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查阅更多2004年地方政府工作报告)
(2004年1月12日 王金山)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省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工作回顾
2003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起步年,也是本届政府的开局年。一年来,全省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的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团结拼搏,开拓奋进,经受了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的严峻考验,较好地完成了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确定的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国民经济保持较快增长。预计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3970亿元,比上年增长9.2%;财政收入跨上400亿元台阶,达412亿元,增长18.9%。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化经营扎实推进。工业对经济增长的主导作用更加突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9.8%,实现利润增长65%,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第三产业在非典消退后迅速恢复,房地产业快速增长,商贸、旅游、通信、交通运输、社区服务等行业稳步发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420亿元,增长25%;银行新增贷款488.1亿元,比上年多增148.6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331亿元,增长9.8%;进出口总额59.4亿美元,增长42.1%,其中出口30.6亿美元,增长24.9%。多年期盼的三大需求同步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开始显现,经济自主增长能力和微观经济主体活力进一步增强。
改革开放迈出新的步伐。国有企业改革取得积极进展,企业上市融资又有新成绩,共募集资金30.9亿元。城市公用事业改革进一步深入,土地市场治理整顿工作成效明显。农村税费改革规范年活动扎实开展,农业特产税改征农业税,直接减轻农民负担1.7亿元;粮食补贴方式改革试点在全省推开,向农民直接发放补贴款6.27亿元;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试点启动实施。户籍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全省城镇化水平提高1.3个百分点。招商引资取得明显成效,全年实际利用外资10.9亿美元,增长47.9%;引进省外资金实际到位330亿元,增长85.6%。开发区、工业园区建设步伐加快,辐射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重大项目建设取得突破。加工制造业投资快速增长,马钢薄板、奇瑞二期、江淮安凯商务车、合肥昌河爱迪尔轿车、丰原80万吨玉米深加工、池州海螺水泥日产8000吨生产线等建成投产,铜陵金隆扩建二期、联合利华日用化工等一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交通、能源建设力度加大,芜宣高速、合徐高速北段建成通车,沿江高速芜大段、阜六高速、合铜黄高速等开工建设,全省高速公路通车和在建里程双双突破1000公里,农村公路开工建设7000多公里,池州、阜阳电厂和顾桥煤矿等项目相继开工。防洪保安工程加快推进,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提前一年实现截流,蒙洼蓄洪大堤、磨子潭水库、王家坝闸、蚌埠闸等加固工程开工建设,一批治淮骨干工程前期工作进展顺利,新一轮治淮工程建设全面展开。退耕还林工程稳步推进,全年共完成造林547万亩。高强度的重大项目建设,有力地拉动了经济增长,也将为我省长远发展夯实基础、积蓄后劲。
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00元,增长11.1%;农民人均纯收入2140元,增长1%;城乡居民储蓄存款较年初增加428亿元。居民消费结构进一步提升,住房、教育、通信、旅游休闲、健身保健等消费比重增加。城镇人均住房建筑面积和人均公共绿地分别达到21和4.65平方米,空气质量有所改善,污水和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进一步提高。农村改水改厕和沼气应用步伐加快。城乡电网建设与改造取得积极进展。
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全年获得省级以上科技成果429项、科技奖励166项,科技产业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明显提高。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高中阶段升学率和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继续上升,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三年目标任务基本完成,实际改造D级危房458万平方米。卫生事业得到高度重视,投入明显增加。人口、资源、环保工作继续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5‰以内。精神文明建设取得新成果,文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社会科学事业进一步发展,竞技体育项目在国内外比赛中取得较好成绩。认真实施妇女、儿童发展纲要,老年人、残疾人权益得到较好保障。民族、宗教、外事、侨务、对台工作得到加强。民主法制建设稳步推进,全民法律意识进一步增强。国防动员和双拥工作深入开展,军政、军民关系更加密切。
过去的一年极不平凡,突发事件多,自然灾害重,改革发展稳定任务艰巨。我们按照“开好局、起好步”的总体要求,统筹兼顾,突出重点,趋利避害,积极应对,坚持两手抓,力夺双胜利,着力做好六个方面的工作。
第一,精心部署,大力推进全面小康建设起步阶段重点工作。为认真落实省十届人大一次会议精神,在深入调研、反复论证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提出把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重点任务,明确了当年和五年工作重点,分解落实到相关部门和责任人,并采取专题研究的办法逐步展开。编制实施“生态安徽”、“信用安徽”、“数字安徽”等一批重点工作规划和方案,使我省成为全国七个生态省建设试点和五个信用建设示范省市之一。规划和启动了一批重大基础设施和产业基地建设项目,特别是抓住国家加大治淮力度的机遇,乘势而上,全力推进,原定2010年完成的治淮任务,有望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完成。
第二,众志成城,全力打好非典防控人民战争。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各级政府坚持把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放在第一位,依靠群众、依靠科学、依靠法制,及时提出“防范得严、发现得早、控制得住、处置得好”的总体要求,确立“狠抓城市防治,高度关注农村”的工作方针,迅速建立起统一高效的组织指挥体系、覆盖城乡的疫情监测报告体系、反应快速的疫病救治处理体系,确保了“患者不漏治,疑者不漏查”。经过艰苦努力,全省10例输入性临床确诊病例全部治愈出院,23例疑似病例先后被排除,实现无二代感染、无死亡病例、无医护人员感染的目标,取得了非典防治阶段性重大胜利,保护了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取得了国务院督察组和世界卫生组织专家组的充分肯定。为严防疫情反弹,我们及时把防治工作从应急状态转入常态管理,制定非典应急处理预案,进一步加强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同时抓紧建立健全各种预警和应急机制,努力提高政府应对突发事件和战胜各种风险的能力。
