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安徽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安徽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10   来源:政府网站   
   
    二、2004年主要任务

    今年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至关重要的一年,也是经历非典疫情和特大洪涝灾害之后必须更快发展的一年。当前,我国经济已进入新一轮周期的上升阶段,国际国内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加速完善,我省区位、资源、产业等比较优势进一步显现,加快发展面临难得的机遇。抓住机遇,我省经济就能跃上一个新的台阶;错失良机,在日趋激烈的区域竞争中,与全国发展水平的差距就会进一步拉大。我们必须牢牢把握战略机遇期,切实增强发展紧迫感,振奋精神,坚定信心,奋发图强,扎实工作,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更快更好的发展。

    2004年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重点任务,进一步解放思想,求真务实,增强发展意识,抢抓发展机遇,加大改革力度,加快开放步伐,以工业化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强化产业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社会事业,努力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在去年已经起步的基础上,全面实施“861”行动计划,即推进八大产业基地和六大基础工程建设,实现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1000美元以上的目标。全年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长9.5%以上,财政收入同步增长,新增城镇就业岗位40万个,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8%,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为此,今年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围绕农民增收,做好新形势下的“三农”工作


    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把解决好“三农”问题摆到重中之重的位置,加快农村经济结构调整,拓展农民增收空间,确保我省农业和农村经济在灾后恢复中实现新的发展。

    以农产品加工业为重点,加快优质安全农产品生产、加工、供应基地建设。组织实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重点建设21个优势区域。适应当前农产品市场出现的新变化,优化品种结构,提高粮食单产,推进大型商品粮基地建设,实施优质专用粮食产业化工程,保护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加强农业综合开发,发展高效经济作物、园艺作物和地方特色作物。加快发展养殖业,抓好动物疫病防治工作。围绕十大主导产业,按照“一个主导产业、一个行业协会、一批龙头企业、一批生产基地”的发展思路,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抓住品种、品质、品牌等关键环节,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认证,大力推行农业标准化。积极拓展农产品市场,主攻以上海为重点的长三角市场,开拓珠三角和北京等市场,扩大优势农产品出口。继续办好各类农产品展示展销和推介活动,实施皖优农产品进超市工程,搞活农产品流通。

    把劳务输出作为一个大产业来抓,加速农业富余劳动力有序转移。采取“政府资助、社会培训”的办法,开展农村务工人员的职业技能培训。建立和完善农村劳务信息网络,大力发展劳务中介组织。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改善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环境,维护他们的合法权益,妥善解决其子女教育、社会保障等问题。大力发展农村二、三产业,继续推进乡镇企业改革和调整,促进农民就地转移、增加收入。鼓励外出务工人员返乡创业。通过采取多种措施,力争全年新增劳务输出40万人。

    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政策,进一步深化农村改革。完善农村土地经营制度,健全土地承包权流转机制。实行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切实保护基本农田,完善土地征用补偿办法,建立失地农民保障制度。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取消农业税附加,进一步减轻农民负担。

    继续推进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完善粮食补贴方式改革政策。加快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推动农业科技和推广体系创新,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产品行业协会。整合政府支农资金,多渠道增加对农业和农村的投入。加强农村水、电、路、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城乡居民用电同网同价,今年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事业支出主要用于农村。

    (二)打造产业基地,加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牢牢把握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这条主线,以大企业、大项目建设为核心,促进产业集聚,提升产业层次,加快形成以基础产业和制造业为支撑、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加速发展的格局。

    全力推进产业基地建设。把握我国消费结构加速升级、重化工业加速发展、产业梯度转移加速推进的新形势,加强重点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深化产业基地建设的规划和实施方案。制造业要重点推进汽车、工程机械、家电三大优势产业的发展,把装备制造业摆在突出位置,抓住技术引进和开发、产业延伸和配套等关键环节,提高产业集中度和竞争力。能源产业要抓住国家加大电源和电网建设的机遇,加快实施“皖电东送”工程,建设大型现代化煤矿,发展坑口和负荷中心电厂,推进煤电一体化。原材料产业重点发展板带钢材、铜材深加工、新型干法水泥、化学建材等优质金属和非金属材料,加快淘汰落后生产工艺,解决好资源接续问题,实现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化工产业突出发展石油化工、煤化工、精细化工和橡塑加工业,加大技术改造和污染治理力度,走符合环保要求的可持续发展道路。高新技术产业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产业,加强企业孵化器、风险投资体系和其他服务平台建设,抓好重点高新技术开发区的“二次创业”。围绕重点产业基地建设,今年要力促奇瑞新型轿车及发动机、江汽重卡、铜陵海螺水泥三期等项目建成投产,开工建设合肥叉车工业园、安庆石化化肥原料“油改煤”、淮化集团老系统改造、宿州丰原60万吨小麦综合加工、丁集煤矿等一批重点项目,推进马钢新建500万吨钢、安庆50万吨林纸一体化等项目前期工作。围绕做强做大主导产业和骨干企业,大力发展配套经济,推动大企业实行产品和技术扩散,加快延伸产业链条。实施“小巨人”战略,培育形成一批“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着力建设一批特色工业园区,推动相关产业和企业的集群化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化服务业。认真组织实施全省旅游总体规划,按照抓“两山一湖”、带全省旅游的思路,进一步加强旅游目的地建设和旅游产品开发,注重挖掘文化旅游资源,推进旅游资源经营权转让,努力提高营销水平,加快与长三角旅游网络对接,促进我省旅游业更快发展。整合现有文化资源,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尽快做强做大文化产业。全面放开住房二级市场,规范发展物业管理。继续抓好商贸流通、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连锁经营、物流配送等新型流通方式,建设区域性现代物流中心。积极发展会计、律师、咨询、经纪等各类中介服务组织。

