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云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云南省2004年政府工作报告

2006年02月17日 11:45   来源:云南日报   
   
    二、开拓创新,奋发努力,全面加快2004年经济社会发展

    2004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关键一年,也是实现省委加快发展要求的重要一年。当前,我国经济正进入新的快速增长期,云南同样面临加快发展的重大机遇和有利条件。通过近几年来坚持不懈地进行结构调整,我省在2002年遏制经济增幅持续走低、实现恢复性增长的基础上,2003年巩固了发展成果,为今后加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纵向比,我们取得的成绩令人鼓舞,但横向比,与全国的差距仍然很大,尤其是经济增长速度居全国后位,结构优化调整的任务还很艰巨。我们一定要把加快发展作为最大的政治、最硬的道理、最根本的任务,正视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以更大的气魄、更加务实的精神、更加扎实的工作,推动云南经济社会更快发展。

    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七届五次全会部署,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紧紧围绕加快发展这个主题和结构调整这条主线,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突出抓好农业产业化、新型工业化、固定资产投资、以旅游业为龙头的第三产业和城镇化五大重点,不断完善市场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转变政府职能和工作作风,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宏观调控主要预期目标建议为:全省生产总值增长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6%;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外贸进出口总额增长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5%,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2%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7%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10‰以内。

    为实现以上目标,必须切实抓好以下10个方面的工作。

    (一)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巩固和加强农业基础地位。坚持“围绕增收调结构,突出特色闯市场,依靠科技增效益”的工作思路不动摇,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巩固提高烤烟、甘蔗、茶叶、橡胶、蔬菜、林果等传统优势产业,加快畜牧业和林产业发展,培育马铃薯、花卉等优势产业,推进优势和特色农产品向适宜产区集中。积极发展生态农业和订单农业。扶持一批龙头企业,并建立和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正确处理调整农业结构与粮食安全的关系,强化基本农田保护和水利设施建设,加强农业科技和防疫队伍建设,搞好科技推广和动植物疫病防治,保护农民的积极性,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经济效益。健全农产品质量监测技术体系,推行市场准入管理。积极培育、扶持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和经纪人队伍。把发展乡镇企业与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壮大县域经济、建设小城镇结合起来,促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切实加大扶贫攻坚力度。进一步抓好扶贫三项重点工程,搞好特困农户安居工程和配套设施建设,为在本届政府任期内全部完成特困农户的茅草房、杈杈房改造奠定坚实基础;完成易地扶贫3万人和劳务输出20万人;继续组织实施好20个民族特困乡和800个贫困村项目建设,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的扶持力度。完善扶贫资金使用办法,加强监管,提高使用效益。继续动员全社会参与扶贫,抓好省级机关的挂钩扶贫,搞好中央国家机关在滇挂钩扶贫和上海对口帮扶协调服务工作,积极争取国际组织和外资进入扶贫领域。

    今年,要把禽流感等重大动物疫病的防治作为政府的一项重要工作,高度重视,采取坚决果断措施,防止疫情蔓延扩散,特别要坚决防止高致病性禽流感危及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二)全面实施工业强省战略,坚定不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积极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加大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的力度。实施10个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全面推进30个重点工业园区建设,完成10大工业行业的整合,集中力量培育好30户大企业、大集团。

    加快培育和壮大支柱产业。鼓励和引导烟叶种植向有条件轮作的最适宜区集中。坚持科技兴烟,扩大品牌效应,根据市场和效益原则,将卷烟生产指标向优质名烟倾斜。争取“两烟”实现利税395亿元。加快电源和电网建设,坚持水电为主、水火并重、大中小共同发展的方针,近期集中力量抓好一批火电项目,建设昭通、滇东、滇南煤电基地,努力增加煤炭产量,缓解经济发展中的瓶颈制约。以有色、冶金、磷化工、煤化工为重点,调整产品结构,实行矿电结合,发展精深加工。做强做大生物资源开发创新产业,提高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能力,力争云药、生物化工和农产品加工业等再上一个新台阶。

