高压态势,治安重点地区和突出治安问题的整治力度加大,深入开展以打击街头犯罪为重点的严打整治行动,大中城市抢夺、抢劫案件下降。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加快。坚持不懈扫除“黄赌毒”等社会丑恶现象。监狱、劳教工作得到加强。严密防范敌对势力和恐怖势力的渗透破坏活动,坚决打击取缔“法轮功”等邪教组织,维护了国家安全和政治稳定。

    安全生产形势稳定好转。各类事故起数、死亡人数下降,建筑、工矿企业事故、道路交通事故和特大事故明显减少,全面完成国家下达我省的安全生产控制目标任务。

    各位代表!过去一年,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的成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广东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人民政协监督支持的结果,是全省人民认真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团结奋斗,开拓进取的结果。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职工、驻粤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人民警察和各界人士表示崇高的敬意!向为全省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的广大劳动者和建设者表示衷心的感谢!向长期关心支持广东建设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同胞、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和国际友人表示衷心的感谢!

    我们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任务仍然艰巨;产业结构还不合理,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有待增强;经济社会健康发展仍面临诸多体制性障碍;城乡区域发展不平衡;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农业增效难度加大;土地、水、能源等资源约束矛盾比较突出;就业压力加大,城乡不少低收入居民的生产生活仍然困难;有的地方生态环境、市场秩序和社会治安问题还比较突出,社会不稳定因素较多;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薄弱环节等。对这些问题,我们将采取切实措施认真加以解决。

    2005年工作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

    去年底,胡锦涛总书记再次视察广东并发表重要讲话,强调广东在国家发展大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要求我省广大干部群众进一步增强大局意识和使命意识,继续抓住机遇、奋发努力、扎实工作,不断创新发展思路、增强发展动力、提高发展水平,努力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在不到两年的时间里,总书记两次视察广东,是对广东工作的高度重视,对广东人民的亲切关怀,是对广东发展的殷切期望,对全省干部群众的巨大鼓舞和鞭策。我们要以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为新的动力,发愤图强,励精图治,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努力开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

    2005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精神,认真贯彻省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的各项工作部署,坚持经济社会发展的正确方向,以加快建设经济强省、文化大省、法治社会、和谐广东、实现富裕安康为目标,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加快结构调整,促进增长方式转变,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推动经济快速健康发展;大力推进文化大省建设,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快社会事业发展,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公民道德文化素质;坚持依法治省、依法行政,促进社会主义民主法制建设,维护社会稳定;以人为本,注重社会公平,加强利益协调,提高人民生活水平,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构筑和谐广东,努力在现代化进程中更好地发挥排头兵作用。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并切实贯穿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紧紧抓住“四个关键”:抓住深化改革这个关键,抓住结构调整这个关键,抓住提高对外开放水平这个关键,抓住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这个关键。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善用宏观调控之机,加快促进“五个转变”:产业结构由轻型、偏轻型向高级化、重型化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循环型转变;外源型经济由大向既大又强转变;内源型经济由弱向强转变;经济社会由偏重经济高增长向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转变。

    按照上述总体要求,做好全年工作,必须把握全局,突出重点,下大力气做好“五篇文章”:做好推进新型工业化的文章,做好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文章,做好壮大县域经济的文章,做好加强区域合作的文章,做好建设和谐广东的文章。

    2005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外贸出口增长7%,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3.8%左右,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5%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8.1‰以下,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4%以上。

    为实现今年经济社会发展预期目标,必须做好以下工作:

    一、继续落实中央宏观调控政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突出重点,确保经济平稳快速发展。严格执行中央从严控制信贷及土地供应的政策,切实遏制低水平重复建设。做好固定资产投资项目清理善后工作。严格控制高档房地产、党政机关办公楼及培训中心、高尔夫球场、会展中心、物流园区、大型购物中心等项目。加强经济运行调节,确保重要物资供需衔接,特别是保障煤、油、电等能源的有效供应。加强对宏观经济运行的监测、预警和分析。加强价格监管调控,确保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

    着力提高投资效益,发挥重点项目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继续加快能源、交通、水利、环保等“十项工程”建设。有计划、有步骤推进电源电网项目建设,加快1500万千瓦在建电源项目建设,确保6个省重点电源项目、12项重点电网项目投产。建成河梅、渝湛线湛江至广西段、江中、广珠北段、西部沿海珠海段、粤赣等高速公路项目,新增通车里程超过500公里,全省高速公路总里程达3000公里。投资6.03亿元,续建、新开工17个航道整治工程。抓紧抓好城乡水利防灾减灾、城乡饮水工程、亚运会体育设施等重点工程建设。加大监管力度,提高工程质量水平。