    (三)扩大对外开放,提高招商引资水平

    继续坚持大开放主战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把我省对外开放提升到新的层次。

    坚定不移地把招商引资作为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重点抓好面向国内外大企业特别是跨国公司的招商引资,力争今年实际利用外资和省外资金分别增长15%和30%以上。发挥企业主体作用,加快推进大企业、大项目利用外资步伐,抓紧出台省属国有大企业利用外资暂行办法,促进国有企业全面开展对外合资合作。把握国家实施内地与香港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机遇,进一步拓展皖港经贸合作渠道。加强与长三角的融合,重点在基础设施、产业发展、市场体系、城市合作等方面主动实施对接,建立长期稳定的对话合作机制。

    加强与珠三角等重点地区的经济技术合作,集中力量组织好皖粤经济技术合作等一批重大招商活动。进一步优化招商引资结构,提高招商引资质量,引进一批有利于推进产业结构升级的加工制造业项目,扩大服务业、基础设施、现代农业等领域的对外开放。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大力推进以外引外、以侨引外、产业链招商、代理招商、网上招商和小分队驻地招商,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利用外资,继续做好利用国外优惠贷款工作。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推进机制,建立重大引资项目工作协调机制,完善招商引资目标考核、奖励、跟踪落实办法,制定鼓励企业招商引资的政策,建设一支精干高效的招商队伍。

    继续加强开发区和工业园区建设,使之成为招商引资最有效的载体。抓住投资者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标本兼治,重点突破,进一步营造有利于投资创业的良好环境。针对入世过渡期即将结束的新形势,抓紧做好各项应对工作。

    努力扩大对外贸易和经济技术合作。深度开发传统市场,积极拓展新市场,力争进出口总额增长10%以上。进一步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增加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份额。完善出口促进政策,深化外贸企业改革,加快进出口经营权扩散,促进外贸出口从收购制向代理制转变,抓好骨干企业和生产型企业出口,加快芜湖出口加工区建设。积极引导企业开展急需的重要技术、重大装备和关键部件的进口工作。继续抓好对外经济技术交流和劳务合作,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参与国际市场竞争。

    (四)加快体制创新,增强经济发展内在活力

    认真落实省委《贯彻〈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按照统筹兼顾、协调推进、突出重点、务求实效的原则,进一步加大改革力度,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证。

    加快产权制度改革,逐步建立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通过增资扩股、股权转让等多种形式,大力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多元化,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省属大企业要率先突破。加快推进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和分离企业办社会职能工作。继续完善法人治理结构,深化劳动用工、人事和收入分配制度改革。以国有产权和职工身份“双置换”为主要内容,年内基本完成工业、商业、物资、建设等行业的国有中小企业改制。

    以明晰产权为重点,深化集体企业改革。完成国有资产管理机构改革,初步建立全省国有资产管理新体制。研究制定国有资产收益分配政策,建立健全国有资产经营考核体系,全面推行经营者年薪制。

    年底前基本完成省级党政机关与直接管理企业及经济实体的脱钩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把改革的力度、发展的速度和社会可承受的程度统一起来,及时化解各种矛盾,确保改革有序进行。改革要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规范操作,保护职工合法权益,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创造平等竞争环境,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大发展、大提高。进一步清理和修订限制性的法规、政策,确保非公有制企业在投融资、税收、土地使用、人才招聘和对外贸易等方面,与其他企业享受同等待遇。

