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云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云南省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0日 17:37   来源:云南日报   
   
    二、明确任务,再创佳绩,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的各项目标

    今年是“十五”计划的最后一年,也是巩固和保持我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良好势头的关键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对全面实现“十五”计划目标,为“十一五”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具有重大意义。

    根据省委的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继续保持加快发展的良好势头,突出抓好“三农”工作、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县域经济发展、改革开放和构建和谐社会六个重点,着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不断提高政府行政能力,努力实现全省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快速可持续发展。

    宏观调控的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以上,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0%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4%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6%,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

    实现上述目标,我们既面临诸多困难和挑战,也具备许多有利条件。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继续推进,将进一步促进发达地区的资金、技术、人才向西部转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深入实施,有利于激活我省资源型产业,加强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我省进入新一轮发展期,经济发展的潜力将得到进一步释放;省委省政府制定的各项政策措施逐步落实,政策效应将充分显现。我们必须紧紧抓住机遇,在新的一年中继续增强忧患意识,强化发展观念,夯实发展基础,创新发展机制,优化发展环境,全面完成今年和“十五”计划的各项任务。

    今年,要切实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继续贯彻中央宏观调控政策,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健康增长

    宏观调控和市场机制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有机组成部分。要全面、准确、积极地贯彻落实中央宏观调控的各项政策措施,结合云南实际,正确把握调控的重点和力度,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的原则,优化投资结构,继续实施好“双百”工程。投资的重点:一是加强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切实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保护和合理利用好耕地,建设高稳产农田,改造中低产田地,推进“润滇工程”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的实施。二是加快建设能源基地,缓解煤电紧张。积极开发“三江”水电,抓好在建大中型电站和煤电基地建设,新开工建设一批骨干电站、电网和地方中小水电站。三是积极推进通道建设,突破交通“瓶颈”制约。重点加快公路国道主干线改造,抓好县际油路和农村公路建设;根据国家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加快云南铁路建设进度;开工建设昆明国际枢纽机场。四是更加注重对教育、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等社会事业的支持,更加重视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支持民族地区加快发展。五是加大对优势产业的投入,做好林纸一体化、云药产业、特色资源深加工等一批大项目的前期工作,为增强发展后劲奠定基础。

    (二)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切实增加农民收入

    “三农”是全省工作的重中之重,任何时候加强“三农”的决心不能动摇,扶持“三农”的力度不能减弱,强化“三农”的工作不能松懈。要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稳定、完善和强化对农业的扶持政策。继续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切实加大农业结构调整力度。用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全面实施优势农产品推进工程,做优做强烤烟、甘蔗、茶叶、橡胶、蔬菜、马铃薯、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扶持和培育花卉、咖啡、麻类等新兴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畜牧业,加强畜禽品种改良、动物疫病防治和基地建设,力争草食畜比重提高1个百分点,畜产品总量突破300万吨。壮大提升乡镇企业,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落实各项扶持措施,重点扶持100户龙头企业和100个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支持龙头企业加快技术改造、基地建设和新产品开发。组织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高度重视农业科技的普及和推广,继续实施10项重大农业科技推进工程。建设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农业标准化体系和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检验体系,实施好无公害食品行动计划和食品放心工程,大力发展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尽快开通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抓好冬季农业开发,突出规模和效益,建设各具特色的优势产区,力争冬季农业开发面积增加180万亩。

    努力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把发展粮食生产与结构调整和增加农民收入结合起来,落实粮食行政首长负责制,支持主产区搞好粮食生产和加工转化,继续实行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加强市场监管和价格监测,适时增加地方储备,发展与省外粮食主产区的购销协作关系和与周边国家的粮食贸易关系,力争粮食增产,确保市场供应。加强农资价格调控,理顺流通环节,满足农业生产需求。