    大力推进集约化生产。充分运用工业九大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信息化建设等调研成果,推动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加快土地利用规划修编,执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节约土地资源。突出抓好土地、森林、水、矿产、能源、重要原材料的综合利用,努力缓解能源、资源约束矛盾。合理配置生产要素,促进形成低投入、高产出、高效益的良性循环。

    二、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保持农业农村发展的好势头

    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全面落实种粮补贴、农机补贴、粮食最低收购价、农资价格监管、应急种子储备、地力培育等政策措施。加强对基本农田的保护和建设,把基本农田落实到地块,面积落实到村和户,确保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用途不改变。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户投工投劳兴修小型水利设施。加快中低产田改造,提高粮田产出水平。加快实施优质稻产业工程,增加对粮食优势产区的投入。鼓励、扶持种粮大户发展粮食规模经营,推进粮食产业化经营,增加种粮农民收入。

    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促进农业产业化。科学规划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选准重点区域、重点产品和重点产业,整合农业项目、资金和生产资源。培育区域特色产品和优势产业,推动大宗农产品向优势产区集中,扶持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壮大,发展效益农业。引导和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加快东西两翼和粤北山区12个农业现代化示范区建设,整体推进珠江三角洲农业现代化。大力发展现代农产品流通加工业,逐步形成农产品加工体系,加快开通整车运输鲜活农产品的“绿色通道”。实施星火富民科技工程,加强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实行重大农业技术推广专项补贴。加强农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示范和推广,推动农业技术进村入户。加快农业先进机械、设施的应用。发展现代渔业,提高海洋综合开发水平。推进科技兴林和林业产业化。

    建立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检测体系建设,全面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检测,逐步推行农产品市场准入制度,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信息网。加快农业标准制订和推广应用,新增一批省级农业标准化示范区,引导农民运用标准化技术发展农业生产。继续实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加强动植物疫情监测,强化产地检疫,建立和完善疫情报告、预警机制。

    切实减轻农民负担,加强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全省免征农业税,建立适应农村税费新制度的农民负担监管机制,继续抓好涉农收费的专项治理。落实减轻农民负担行政首长负责制和部门责任制。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加快农村集体土地所有权登记发证工作,全面完成换发林权证任务。加强和完善农村集体征地补偿款分配和使用的监督管理,坚决查处侵犯农民合法权益的违法行为。抓好城镇化农村集体资产股份合作制改革。全面推行村级会计委派制、选聘制或代理制。加强农村集体经济审计监督。积极稳妥化解农村不良债务。完善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形式,规范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

    三、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竞争力

    完善产业布局,做强做大支柱产业。落实工业九大产业发展规划和工业产业结构调整实施方案。加快产业升级示范区规划建设,抓好产业公共服务平台和支撑体系、区域品牌和产业园区建设,发挥技术研发、质量检测、教育培训、信息交流和物流配送等功能,提高产业集群发展水平。加快珠江三角洲地区国家级电子信息产业基地建设。引导社会资源向鼓励发展类、改造提高类等产品领域集中,控制新上或扩建限制类产品项目,加快淘汰和禁止类项目产品退出市场步伐。

    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推动产业高级化。坚持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一手抓承接世界产业转移,一手抓培育发展自主品牌。继续优先发展电子信息、软件、集成电路、生物工程、新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组织实施国家和省高新技术产业化专项计划,办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和特色产业基地,增强高新技术企业发展活力。广泛运用信息、节能、新型环保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技术改造的支持,积极引导社会资金投入技术改造。抓好一批企业信息化工程。

    加快发展重化工业和装备制造业,推动产业重型化。积极推动石化、汽车及装备工业等高增长性、产业链条长的产业发展,扶持发展一批装备制造业重点企业。充分发挥临港优势,规划建设惠州、广州、珠海及粤西、粤东石油化工基地,促进形成沿海石化产业带。以广州、深圳、佛山为重点,促进珠三角地区加快发展装备制造业,特别是精密制造业。加强与国际大型跨国装备企业合作。组织一批装备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项目,提升装备制造业的研发、制造、系统集成和配套能力。

