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上海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上海市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0:40   来源:东方网   
   
    今年要重点做好十方面工作:

    (一)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为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提供坚强支持。


    实施科教兴市战略行动纲要,核心是增强全社会的创新能力,关键是加快人才和人力资源开发。要通过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和构筑人才高地,把科教兴市战略落到实处。

    集中力量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全方位开放的综合性公共服务平台,是汇集和凝聚人才、知识、资本、企业的舞台,是吸引和促进创新创业的坚实支撑。要有效地发挥政府的推动力和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加快构筑公共服务平台,完善创新支持体系,促进资源共享,降低科技创新成本。要建设研发公共服务平台,向全社会开放大型科技仪器、设备和公共实验室,为各种产业研发提供设计、检测、测试、标准化等专业技术服务。要建设人力资源服务平台,推进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整合,发展社会化、市场化的人才创业和劳动者就业中介服务机构。要建设科技创业投资服务平台,进一步发挥政府风险投资资金的导向作用,鼓励发展各类科技风险投资机构,加快推进风险投资主体多元化。要建设信息服务平台,整合各类信息资源,突破科技研发、成果转化中的信息传导障碍。要建设知识产权服务平台,发展各类知识产权专业服务机构,完善经营和服务规则,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推进重大产业科技攻关项目建设。围绕国家战略性科研项目,加强和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力争在参与、承担和领衔国家项目过程中,不断提高上海科技原创力。在信息技术、能源技术、环保技术、生物技术、新材料技术等关键领域,规划和启动一批经济效益明显、发展联动效应大、有利于支撑产业战略升级的重大科技项目,推动产业高地建设,培育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企业和具有竞争力的品牌。增加政府对重大科技项目的投入,发挥政府投入的放大效应,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参与重大科技项目建设。

    大力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要突破科技创新的体制机制瓶颈,在财税、融资、用人和分配等方面发挥政策的引导和激励作用,促进人才、知识和资本等要素有效结合。推动高校、科研机构和企业形成紧密的战略联盟。加大政府和全社会对教育和研发的投入,推动国有大企业加强技术创新,促进企业尽快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鼓励和支持非公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科技和教育发展,增强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能力。

    深入推进人才高地建设。贯彻落实国家人才强国战略,充分发挥上海人才资源优势,实施人才强市战略,全面加强人才建设,为上海现代化建设提供坚强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强化各种职业和岗位培训,完善终身教育体系,构建学习型城市。以产业发展为依托,积极实施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努力吸引高层次人才和紧缺专门人才。完善人才工作体制和机制,改进宏观管理,坚持市场配置人才资源,完善人才市场服务体系,促进人才合理流动。推进人才评价的科学化、社会化,建立以公开、竞争、择优为导向的人才选拔任用机制。实行收入与绩效挂钩,完善技术、知识、管理等要素参与分配的制度,努力营造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充分施展才能的良好环境。

    (二)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升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建设新型产业体系,必须长期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长期坚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发展。要把握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大趋势,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和先进制造业,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

    以优先发展现代服务业为重点,加快第三产业结构升级。重点发展金融、物流、信息服务、咨询、中介、会展和旅游等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与产业延伸密切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进一步增强城市综合服务功能。配合国家金融宏观调控和监管部门,鼓励金融体制和服务创新,积极引进和发展各类金融机构及业务中心,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金融业衍生品市场、保险市场和期货市场,加强金融风险防范,促进金融业在规范中快速发展,加快推进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依托上海大口岸优势,加快物流园区建设,大力发展现代物流业。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增强现代商业集聚、辐射能力。加快发展以知识要素、专业人才为支撑的中介组织,完善中介服务体系。加快会展设施建设,办好国际国内会展项目,促进会展业快速发展。完善旅游基础设施,丰富都市旅游产品,提升旅游业竞争力。积极发展吸纳就业强、方便群众的生活服务业。

    以优先发展先进制造业为重点,加快第二产业结构升级。继续推进产业基地和一批重大项目建设,微电子产业基地要注重向研发、设计、测试、封装等上下游产业延伸,汽车产业基地要继续扩大零部件及整车生产规模,化学工业区要加快90万吨乙烯等化工主体项目建设,精品钢铁基地要加快产品升级。同时,加快临港新城产业基地建设,引导以现代装备制造业为核心的相关产业向临港新城集聚。结合黄浦江沿岸造船企业搬迁,加快长兴岛造船产业基地建设。加快信息技术、生物医药和新材料等产业发展,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广泛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推进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积极发展广就业、清洁型的都市型工业。

