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四川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四川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32   来源:政府网站   
   
    二、2005年工作安排

    今年是全面完成“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发展宏观调控成果、保持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势头、实现跨越式发展战略第一步目标的关键一年。做好2005年的工作,机遇与挑战并存。全球产业转移步伐加快,国家对西部地区的支持力度加大,“三个转变”的深入推进激发了加快发展的活力,我省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但是,国际重要原材料价格仍处于高位,国内建设性国债资金逐步减少,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难度不容低估。我们必须增强忧患意识,因势利导,趋利避害,抓住机遇,加快发展。

    综合各方面因素,省政府拟定2005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为:生产总值增长9%,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53‰以内。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按照省委八届四次全会的部署,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进一步提高驾驭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能力,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科教兴川战略,加快“三个转变”,着力推进改革开放,加大经济结构调整力度,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更好地利用重要战略机遇期,努力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按照这个目标和要求,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政府工作的各个方面,全面履行好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的职能,努力开创政府工作新局面。

    一、加强经济调节,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正确履行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的经济调节职能,从直接充当市场主体的被动局面中解脱出来,从微观经济活动的困扰中解脱出来,从行政审批经济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主要运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辅之以必要的行政手段,引导和调控经济运行。

    巩固农业基础地位。把解决“三农”问题作为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实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效益,确保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120元以上,粮食增产30万吨以上。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依法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提高土地质量,建设稳产高产基本农田。抓好“五良配套”,实施优质、丰产粮食产业工程。全省免征农牧业税及附加。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落实好粮食直补政策,继续停止收取个体工商管理费,延伸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增加农业投入,建立财政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新增农业投入9500万元。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扶持龙头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打造一批无公害知名绿色品牌。保持川猪优势,发展草食牲畜和家禽,抓好禽流感等动物疫病防治,保证畜禽产品安全。突出抓好劳务开发,继续实施“千万农民工培训工程”,改善农民进城就业环境。把调整农业结构和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结合起来,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办好“六小工程”,实行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搞好信息、科技、金融和气象服务,发挥供销社在农产品流通和生产资料供应等方面的作用。

    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产业规划、产业政策的导向作用,把改革、改组和改造结合起来,促进工业结构优化升级,增强工业活力和整体竞争力,力争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净利润增长“双十五”。继续培育壮大五大工业支柱产业,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优势资源开发、重大装备制造、农产品加工等重点优势产业和建筑业,培育特色产业集群,形成产业链。整合中央和地方、军工和民用的企业资源及科研力量,做大做强一批对四川经济起支撑作用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强工业基地和园区建设,加快老工业基地改造。加大成都高新区、绵阳科技城建设力度,着力抓好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建设,引导企业向园区集中。坚持用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加大技术创新力度,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支持企业实施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掌握核心技术、市场前景广阔的技术改造项目。鼓励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增强市场竞争力。完善工业运行监测体系和预警导向机制,搞好煤、电、油、气、资金和交通运输等综合协调,加快火电机组和电网建设,确保电煤供应,努力缓解电力紧张状况。

    加快发展服务业。坚持保护与合理开发相结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点、线、片结合的旅游发展规划,大力发展生态旅游和文化旅游。加强重点景区建设,着力打造一批旅游精品。加快红色旅游线、西环线、“香格里拉生态旅游区”开发。培育壮大旅游市场主体,引导企业开发特色旅游商品。深入开展“军警民共建安全文明旅游区”活动,综合整治旅游市场,提升服务质量。做好世界自然、文化遗产的管理和申报工作。办好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和冬季旅游大会。确保旅游总收入突破600亿元。发展信息、通信、金融、证券、保险、咨询、连锁经营、电子商务、物流配送等现代服务业,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发挥川菜品牌优势,做大做强餐饮业。发展会展经济,办好全国花博会、糖酒会、粮油精品展和西博会、农博会等重大会展活动。完善消费政策,改善消费环境,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确保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增强大中城市集聚、辐射功能,培育城镇群落,确保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加强城镇规划集中统一管理,确保规划的权威性和严肃性。重视城市基础设施和环境建设,加快旧城改造。突出特色,搞好小城镇和农民新村建设。加强城市管理,提升城市形象。深入实施经营城市战略,积极推进城市基础设施和市政公用设施的市场化经营。在具备条件的地方推进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成都平原地区和攀西、川南地区发展,形成区域聚集优势。推进丘陵地区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产业化进程,提高劳务输出的质量和效益。加大对民族地区、革命老区、贫困地区、盆周山区的扶持力度,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

