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突出结构调整,转变增长方式 经济结构的核心是产业结构。围绕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层次,确定钢铁、医药、石油化工、装备制造、建材建筑、食品、纺织、信息技术、现代物流、旅游为十大主导产业。优先发展高新技术产业,重点抓了半导体材料、信息产业园等四大产业基地建设,实施软件、数字通信设备与产品等12个专项,邢台单晶硅科技园已建成亚洲最大的生产基地。积极推进电子政务和企业信息化建设,发展电子商务和电子社区。加大传统产业改造力度,一批重点技改项目建成投产,增强了传统产业的竞争力。大力发展服务业,通过放宽市场准入,加大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提升服务业整体水平。着眼缓解"瓶颈"制约,修订完善公路、港口等发展规划,加强电力、交通、通信、水利等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建设。去年新增电力90万千瓦,高速公路建设掀起新一轮高潮,电话普及率达到39%,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石家庄以北段破土开工。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城镇化确定为全省主体发展战略,摆上日程。实践表明,只有牢牢把握经济结构调整这一主线,强力推进,积小成为大成,才能不断取得新成效,从根本上提高我省经济的整体素质和竞争力。
第四,实施分类指导,推动共同进步 河北是经济大省,各地的基础条件和生产力水平有很大差异,发展很不平衡。增强整体实力,实现共同进步,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们完善省以下财政收入体制,对张承两市和其他市所属34个扶贫开发重点县,实行省级"四税"定额分享、超收全返的政策;对其他各市实行超分成增长率收入全返政策,三年不变。这一举措调动了各地加快发展、增加收入的积极性。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向欠发达地区倾斜。制定张承地区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规划,力争通过5年努力,使两市的基础设施状况达到全省平均水平,生态环境得到明显改善。确定"抓两头、带中间"的工作思路,推进县域经济全面发展,重点抓了综合经济实力较强的30个县和欠发达的30个县。在国企改革、对外开放、推进城镇化等项工作中,都坚持区别情况、分别对待,不作一般号召,不搞"大呼隆"。实践表明,分类指导是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具体体现。只有从各地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扬长避短,发挥潜力,培育优势,走各具特色的路子,才能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第五,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面对非典疫情的冲击,我们切实加强疫情信息网络体系、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医疗救治体系、应急卫生救治队伍四项建设,着力做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卫生投入、卫生执法监督三项工作,出台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全面提高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的能力,筑起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防疫大堤"。为防止非典卷土重来,制定实施了《2003年秋冬季传染性非典型肺炎防治工作方案》,防控工作有序进行。为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素质,作出进一步加强体育工作的决定,明确了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和发展竞技体育、群众体育和体育产业的战略目标及措施。坚持治标与治本相结合,确定了未来五年环境保护的目标和思路,组织开展环保专项行动,集中力量先行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危害群众健康的突出问题。实践表明,经济增长是发展的基础,社会进步是发展的目标。在抗击非典斗争中,我们学到了比平时更多的东西,其中最为重要的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整个现代化过程中,必须树立科学的发展观,始终坚持统筹兼顾,更加注重协调发展。
第六,实践"三个代表",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第一位 群众利益无小事。必须把发展的长远目标和改善人民生活的阶段性任务统一起来。我们把增加就业再就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目标,加大资金投入和工作力度。把建立健全社会保障体系作为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重要保证,突出抓好资金筹措和社会化管理服务两个重点,加强"两个确保"和城市低保工作,搞好"三条保障线"衔接。立足于开发式扶贫,整合扶贫资源,完善扶贫机制,加大对贫困地区支持力度。在救灾救济、建立和完善城镇低收入居民救助制度、加强安全生产、维护社会治安等重大问题上,都采取了一些切实有效的措施。实践表明,坚持把人民利益作为至高利益,把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作为最大追求,所做的决策、所办的事情,就会得到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就能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各位代表!去年我省的各项工作都取得了较好成绩,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河北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各族人民共同努力的结果。在此,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各级干部和社会各阶层的建设者,向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向各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爱国人士和人民团体,向驻冀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政法干警和民兵预备役人员,向中直机关驻冀各单位,向关心支持我省发展的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国内外朋友,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好形势,增强了我们继续前进的信心和勇气。但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加快发展,仅仅是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有些想做的工作还没有来得及做,有些工作部署了还没有深入展开,有些工作做得还不好,与人民群众的要求有较大差距。我省发展快,其他省市发展也快,有的比我省更快。不进则退,小进亦退。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仍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城乡居民收入不高,特别是农民收入增长不快的状况没有明显改变,农村贫困人口和城镇低收入人口还较多,部分群众的生活比较困难;经济结构性矛盾突出,工业经济产业集中度不高,高附加值产品较少,现代服务业发展也不充分;国有企业改革任务十分艰巨,对外开放程度与所处区位还不相称;就业再就业形势严峻,目前,全省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和每年新增劳动力、大中专毕业生130万人,农村富余劳动力700多万人,养老、医疗、失业保险和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也面临很大压力;公共事业欠账较多,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够协调;政府职能转变还没有到位,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仍是影响发展的主要因素,一些政府工作人员脱离群众,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作风相当严重,有些腐败现象仍然突出,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又有一些新的矛盾凸显出来,主要是:经济运行中"瓶颈"制约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的问题有所加剧。