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上海市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_中国经济网——国家经济门户

资料:上海市2003年政府工作报告

2012年03月27日 11:06   来源:中国政府网   


    二﹑今后五年的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

    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对我国来说,是一个必须紧紧抓住并且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我国要集中力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上海来说,今后二十年,也面临着重要的战略机遇。根据中央批准的上海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到2020年上海要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之一。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千方百计抓住机遇,满怀信心迎接挑战,坚持不懈奋起直追,与时俱进开拓进取,充分发挥经济中心城市配置资源的集聚和辐射作用,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新贡献。

    实现上海的宏伟战略目标,必须抓紧抓好今后五年。建议今后五年上海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国民经济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继续高于全国2─3个百分点﹔基本建立与国际大都市功能相适应的新型产业体系,经济运行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到2007年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达到7500美元左右﹔基本建立以“三港两网”为骨架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进一步优化以中心城﹑新城﹑中心镇为重点的城市布局,加快城乡一体化步伐,城市化水平达到80%,城市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基本建立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中心的社会事业体系,重点建设一流的教育﹑医疗﹑体育和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市民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基本建立与知识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创新体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加快构筑人才高地,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上来﹔城乡居民收入不断增长,人民生活更加富足,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健全,社会就业比较充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社会秩序保持稳定,全市人民始终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风貌。

    新一届政府肩负着开创上海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新局面的历史重任。今后五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党中央﹑国务院和中共上海市委的领导下,认真落实党的十六大和市八次党代会精神,坚持发展是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以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为主线,拓宽视野,拓展思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以新的思路谋求发展,以新的突破促进改革,以新的局面扩大开放,以新的举措推动各项工作上新台阶,实现上海城市的跨越式发展。努力做到:

    ───坚持“科教兴市”战略,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国有经济主导竞争力﹑区域经济整体竞争力和城市综合竞争力。要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核心产品,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加快国有经济战略性调整,促进国有资本有进有退﹑有序流动,发挥国有资本的基础性﹑先导性作用,提升国有经济的主导竞争力﹔加快政府职能转变,提高服务效率,努力使上海成为国内外企业发展综合成本低﹑商业机会多的地区,提升区域经济的整体竞争力﹔完善城市综合环境,努力营造设施先进﹑生态优良﹑城市文明﹑社会安定的发展环境,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要不断提升四个竞争力,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加快科技创新,培育和集聚创新人才,完善创新机制,营造全社会重视和支持科技进步﹑创新进取的环境,不断增强城市的创新能力。

    ───坚持整体推进国际化﹑市场化﹑信息化﹑法治化,大力改善城市发展软环境。要加快建立符合国际惯例的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努力营造适宜国内外人士工作﹑生活的城市管理环境和生活环境,全面提高上海的国际化水平﹔进一步完善市场体系,规范市场秩序,完善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运行机制,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全面提高上海的市场化水平﹔加快实施信息化领先发展战略,积极推进信息技术在经济﹑社会和城市管理等领域的广泛运用,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全面提高上海的信息化水平﹔贯彻依法治市方针,进一步完善政府法制工作,切实加强依法行政,全面提高上海的法治化水平。

    ───坚持可持续发展战略,实现经济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走可持续发展道路是上海必须长期坚持的发展方针。要依靠科技进步,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走出一条资源消耗低﹑环境保护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的发展新路﹔要加强人口综合调控,提高人口综合素质,充分发挥人力资源优势﹔要加大环境建设力度,发展循环经济,倡导环保型的生活方式,为上海市民和我们的子孙后代创造清洁﹑美丽的家园。

    ───坚持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塑造新时代上海城市精神。要进一步贯彻以德治国思想,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大力倡导爱国奉献﹑诚实守信﹑见义勇为﹑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加快社会主义文化发展,大力弘扬艰苦创业﹑敢为人先﹑海纳百川﹑崇尚科学的精神风貌﹔加强舆论引导和法制教育,努力形成文明守法﹑平等互助﹑公平竞争﹑勤奋好学的良好社会风气。

    ───坚持以举办一届出色的世博会为动力,推动城市能级不断提升。把筹备和举办世博会看作城市发展的重要机遇,围绕世博会筹备的主要节点目标,凝聚全市人民,形成工作合力,推动各项工作不断上新台阶,向世界展示上海的城市魅力。

    三﹑今后五年的主要任务

    按照上述工作目标和总体要求,今后五年要重点做好十个方面的工作:

    (一)抓住国际产业结构调整的机遇,建立新型产业体系

    坚持“三﹑二﹑一”产业发展方针,把握国际产业升级与转移加速的新趋势,大力发展高增值﹑强辐射﹑广就业产业,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保持二﹑三产业共同推动经济增长,在参与经济全球化中增强产业国际竞争力。