    发挥产业政策作用,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优势产业,实行政策聚焦,支持和鼓励各类要素资源、资产向优势产业集聚;稳定发展均势产业,保持和扩大均势产业的市场份额和就业规模;坚决淘汰劣势产业,特别是高污染、高能耗、工艺落后的企业。

    (三)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提高城市现代化水平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继续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建设,加大环境保护和环境建设力度,加强和改善城市管理,为发挥城市综合服务功能提供坚强支撑。

    按照“竣工一批、在建一批、储备一批”的总体要求,在确保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推进重大工程建设。加快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建设,确保深水港五个泊位和东海大桥2005年底建成。启动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增强中转服务功能,加快推进国际航空枢纽建设。全力建设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加快高速公路网建设,开工建设崇明越江工程,建成沪芦高速公路等一批项目。继续加快黄浦江越江工程建设,开工建设军工路越江通道,建成复兴路隧道。全面推进黄浦江两岸重点地区开发,抓紧世博会场址地区的各项前期工作,积极筹备世博会。大力加强能源建设,建成外高桥电厂二期,开工建设外高桥电厂三期、石洞口电厂三期等重大电厂项目,基本建成上海天然气主干网一期工程,切实缓解电力等能源供应紧张局面。结合重要道路建设和改造工程,积极推进城市架空线入地。

    以重点领域、重点项目和重点地区为突破口,加快推进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促进生态环境建设再上一个新台阶。全面实施苏州河环境综合整治二期工程,推进市区中小河道综合整治,建成竹园和白龙港两座大型污水处理厂,全面建设一批郊区小型污水处理设施及配套污水收集管网。加快清洁能源替代,推进扬尘污染防治,加强机动车尾气污染治理,进一步改善大气环境。按照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要求,进一步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集和资源回收利用,开工建设老港四期生活垃圾卫生填埋场,建设医疗废物集中无害化处置设施,研究出台生活垃圾收费等政策,探索建立固体废物处置利用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关闭、搬迁一批水源保护区畜禽养殖场。加快推进吴淞、桃浦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启动吴泾工业区整治。继续推进中心城区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片林建设,加强绿化管理和养护,新建公共绿地面积1000公顷,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0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增加2个百分点。依法加大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力度。

    切实加强城市规划管理。进一步明确市与区(县)两级政府在规划管理中的职责分工,认真实施国务院批准的上海市城市总体规划,加快编制中心城区控制性编制单元规划和一批专业规划,充分发挥城市规划在城市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导向和调控作用。加大中心城区“双增双减”力度,使中心城区功能、布局、环境和景观相协调。开展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建立严格的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好历史文化风貌区和优秀历史建筑。

    促进房地产持续健康发展。房地产市场的健康发展关系到上海经济的健康稳定,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要坚持市场化方向,更多地运用经济手段,加强和改善房地产市场调控,努力实现供求总量基本平衡、结构基本合理,有效调控房价上涨过快的趋势,使广大普通市民能够改善住房,得到实惠。按照政府调控、市场供应、规范运作、依法管理的原则,进一步规范土地一级市场,加大土地收购储备力度,完善土地公开招投标制度。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积极推进中低价位商品房建设,增加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商品住房供应。完善交易规则,规范房地产交易行为。有计划有重点地推进旧区改造,优先改造房屋结构简陋、居住环境较差、市民改造愿望比较迫切的成片旧里以下地区,进一步完善廉租住房制度,加强“平改坡”工作,建立物业管理服务的新机制,不断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和水平。

    进一步加大城市管理力度。要把交通排堵保畅继续作为城市管理的一项重要工作来抓。落实公交优先政策,继续提高轨道交通运能,优化公交线网,大力发展公共交通。坚持建管并举,增强“三横三纵”等快速干道的机动车通行能力,改造和扩建一批瓶颈堵头道路,完善中心城区路网系统,同时进一步加强道路交通的现场管理,严格控制占路施工,加快智能交通系统建设,提高城市交通的整体运行效率。加快编制各级、各类减灾预案和紧急处置保障计划,建成市应急联动中心,推进减灾组织、信息和资源整合,提高防范和处置各类突发事件的能力。加强供电、供气、供水调峰管理,确保安全度峰。

    (四)深化国资国企改革,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加快推进改革,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毫不动摇地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地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

    深化国资国企改革。按照管理、营运、监督相分离的原则,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加快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国有资产出资人职能分开,完善国有资产出资人和营运机构产权代表的委托代理关系,加强国有资产监督管理的法制建设。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合理流动,收缩国有资本的管理跨度、运行层级和股权比重,实现国有资本向先导性、基础性、公益性领域集中,向优势产业、支柱产业集中,增强国有资本的主导竞争力。加快建立现代产权制度,大力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积极推行股份制,进一步形成国有资本、境外资本、民间资本相互融合、共同发展的格局。深化国有企业分配制度改革,形成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进一步促进本地上市公司调整重组,提高上市公司的质量和效益。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发展多种形式的集体经济。