    继续加大投资力度。积极争取国债支持,鼓励民间投资,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2%。调整投资结构,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社会事业等的投入,坚决制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突出抓好270个重点建设项目,竣工投产50个,加快建设90个,确保开工80个,加快前期准备50个。加强政府投资项目管理,严格执行投资项目的“五项制度”,提高投资效益。整顿建设市场秩序,限期解决“烂尾工程”。

    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着力抓好体制和机制创新,集中力量打好改革攻坚战。加快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推进股权多元化,实施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完善企业激励约束机制,全面实行年度经营业绩责任制和任期经营业绩考核责任制。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充分发挥职工群众在企业改革和发展中的主人翁作用。加大投资体制改革力度,加快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资体制。健全公共财政体制,继续推进部门预算、国库集中收付、政府采购和“收支两条线”管理等改革。切实搞好深化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

    提高开放水平和质量。坚持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切实做好外经、外贸、外资和外事、侨务、港澳、对台工作,形成对外开放合力。优化投资环境,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财团把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四川。坚持以企业为主体,创新招商引资方式,抓好已签约项目的跟踪落实。争取实际利用外资增长10%。办好泛珠三角区域合作与发展论坛暨经贸洽谈会,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与交流,保持引进内资的良好势头。实施外贸多元化战略,加快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搞好“大通关”、出口退税等综合服务,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确保出口增长12%。

    大力发展民营经济。认真落实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实行平等待遇,扩大市场准入,充分调动民间资本投资创业的积极性。建立民营企业发展环境评价制度及问责制度,严肃查处吃、拿、卡、要行为,切实保护民营企业合法权益。完善信用担保体系,创建银企沟通机制,着力缓解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健全服务体系,规范服务行为,保护、鼓励和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引导民营企业依法经营、照章纳税,重视职工权益保障和安全生产。

    做好财税金融工作。积极培植税源,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促进财政收入持续较快增长。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增加“三农”、社会保障、就业、公共卫生、教育、科技、文化等重点支出,压缩一般性支出。加大对困难地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教育、文化、卫生等方面的新增支出主要用于农村。全省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安排724.8亿元,同口径增长10.3%;一般预算支出安排723.8亿元,增长5.9%。采取综合措施,积极化解乡村债务,严禁新增债务。引导金融机构搞好金融创新,增加信贷投放,支持地方经济发展。改进银企关系,共建金融安全区。积极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增强成都区域金融中心辐射功能。

    二、强化市场监管,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加快建立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依法规范市场准入和竞争行为。

    加强市场体系建设。按照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现代市场体系的要求,完善商品市场,大力培育要素市场,统筹规划市场布局,加快区域性中心市场建设。培育壮大产权清晰、自主经营、行为规范的市场主体。不断提高资源市场化配置水平,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矿权、国有资产的出售必须实行招拍挂。

    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以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生命安全的突出问题为重点,加大对食品、药品和农资等重要商品的专项整治力度。加强质量技术监督管理,搞好商品检验检疫。完善产品质量信息发布制度,形成监管长效机制。深入开展“扫黄”、“打非”工作,规范文化市场。搞好保护知识产权专项行动,依法查处商标、著作、专利等方面的侵权行为。切实保护消费者权益。严厉打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商业欺诈、中介欺诈和走私贩私行为。加强矿产资源勘察,整顿开发秩序,制止乱挖滥采。

    着力构建社会诚信体系。加强社会诚信宣传,增强全民信用意识。加快企业信用征信体系建设,促进企业诚信经营。推动信用行业协会建设,逐步建立个人信用联合征信制度。完善银行、保险、证券等方面的信用管理体系。

    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健全国有资产监管机构,落实监管责任。做好清产核资工作,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和企业经营业绩考核体系。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完善国有资产授权经营制度和经营者监管制度。加强产权转让和交易的监督管理,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实行省级机关国有资产统一管理。

    完善价格监管机制。建立应对价格异常波动的预警应急机制。完善公共产品价格听证制度,规范垄断行业和服务业的价格行为,对水、电、煤、气、油、运等方面的价格进行有效调节。加大价格执法力度,严厉查处涉农、教育、医疗等乱涨价、乱收费行为。

    三、改善社会管理,着力构建和谐社会现在,既是发展机遇期又是矛盾凸显期,建设和谐社会的任务十分紧迫、十分繁重,必须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维护社会公平与正义,维护安定团结,把建设和谐社会摆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努力形成全省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大好局面。

    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坚决破除各种障碍,使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得到尊重、创造活力得到支持、创造才能得到发挥、创造成果得到肯定。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倡导团结互助、扶贫济困的良好风尚,形成平等友爱、融洽和谐的人际环境。广泛开展公民道德建设,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教育工作,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