    放宽市场准入,制定投资指导目录,允许非公有资本进入法律法规未禁入的基础设施、公用事业和其他行业与领域。改进对非公有制企业的服务和监管,建立健全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体系,为非公有制企业及时提供资金、技术、信息和法律等方面的服务,积极扶持科技型、外向型、吸纳下岗人员就业型、农产品加工型企业的发展。鼓励有实力的非公有制企业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组改制,努力形成一批成长性好、带动力强的大企业,造就一支高素质的民营企业家队伍。从今年开始,把发展民营经济纳入政府考核指标体系,推进工作落实。

    完善市场体系,推进“信用安徽”建设。大力发展区域性消费品和生产资料市场,抓好一批大中型农副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建设。着力建设和规范土地、技术、劳动力、产权等要素市场。大力发展各类市场中介组织。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工作,进一步净化市场环境。在抓好政府信用建设的同时,大力实施“十万企业信用工程”,加快同业征信体系和联合征信制度建设,加大信用监督和失信惩戒力度,积极推进合肥、芜湖两市信用建设试点。

    深化公共财政改革,加快发展地方金融。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完善预算决策制度和国库管理制度。完善所得税收入分享改革,理顺省以下财政分配关系,加大对县乡财政的转移支付,实行省直管县的财政体制,全面推行乡财县管。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对公益性、基础性领域的投入。改革财政扶持资金的使用方式,推进部分财政资金使用招标和绩效评价工作,提高资金使用效率。重视金融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进一步改善银企关系,加快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争取更多的全国性股份制商业银行在皖设立分支机构,加快引进外资金融机构步伐。推进地方金融体系建设,引进社会资本改造地方金融机构的股权结构,做好农村信用社改革试点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地方组建农村合作银行。

    (五)继续扩大投资,强化经济增长基础

    加大投资力度,调整投资结构,提高投资效益,力争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充分发挥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

    进一步拓宽投资渠道。根据国债资金投向的变化,研究提出一批针对性强的项目,早作规划,多拿项目,确保我省在国债资金中的份额。抓住当前民间投资、企业投资高涨的势头,因势利导,进一步改革投资审批制度,放宽投资领域,促进各类社会投资更快增长。鼓励企业多渠道融资,支持企业发行债券、在境内外上市,继续保持新股发行数量位居全国前列的水平。

    加快重点项目和重大工程建设步伐。在抓好一批重点产业项目的同时,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以治淮为重点的防洪保安工程建设力度,加快临淮岗洪水控制工程和淮干整治工程进度,全面完成汾泉河治理,开工建设白莲崖水库、涡河和沙颍河治理等工程。

    继续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全力做好行蓄洪区移民迁建工作,积极开展引江济淮工程前期工作。加速推进快速交通网建设,重点打通面向长三角的快速通道,建成蚌埠—蒙城、黄山、杭州等高速公路和安庆长江大桥,完成合宁高速公路改造,实施合巢芜高速公路改造工程,开工建设合肥—六安—叶集、合肥—淮南—阜阳等一批高速公路和合宁铁路、铜九铁路,基本完成沿淮灾区公路修复和5000公里农村公路改建任务。推进“数字安徽”规划的实施,在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农村信息化等领域实现新突破,同时在信息交换平台、宽带接入网络、数字电视开播等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新进展。

    切实加强项目库建设和项目管理。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起步阶段的任务,结合制定“十一五”规划,研究提出一批事关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不断推进前期工作进度,形成动态管理、梯次推进的项目库。强化重大项目审计,全面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工程监理制和合同管理制。建立工程质量终身负责制和责任追究制,确保工程质量。

    (六)加强分类指导,推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着眼于发挥比较优势,加强区域发展研究和城乡规划管理,调动各地加快发展的积极性,鼓励有条件的地区率先突破,促进省内区域性经济合作,努力在全省形成一个各具特色、优势互补、各展其长、竞相发展的生动格局。

    增强城市集聚和带动功能,培育区域增长极。加快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着力提高省会城市首位度,今年重点规划建设科学城,打造科教特色品牌。加快皖江开发开放,推动芜湖、马鞍山、铜陵现代化城市群和沿江产业密集带建设,促进沿江城市率先融入长三角经济圈。加快皖北地区经济发展,支持两淮煤电基地建设,推进中药产业现代化。加快皖西等地区资源开发,提升工业化水平。加快“两山一湖”开发开放步伐,推动皖南地区旅游经济加速发展。加快发展区域性中心城市,进一步增强城市辐射带动作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建设一批经济强县。推进县域经济综合改革,分期分批赋予县(市)以省辖市的的经济管理权限。继续运用贷款贴息方式,支持县区工业园区建设。开展建设经济强县试点,加大对扶贫开发重点县的扶持力度。继续抓好县城和中心镇建设,坚持走以产业兴城镇、以城镇促产业发展的路子。改革户籍管理制度,在有条件的市、县统一城乡户籍。与此同时,加快区街经济发展,适度扩大城区管理权限,充分发挥城区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