    加快发展以生产服务业为主的现代服务业,努力扩大消费。把发展现代流通业作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突破口,壮大交通运输、旅游、房地产、金融、批发和零售业等五个有比较优势的服务业,鼓励发展商务服务、物流、会展等三个生产服务业,坚持生活服务业和生产服务业并举,推进新型服务业快速成长。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鼓励服务业引进先进技术,加强服务业技术改造力度,推进服务业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加快发展连锁经营、现代物流、中高级批发市场等新的流通业态,发展电子商务。努力扩大消费需求,充分发挥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优化消费环境,培育和拓展汽车、住房、教育、娱乐、休闲、体育、健身等消费热点,提升消费结构。大力开拓农村市场。办好并积极引导企业参加各类经贸合作洽谈会,进一步开拓省外市场。

    优化企业结构体系,形成大中小配套的企业簇群。扶持发展一批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著名品牌的大型企业集团和龙头骨干企业,培育一批“小而强、小而精、小而专”的中小企业群,扶持发展一批成长型中小企业,促进大中小企业协调发展。加大力度培育一批冲刺世界名牌的企业,打造具有广东特色的区域国际品牌。发挥“榕树效应”,做强做大优势企业,打破地区、行业和所有制界限,推动战略性资源整合,培育一批“领航旗舰”。

    四、不失时机深化各项改革,力争在重点领域关键环节取得新突破

    深化国有企业产权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以产权制度改革为核心,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和监管方式,落实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责。推进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促进国有、集体和非公有资本相互参股。鼓励民资和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革改组改造。加快完善现代企业制度。规范国有企业改制重组、产权交易和重大投资行为。逐步实行高级经营管理人员市场配置办法。建立健全科学的考核、分配制度,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抓紧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加快推进企业分离办社会职能。稳步推进省属企业产业结构重组。

    认真落实鼓励和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放宽市场准入,落实平等竞争、一视同仁政策,改善民营经济发展环境。加强对百强民营企业的指导和扶持,鼓励和引导民营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加快信用担保体系、技术创新平台和服务体系建设,着力解决制约民营企业发展的突出问题。办好第二届中国中小企业博览会暨中法中小企业博览会,积极推进与国外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

    加快投资体制改革。全面推进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制和备案制,确立企业的投资主体地位。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加快推行公益性项目代理建设制。引入竞争机制,鼓励社会资本进入垄断行业。加快推进供水、供气、污水垃圾处理等城市公用事业的价格改革步伐和市场化进程。

    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加快发展资本、技术、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市场。推进产权交易市场建设,组建南方联合产权交易中心。规范发展有形建筑市场和房地产市场交易行为。大力培育发展各类社会中介组织、行业协会。继续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深入开展食品药品安全等专项整治和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严厉打击传销、变相传销和各种商业欺诈行为,打击偷逃骗税、走私贩私等经济犯罪活动。继续整治教育、医疗、药品、房地产等热点价费问题和各类不正当竞争行为。加快建设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建立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制度。

    推进地方金融改革和发展。以建设金融强省为目标,抓紧制定落实地方金融产业发展规划和配套政策。按照“明晰产权关系、强化约束机制、增强服务功能、国家适当支持、地方政府负责”的总体要求,改革农村信用社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加快停业整顿中小金融机构退出市场进程。推动企业改制上市,提高上市公司质量。规范证券、期货公司和其他市场中介组织。加快保险业发展。推进广州、深圳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强化地方金融监管,防范和化解地方金融风险。

    五、进一步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增创开放新优势

    优化投资环境,提高利用外资质量。继续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优化引资的市场结构,在巩固对港澳台等地区招商引资的同时,努力引进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资金。优化引资的产业结构,积极引导外资投向高新技术产业、支柱产业和服务业。优化引资的企业结构,引导跨国公司特别是世界500强企业等到我省设立地区总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开展对涉及企业收费的整治,进一步降低企业营商成本。简化外商投资审批程序,健全外商投资网络服务体系。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住龙头项目带动产业招商,继续推行网上招商、委托代理招商、企业自主招商等。加大以侨引资力度。加强对现有园区的管理和宏观指导,办好一批骨干园区,提高产业、企业集聚能力。促进现有外商投资企业增资扩产。

    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提高出口竞争力。推动贸易方式和市场多元化,巩固港澳、欧美日、东盟等传统市场,大力开拓非洲、南美、俄罗斯等新市场。实施科技兴贸,坚持以质取胜,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提高出口商品附加值。大力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着力培育支持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重点鼓励和支持珠三角地区培育一批高新技术产品年出口超10亿美元的大型出口企业,形成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基地。提高加工贸易的增值水平与带动能力,促进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快推进全省加工贸易联网监管。组织好急需的能源、重要原材料、关键技术和重大设备进口。