    妥善处理各方面的利益关系。合理调整收入分配格局,使全省人民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整顿和规范收入分配秩序,维护劳动者合法权益。调节过高收入,规范垄断行业收入,取缔非法收入,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坚决纠正在土地征用、房屋拆迁、企业改制等方面存在的损害群众利益的行为。

    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完善社会管理体系,提高社会管理水平。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搞好村(居)民委员会换届选举,推进社区建设。发挥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的作用。发挥社团、行业组织和社会中介组织提供服务、反映诉求、规范行为的作用。

    切实维护社会稳定。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大力开展基层“平安创建活动”,确保一方平安。落实稳定工作责任制,建立健全社会预警体系和机制,打牢基层维稳工作基础,提高保障公共安全和处置突发事件的能力。建立重大工程项目稳定评估机制,制定维稳预案。准确把握新时期人民内部矛盾的特点和规律,及时了解、掌握、回应不同社会群体的诉求,加强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着力解决改革发展中的突出矛盾和问题,把矛盾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萌芽状态。坚持“严打”方针,深入开展“打黑除恶”等专项斗争,依法严厉打击各种刑事犯罪和经济犯罪。大力推动禁毒工作。增强国家安全意识,牢牢掌握对敌斗争主动权。

    狠抓安全生产工作。高度重视安全生产,警钟长鸣,常抓不懈。重基层、打基础、强监管,层层落实责任。建立健全安全生产长效机制和支撑体系,精心组织专项整治,突出抓好交通、矿山、消防安全和地质灾害防治,落实防范和整改措施,及时消除重大安全隐患,严查重处安全生产违法违规行为,坚决遏制重特大事故多发势头。

    四、搞好公共服务,繁荣社会事业充分发挥政府作为公共服务主体的作用,提高公共服务能力,把更多的精力和财力放到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上,向社会提供更加丰富的公共产品和更加良好的公共服务,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提高教育服务水平。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调整教育结构,优化教育资源配置,重视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促进各类教育协调健康发展。增加教育投入,巩固和完善以县为主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调整农村中小学布局,加快发展高中阶段教育,提高初中升高中比例,积极发展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加大学校危房改造力度,办好寄宿制学校,提供良好的基础教育服务。搞好“两基”攻坚,继续实施民族地区教育发展十年行动计划。引导和支持社会力量办学,积极发展民办教育。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加强高校管理,提高办学水平。全面落实中小学“一费制”。设立政府专项资金,做好对贫困家庭学生的救助。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加快人才资源市场化配置。

    增强科技服务能力。高度重视科技进步和科技创新的巨大作用。抓紧制定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推进省重点实验室和科技基础条件平台建设,提高科技资源共享水平。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科技投入尤其是研发经费投入,组织好重大科技攻关活动,健全科技创新体系,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大力推进产学研结合,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加强科技普及与宣传,办好第五届科技活动周。推进成德绵高新技术产业带和中药现代化科技产业基地建设,办好第二届中医药现代化国际科技大会。扩大科技特派员试点,加强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和推广。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作用。搞好四川科技馆建设。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发展先进文化,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坚持“二为”方向和“双百”方针,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壮大文化产业,发展文化事业,创作文化精品,活跃群众文化生活。抓好广播电视数字化建设和网络整合。加强文物保护和利用,抓好民族民间文化保护工程。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促进新闻出版业健康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全国十运会上取得好成绩,抓好体育产业发展。加快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

    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反应机制,提高应急处置能力和水平。加快农村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和队伍建设,办好乡镇卫生院,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建立农村医疗救助制度。搞好城镇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快传染病院(病区)、紧急救援中心建设,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加强艾滋病、血吸虫病、结核病等重大疾病和地方病、职业病的监测防治。重视中医药工作,发挥名医名方作用。加强卫生行风和医德医风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支持红十字会开展工作。

    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继续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实施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制度,稳定低生育水平,提高出生人口素质,做好老龄人口工作。认真实施新“两纲”,发展妇女儿童事业,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实施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努力建设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力争森林覆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巩固天然林资源保护成果,继续抓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程,加快发展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切实加强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认真实施水土保持、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川西北草原治理和湿地保护等工程。继续整治工业污染源、城市污染源和农村污染源,保障群众生活用水安全。加大岷江、沱江、嘉陵江等重点流域水污染治理力度,加强大中城市空气监测治理。严格执行新建项目环境影响评价和“三同时”制度。狠抓能源、资源的节约和综合利用,发展循环经济。开发环保技术,发展环保产业。做好测绘、地震等工作。

    加强国防动员和后备力量建设。增强全民国防意识,扎实开展双拥共建和“双争”、“双评”活动。做好征兵和转业复员退伍军人安置工作,巩固发展军政、军民团结。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