    继续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完善扶贫开发机制,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实行解决温饱和巩固温饱同时推进,巩固扶贫成果,切实降低返贫率。搞好特困农户安居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扶持贫困地区发挥优势,发展特色产业,实施整村推进工程,加大重点扶持村建设力度,实行扶贫综合治理。抓好以工代赈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贫困群众参与建设的劳务收入。强化扶贫资金管理,提高使用效益。广泛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扶贫。

    (三)提高工业经济的质量和效益,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坚持工业强省,走有云南特色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是加快我省经济发展的关键。要重点推进烟草、能源、医药、冶金、电子信息、建材、化工、机械制造、农特产品加工、造纸等重点工业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实施工业发展倍增计划,开展大企业倍增行动,继续促进优势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依托现有企业集团,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推进行业和资源整合,着力打造烟草、能源、有色金属、高浓度磷复肥、煤化工、农特产品加工和林纸7大工业基地。加快30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强化资本、知识、技术、资源等要素的聚集能力,吸引关联企业进入园区。培育和扶持一批各具特色的县域工业企业。

    加快工业技术创新。以支柱产业技术进步为重点,开展对产业升级具有重要支撑作用的共性技术、关键技术的联合攻关和推广应用,推进企业信息化,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抓好生物资源开发和医药、光机电一体化、精细化工、电子信息、新材料、环保等行业的技术创新,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在财政贴息、国债资金、银行贷款和土地利用等方面,加大对重点企业和重点行业技术进步的支持,争取全年技改投入200亿元以上,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比上年有新的提高。坚决淘汰污染大、消耗高、效益低的企业。加强工业经济运行调节。建立健全工业经济运行调节机制,强化调节手段,抓好煤电油运和资金等生产要素的综合协调,加强供需有效衔接,及时解决企业生产经营中出现的突出矛盾和困难。继续强化政府、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协调机制,加强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四)大力发展服务业,满足生产和消费需求

    全面提升旅游业。实施旅游发展倍增计划,抓紧行业整合、机制创新、品牌培育和市场拓展,抓好结构调整、产业升级和提质增效,努力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质量。积极推进文化与旅游的结合,全面提升产业素质和文化内涵,增强云南旅游的整体吸引力和综合竞争力。着力抓好精品开发,打造红色旅游品牌。加大海内外促销力度,积极参与和推动区域旅游合作。办好中国昆明国际文化旅游节和中国国际旅游交易会。力争全年接待国内外旅游者674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超过400亿元。

    大力发展服务业。改造提高商贸、运输、邮政、餐饮、娱乐等传统服务业,积极发展会计、评估、咨询、法律等中介服务业,加快发展银行、证券、保险、信息等现代服务业,满足各行业、各方面的需求。继续在汽车、住房、网络传媒、文化等方面扩大消费,并创造新的消费热点,促进消费升级。积极发展社区服务业,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便利的服务。加快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和物流网络,发展区域性第三方物流和仓储业,扶持一批物流企业做大做强。

    (五)推进城镇化健康发展,促进城乡良性互动

    加快城镇化进程是城乡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由之路。要积极探索符合我省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路子,进一步优化城乡结构和资源布局,促进生产要素向城镇聚集,现代文明向农村延伸,形成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城乡互动、协调发展的新格局。

    进一步增强城市的辐射带动能力。加快推进现代新昆明和4个区域中心城市、州市府所在地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县城、中心集镇和边境口岸城镇建设。科学制定规划,严格执行规划,充分发挥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加快城市建设的市场化进程,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多方筹集建设资金。高度重视产业支撑,促进城市建设与工业和第三产业的有机结合。

    发展壮大县域经济,深入落实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各项政策,按照农民增收、工业增效、财政增长、后劲增强的要求,结合各地实际,积极发展特色产业,努力形成县域经济的比较优势。加快推进47个县域经济发展试点县的工作进程,扩大专款切块到县试点范围,增强县级政府经济管理权。严格实行省对县考核奖励办法,鼓励县级培植财源、节约开支,探索促进县域经济增长的长效机制。