    积极主动适应服务贸易扩大开放的趋势,进一步提升现代服务业的能级和层次。进一步强化国内金融中心地位,加快向国际金融中心迈进。配合国家金融监管部门,稳步推进金融领域对外开放,发展新的金融产品,集聚新的金融资源,基本确立金融在上海经济发展和城市功能运作中的核心作用﹔基本确立国内外金融机构主要集聚地的地位,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外金融机构和金融中介服务机构体系﹔基本确立国内体系完善﹑辐射力强的金融市场中心功能,成为资本营运中心和资金调度中心﹔基本确立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发展环境,全面实现金融市场的有序运行和依法监管。依托上海大口岸优势,建成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浦东空港﹑西北等物流园区,引进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积极发展第三方物流,成为现代物流产业的重要基地。继续推进商业布局结构和经营业态调整,加快构建国际购物中心,增强现代商业集聚﹑辐射能力。加强房地产市场调控,优化房地产开发结构,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整合会展资源,打造享誉世界的会展品牌,成为重要的国际会展中心,重点发展商务﹑文化和休闲旅游,建设大型主题公园,拓展都市旅游业。加快会计﹑审计﹑法律等专业服务业和社区服务﹑后勤服务等社会服务业的发展。

    以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装备制造业为重点,全面推进工业新高地建设。基本建成四大产业基地。微电子产业基地要新建一批集成电路生产线,形成完整的集成电路产业链,基本建成全国规模最大﹑技术领先﹑世界水平的集成电路生产和研发基地。国际汽车城要基本建成集整车与零部件制造﹑研发与科教﹑贸易与物流﹑汽车竞技体育与汽车旅游于一体的﹑具有国际水平的综合性汽车产业基地。上海化工区要以乙烯﹑聚碳酸酯﹑异氰酸酯三大系列产品为主体,集聚众多跨国公司和国内大企业,基本建成工艺先进﹑生态和谐﹑效益领先﹑国际一流的石化基地。精品钢铁基地要以国际一流钢铁企业为样板,基本建成我国最大的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精品钢生产基地与出口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是增强工业竞争力的重要基础,要积极引进国际先进技术,加快提高成套成线装备和零部件制造能力,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要增强高新技术产业的主导地位,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化,发展信息技术﹑生物医药﹑新材料﹑环保等新兴产业,重点抓好集成电路﹑电动汽车﹑中药现代化等一批重大项目。积极运用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发展广就业﹑清洁型的都市型工业。

    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中心城区要加快发展高增值﹑强辐射的现代服务业,努力增强国际大都市的综合服务功能﹔郊区要成为我国现代制造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重要基地,与长江三角洲共同构造面向国际的现代工业走廊。建设临港综合经济开发区是上海新一轮优化产业布局的重要举措,要按照起点高﹑规模大﹑模式新的要求推进建设,成为高新技术产业﹑现代装备制造业和出口加工的新型产业基地。进一步优化工业区布局结构,促进工业集中布局。继续科学规划和引进一批重大功能性项目,带动产业功能布局的战略性调整,大力提升城市功能。

    (二)把握全球信息化发展趋势,加快城市信息化建设

    加快信息化是上海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关键。要推动信息技术应用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到2005年使城市信息化水平达到发达国家中心城市平均水平,2007年基本形成信息资源数字化﹑信息传输网络化﹑信息技术应用集约化的格局,初步构筑“数字城市”的基本框架。

    大力推动信息技术在全市各行各业的广泛应用。加快推进企业信息化,促进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生产和管理中的应用。以骨干企业为载体,发展电子商务。大力推广使用银行卡。加快“电子口岸”和物流信息平台建设。普及城市地理信息系统应用,加快建设城市应急指挥信息系统和智能化交通系统,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统一的电子政务网络平台,进一步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做好社会保障卡﹑公共交通卡等项目的功能拓展和应用推广工作,完善社区信息服务网络,加快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

    继续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化环境建设。推进新一代通信网络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提高国际出口带宽,增强上海作为亚太地区重要通信枢纽的地位。连接全市超级计算器,形成海量存储和网格运算能力的共享环境。推动各类网络的互联互通,促进话音﹑数据﹑视频等多种业务的融合发展。增强城市整体的网络覆盖和普遍接入能力,增强重要信息系统的容灾备份能力,加强郊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制定信息化规范和标准。加强信息安全工作。

    积极发展软件业和信息服务业。要重点推动浦东软件园等软件产业基地的建设,强化软件产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促进软件业的跨越式发展。信息服务业要在加快发展增值业务的同时,利用数字电视平台﹑移动通信平台和宽带多媒体平台,带动内容产业发展。

    (三)加快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全面提高城市生态环境质量

    以枢纽型﹑功能性﹑网络化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为重点,全面构筑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和良好的生态体系,为增强城市的集聚﹑辐射功能提供坚实支撑。