    发挥比较优势,鼓励和引导企业“走出去”。落实对外投资便利化政策措施,继续推动有实力的企业到境外投资,发展境外加工贸易业务,带动成套设备、零配件、技术等出口。积极参与中国-东盟博览会,促进企业到东盟国家开展经贸活动。鼓励综合竞争优势较强的企业开展多形式的国际合作,大力开拓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市场。加强对境外投资的服务、协调和监管。重视发挥各级贸促会在对外经贸交流活动中的作用。

    提高应对国际贸易摩擦的能力。抓紧做好入世后过渡期各项工作。推进公平贸易环境建设,建立和完善重点出口商品的反倾销预警分析系统。积极主动应对知识产权调查、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等各种贸易救济措施案件,引导企业快速反应。加强防范和应对技术性贸易壁垒及反倾销知识的培训和宣传。

    六、加强区域合作,推进区域协调发展

    加大山区开发力度。进一步落实扶持山区发展的政策措施,加强山区公路、水利、农村电网和信息化等基础设施建设,年底前实现所有地级市到县(市)通二级以上高等级公路,县到镇基本通三级以上公路,完成镇到行政村公路路面硬化6000公里建设任务。加快老区道路建设。大部分山区县实现“网络到镇、信息进村”。大力推进山区及东西两翼与珠三角共建产业转移园区,促进产业向欠发达地区转移,加快山区工业发展。鼓励山区贫困地区发展特色产业。支持山区有条件的地方建设大型电力、能源和其他重大工业项目。

    加快东西两翼发展。加大扶持力度,支持两翼重大基础设施和重大项目建设,推动两翼经济进入快速增长期。以建设公路网、铁路网、海港等为重点,完善东西两翼的交通基础设施。强化工业在两翼发展中的主导地位,充分发挥两翼的临海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大力发展临海型、资源型工业和特色经济。加快海洋资源综合开发、建设现代渔港经济区。

    推动珠三角地区资源整合,增强综合竞争力。认真组织实施珠江三角洲城镇群协调发展规划,整合区域内产业、资源和基础设施,努力将珠三角打造成世界级的制造业基地和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镇群。加快高速公路、铁路和珠三角快速轨道交通建设,积极发展内河航运。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产业要素集聚,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化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增强广州、深圳中心城市对全省经济的辐射带动能力。

    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合作,促进大珠三角加快发展。认真落实CEPA,加强粤港澳物流、分销、金融、会计、会展、中介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合作。继续推动个人赴港澳游。推进粤港澳高新技术产业合作,提升制造业合作水平。鼓励广东企业到港澳投资发展。联合港澳到发达国家推介大珠三角。加强跨境大型基础设施建设和口岸通关合作,加快深港西部通道工程建设,继续做好港珠澳大桥、广深港高速铁路的前期工作。积极推进科技、教育、文化、人才、卫生、信息化、环保等合作。筹办好粤港合作联席会议第八次会议和2005年粤澳合作联席会议。加强粤台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全面推进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落实泛珠三角区域合作框架协议,搞好战略规划,务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共同推进高速公路、铁路干线、内河航道建设,完善区域交通网络,提高联接泛珠三角区域出省通道能力。加强区域电力输送、电源建设以及煤炭、天然气、油品供应等能源合作。加强产业投资、商贸合作,联手推动市场开拓、产业对接、资源开发、资产重组、科技创新和发展现代流通业。推动建立“泛珠三角横琴经济合作区”。

    推进旅游、劳务、卫生防疫等领域合作。参与做好第二届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经贸合作洽谈会的筹备工作。积极参与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实施。

    七、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增强整体经济实力

    以工业化促进县域经济发展。以开放为突破口,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发挥劳动力、资源等优势,主动承接世界新一轮产业转移和珠江三角洲产业转移,加快县域工业发展。以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选准和发展特色支柱产业,引导和促进中小企业集聚发展,推动形成具有县域特色的工业结构,增强县域工业实力。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增强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农户能力,大力发展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业比较效益。

    加快推进城镇化步伐。把城镇化作为发展县域经济的载体,高度重视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支持和反哺作用,推进城乡协调发展。以科学规划为龙头,加快中心镇建设,培育特色城镇,扩大专业镇技术创新试点。完善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促进资金、信息、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向城镇集聚,增强城镇吸纳劳动力就业和发展第三产业能力。

    完善促进县域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落实简政放权政策,按照责权统一、重心下移的原则,扩大县(市、区)管理权限,凡省已下放给地级市的管理权,除法律、法规另有明确规定外,一律下放到县(市、区)。有条件的县(市)撤销城关镇,设立街道办事处。开展乡镇“七站八所”管理体制改革试点。按照事权与财权相适应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县乡财政体制。加快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