    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和扶持。突出抓好55个重点技改项目的实施,力争技术改造投资完成170亿元,比上年增长20%以上。支持能源、冶金、化工等基础产业和机械制造业、农产品加工业的技术改造,提高技术装备水平,增强企业创立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能力。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投入工业领域,力争工业投入在全部固定资产投资中的比例达到30%以上。制定我省贯彻《中小企业促进法》实施办法,建立以融资担保为重点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支持中小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加大重点矿产资源勘探开发力度,增加接续资源。以锡、铅锌、铜、铁、磷、煤为重点,制定重要工业资源保护和管理办法,强化资源管理,整顿开发秩序,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益。坚决淘汰落后生产能力,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工业生产的合理布局。

    (三)以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大力增加固定资产投资

    围绕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领域,按照“抓项目、增后劲、调结构、促发展”的要求,重点抓好100项省级重大建设项目、100项地州市级重点建设项目。水利方面:争取“润滇工程”一期项目等列入国家计划,组织实施好陇川麻栗坝大型水库和宁蒗木底箐等26件中型水库的续建收尾,开工12件中型、20件重点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启动5个牧区水利建设项目。能源方面:确保曲靖电厂二期等5项工程竣工投产,加快小湾电站等22个项目的续建,做好溪洛渡等一批大型水电站的开工准备工作,建设一批地方中小水电。交通方面:加快大通道建设,开工建设水富至麻柳湾等10条重点公路,继续实施4500公里县际油路和农村公路建设。力争沾益至昆明复线、大理至丽江、昆明集装箱结点站等铁路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做好泛亚铁路玉溪南至蒙自段的开工准备。抓好以整治澜沧江和金沙江出境、出省航道及主要码头为重点的水运建设项目。产业方面:组织实施好曲靖和兰坪铅锌基地以及农产品深加工等一批重大工业建设项目。社会事业方面:推进野生种质资源库、云南大学“211”工程二期、艾滋病防治关爱中心等项目建设。

    增加项目储备,认真做好100项省级和100项地州市级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创新前期工作机制,多渠道筹集资金,加大前期工作经费的投入。抓紧做好“三江”水电开发、昆明新机场、思茅林纸一体化、滇中调水以及云药产业、特色资源深加工等一批重大项目的前期工作。积极争取国家支持,盘活国有资产,吸引外资、社会资金参与建设;加强银政、银企合作,更多地争取信贷资金投入。

    (四)以大开放促进大发展,努力实现对外开放的新突破

    以对东南亚开放为重点,积极参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大湄公河次区域经济合作,建设云南经济合作基地。抓住实施“早期收获”计划,特别是中泰果蔬农产品进出口零关税的机遇,组织好特色农副产品出口,建设面向东南亚的绿色农畜产品出口生产基地和集散地。以扩大对南亚开放为延伸,办好第5次中印缅孟地区经济合作论坛,积极推进与南亚的合作进入更高层次。进一步扩大与欧、美、日、澳等发达国家及港澳台地区的合作。

    努力提高全省经济的外向度和国际竞争力。认真组织实施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抓好出口排名前30位的重点企业和大宗骨干商品,加快培育其他有增长潜力的出口商品。争取国家批准设立昆明出口加工区,大力发展加工贸易。继续用好边贸政策,保持边贸稳定增长。加快省级国有外经贸企业改革步伐。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制定和完善政策措施,鼓励企业“走出去”投资办厂、承建工程和开拓市场。抓好泰国清迈卷烟厂、老挝钾盐矿等重大外经项目的推进和建设工作。努力扩大对内开放,进一步巩固、深化滇沪合作和西南六省区市七方经济合作,扩大滇粤、滇浙合作,推进与“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的合作。

    改善投资和贸易环境。加快大通关等口岸重点工程建设,提高管理服务水平和通关效率,促进贸易便利化。创新招商引资方式。建立健全投资和贸易促进机制,充分发挥外事、侨务、对台港澳、经合等部门及中介组织、民间团体在扩大开放中的优势和纽带作用。