一些涉及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急需妥善解决。由于农村征地、城市拆迁,以及历史遗留问题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时有发生;有些地方社会治安和安全生产仍存在隐患;群众对上学难、看病难、办事难等问题意见比较多。这些问题,有的是长期积累形成的,有的是体制转轨和结构调整过程中难以完全避免的,有的是由于工作中的缺点和不足造成的。今后我们一定高度重视,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下大力气认真加以解决。
2004年主要工作及措施
今年是实现"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全面落实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起点上,我们要再接再厉,乘势而上,努力把全省改革发展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一)突出加快发展这个主题,保持经济社会稳健运行 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和省委六届三次、四次全会精神,牢牢扭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不动摇,继续高扬"树正气、讲团结、求发展"主旋律,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政绩观,把握发展机遇、突出结构调整,深化各项改革、扩大对外开放,解决重点问题、促进协调发展,推进依法行政、维护社会稳定,努力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贯彻中央精神,结合我省实际,今年的工作要重点把握好以下原则:第一,保持政策措施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继续坚持扩大内需的方针,保护、发挥和引导好各方面加快发展的积极性,在去年的基础上把各项工作往深里做、往实里做。第二,促进城乡、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统筹兼顾,把握全局,坚持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相协调。健全公共财政体制,严格税收征管,千方百计增加收入,调整财政支出结构,保证重点支出,加大对县乡转移支付力度。第三,进一步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着力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优先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加速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振兴旅游、现代物流、信息等服务业。抓好节地、节能、节水工作,防止盲目投资和低水平重复建设。第四,进一步消除思想障碍和体制障碍。坚持把解放思想摆在首位,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紧紧围绕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总目标,不失时机地推进各项改革。大力优化发展环境,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发展空间。第五,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增加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居民收入,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质量。积极培育消费热点,增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考虑到总量增长、结构优化和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的要求,今年全省宏观调节的主要预期目标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以上,全部财政收入增长10%以上,外贸进出口增长10%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左右,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左右,城镇新增就业25万人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8‰以内。这些目标是积极可行的,也是留有余地的,在实际工作中,力求做得更好一些。
(二)全面落实农村政策,大力发展农村经济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难点在"三农",重点在"三农",关键在"三农"。必须真正把"三农"问题摆在重中之重的位置,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采取更直接、更有力、更明确的措施,努力增加农民收入,保证粮食安全。
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调整农业农村经济结构。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严禁占用基本农田搞非农建设,严禁违法违规征地。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依法保障农民对土地承包经营的各项权利。全面、正确贯彻农业结构调整的方针,努力增强基本农田产出能力、农业减灾抗灾能力和农业科技支撑能力,提高农产品质量和效益。启动优质粮食产业工程,积极发展设施、生态、绿色农业,增加优质、无公害、专用农产品生产。大力发展畜牧业和水产业,扩大奶牛、肉牛、肉羊等畜产品和水产品养殖规模,发展养殖小区。优化果品生产结构,促进林板(纸)业发展。加快农业园区建设,抓好科技服务进村和重点技术推广,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和农业市场信息体系,健全良种研究繁育推广体系,抓紧建立健全乡镇动物防疫体系。
坚持"多予、少取、放活"方针,努力增加农民收入。完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增加财政支农资金和农业基本建设投资,加强县际和农村公路、农村小水电、节水灌溉、草场围栏、农村沼气、人畜饮水等"六小"工程建设,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农村税费改革和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税率,对种粮农民的间接补贴改为直接补贴,切实减轻农民负担。扩大农户小额信用贷款,支持农民增收和脱贫。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产品深加工能力。加强培训,提高农民素质和市场意识。各级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继续主要用于农村。
积极培育竞争优势,加快发展县域经济。按照工业兴县的思路,以农产品加工业和特色产业为重点,以发展民营经济为主攻方向,挖掘比较优势,培育特色优势,形成竞争优势。优化区域经济布局,科学规划建设一批农副产品生产、加工基地。支持已成规模的区域特色产业建成全国性产业中心。选择有地区特色和优势的资源或产业进行深度开发,逐步形成具有市场优势的特色产业。积极支持和帮助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加快经济发展。通过做优结构、做大产业,增强县域经济的综合实力。