    (六)继续深化各项改革,努力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是加快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推动力。继续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国家和省重点扶持县及25个边境县的农业税实行全免,其余县的农业税税率减少到2%。加快推进国有经济布局的战略性调整,重点抓好企业集团重组和大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支持具备条件的企业改制上市,积极培育有国际竞争力的大企业、大集团。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加快发展,建立健全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经济创造平等竞争的法制环境、政策环境和市场环境。深入推进投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合理界定政府投资范围,规范政府投资行为,建立投资信息发布制度,引导全社会投资活动。继续深化财税改革,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体制,积极引导县乡精简机构人员,鼓励州市财力向县乡转移,加大省级财政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建立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严格企业经营业绩考核,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进一步加大部门预算和财政国库管理制度改革力度,全面实施国库集中支付和非税收入收缴管理改革。依法加强税收征管,堵塞各种漏洞,做到应收尽收。抓好农村信用社改革,完善管理体制和产权制度。切实推进国土资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土地宏观管理,规范土地市场秩序。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机构编制和人事制度的综合配套改革,深化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分配制度改革。

    进一步扩大全方位的对外开放。大力推进南向互利合作战略,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加强与东南亚、南亚国家在能源、矿产、农业、旅游、卫生、制造业、人力资源开发等方面的合作,进一步扩大与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交往。加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步伐,建立和完善利用两种资源、开拓两个市场的服务支撑体系。坚持科技兴贸,不断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加快出口加工基地建设,扩大高新技术产品、高附加值产品、农副产品和服务贸易产品的出口。全力承办好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第二次领导人会议。继续推进孟中印缅地区经济合作及云南与越北和老北的合作,扩大合作领域与项目实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发挥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的桥梁作用,努力吸引国内外更多的资金、技术、管理和人才参与我省经济建设。

    (七)实施科教兴滇和人才强省战略,加快各项社会事业发展

    科技是兴滇之要。制定鼓励政策,积极推进科技体制和机制创新。加大对重点领域、重点产业和重点项目的科技投入,建立健全研发体系,重点支持一批科技攻关和创新项目。用先进实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用高新技术开发优势资源,加快新技术、新工艺、新成果的转化和普及。加强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编制好云南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继续推进以企业为主体的省院省校合作,使科技创新成果尽快转化为生产力。

    教育是立省之本。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整合教育资源,形成社会化多元办学的格局。完善义务教育管理体制,巩固提高和加快普及农村九年义务教育,争取全省“普九”人口覆盖率达到85%,青壮年文盲率降至5%以下。努力扩大高中阶段教育规模。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大批社会急需的实用人才。高度重视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努力改善办学条件,提高办学质量。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人才资源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第一资源,人才资本是实现富民强省的第一资本。要把人才的培养、使用和引进提高到更重要的战略位置,重点加强行政管理人才、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建设,使人才的规模和结构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用好现有人才。以多种方式引进人才和智力,促进人才合理流动,实现人才资源社会共享。建立完善人才服务体系,为各类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环境。

    积极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总结推广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坚持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不放松,抓经营性文化产业不动摇,努力加大投入,打造一批精品。加快培育文化企业,把文化产业建设成新兴产业。加强文物保护。整顿文化市场,促进文化产业健康发展。继续推进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和“西新工程”,进一步扩大覆盖率。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努力提高竞技体育水平,争取在第十届全运会上取得好成绩。做好2007年全国残运会的各项准备工作。

    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加强疾病、疫病预防控制和医疗救治体系建设,提高处置各类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深化城市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工作,逐步解决好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重视发展中医药事业。加强艾滋病监测和防治,逐步将已筛查出来的艾滋病患者和病毒感染者纳入管理。

    认真搞好经济普查和气象、测绘、档案、文史、参事等工作。关心支持老龄、残疾人等事业。全面实施妇女儿童发展规划,维护妇女儿童权益,推进妇女儿童事业发展。重视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和决策咨询研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理论支撑和决策依据。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