    (五)全力推进城镇化进程,发展壮大县域经济

    有重点、分层次地加快城镇建设。认真落实好建设现代新昆明和滇东曲靖、滇中玉溪、滇西大理、滇南蒙自等区域中心城市的各项部署,加快昆明老城改造和新城开发建设,实施滇池“四环工程”、洱海和抚仙湖生态建设等一批重大项目。进一步完善城镇体系布局,推进有条件的地州市府所在城市尽快发展成中等城市。做好思茅、临沧的撤地设市工作。重视县城和重点镇建设,增强城镇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带动能力。抓好腾冲、瑞丽、河口、磨憨等一批边境口岸市镇建设,加快边境地区经济发展。

    强化城镇产业支撑,推进市政建设市场化。围绕支柱产业建设和优势资源开发,积极发展第二产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促进城镇建设和产业发展良性互动。加快发展房地产业,完成房地产投资130亿元,争取建筑业增加值增长15%以上。转变政府对城市基础设施、市政公用事业的投资方式和经营管理模式,建立市场准入、监管和特许经营制度,加大市场化运作力度,拓宽融资渠道。加强规划管理,用开放的方法,高起点、高标准搞好城市发展规划和各种专业规划,发挥好规划在城市建设中的龙头作用。

    大力发展县域经济。认真研究制订全省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和规划。以市场为导向、非公有制经济为主体、特色产业为支撑、城镇化为载体,用创新的思路和办法培植壮大县域经济。加快县乡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切实改善县域经济发展条件。坚持发挥优势和突出特色的原则,力争每个县培育1至2个具有一定竞争力的特色优势产业和骨干财源。重点支持产业基础好、发展潜力大的县建成县域经济强县,带动全省县域经济发展。

    (六)切实抓好旅游业提质增效,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

    旅游产业要在开拓市场、塑造品牌和整顿规范市场秩序中实现提质增效。组织实施旅游重点工程,优化旅游产品结构和旅游资源组合,丰富旅游文化内涵,努力打造名牌旅游产品和跨国跨省黄金旅游线路,争取开通澜沧江-湄公河跨国旅游。提高旅游景点景区建设和管理水平,培育一批年接待游客超过150万人次的精品旅游景区景点。加强国内重点旅游市场及国外旅游市场的促销。运用市场手段,改革重大会展节庆的工作机制。继续推进昆明等地旅游业提质增效,力争取得明显成效。推进旅游行业标准化建设和诚信等级评定工作。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实现各类旅游企业股份化、集团化和旅游饭店业连锁化。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积极发展通信、网络、传媒等信息服务业。规范有序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拓展金融服务领域,促进银行、证券、保险、信托、基金、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的发展。加快培育现代物流产业,以连锁经营、物流配送和电子商务为重点,推动企业建立现代营销体系。通过发展服务业,带动住房、汽车、旅游和信息消费,培育体育健身、文化和教育消费,努力使现代服务业成为我省新的经济增长点。

    (七)高度重视就业和再就业,切实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

    就业是民生之本,要坚持就业优先,把扩大就业和再就业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广开就业门路,在产业类型上注重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在企业规模上注重扶持中小企业,在经济类型上注重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就业方式上注重采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切实做好高校毕业生、复员转业军人、城镇新成长劳动力的就业指导和服务。建立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的制度,取消对农民进城就业的限制性规定,逐步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实施“百万民工培训工程”,增强农村富余劳动力的转移就业能力。

    继续做好“两个确保”和“三条保障线”工作,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规范基本养老金计发办法,扩大社会化发放,做好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向失业保险并轨的工作。在全省全面推行由地税部门统一征收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五项社会保险费。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把非公有制企业职工、灵活就业人员和进城农民工逐步纳入社会保险。完善社会救助机制,帮助城市特殊困难家庭解决就医看病、子女上学等实际困难,切实把农村特困户救助工作落到实处。严格执行最低工资制度,提高人民群众特别是低收入者的收入水平。在全省范围内对拖欠农民征地补偿费进行一次清理,限期补偿到位。加强建设领域清收拖欠工程款工作,建立对拖欠农民工工资的经常性检查制度。

    抓好防灾救灾和安全生产工作。注重提高对自然灾害的监测能力和对突发性灾害的救援能力,完善救灾应急预案。切实搞好受灾群众的生活救济和灾区恢复重建,确保灾区群众的基本生活和社会稳定。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强化责任制,排查和整治各种事故隐患,遏制重特大事故发生。

(责任编辑:龙巍洋)

商务进行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