    大力发展和积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完善扩大民间投资的配套措施,制定鼓励民间投资的政策意见和投资指南,放宽市场准入,支持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和对外贸易等方面消除所有制差别,鼓励个人、私营企业和社会资本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和重组。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支持非公有制中小企业的发展。

    健全市场体系,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整合产权交易资源,拓展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功能,进一步发展证券、货币、外汇、期货、黄金、钻石等国家级要素市场,更好地为长江三角洲及全国服务。继续围绕损害人民群众生命安全及身体健康、对人民群众造成重大经济损失、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重大危害的重点问题,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力度,严厉打击假冒伪劣产品,加强食品和药品安全管理,标本兼治,逐步建立长效管理机制。着力加强安全生产管理和监察,切实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深化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加强市场监管、行业管理和要素市场等领域的信用管理和服务,加快建立企业和个人信用管理制度。

    (五)充分发挥浦东开发开放的先发效应,进一步扩大对内对外开放在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国际产业加快转移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大背景下,坚持面向世界、融入全国、服务全国,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扩大开放,更好地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浦东新区要继续在制度创新和扩大开放等方面走在前列。把开发和开放更好地结合起来,围绕更好地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完善投资环境,继续加快功能开发,形成具有良好基础设施、完备法制和优质服务的综合发展环境,全面建设外向型、多功能、现代化的浦东新城区。

    大力优化外贸结构,积极拓展对外经济发展空间。深化外贸体制改革,进一步放开外贸经营权,加快推进贸易主体多元化。做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的相关工作,完善促进出口的政策措施。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推动服务贸易出口。优化进出口产品结构,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比重,扩大出口加工区和保税区企业出口,实现进出口贸易的持续增长。积极实施“大口岸”战略,深化“大通关”工程,提高上海口岸贸易便利化程度。全面推进外高桥保税区与港区的联动发展。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发展国际工程承包及劳务合作,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各类所有制企业对外投资,加快培育上海的跨国企业。

    进一步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和水平。结合全市产业布局规划,引导外资项目向重要产业基地、国家级和市级开发园区集聚;结合城市功能提升,吸引外资投向现代服务业、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等领域,重点吸引跨国公司地区总部、研发机构和采购机构落户上海。结合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鼓励外资参与国有企业改造。创新招商方式,实行园区整体招商、产业链招商、以外引外招商等多种形式招商。提高上海举办大型国际会议和活动的水平,精心协办好亚太经社会第60届年会、第2届世界工程师大会、世界卫生组织亚太区第55届年会等重要国际会议,发挥重要外事接待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服务作用。以航空港等八个领域的重点合作项目为载体,坚持政府推动与民间联动并举,推进沪港全面合作。

    加强国内合作交流。按照“突出特色、优势互补、密切合作、共同发展”的原则,进一步加强与长江三角洲及沿江地区的合作,在产业发展、市场建设、能源利用、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文化教育、人才开发等方面取得新的突破。积极参与和服务于西部大开发和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进一步做好对口支援和国内合作交流工作。

    (六)以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主导,全力推进城市信息化加快城市信息化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把信息技术应用作为信息化工作的主线,加快发展信息产业,完善信息基础设施,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

    大力推广信息技术在全社会的应用。加快建设全市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开发应用政务信息资源,加强信息资源共享,逐步完善公务网,推进政务外网建设,深化政府网站的网上办事功能,完善网上办事制度。加快推进经济领域信息化,拓展“大通关”电子平台功能,建设公共物流信息网络平台,开发金融信息服务产品,改善银行卡受理和服务环境。加快推进城市建设和管理领域信息化,完善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基础数据平台,启动交通信息中心建设。加快推进社会事业领域信息化,继续拓展社保卡的应用范围与功能,加强信息技术在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等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应用。

    积极发展信息产业。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网络通信设备、信息家电等高端产品,进一步完善集成电路产业链。推进国家软件出口基地建设,加快建设软件工程中心,发展以应用为导向的软件产业。依托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和宽带多媒体平台,培育以内容产业、网络增值为重点的信息服务业。加快实施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积极促进企业加大信息化投入,提高传统产业竞争力。

    继续完善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发展环境。加强信息管线、无线基站等基础设施的集约化建设,整合无线电频率资源,建设数字集群通信专用网络,启动超级计算中心二期扩建项目。加快推进信息化标准工作,抓紧建设全市统一的信息安全管理体系,建立网络监控预警和容灾备份平台,完善数字认证和信息安全测评体系。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