第三,团结拼搏,奋力夺取抗洪救灾重大胜利。去年淮河流域发生了1954年以来的最大洪水,滁河、西河也出现了超过1991年的大洪水。我们坚持生命至上、人民至上、安全至上,采取综合措施,适时启用12个行蓄洪区,广大军民齐心协力,连续战胜三次洪峰,安全转移116万受灾群众,做到了科学防控、紧张有序,实现了“五个确保”。我们立足自力更生,充分调动各方面力量,全力抓好防疫防病、排涝抢种、灾区建房、校舍修复、水毁设施建设、受灾群众救济、行蓄洪区补偿等生产救灾各项工作。省政府加强调度和督察,制定工作方案,明确进度要求,组织对口支援,严明救灾纪律,确保了各项工作扎实开展。在党中央、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社会各界的大力支持下,通过全省上下的顽强拼搏,9月初受灾地区中小学全部按时开学;10至11月份陆续完成堵口复堤和排涝抢种任务,全部撤出在帐篷、庵棚中临时安置的受灾群众和中小学生,使倒房五保户有了新住所,向需要借粮的群众发放了借粮证;元旦前17.1万户住房全倒户建成新房,实现了有吃、有住、有医、有序、无大疫的目标,打了一场生产救灾的志气仗。
第四,强化措施,努力保持经济发展良好势头。去年我省经济工作开局良好,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实现两位数增长,但接踵而至的非典疫情和洪涝灾害,对经济发展造成严重冲击。面对严峻形势,我们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调整部署,以变应变,全力保持经济快速发展势头。适时研究出台了非典期间抓好经济工作的具体意见,支持企业扩大适销对路产品的生产,采取减免税费等措施扶持受冲击较大的行业和企业,有效减轻了非典对经济增长的负面影响。针对农业因灾减产的不利局面,及时组织以养补种、以秋补夏、以工补农、以城补乡,积极扩大劳务输出,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与此同时,毫不放松地抓改革、抓开放、抓投入、抓优化环境,充分发挥优势行业和骨干企业的带动作用,大力促进民营经济发展,成功组织了沪苏招商、日韩招商、第三届高新技术项目———资本对接会、徽商大会、第四届上海农展会等重大招商活动,着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由于采取了一系列积极措施,大灾之年全省经济仍然保持了较快增长。
第五,关注民生,着力解决关系群众利益的实际问题。各级政府坚持把就业再就业摆在突出位置,落实再就业政策,强化就业服务,加大资金投入,改善就业和创业环境,实现全年新增就业岗位35万个、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25万人的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继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努力做到“两个确保”,积极做好“三条保障线”的衔接,使城镇困难群体基本生活得到了保障。加大省对市、县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安排资金近100亿元,保证了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和中小学教师工资正常发放。继续实施沿淮行蓄洪区、深山区、库区和老区扶贫攻坚,江淮分水岭地区综合治理取得新进展,农村饮水解困工程基本完成,176万农村人口饮水困难得到解决。认真吸取“5·13”矿难和假劣中药材案件的深刻教训,强化安全生产责任制,积极实施食品药品放心工程,扎实开展煤矿、交通、毒鼠强等专项整治,安全生产形势趋于稳定,市场经济秩序进一步好转。认真做好信访和人民调解工作,妥善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坚持打防结合、预防为主,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为期两年的“严打”整治斗争达到了预期效果,维护了社会稳定。
第六,从严治政,致力抓好政府自身建设。按照“廉洁、勤政、务实、高效”的要求,着力建设服务政府、效率政府、法治政府和信用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又取消了一批省级行政审批事项,向市、县下放了一批管理权限。推广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省、市、县三级行政服务中心网络基本形成。坚持依法行政,制定省政府工作规则,实施规范性文件前置审查制度,推进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工作。加强政务督察,强化目标管理,建立重点工作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有效推动了工作落实。自觉接受人大依法监督、政协民主监督,办理人大代表议案4件、建议335件和政协委员提案553件。继续开展政风评议,扩大政务公开,完善政府新闻发布制度,广泛接受社会监督。村民自治组织和城市社区建设得到加强。
注重从源头上预防和治理腐败,切实纠正部门和行业不正之风,严厉查处了一批大案要案。按照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公务员队伍建设。
2003年,在出现诸多不利因素的情况下,我们战胜了各种艰难险阻,保持了经济的较快增长,各项工作取得了新的进展,特别是在抗击非典和抗洪救灾战斗中,我们经受了洗礼,积累了经验,锻炼了干部,凝聚了人心,进一步增强了加快发展信心和力量。回顾一年来的工作,倍感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安徽省委正确领导的结果,是全省干部群众齐心协力、迎难而上、奋力拼搏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省人民政府,向全省各族人民,向广大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干部、驻皖解放军指战员、武警官兵和政法干警,向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和其他各界人士,特别是向曾经英勇奋战在抗击非典和抗洪抢险第一线的同志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向支持安徽建设与发展的中央各部门和兄弟省市区,向关心与支持我省现代化建设的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同胞、台湾同胞、广大侨胞以及海内外友好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我省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主要是: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基础不够稳固,发展速度还不够快;城乡居民收入水平较低,特别是农民收入增幅因灾减缓,个别地方农民负担还有反弹现象,就业和再就业形势依然严峻;制约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比较突出,国有企业改革任务仍然很重,非公有制经济比重偏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对外开放水平不高,经济发展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县域经济活力不足,县乡财政普遍困难;公共事业欠账较多,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繁重;政府职能转变滞后,作风建设有待进一步加强,一些地方和单位官僚主义、形式主义严重存在。对此,我们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切实加以解决。
(责任编辑:龙巍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