    加快以“三港﹑两网﹑一江”为重点的十大基础设施工程建设。完成洋山深水港区一期工程,推进二期工程建设,基本建成东北亚国际航运中心。完成浦东国际机场二期工程建设,完善枢纽功能,初步确立亚太地区国际航空枢纽港地位。建设浦东铁路,建成上海铁路南站,形成重要的陆上交通枢纽。集中力量基本建成中心城区轨道交通基本网络,并结合重点城镇和产业布局调整,有序建设市域轨道交通。继续推进高速公路建设,基本建成市域高速公路网,实现“153060”目标。建成中环线,改造内环线,建成以“三环十射”为骨架的中心城快速道路系统。继续加快越江信道建设,全面建成卢浦大桥﹑外环隧道等越江工程。按照“百年大计﹑世纪精品”的要求,全面建设四个重点区域,有序推进黄浦江两岸地区综合开发。基本建成城市天然气主干网和多气源保障系统。继续贯彻“拆﹑改﹑留”并举的方针,有序推进新一轮旧区改造,加强物业管理,不断提高市民的居住质量。

    以实施第二轮“环保三年行动计划”为核心,加大环境建设力度。推进以苏州河综合整治二期为重点的全市河道治理工程,加快污水收集管网和大型污水处理厂建设,污水集中处理率提高到70%以上。加大黄浦江饮用水源保护力度。全面实施天然气等清洁能源替代,严格控制和治理机动车尾气和扬尘污染,空气质量指数二级和优于二级天数占全年比例达到85%─90%。以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为重点,中心城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收集,郊区基本建成生活垃圾收集系统。继续推进市区大型公共绿地和郊区大型片林建设,建成国家园林城市,基本形成“环﹑楔﹑廊﹑园﹑林”相结合的绿化系统和黄浦江﹑苏州河﹑延安路景观生态走廊,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37%,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11平方米,全市森林覆盖率超过20%。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与整治,控制农业面源污染。继续推进工业区环境综合整治,基本完成吴淞﹑桃浦﹑吴泾工业区整治任务。

    采用国际先进管理理念和措施,提高城市现代化管理水平。推进交通管理的标准化﹑规范化,提高交通运行效率。加大对灯光﹑户外广告等市容市貌的整治力度,实行规范化管理。完善城市综合减灾管理体系,提高城市防灾﹑抗灾﹑救灾能力。重视对海洋﹑湿地等生态系统的保护,加强岸线和滩涂开发利用的统一规划﹑集中管理,运用市场化手段优化配置岸线和滩涂资源,提高资源使用效率。

    (四)增强区县经济整体竞争力,推进郊区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

    按照“围绕城乡一体化﹑加快农村城市化﹑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农民市民化”的要求,加快郊区发展,完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发挥区县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高标准﹑高水平推进郊区城镇建设,着力提高郊区城市化水平。重点突破﹑政策聚焦,加快试点城镇建设步伐,初步建成风貌各异的现代化城镇。高质量完成郊区城镇规划编制任务,积极有序地推进郊区小城镇建设,合理归并农民居住自然村落。积极落实各项促进郊区发展的政策措施,进一步推动工业﹑人口﹑土地的集中。调整现有工业区布局和功能定位,整合乡镇工业区,加强工业区发展与重点城镇建设的结合,引导工业项目向重点园区集中。推进小城镇户籍管理制度改革和农民子女“农转非”工作,鼓励人口向城镇集中。探索建立农村土地使用权有序规范流转机制,促进土地向规模经营集中。

    加快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按照郊区耕地基本形成林木花卉﹑园艺蔬菜瓜果﹑优质粮油各占三分之一格局的要求,落实农业布局规划,加快退耕造林。培育农业龙头企业,促进农业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业组织化程度,拓展农产品国际市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加大政策支持力度,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非农就业,确保农民收入的不断增长。

    加大对远郊的扶持力度,增强远郊经济实力。给予远郊更多的政策支持,在嘉定﹑松江﹑青浦等园区进行降低商务成本试点,完善投资环境,增强竞争优势,积极培育远郊特色经济。加大对远郊教育和其它社会事业的投入力度,支持高中教育相对薄弱的崇明﹑奉贤﹑南汇和金山各建一所市级重点高中。高起点编制崇明发展规划,建成崇明越江信道,建设崇明东滩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处理好生态保护与开发建设的关系,加快崇明﹑长兴﹑横沙三岛发展。

    增强中心城区的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明确中心城各区的功能定位,促进中心城区错位发展。继续加强产业发展导向,按照“一业特强﹑多业并举”的要求,积极发展都市型工业和社会服务业,加快形成区域特色经济。加大对基础设施较为薄弱地区的投资建设力度,推进中心城区协调发展。

    继续完善“两级政府﹑两级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市与区县两级政府的职责和分工,加强综合调控,完善市对区县的管理方式,坚持管理重心下移,提升区县政府的区域统筹能力。对中心城区﹑近郊和远郊区县实行分类指导,明确各自优势,进行合理定位,实施差别政策,促进区县协调发展。进一步发挥街道﹑乡镇基础管理作用,增强第三级管理机构的综合职能。

(责任编辑:黄楠)

商务进行时