(三)深入推进四项重点工作,促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
结构调整是经济工作的主线,必须把四项重点工作渗透到结构调整之中。
优化投资结构,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围绕十大主导产业,加大项目谋划和建设力度,精心组织第二个项目年,确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6%以上。组织实施好唐山钢铁基地、保定汽车工业园等200个重点项目,促开工、抓在建、保投产。力争国华定洲电厂等50个项目竣工投产,曹妃甸矿石码头等50个项目开工建设,承唐高速公路等50个项目前期工作取得明显进展。抓好南水北调工程中线河北段建设。全省在建高速公路达到1200公里以上,在建发电装机容量达到542.5万千瓦。继续推进电信、邮政改革,新增电话用户500万户,电话普及率赶上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深化投资体制改革,制定与完善行业规划和产业政策,加强对社会投资的引导,调动企业投资积极性。抓好钢铁工业的"品种、质量、整合"工作,提升整体实力。加强银企合作,争取信贷支持,推进地方金融机构和农村信用社改革,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证券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和内控制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在境内外上市,扩大企业债券发行规模,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加快发展保险业,积极开拓保险市场。
强力推进国有企业改革,推动国有经济布局调整和国有企业战略性重组。继续以"两增、两减、两分"为主线,以完善现代产权制度为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国有企业改革力度。积极推进、规范运作,下大力解决国有股"一股独大"问题。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逐步使股份制成为公有制的主要实现形式。加快资产重组步伐,促进国有资本向优势行业和企业集中,培育大公司、大集团。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健全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实行企业领导人员聘任制度,对国有重点企业实行经营业绩考核。充分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积极性,推动企业调整产品结构,推进名牌战略的实施,培育国内外知名品牌,增强核心竞争能力。
加大支持和引导力度,使民营经济成为推动结构调整的重要力量。继续加快发展民营经济,使之成为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促进产业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调整的直接动力。鼓励民营企业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参与欠发达地区的开发。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及其他行业和领域,在政策上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畅通政府与民营企业的沟通渠道,完善服务体系,加强维权、培训、创业服务和信息服务。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拓宽民营企业融资渠道。继续重点支持100家民营企业做大做强。调整增值税起征点,执行国家确定的幅度上限,鼓励个体工商户更快发展。力争全省民营企业营业收入和实缴税金增长15%以上。
提高对外开放水平,拓展经济结构调整空间。抓住新一轮全球生产要素优化重组和产业转移的重大机遇,充分发挥外资、外贸和外经在促进结构优化中的作用。着力吸引跨国公司投资农业、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我省,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扩大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发展服务贸易,提高出口商品质量、档次和附加值。坚持"科技兴贸"、"以质取胜"、"市场多元化"战略,实施口岸"大通关",增强企业开拓市场、技术创新和培育自主品牌的能力,保持外贸出口持续增长,拓展国际生存和发展空间。结合我省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更多地引进先进技术、关键设备、管理经验和高素质人才。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抓住内地与港澳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机遇,推进冀港澳在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的广泛合作。扩大国内经济技术协作。发挥区位优势和经济优势,发展会展经济和会展产业,进一步开拓国内市场。加强与京津的经济融合,搞好产业对接,错位发展。以沿海发达地区为合作重点,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吸引更多的客商来我省投资置业。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和临港产业。积极参与西部大开发。
(四)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加快城镇化进程
城镇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载体。实施城镇化战略,是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的必然选择,是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根本途径。今年要继续加大力度,迈出更大步伐。
充分发挥规划的指导和调控作用。落实和深化省域城镇体系规划,搞好环京津和环省会城市圈、沿海城镇带、重点城镇群的规划调整。按照省会城市、其他设区市、县级市、县城和重点建制镇五个层次,分类指导,梯次推进。发挥省会在城镇化中的示范带动作用。按照规模做大、实力做强、功能做优、环境做美的原则,加快发展其他10个区域中心城市。筛选一批基础好、实力强、发展潜力大的县级市予以重点扶持,促其发展成为中等城市。重视和加快县城发展,择优建成高标准的小城市。选择一批重点建制镇,集中力量进行支持。进一步完善规划的决策体制和监督机制。修订和完善区域中心城市总体规划,积极拓展省会和其他区域中心城市发展空间。
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加快城镇供水供热、园林绿化及污水垃圾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完善城市功能。加大"城中村"改造力度,增加经济适用住房供应,促进住宅建设健康发展,搞活住房二级市场。搞好医疗、教育、休闲、娱乐等设施建设,完善社区服务功能。合理安排区域内机场、港口、公路、信息网络等设施,实现基础设施共建共享。创新城镇发展的动力机制。运用股权转让、招标拍卖等方式,盘活城镇存量资产。建立和完善土地储备制度,规范政府土地出让行为。按照市场化运作方式,筹集、使用和管理城镇建设资金。全面开放市政公用资本市场、经营市场和作业市场,改革价格形成机制,大力吸引民间资本和外资投入城镇基础设施建设。坚持建设与管理并重,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
推动产业和人口向城镇聚集。坚持以业兴市、兴镇,推动城镇化与经济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结合。积极稳妥地推进行政区划调整。从各地实际出发,谋划发展具有带动性、导向性和地方特色的支柱产业。资源工矿城市要大力发展接续产业。积极引导人口向城镇聚集,认真落实户籍改革政策,完善城镇劳动就业、社会保障、土地利用、房改和住宅建设等配套政策,取消影响农民进城创业和就业的不合理规定,建立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推动人口、资本、资源等生产要素的相对聚集,形成产业发展、市场扩大与城镇建设的良性循环。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